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8日,中国质量万里行刊发了题为《厦门大嶝岛假名牌林立 市场监管睁只眼闭只眼》的调查报道,就厦门大嶝对台小商品市场内多年来销售假名牌包包、手表、手机等乱象进行了披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而记者跟进调查采访发现,这些假名牌包包手表特别是手机可能危害消费者健康。另一方面,“猫和老鼠”游戏般的监管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强制取缔还是勒令转型?监管方对假名牌的治理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难以到位的查处
1月9日,报道刊发后的第二天下午14时左右,记者回访厦门大嶝对台小商品市场,此次能感觉到的一个明显变化是,以往凑到游客面前的“揽客者”不见了。
但在假名牌比较集中的海西商品城,记者走访市场发现,这里的很多商铺仍若无其事地兜售各种假名牌包包、手表、手机等商品。
工商部门缘何没有进行查处?
“我们刚刚看到报道,”厦门市工商局大嶝对台小商品市场管理处(下简称“大嶝工商处”)洪处长和副处长姚震宇解释,他向记者扬了扬手中的一摞材料,“从网上打印出来,正看着呢。”
洪姓姚姓两位处长承认市场内存在销售假名牌的现象,但表示不会当场前往查处,“我们马上开会研究。我们得先调查核实,按程序走。然后落实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就商家反映的工商检查“一般提前下通知”,“被抓后找关系、送礼”等情况,洪处长否认这些说法,“没发现这种情况,这些商户都是由失地、失渔农民转过来的,素质比较低,他们可能乱说的,也可能是以前被处罚过的一些商户对我们有怨恨。如果我们内部真有收受礼金情况,将严肃处理。”
后来记者得知,洪处长这天是“第一天上班”,刚从其他岗位调到此处。
洪处长还告诉记者,去年查处了20多起类似案件,“查处力度还是蛮大的。”记者就此问询,根据以往查处案例,大嶝市场内的假名牌究竟来自哪里?“你们报道里都写了,”洪处长表示,“我们查处时问商家,商家也回答的五花八门,也不知道说的是不是实话,我们也没有能力到源头追查。”
当记者问这些假货如何绕开监管进入市场,是否通过海关检验时,洪处长表示,“市场内的商品都是在海关的监管之下。”
“应该说是市场内的所有进口商品都在我们的监管之下。”厦门海关驻同安办事处大嶝监管科副科长、二级关务督办张军威告诉记者,“但这么多年来我们大嶝海关从未有进口过箱包、手表、手机的记录,报道中提到的假箱包、手表、手机等已存在多年,都是来自内地,这块的监管职责归工商部门。”
1月10日上午8时,记者再次来到厦门大嶝对台小商品市场海西商品城,发现报道中提到的相关商铺均已关门停业,其他主营箱包的商铺一部分拉下卷帘门,一部分仍正常营业。
记者走访部分正常营业的商铺,发现这些商家仍在悄悄兜售假名牌包包、手表,如海西商品城一楼1A-05的“鼎玉轩”,1A-10的“华倩商行”,1A-16的“大嶝恒隆商行”等。
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商家大都知道“今天工商局来查”。至于如何得知这一消息,商家的普遍回答是,“老板说的”。
上午10时左右,记者正在一家商铺走访时,店里的销售人员突然拉下卷帘门,把记者关在了店内。“工商局的来了,等他们走了你再走。”这位店员说,“别管他,你继续挑喜欢的包包。”
几分钟后,在强烈要求下,记者才被“放”出这家店铺,却发现不远处大嶝工商处副处长姚震宇正带队巡查。
姚震宇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对市场全面巡查,“报道中提到的7家商铺,我们昨天下午突击检查,查处了两家,其他5家我们去的时候关门了”。
记者注意到,这些身穿制服的工商执法人员所到之处,商家远远看见,商铺的卷帘门纷纷落下,执法人员对此似乎无可奈何。
也有部分商铺干脆停业“休息”。走访中,几位刚上班不久就“下班”离开的商铺售货员告诉记者,“早晨来上班,老板说今天停业,放假休息。”
而截至发稿,大嶝工商处总共查处的也就上述两家商铺。
据大嶝工商处提供的《大嶝市场存在问题调查处理情况的报告》,1月9日下午(记者离开后),大嶝工商处突击检查了新闻报道中反映的涉嫌销售假名牌的7家商家——“经查:大世界商行、顺清商行、大嶝淳雅商行、鸿盛兴商行、大嶝数码电子商行已关门;钰成达商行、金祥丰商行正在营业,执法人员第一时间没在商行门店查到假名牌商品,但经仔细查找,发现这两家商行都私设了阁楼。
