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从古至今,水稻始终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从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一代又一代水稻科学家扎根泥土,不断探索研究,一次次实现了水稻产量和质量的突破,他们用自己的创新努力,捍卫了祖国的粮食安全。
“一颗种子看起来很小,但要真正把它培育好并不容易。”回望自己研究水稻育种的二十多年岁月,李家洋不禁感慨。2018年11月18日,李家洋和袁隆平、张启发院士共同获得了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十月获稻
1956年夏天,李家洋出生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一个农村家庭。天资聪颖的李家洋从小就喜欢读书,上学后,自己的课本不够读,他就去翻哥哥们的中学语文课本。渐渐地,所有老师都知道了他嗜书,索性允许他随时进出学校的图书馆。
高中毕业后,李家洋按照政策回乡务农。不久,为了响应建设祖国的号召,他又被安排到建筑工程队做学徒。李家洋记得,那时候每天都要辛辛苦苦地搬运砖石,和工友们一起抬水泥、挖地基,晚上休息的时候,浑身酸疼不已。但是,他并不以此为苦,因为集体宿舍里有电灯。每当工友们在宿舍里嬉闹,李家洋就在灯下沉浸到书本的世界里。
每一份积累都是收获。1977年10月21日,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中国。李家洋兴奋地报名参加,当年,他就考入了安徽农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前身),成为中国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
大学里,李家洋像是游进海里的鱼,他孜孜不倦地学习,考取了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的硕士研究生。在广泛地阅读国内外资料后,李家洋看到了当时中国和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方面的差距。他说,一定要留学海外,掌握那些科学技术以报效祖国。时任中国科学院遗传所所长胡含非常器重李家洋,支持他前往美国布兰代斯大学攻读博士。李家洋告诉胡含:“我一定会学成归国!”1994年,李家洋在康奈尔大学完成博士后学位后归国。经历了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出国留学的李家洋深有感触地说:“那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翻天覆地的时期。”
新绿色革命
回国前的生活并不平静,有同学告诉李家洋:“回国没有出路,现在国内并不具备植物分子遺传学研究的条件。”这并没有阻碍李家洋兑现自己的誓言。“1994年,我回国的时候,对自己的学术成就没有抱过多的期望。”李家洋说,他只期待自己能够成为一颗科学道路上的铺路石,为中国农业科学进步做出一点贡献。他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哪怕没有用武之地也无妨”。
李家洋清楚地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他把中国人一定要实现自己养活自己作为自己的责任。
回国后,李家洋发现,继黄耀祥和袁隆平作出重大贡献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水稻生产区产量实现了飞跃。可是,因为产量与抗病虫和抗逆性等优良性状之间的矛盾,产量开始进入缓慢增长期,难以跟上人口的增长。而此时,研究所支持的2万元的启动资金,还不足在美国读博士后时资金的零头。国家不富裕,但是水稻育种研究不能停滞。李家洋坚持用这笔资金开始实验室建设,开展水稻育种研究。
前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说:“科学是要求人们为它贡献毕生的,就算有两次生命也不够用。在你的工作和探索中一定要有巨大的热情。”正是这份热情,推动着李家洋在稻田里一步一步走来。在一年又一年的研究中,李家洋几乎对世界上存在的每一类水稻株型都进行了研究,他和团队终于发现控制水稻理想株型的主效基因IPA1。2010年,李家洋和研究团队克隆了IPA1,同时确定了数个决定其他水稻性状的关键基因。基于此,李家洋先后培育出数个高品质、高产量的水稻品种,并在东南沿海地带推广种植。
“实现高产与优质的结合,只是分子设计育种的第一步。通过基因精准组装,未来分子育种可实现更多优良性状的聚合,像设计工业品一样设计水稻,对稻米‘量身定制’。”李家洋说。水稻基因可以组合并培育出人们需要的种子,是李家洋带给世界新的思考,国际著名作物遗传学家李振声院士赞其为“新绿色革命”的起点。
2017年,李家洋凭借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了我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证书。李家洋觉得自己格外幸运,因为他见证了祖国从落后到发展、从贫困到繁荣的历程。同样,他也用自己的努力为祖国和同胞的美好未来贡献了巨力。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王若宇 2184688888@qq.com
