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高校与企业在工作价值观教育方面存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等方面的不同,但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的选拔人才的标准日趋一致,这奠定了双方合作的基础。在工作价值观教育过程,校企双方需充分了解新生代大学生特点,把握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隐性化、管理制度创新、实践课程优化、文化融合、渠道拓展等方法有效开展各类活动。
关键词:校企合作;新生代;工作价值观;对策
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承担培养越来越多的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学校和企业需要利用各自的教育环境和资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培养出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但现有的校企合作主要停留在职业技能培训层面,很少会把工作价值观教育作为校企合作的契合点。实际上,地方高校与企业将技能教育与工作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共同探索工作价值观教育的规律和有效路径是社会关切的问题。
一、工作价值观的定义与研究
1、工作价值观的定义
工作价值观概念最先有国外学者Super提出。Super(1957)认为个体所持有的一切价值观会形成一种内在合力和动力,他会在个体进行职业选择时或对个体工作行为起到支持与引导作用,这就是工作价值观。(霍娜&李超平,2009)指出,狭义的工作价值观就是主体对工作意义的认识,而广义的工作价值观包括工作倾向、工作需求、职业伦理系统等。工作价值观影响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以及工作群体和组织行为。
2、工作价值观教育研究
近年来,新生代大学生在职场的比例快速提高。学者研究认为,不同代际的群体由于成长时期经历的不同重大社会历史事件,他们的性格特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差异。新生代喜欢工作自主性,高度成就导向(Westman,2006);注重平等和公平,不惧权威(Charu,Shri,2001)等。王振华(2005)通过调查指出,大学生工作中认为组织安全最为重要,女生更为看重,其次是自我实现和人际关系。同时,结果显示学历越高的员工对组织安全重视的程度越低。张国兵(2008)对2000名大学生的工作价值观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职业选择的倾向性与工作价值观有密切关联[1]。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员工属于不同的代群,在性格特点、工作方式、工作期望、工作评价等方面存在不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工作价值觀不同。这也给企业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难题与挑战。
从学校角度来看,尽管学校设置就业指导部门并开设相关课程,但由于设施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系统地、有效地开展就业教育有一定难度。
二、地方高校与企业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存在的差异
工作价值观教育是学校就业教育和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两者存在较大差异。首先,教育目标不同。企业往往将员工的目标和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希望员工能认同企业的文化,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忠诚度,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学校则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共性要求,希望学生能在以后的职场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教育方法存在不同。企业通过要求员工严格遵守奖惩制度、出勤管理等规章制度的方式来匹配员工原有的工作价值观,融入企业文化;学校主要采用讲授、单向灌输的方式。从教育理念来说,企业往往强调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正比例关系。学校则强调以人为本和未来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三、充分了解新生代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的特点
在经济转型升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背景下,新生代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也日趋增大,在工作中,新生代更关注自我的发展,认为个人成长与发展最能体现工作价值。新生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这也导致情感归属的渴望和对工作的人际环境的依赖。对职业的认知也趋于理性[2]。与过去传统的职业认知不同,新生代大学生并未着重考虑职业的收入和权利。学校要充分掌握新生代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的特点,有的放矢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工作价值观。企业在管理设计中要考虑新生代员工工作价值观的特点,设计富有挑战性、竞争性工作,提供更多的自主权与决策权,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
四、校企联合开展工作价值观的基础与原则
地方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体,但企业在工作价值观教育的作用愈来愈显著。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选拔方面,双方的标准趋于统一,这也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工作价值观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理解认知到情感认同再到实践的过程。在校企联合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工作价值观教育必须服从高等的教育的本质:促进人的发展。同时校企双方要遵守分工合作原则。企业可以将开展的工作价值观教育的阵地前移到高校,深化校企合作层次,增强合作的长期性。
五、校企合作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对策建议
1、校企合作,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地方高校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方共同制定与完善专业培养大纲、课程设置,实现在学校与企业在教育教学、实习实训、就业等方面的“零距离”合作。由于双方对人才的培养与选拔的标准趋同,企业需要更深层次、更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