在执法人员的耐心劝说下,商家打开了二楼隔层的暗门,执法人员进入检查后发现这两家商家都涉嫌销售假名牌,现场查扣涉嫌侵权皮包130个,随即予以立案调查。1月10日上午,工商处再次检查了涉嫌销售假名牌的5家商行,发现均已关门。
工商处将进一步加大检查力度,在继续对这5家商行进行跟踪检查的同时,对市场进行一次全面的专项检查。”
假箱包打而不绝
售假商家被指“素质低”
大嶝市场管委会陈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大嶝对台小商品市场部分商家售假问题由来已久。
按照市场最初的设想,大嶝对台小商品市场是“让台湾人买内地商品,内地人买台湾商品”,不过现实中台湾人几乎不到大嶝来买内地商品,有交通不够便利的原因,也因为内地商品在其他地方同样能够方便地买到。
这种情况下,大嶝市场针对的就主要是内地游客。但市场开业之初由于台湾方面政策原因,场内台湾商品稀缺,市场一度极为低迷。惨淡经营使得当时市场内部分经营者另辟蹊径,开始在所售商品中夹带仿冒侵权商品,导致市场经营风气一度“走偏”。
据媒体报道,“大嶝市场内2000年就有商家开始销售假货,假货的利润高达200%?300%,在顾客量很少的情况下,许多商家为了保本或赢利,开始陆续跟进。一时间,市场内假货泛滥。”
而在加强监管之后,大嶝市场监管方与管理方曾多次宣称,市场内“已无假货”。 2007年2月,厦门市工商局大嶝市场处用一把大火集中销毁了一批查获的假冒名牌手表、冒牌T恤、假烟等商品。原大嶝市场处处长何国强现场宣布,“大嶝市场内的假冒商品已完全消失”,游客和市民可以放心购物消费。
4年后的2011年,大嶝对台小商品市场改扩建工程首期开业。开发商象屿集团副总裁祝芸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现在的商场里绝无假货。”不过,他指的是台湾品牌商品。“新商场里所有台湾品牌的商品,均是由台湾厂商授权出售的正牌商品,一旦发现有商户售假,会被立即清出市场”。
记者了解到,台湾商品和箱包是大嶝市场“两大主业”,而时至今日,假货主要集中在箱包部分。
假名牌箱包、手表缘何打而不绝?这些假名牌又来自哪里?
大嶝工商处洪处长告诉记者,从历年来处理的案件分析,市场的仿冒侵权商品来源主要由市场经营者自行从广州、义乌、石狮等地自由市场购入。其主要有两种销售形式:一是傍名牌,即所售箱包的造型、款式及图案与正品相似,但商标不同,易使人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该类侵权行为在认定上较难;二是利用店铺的里间或阁楼偷偷销售侵权商品。该类侵权行为由于隐蔽性较强,发现难、查处也较难。
大嶝市场管委会陈主任则认为,市场内的假货难以杜绝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监管部门一直是“运动式执法”,治标不治本,管得紧假货就少些,监管一放松假货就冒出来了,而监管部门无论从人力还是物力上都不可能一对一地顶着销售箱包的商户。二是海西商品城这些售假的商家有些“素质比较低”,是“刁民”,“除了卖箱包不会卖别的”。
记者获悉,大嶝市场监管方与管理方为解决掉假箱包这一“老大难”问题,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一是引导转行。有市场箱包经营户,在大嶝工商处的引导下,2005年转行经营食品,目前已是市场食品经营大户;二是指导经营者走自主品牌之路。有商户曾因销售仿冒箱包被查处,但在工商处的指导下,后来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商标。目前,市场经营者已注册登记商标品牌38个(台湾品牌32个),2013年度营业额超过5000万元;三是指导设立自主品牌商品专区。2011年9月,市场规划出了2000平方米涉台自主品牌箱包专卖区。此举为消费者选购提供便利的同时,更有效地突显了自主品牌的箱包,让自主品牌有一个优良的宣传平台;四是引导自主品牌商品、代理品牌商品良性竞争、共同发展。随着市场的发展,许多台湾知名商品在代理商的努力下逐渐打开了国内市场。
“尽管售假问题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就是有一些商家,有自身素质原因也有资金等方面原因,就是偷偷摸摸卖假箱包,我们也很难办。”陈主任说,如果强制取缔,这些卖箱包的失地、失渔农民可能会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而引导转型,资金、政策方面目前没有足够的配套,“我们也希望市场内全部卖台湾商品,但短时间内很难做到”。
市场管理方象屿集团能否在资金方面给予箱包商户转型提供资金支持?
