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品牌建设 推进茶业职育发展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19829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茶艺专业始建于1983年,是江苏省内高职高专院校中特有的专业。但由于江苏茶产业总量不大,近二十年来,本专业总共毕业了10届学生,为社会培养了近300名茶叶技术人才,为江苏茶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取得了较好的办学业绩。
  关键词:职业教育;茶艺专业;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0-0226-02
  2007年以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深入开展机制体制创新工作,赢得政府划拨茶园1853亩,以原有的江苏省著名茶叶企业——江苏省句容市高庙茶场为基础,组建江苏茗苑茶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句容市嘉木乡村旅游有限公司、江苏省茶业研究所、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江苏省茶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等五大平台,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江苏茶博园,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该载体将科技转化与生产实训相结合,使得我院在茶艺科技人才培养的各方面中一路领先,也获得了政府与社会的认可。2010年,我院承办了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2011年,教育部、农业部决定将我院作为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基地。2012年,承办了中国茶叶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茶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2013年承办了江苏省手工制茶比赛。
  专业现有教师12人(专任教师9人,兼职教师3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早在1998年,我院参与的《茶叶名茶机械化》课题获农业部“丰收项目”三等奖;近年来,茶叶教学团队主持教育厅、江苏省高教协会项目、学院科技项目多项。多年来,本专业共发表科研和教改论文近40篇,主参编行业教材近10部。
  本专业的品牌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模块递进式”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实践教学以实际岗位技能,划分成不同的技能模块,学生在不同的模块之间进行循环实践与演练,逐层递进。实践教学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职教集团企业成员单位、校外合作企业,全程参与校内基地生产与管理,将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此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围绕核心技能模块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茶业行业以及江苏就业状况,目前茶艺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茶企业,其主要工作为茶叶生产管理、茶叶加工、茶叶表演、茶叶营销4种岗位,因此确立“茶园管理”、“茶艺”、“加工与审评”、“经营与管理”等为专业岗位职业技能。围绕岗位职业技能,以建设专业核心技能切入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三、一流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条件
  1.茶叶现代化加工教学工场:以原有的江苏省著名茶叶企业——江苏省句容市高庙茶场为基础,以“安全、卫生、清洁”的生产理念,在原有加工厂房与设备基础上,引入江苏扁平类茶、卷曲类茶、针形型茶的杀青、揉捻、做型、烘干清洁化生产机械30台套,并配套清洁、除尘设备,实现配套化、连续化作业,减少茶叶污染,降低人力成本,使茶叶生产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加速茶业产业形成,成为服务“三农”的示范。
  2.茶艺表演实训中心:位于高庙科技示范园和校本部,分茶艺实训室和茶艺馆两个部分,茶艺实训室以江苏主要名优茶编创而成的各类茶艺为主题进行设计,能满足30名学生同时进行茶艺实训;茶艺馆则以当前中国顶尖茶艺馆的标准进行建设,既有农村小茶馆,亦有高档茶艺表演标间,体现浓郁的乡土气息与现代茶文化氛围,能满足学生预就业实习的需要。力求建成省内最大茶文化展示中心与茶艺表演实训基地,并建成省内一流的茶艺馆,成为江苏省对外展示茶文化艺术的中心。
  四、“三依托三结合”双师培养措施
  依托“茶叶现代化加工教学工场”、“茶树种植资源圃与良种繁育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增强教师的生产经营能力;依托句容市高庙茶场示范点,与科技帮扶相结合,增强教师的服务“三农”能力;依托常州市溢壶茶馆、镇江市中艺茶道馆等校外合作企业,与挂职锻炼相结合,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同时,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专职和兼职并重”的方针,从行业和企业中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建立10人左右的兼职教师队伍,使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
  五、服务“三农”
  成立“茶艺”社团,通过地方茶艺开发、编创与表演,对地方茶产业中品牌进行宣传与促销,在提高学生就业技能同时,实现服务地方茶产业的目的。实现生产标准化,并积极利用知识、技术、先进的教学实训条件等优势,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开展茶叶技术人员和新农民培训,计划今后2年中完成新农民培训100人次,职业技能培训200人次。
  成果之一:创新机制体制,构建茶艺生产性实训基地。深入开展机制体制创新工作,对原有的老茶场人员、场地进行改造,引进了茶叶大型清洁化生产加工设备,配备相应实训设备设施。进行了茶艺表演馆、茶史馆、制茶体验馆的建设与改造工程,完成了江苏茶博园这一校内茶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该基地以满足学院师生提升职业素养为目标,不断完善设施设备和机制创新,不仅成为茶产业发展的龙头、学生实习实训的中心,还是教师教学科研的平台,为农业部南京农机化所、扬州大学等多家单位提供了科研场所,同时也成了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乡村旅游、农业生态观光的景区,极大程度地巩固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发展地位,为学院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提高茶艺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挖掘现代化实践教学功能、开创实训基地运营思路奠定了基础。该载体将科技转化与生产实训相结合,使得我院在茶艺科技人才培养的各方面中一路领先,也获得了政府与社会的认可。2012年,成功承办了中国茶叶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茶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   成果之二:完善实训教学体系,创建五化实训教学模式:(1)实施“双员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双分制”实训考核保障机制。完善的实训体系,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学院制定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训考核保障机制:推行“双员制”(学生兼具“学员 职员”双重身份)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茶叶产品的生产进程设计课程的教学进程,按照生产季节的典型工作任务实施教学,从而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融合。采用“双分制”(学分 德育分)的考核管理模式,强化实训教学效果。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同时,保障实训的顺利实施和提升实训效果,采用“学分” “德育分”的双重计分模式,“学分”作为必要条件,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实施;“德育分”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考核条件,同时开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吃苦耐劳、学农爱农品质的养成教育,从而培植学生应职和岗位职业能力。在该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训保障机制的推动下,学生获证率100%、就业率100%。2010级茶艺班28名学生中,有9人获得省级以上奖学金,该班级也荣获省级优秀班集体。(2)创建“实训场景真实化、实训项目综合化、实训教学职业化、实训管理企业化、实训产品商品化”五化实训教学模式。根据茶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真实的实训场景中,学院不断完善实训体系,建立了“五化”实训教学模式:第一学期进行体验式实训,通过“实训场景真实化”,帮助学生系统地完成茶艺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训过程:茶园——茶树田间管理技术;制茶体验馆——茶叶工艺开发;茶叶车间——茶叶机械化加工技术;茶艺表演馆——茶艺表演、编剧练习;茶史馆、茶文化长廊——茶文化熏陶。第二至五学期进行项目式实训,结合生产实际状况和岗位情况,将茶树栽培与保护、茶叶加工、茶叶审评与检验、茶艺表演与编创等实训项目打包进行,严格按照企业、科研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各项专业技能培训,同时聘请经验丰富的师傅,帮助学生系统地完成职业化的技能培训过程。这种“实训项目综合化”、“实训教学职业化”,在真实的场景中,让学生体验到工作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同时环环相扣,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责任感。第六学期进行分项式强化顶岗训练,采用参与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管理和实际生产过程。
