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长期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能力。本文从高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现状及成因、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教学中注重解决应用问题能力的培养等三个方面来使每个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在各自的基础上有长足进步,进而提高数学教育水平和效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应用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102-01
高中数学的学习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应用意识,才能显露数学、数学教育的本色。
1 高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现状及成因
(1)片面认识数学学科。我们知道数学的价值是人们从数量的方面来处理现实世界中各种关系,从大处讲就是要处理生产关系的有关问题。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们的不顾现实生活中对数学的需要,只是一味的去强调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去讲解那些主要为应试解题服务的技巧;而对数学的精神、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结论的形成与发现过程、数学对现实生活的进步所起的作用等等内容却从不涉及。从而让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过于片面化、狭隘化,片面的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逻辑证明和计算,”说到底“学数学就要考试。”偏离了数学发展的初衷,失去了学数学是为了应用的前提。
(2)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意识差。所谓的用数学的意识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它需要在较长时间中通过一定量的实践才能形成。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学习与社会实践中缺乏用数学的自觉自愿,缺乏沟通应用的桥梁,只片面的去谈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怎么能够实现呢。为此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要结合生活进行教学,要求学生从理论走向生活。
(3)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能力差。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学生的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能力差。具体表现在:一是由于受学生的阅历的影响,对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问题背景不熟,难以从中构建出数学模型,故在实际生活中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二是由于学生受书本内容的影响和具体工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更是不习惯应用问题中的字母。如某年高考试题要求用字母表现全程运输成本和速度的函数,并指出函数的定义域。由于该题中没有一个是具体数字,全是字母,学生就不知所措,就更谈不上用这些字母进行思维和运算了。
2 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
鉴于以上问题的出现,现行的高中数学新课标课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为此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1)科学、全面认识数学。1959年5月华罗庚教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题为《大哉,数学之为用》一文中对数学的应用作了精辟的阐释:“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方面,无处没有数学的贡献。”这说明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经验,应用、指导于实践;数学与人的生活水平、质量和工作效率息息相关;数学为其他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方法和思想;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科学、全面的认识。那就是数学中有计算,有逻辑,对提高人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都有好处。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是教师必须创新教学,引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从应用的角度来拓展教学的内容,要注重用学生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同时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要下足功夫,多层次、多方面地编排数学应用的内容,以此提高教学艺术,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本,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功能。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用自己特有的魅力,把教材的内容结合生动、有趣的典故进行学生易于接受的讲解,同时配以图片、模型、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带着愉悦、激昂的求知思绪去探索、去探究。在现实生活中当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了现实问题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必将被进一步地激发起来,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
(3)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落到实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把应用问题的渗透和平时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应用,它包括数学运算、抽象推理、探究想象等基本的数学能力。为此教师的教学应注重学生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 教学中注重解决应用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是设置情景教学所谓的设置情景教学就是教师在讲课前对要讲授的内容设置问题,设置问题时要注重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段?是否能够让学生接受?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是否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兴趣?这都是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该想到和做到的。设疑后教师要去启发、鼓励学生寻求思路,然后引导学生去解答问题,把能力培养和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培养进取心和探究精神。
二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依据教材,结合现实和学生的实际更新改造课本上一些常规性题目,让学生对教材知识的了解不仅仅是靠简单的模仿,而是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探究,是收集、整理、筛选问题的求解或证明,为此在教学中让学生用超常人的思维、不拘一格的探究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应用问题的能力。
三是要让学生学习数学、喜爱数学,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项工作做得好不仅能让学生克服对数学的厌学、怕学现象,而且能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动力。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投“学生”所好,取得他们的信任,赢取他们的好感,激发他们学習数学的动力和兴趣,用学生学的知识来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之,数学知识的应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我们知道应用型问题有着丰富的社会信息,这需要我们教师去发现、去探索、去解决一些较为实际的问题。同时要引导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对中学生素质训练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应用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102-01
高中数学的学习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应用意识,才能显露数学、数学教育的本色。
1 高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现状及成因
(1)片面认识数学学科。我们知道数学的价值是人们从数量的方面来处理现实世界中各种关系,从大处讲就是要处理生产关系的有关问题。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们的不顾现实生活中对数学的需要,只是一味的去强调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去讲解那些主要为应试解题服务的技巧;而对数学的精神、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结论的形成与发现过程、数学对现实生活的进步所起的作用等等内容却从不涉及。从而让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过于片面化、狭隘化,片面的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逻辑证明和计算,”说到底“学数学就要考试。”偏离了数学发展的初衷,失去了学数学是为了应用的前提。
(2)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意识差。所谓的用数学的意识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它需要在较长时间中通过一定量的实践才能形成。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学习与社会实践中缺乏用数学的自觉自愿,缺乏沟通应用的桥梁,只片面的去谈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怎么能够实现呢。为此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要结合生活进行教学,要求学生从理论走向生活。
(3)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能力差。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学生的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能力差。具体表现在:一是由于受学生的阅历的影响,对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问题背景不熟,难以从中构建出数学模型,故在实际生活中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二是由于学生受书本内容的影响和具体工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更是不习惯应用问题中的字母。如某年高考试题要求用字母表现全程运输成本和速度的函数,并指出函数的定义域。由于该题中没有一个是具体数字,全是字母,学生就不知所措,就更谈不上用这些字母进行思维和运算了。
2 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
鉴于以上问题的出现,现行的高中数学新课标课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为此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1)科学、全面认识数学。1959年5月华罗庚教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题为《大哉,数学之为用》一文中对数学的应用作了精辟的阐释:“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方面,无处没有数学的贡献。”这说明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经验,应用、指导于实践;数学与人的生活水平、质量和工作效率息息相关;数学为其他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方法和思想;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科学、全面的认识。那就是数学中有计算,有逻辑,对提高人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都有好处。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是教师必须创新教学,引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从应用的角度来拓展教学的内容,要注重用学生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同时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要下足功夫,多层次、多方面地编排数学应用的内容,以此提高教学艺术,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本,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功能。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用自己特有的魅力,把教材的内容结合生动、有趣的典故进行学生易于接受的讲解,同时配以图片、模型、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带着愉悦、激昂的求知思绪去探索、去探究。在现实生活中当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了现实问题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必将被进一步地激发起来,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
(3)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落到实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把应用问题的渗透和平时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应用,它包括数学运算、抽象推理、探究想象等基本的数学能力。为此教师的教学应注重学生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 教学中注重解决应用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是设置情景教学所谓的设置情景教学就是教师在讲课前对要讲授的内容设置问题,设置问题时要注重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段?是否能够让学生接受?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是否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兴趣?这都是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该想到和做到的。设疑后教师要去启发、鼓励学生寻求思路,然后引导学生去解答问题,把能力培养和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培养进取心和探究精神。
二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依据教材,结合现实和学生的实际更新改造课本上一些常规性题目,让学生对教材知识的了解不仅仅是靠简单的模仿,而是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探究,是收集、整理、筛选问题的求解或证明,为此在教学中让学生用超常人的思维、不拘一格的探究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应用问题的能力。
三是要让学生学习数学、喜爱数学,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项工作做得好不仅能让学生克服对数学的厌学、怕学现象,而且能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动力。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投“学生”所好,取得他们的信任,赢取他们的好感,激发他们学習数学的动力和兴趣,用学生学的知识来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之,数学知识的应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我们知道应用型问题有着丰富的社会信息,这需要我们教师去发现、去探索、去解决一些较为实际的问题。同时要引导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对中学生素质训练有着极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