厦门象屿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陈总告诉记者,象屿目前每年在大嶝对台小商品市场亏损3000万,主要是买地、基建方面的银行借款利息等,“报道中估测我们每年租金收入7000万,实际上只有3500万左右。”
他向记者表示,“下一步将配合工商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假名牌或危害健康
大嶝市场监管将加强
不得不说的是,假名牌箱包、手表、手机等商品可能危害消费者健康。因为缺少质检环节,假箱包可能甲醛等化学物质超标,假手表中可能含有放射性物质,假手机可能辐射超标等。
大嶝市场管委会陈主任就当着记者的面要求工商处处长,“先把假手机打掉,决不能危害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以前市场里假药非常猖獗,危害极大,我们就坚决打掉了。”陈主任说。
不过,从大嶝工商处目前的查处情况看,还未能查获市场中私卖的假手机。
据大嶝市场管委会陈主任介绍,目前市场发展势头良好。2013年,市场交易额10亿元人民币,游客250万人次。作为市场两大主业的台湾商品和箱包经营情况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台湾商品交易额年增长20%,箱包经营额下降19%;二是箱包经营户数大幅减少,由近500家减至260家。“市场早就有意识地引导加大台湾商品的比重。”陈主任说。
而接下来,大嶝市场将进一步探索监管的长效机制。
据大嶝工商处提供的《大嶝市场存在问题调查处理情况的报告》显示,大嶝工商处下一步将多举措加强监管。一是加强部门协作。市场的整顿和规范工作要在市场管委会的统筹、协调下,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按照职责分工,海关部门负责进口商品的查验工作;市场开办单位履行市场商品质量安全的监督义务,协同抓好商品准入关;国检部门负责市场进口商品质量的监测工作;边防派出所负责维护市场秩序和打击假冒伪劣;工商部门负责市场流通领域市场经营行为的监管。
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工商处将从法规宣传、政策引导方面入手,制作行政指导书,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发“侵权商标温馨提示”、文明经商“八提倡、八禁止”等,不断提高经营者的自律意识,让经营者懂法,诚信经营。
三是加强监管执法。工商处将认真梳理市场内可能出现的各种侵权商品,保持打击各类销售仿冒侵权商品行为的高压态势。通过约谈告诫、行政执法及从重从严的查处,提高经营者的违法成本,让经营者不敢违法。
四是加强行政指导。首先完善社会监督。工商处将指导市场开办单位在市场醍目位置设置消费投诉“温馨提示牌”,并指导市场开办单位设专人、专岗现场受理、解决消费投诉。对涉及销售仿冒商品的,将诉转案,严肃查处;同时指导商家转行。“海西名品城”开业后,新市场的配套更加规范,工商处将积极引导原有箱包经营者向餐饮、食品、玩具、游乐、服装鞋帽等方面转行;再就是实施品牌战略。
一方面,工商处将根据市场以主营原产地的台湾食品、工艺品及毗邻金门的特点,因势利导,重点培育“食品、箱包、刀具”三类品牌,让经营者发展有所依,实现品牌兴商;另一方面,通过以执法为保障、以自主品牌专区为窗口、以“走出去”为发展战略、以争创著名商标为目标、以“双轨制”为发展方向等五大举措,引导经营者做大做强自主品牌,促进市场转型升级,实现品牌兴市。
难以到位的查处
1月9日,报道刊发后的第二天下午14时左右,记者回访厦门大嶝对台小商品市场,此次能感觉到的一个明显变化是,以往凑到游客面前的“揽客者”不见了。
但在假名牌比较集中的海西商品城,记者走访市场发现,这里的很多商铺仍若无其事地兜售各种假名牌包包、手表、手机等商品。
工商部门缘何没有进行查处?