“一颗种子看起来很小,但要真正把它培育好并不容易。”回望自己研究水稻育种的二十多年岁月,李家洋不禁感慨。2018年11月18日,李家洋和袁隆平、张启发院士共同获得了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十月获稻
1956年夏天,李家洋出生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一个农村家庭。天资聪颖的李家洋从小就喜欢读书,上学后,自己的课本不够读,他就去翻哥哥们的中学语文课本。渐渐地,所有老师都知道了他嗜书,索性允许他随时进出学校的图书馆。
高中毕业后,李家洋按照政策回乡务农。不久,为了响应建设祖国的号召,他又被安排到建筑工程队做学徒。李家洋记得,那时候每天都要辛辛苦苦地搬运砖石,和工友们一起抬水泥、挖地基,晚上休息的时候,浑身酸疼不已。但是,他并不以此为苦,因为集体宿舍里有电灯。每当工友们在宿舍里嬉闹,李家洋就在灯下沉浸到书本的世界里。
每一份积累都是收获。1977年10月21日,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中国。李家洋兴奋地报名参加,当年,他就考入了安徽农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前身),成为中国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
大学里,李家洋像是游进海里的鱼,他孜孜不倦地学习,考取了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的硕士研究生。在广泛地阅读国内外资料后,李家洋看到了当时中国和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方面的差距。他说,一定要留学海外,掌握那些科学技术以报效祖国。时任中国科学院遗传所所长胡含非常器重李家洋,支持他前往美国布兰代斯大学攻读博士。李家洋告诉胡含:“我一定会学成归国!”1994年,李家洋在康奈尔大学完成博士后学位后归国。经历了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出国留学的李家洋深有感触地说:“那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翻天覆地的时期。”
新绿色革命
回国前的生活并不平静,有同学告诉李家洋:“回国没有出路,现在国内并不具备植物分子遺传学研究的条件。”这并没有阻碍李家洋兑现自己的誓言。“1994年,我回国的时候,对自己的学术成就没有抱过多的期望。”李家洋说,他只期待自己能够成为一颗科学道路上的铺路石,为中国农业科学进步做出一点贡献。他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哪怕没有用武之地也无妨”。
李家洋清楚地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他把中国人一定要实现自己养活自己作为自己的责任。
回国后,李家洋发现,继黄耀祥和袁隆平作出重大贡献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水稻生产区产量实现了飞跃。可是,因为产量与抗病虫和抗逆性等优良性状之间的矛盾,产量开始进入缓慢增长期,难以跟上人口的增长。而此时,研究所支持的2万元的启动资金,还不足在美国读博士后时资金的零头。国家不富裕,但是水稻育种研究不能停滞。李家洋坚持用这笔资金开始实验室建设,开展水稻育种研究。
前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说:“科学是要求人们为它贡献毕生的,就算有两次生命也不够用。在你的工作和探索中一定要有巨大的热情。”正是这份热情,推动着李家洋在稻田里一步一步走来。在一年又一年的研究中,李家洋几乎对世界上存在的每一类水稻株型都进行了研究,他和团队终于发现控制水稻理想株型的主效基因IPA1。2010年,李家洋和研究团队克隆了IPA1,同时确定了数个决定其他水稻性状的关键基因。基于此,李家洋先后培育出数个高品质、高产量的水稻品种,并在东南沿海地带推广种植。
“实现高产与优质的结合,只是分子设计育种的第一步。通过基因精准组装,未来分子育种可实现更多优良性状的聚合,像设计工业品一样设计水稻,对稻米‘量身定制’。”李家洋说。水稻基因可以组合并培育出人们需要的种子,是李家洋带给世界新的思考,国际著名作物遗传学家李振声院士赞其为“新绿色革命”的起点。
2017年,李家洋凭借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了我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证书。李家洋觉得自己格外幸运,因为他见证了祖国从落后到发展、从贫困到繁荣的历程。同样,他也用自己的努力为祖国和同胞的美好未来贡献了巨力。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王若宇 21846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