2、通过课程改革,实现工作价值观教育隐性化
学校各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工作价值观教育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二者相互关联。因此教师在传授技能的同时,通过隐性化较强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在这过程中,校内外教师起到主导作用。教师本身所言所行影响到学生的工作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校外教师的实践素材和资源,大大提高了工作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3、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活动,避免形式化
实践环节是学校培养应用性人才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实践教学活动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学生通过专业认知、职业规划对将来从事的工作形成基本认知,,再通过校内模拟实训,校外专业见习、实训等活动做出对将来从事的工作的价值判断。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关注实践技能的培养,更要强调工作价值观中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
4、通过管理制度创新,推进工作价值观教育
无论学校管理制度还是企业管理制度,都体现各自的文化特色,价值追求,也是工作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地方高校可借鉴企业管理制度、评价机制,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学生接受工作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性。通过系统、科学的制度长期熏陶,让学生具有尊重劳动、重视安全的理念、务实的工作态度和诚信的工作作风。
5、校企文化融合,丰富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文化融合是校企合作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高级形式。校园文化建设中可吸收企业的优秀文化,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深化校企合作要求,同时也丰富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形式和内容[3]。校企文融合过程中渗透工作价值观教育的途径有很多,企业可开办订单培养班、冠名校内活动、设立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开展体验式校外活动等,培养学生工作意识、合作意识。
6、运用新媒体,拓展工作价值观教育新渠道
受教学地点与时间的限制,学生接受信息量不足以达成工作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因此校企双方均需要合理利用新媒体拓展教育的空间,延续教育的时间。新生代大学生容易受到新媒体信息的影响。教师的博客、朋友圈,企业的网站、公众号等网络平台都可以作为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
六、结语
地方高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共同体,关键是要有价值认同和制度保证,要立足长远看平衡[4]。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的得失难以量化,不计较眼前得失,用长远眼光、战略思维来看待合作过程所付出的努力才能保证工作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燕萍.新生代员工工作价值观结构及其对工作行为的影响机理[J].经济管理,2012(05).
[2]张光磊,周金帆.新生代员工定义与特征研究评述[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5(04).
[3]张艳芳. 论校企合作视阈下的高职学生工作价值观教育[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J],2013(02).
[4]王瑶.校企合作的平衡意识与平衡观[J].职教论坛,2010(30).
作者简介:戴中光(1974年12--),男,汉,湖南省人,江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校企合作;新生代;工作价值观;对策
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承担培养越来越多的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学校和企业需要利用各自的教育环境和资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培养出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但现有的校企合作主要停留在职业技能培训层面,很少会把工作价值观教育作为校企合作的契合点。实际上,地方高校与企业将技能教育与工作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共同探索工作价值观教育的规律和有效路径是社会关切的问题。
一、工作价值观的定义与研究
1、工作价值观的定义
工作价值观概念最先有国外学者Super提出。Super(1957)认为个体所持有的一切价值观会形成一种内在合力和动力,他会在个体进行职业选择时或对个体工作行为起到支持与引导作用,这就是工作价值观。(霍娜&李超平,2009)指出,狭义的工作价值观就是主体对工作意义的认识,而广义的工作价值观包括工作倾向、工作需求、职业伦理系统等。工作价值观影响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以及工作群体和组织行为。
2、工作价值观教育研究
近年来,新生代大学生在职场的比例快速提高。学者研究认为,不同代际的群体由于成长时期经历的不同重大社会历史事件,他们的性格特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差异。新生代喜欢工作自主性,高度成就导向(Westman,2006);注重平等和公平,不惧权威(Charu,Shri,2001)等。王振华(2005)通过调查指出,大学生工作中认为组织安全最为重要,女生更为看重,其次是自我实现和人际关系。同时,结果显示学历越高的员工对组织安全重视的程度越低。张国兵(2008)对2000名大学生的工作价值观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职业选择的倾向性与工作价值观有密切关联[1]。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员工属于不同的代群,在性格特点、工作方式、工作期望、工作评价等方面存在不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工作价值觀不同。这也给企业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难题与挑战。