“我们刚刚看到报道,”厦门市工商局大嶝对台小商品市场管理处(下简称“大嶝工商处”)洪处长和副处长姚震宇解释,他向记者扬了扬手中的一摞材料,“从网上打印出来,正看着呢。”
洪姓姚姓两位处长承认市场内存在销售假名牌的现象,但表示不会当场前往查处,“我们马上开会研究。我们得先调查核实,按程序走。然后落实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就商家反映的工商检查“一般提前下通知”,“被抓后找关系、送礼”等情况,洪处长否认这些说法,“没发现这种情况,这些商户都是由失地、失渔农民转过来的,素质比较低,他们可能乱说的,也可能是以前被处罚过的一些商户对我们有怨恨。如果我们内部真有收受礼金情况,将严肃处理。”
后来记者得知,洪处长这天是“第一天上班”,刚从其他岗位调到此处。
洪处长还告诉记者,去年查处了20多起类似案件,“查处力度还是蛮大的。”记者就此问询,根据以往查处案例,大嶝市场内的假名牌究竟来自哪里?“你们报道里都写了,”洪处长表示,“我们查处时问商家,商家也回答的五花八门,也不知道说的是不是实话,我们也没有能力到源头追查。”
当记者问这些假货如何绕开监管进入市场,是否通过海关检验时,洪处长表示,“市场内的商品都是在海关的监管之下。”
“应该说是市场内的所有进口商品都在我们的监管之下。”厦门海关驻同安办事处大嶝监管科副科长、二级关务督办张军威告诉记者,“但这么多年来我们大嶝海关从未有进口过箱包、手表、手机的记录,报道中提到的假箱包、手表、手机等已存在多年,都是来自内地,这块的监管职责归工商部门。”
1月10日上午8时,记者再次来到厦门大嶝对台小商品市场海西商品城,发现报道中提到的相关商铺均已关门停业,其他主营箱包的商铺一部分拉下卷帘门,一部分仍正常营业。
记者走访部分正常营业的商铺,发现这些商家仍在悄悄兜售假名牌包包、手表,如海西商品城一楼1A-05的“鼎玉轩”,1A-10的“华倩商行”,1A-16的“大嶝恒隆商行”等。
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商家大都知道“今天工商局来查”。至于如何得知这一消息,商家的普遍回答是,“老板说的”。
上午10时左右,记者正在一家商铺走访时,店里的销售人员突然拉下卷帘门,把记者关在了店内。“工商局的来了,等他们走了你再走。”这位店员说,“别管他,你继续挑喜欢的包包。”
几分钟后,在强烈要求下,记者才被“放”出这家店铺,却发现不远处大嶝工商处副处长姚震宇正带队巡查。
姚震宇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对市场全面巡查,“报道中提到的7家商铺,我们昨天下午突击检查,查处了两家,其他5家我们去的时候关门了”。
记者注意到,这些身穿制服的工商执法人员所到之处,商家远远看见,商铺的卷帘门纷纷落下,执法人员对此似乎无可奈何。
也有部分商铺干脆停业“休息”。走访中,几位刚上班不久就“下班”离开的商铺售货员告诉记者,“早晨来上班,老板说今天停业,放假休息。”
而截至发稿,大嶝工商处总共查处的也就上述两家商铺。
据大嶝工商处提供的《大嶝市场存在问题调查处理情况的报告》,1月9日下午(记者离开后),大嶝工商处突击检查了新闻报道中反映的涉嫌销售假名牌的7家商家——“经查:大世界商行、顺清商行、大嶝淳雅商行、鸿盛兴商行、大嶝数码电子商行已关门;钰成达商行、金祥丰商行正在营业,执法人员第一时间没在商行门店查到假名牌商品,但经仔细查找,发现这两家商行都私设了阁楼。
在执法人员的耐心劝说下,商家打开了二楼隔层的暗门,执法人员进入检查后发现这两家商家都涉嫌销售假名牌,现场查扣涉嫌侵权皮包130个,随即予以立案调查。1月10日上午,工商处再次检查了涉嫌销售假名牌的5家商行,发现均已关门。
工商处将进一步加大检查力度,在继续对这5家商行进行跟踪检查的同时,对市场进行一次全面的专项检查。”
假箱包打而不绝
售假商家被指“素质低”
大嶝市场管委会陈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大嶝对台小商品市场部分商家售假问题由来已久。