  成果之三:开发基地造血功能,实现五位一体实训平台。学院创新机制体制,促进资源融合,努力实现实训基地的共赢发展:(1)严格按照企业标准化生产需求,将各实训任务与实际生产同步,实现实训产品的“商品化”;(2)开放实训基地、实训项目,开发茶园休闲旅游功能,实现技能实训过程的“商品化”;(3)鼓励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融入企业的生产管理、研发与推广过程,减少实训基地维护的成本投入,增强实训基地的造血功能等等。
  如此,将师生的“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完善成能够满足“技能竞赛、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的社会服务场地和“休闲旅游”的场所,真正实现“五位一体”的功能。2010年以来,学院先后承办了江苏省茶园生产管理研讨会、江苏省茶产业技术创新座谈会、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手工茶制茶项目等,并完成了江苏省茶叶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成立江苏省茶园复合栽培技术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个,江苏省茶业研究所1个。2012年,该基地成为省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三省一市“长三角城市群茶香文化体验之旅示范点”。通过这一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学院还先后获得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省部级项目立项9个。并先后接待了“茶学泰斗”陈宗懋院士、中国茶叶研究所杨亚军所长等知名专家及多位省部级领导。2010年5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建设项目验收专家的意见指出,“校企结合切实有效,实践教学基地运行良好,双师结构队伍稳定,教学资源丰富,工作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已经形成,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强。
其他文献
摘要:专业认证是构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重要依据,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为例,论述和介绍了如何通过学习专业认证的精神与标准,执行PDCA循环管理,构建“有财力支持、有机构负责、有策略推进、有成果体现”的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专业认证;质量保障体系;策略推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
摘要:我国的民办高校职业教育正处于探索发展期,为了促进我国民办高校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需要从组织机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系统的民办高校职业教育教学体系。  关键词:民办高校;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8-0253-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大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大学基础课程,它能够帮助学生端正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以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为例,首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次介绍该课程考核创新的思路,最后找到具体的考核创新途径,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影響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达到课程考核目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过程化;考核改革  
摘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独立学院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中的一部分学生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本文提出一些解决该问题的对策,构建独立学院困难生的心理资助模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4-0087-02  一、
摘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高校须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研究生的诚信价值观十分清晰,但在相关利益驱使下,部分学生也会出现了不诚信行为。据此,本文对调研和访谈数据进行成因分析,提出学校应从引导教育、制度建立健全和诚信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等方面加强高校研究生诚信教育。  关键词:诚信教育;问卷调查;实施策略;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
摘要:日本文学鉴赏课程是高等学校日语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高日语语言使用水平的重要课程。作为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亦是文学鉴赏的重要方法之一的文学价值观分析,包括如社会观、人性观、女性观等的分析具有一定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日本文学鉴赏;价值观;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0-0099-02  引言:日
摘要:高等院校党建工作是否扎实是强化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保障,而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则是有力推进高等院校党建工作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以安徽中医药大学党建工作的实践为例,从理论建设、健全规章制度、作风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党内民主五个方面讨论了完善党建制度体系建设、推进高等院校党建工作稳步发展的举措,对高等院校党建工作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制度体系;高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高师范毕业生的师范技能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简要地阐述了师范技能的主要内容及应届师范毕业生在师范技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以衡阳师范学院物理学专业为例,阐述了当前地方师范院校物理专业的培养现状和存在的弊端;最后就地方师范院校如何提高师范生师范技能提出了四点建议。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物理;师范技能  中
摘要:实验基地实践教学在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学科知识综合掌握能力、灵活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各校在开展此实践教学过程中都遇到了一定困难。本文以揚州大学“大田实训计划”为例,列举了其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并给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实验基地实践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院校;实验基地;实践教学;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
摘要: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面对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不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评价。本文从实然和应然相结合的角度,以“教育评价是什么,为什么进行教育评价以及如何开展教育评价”的思路展开,阐释了教育评价的概念和功能,分析了我国教育评价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评价应该实现评价的科学化、专业化、评价主体多元化以及评价的真实化。  关键词:教育评价;实然;应然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