按照市场最初的设想,大嶝对台小商品市场是“让台湾人买内地商品,内地人买台湾商品”,不过现实中台湾人几乎不到大嶝来买内地商品,有交通不够便利的原因,也因为内地商品在其他地方同样能够方便地买到。
这种情况下,大嶝市场针对的就主要是内地游客。但市场开业之初由于台湾方面政策原因,场内台湾商品稀缺,市场一度极为低迷。惨淡经营使得当时市场内部分经营者另辟蹊径,开始在所售商品中夹带仿冒侵权商品,导致市场经营风气一度“走偏”。
据媒体报道,“大嶝市场内2000年就有商家开始销售假货,假货的利润高达200%?300%,在顾客量很少的情况下,许多商家为了保本或赢利,开始陆续跟进。一时间,市场内假货泛滥。”
而在加强监管之后,大嶝市场监管方与管理方曾多次宣称,市场内“已无假货”。 2007年2月,厦门市工商局大嶝市场处用一把大火集中销毁了一批查获的假冒名牌手表、冒牌T恤、假烟等商品。原大嶝市场处处长何国强现场宣布,“大嶝市场内的假冒商品已完全消失”,游客和市民可以放心购物消费。
4年后的2011年,大嶝对台小商品市场改扩建工程首期开业。开发商象屿集团副总裁祝芸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现在的商场里绝无假货。”不过,他指的是台湾品牌商品。“新商场里所有台湾品牌的商品,均是由台湾厂商授权出售的正牌商品,一旦发现有商户售假,会被立即清出市场”。
记者了解到,台湾商品和箱包是大嶝市场“两大主业”,而时至今日,假货主要集中在箱包部分。
假名牌箱包、手表缘何打而不绝?这些假名牌又来自哪里?
大嶝工商处洪处长告诉记者,从历年来处理的案件分析,市场的仿冒侵权商品来源主要由市场经营者自行从广州、义乌、石狮等地自由市场购入。其主要有两种销售形式:一是傍名牌,即所售箱包的造型、款式及图案与正品相似,但商标不同,易使人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该类侵权行为在认定上较难;二是利用店铺的里间或阁楼偷偷销售侵权商品。该类侵权行为由于隐蔽性较强,发现难、查处也较难。
大嶝市场管委会陈主任则认为,市场内的假货难以杜绝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监管部门一直是“运动式执法”,治标不治本,管得紧假货就少些,监管一放松假货就冒出来了,而监管部门无论从人力还是物力上都不可能一对一地顶着销售箱包的商户。二是海西商品城这些售假的商家有些“素质比较低”,是“刁民”,“除了卖箱包不会卖别的”。
记者获悉,大嶝市场监管方与管理方为解决掉假箱包这一“老大难”问题,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一是引导转行。有市场箱包经营户,在大嶝工商处的引导下,2005年转行经营食品,目前已是市场食品经营大户;二是指导经营者走自主品牌之路。有商户曾因销售仿冒箱包被查处,但在工商处的指导下,后来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商标。目前,市场经营者已注册登记商标品牌38个(台湾品牌32个),2013年度营业额超过5000万元;三是指导设立自主品牌商品专区。2011年9月,市场规划出了2000平方米涉台自主品牌箱包专卖区。此举为消费者选购提供便利的同时,更有效地突显了自主品牌的箱包,让自主品牌有一个优良的宣传平台;四是引导自主品牌商品、代理品牌商品良性竞争、共同发展。随着市场的发展,许多台湾知名商品在代理商的努力下逐渐打开了国内市场。
“尽管售假问题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就是有一些商家,有自身素质原因也有资金等方面原因,就是偷偷摸摸卖假箱包,我们也很难办。”陈主任说,如果强制取缔,这些卖箱包的失地、失渔农民可能会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而引导转型,资金、政策方面目前没有足够的配套,“我们也希望市场内全部卖台湾商品,但短时间内很难做到”。
市场管理方象屿集团能否在资金方面给予箱包商户转型提供资金支持?
厦门象屿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陈总告诉记者,象屿目前每年在大嶝对台小商品市场亏损3000万,主要是买地、基建方面的银行借款利息等,“报道中估测我们每年租金收入7000万,实际上只有3500万左右。”
他向记者表示,“下一步将配合工商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假名牌或危害健康
大嶝市场监管将加强
不得不说的是,假名牌箱包、手表、手机等商品可能危害消费者健康。因为缺少质检环节,假箱包可能甲醛等化学物质超标,假手表中可能含有放射性物质,假手机可能辐射超标等。
大嶝市场管委会陈主任就当着记者的面要求工商处处长,“先把假手机打掉,决不能危害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以前市场里假药非常猖獗,危害极大,我们就坚决打掉了。”陈主任说。
不过,从大嶝工商处目前的查处情况看,还未能查获市场中私卖的假手机。
据大嶝市场管委会陈主任介绍,目前市场发展势头良好。2013年,市场交易额10亿元人民币,游客250万人次。作为市场两大主业的台湾商品和箱包经营情况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台湾商品交易额年增长20%,箱包经营额下降19%;二是箱包经营户数大幅减少,由近500家减至260家。“市场早就有意识地引导加大台湾商品的比重。”陈主任说。
而接下来,大嶝市场将进一步探索监管的长效机制。
据大嶝工商处提供的《大嶝市场存在问题调查处理情况的报告》显示,大嶝工商处下一步将多举措加强监管。一是加强部门协作。市场的整顿和规范工作要在市场管委会的统筹、协调下,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按照职责分工,海关部门负责进口商品的查验工作;市场开办单位履行市场商品质量安全的监督义务,协同抓好商品准入关;国检部门负责市场进口商品质量的监测工作;边防派出所负责维护市场秩序和打击假冒伪劣;工商部门负责市场流通领域市场经营行为的监管。
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工商处将从法规宣传、政策引导方面入手,制作行政指导书,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发“侵权商标温馨提示”、文明经商“八提倡、八禁止”等,不断提高经营者的自律意识,让经营者懂法,诚信经营。
三是加强监管执法。工商处将认真梳理市场内可能出现的各种侵权商品,保持打击各类销售仿冒侵权商品行为的高压态势。通过约谈告诫、行政执法及从重从严的查处,提高经营者的违法成本,让经营者不敢违法。
四是加强行政指导。首先完善社会监督。工商处将指导市场开办单位在市场醍目位置设置消费投诉“温馨提示牌”,并指导市场开办单位设专人、专岗现场受理、解决消费投诉。对涉及销售仿冒商品的,将诉转案,严肃查处;同时指导商家转行。“海西名品城”开业后,新市场的配套更加规范,工商处将积极引导原有箱包经营者向餐饮、食品、玩具、游乐、服装鞋帽等方面转行;再就是实施品牌战略。
一方面,工商处将根据市场以主营原产地的台湾食品、工艺品及毗邻金门的特点,因势利导,重点培育“食品、箱包、刀具”三类品牌,让经营者发展有所依,实现品牌兴商;另一方面,通过以执法为保障、以自主品牌专区为窗口、以“走出去”为发展战略、以争创著名商标为目标、以“双轨制”为发展方向等五大举措,引导经营者做大做强自主品牌,促进市场转型升级,实现品牌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