从学校角度来看,尽管学校设置就业指导部门并开设相关课程,但由于设施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系统地、有效地开展就业教育有一定难度。
二、地方高校与企业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存在的差异
工作价值观教育是学校就业教育和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两者存在较大差异。首先,教育目标不同。企业往往将员工的目标和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希望员工能认同企业的文化,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忠诚度,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学校则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共性要求,希望学生能在以后的职场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教育方法存在不同。企业通过要求员工严格遵守奖惩制度、出勤管理等规章制度的方式来匹配员工原有的工作价值观,融入企业文化;学校主要采用讲授、单向灌输的方式。从教育理念来说,企业往往强调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正比例关系。学校则强调以人为本和未来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三、充分了解新生代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的特点
在经济转型升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背景下,新生代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也日趋增大,在工作中,新生代更关注自我的发展,认为个人成长与发展最能体现工作价值。新生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这也导致情感归属的渴望和对工作的人际环境的依赖。对职业的认知也趋于理性[2]。与过去传统的职业认知不同,新生代大学生并未着重考虑职业的收入和权利。学校要充分掌握新生代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的特点,有的放矢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工作价值观。企业在管理设计中要考虑新生代员工工作价值观的特点,设计富有挑战性、竞争性工作,提供更多的自主权与决策权,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
四、校企联合开展工作价值观的基础与原则
地方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体,但企业在工作价值观教育的作用愈来愈显著。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选拔方面,双方的标准趋于统一,这也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工作价值观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理解认知到情感认同再到实践的过程。在校企联合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工作价值观教育必须服从高等的教育的本质:促进人的发展。同时校企双方要遵守分工合作原则。企业可以将开展的工作价值观教育的阵地前移到高校,深化校企合作层次,增强合作的长期性。
五、校企合作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对策建议
1、校企合作,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地方高校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方共同制定与完善专业培养大纲、课程设置,实现在学校与企业在教育教学、实习实训、就业等方面的“零距离”合作。由于双方对人才的培养与选拔的标准趋同,企业需要更深层次、更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
2、通过课程改革,实现工作价值观教育隐性化
学校各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工作价值观教育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二者相互关联。因此教师在传授技能的同时,通过隐性化较强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在这过程中,校内外教师起到主导作用。教师本身所言所行影响到学生的工作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校外教师的实践素材和资源,大大提高了工作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3、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活动,避免形式化
实践环节是学校培养应用性人才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实践教学活动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学生通过专业认知、职业规划对将来从事的工作形成基本认知,,再通过校内模拟实训,校外专业见习、实训等活动做出对将来从事的工作的价值判断。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关注实践技能的培养,更要强调工作价值观中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
4、通过管理制度创新,推进工作价值观教育
无论学校管理制度还是企业管理制度,都体现各自的文化特色,价值追求,也是工作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地方高校可借鉴企业管理制度、评价机制,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学生接受工作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性。通过系统、科学的制度长期熏陶,让学生具有尊重劳动、重视安全的理念、务实的工作态度和诚信的工作作风。
5、校企文化融合,丰富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文化融合是校企合作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高级形式。校园文化建设中可吸收企业的优秀文化,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深化校企合作要求,同时也丰富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形式和内容[3]。校企文融合过程中渗透工作价值观教育的途径有很多,企业可开办订单培养班、冠名校内活动、设立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开展体验式校外活动等,培养学生工作意识、合作意识。
6、运用新媒体,拓展工作价值观教育新渠道
受教学地点与时间的限制,学生接受信息量不足以达成工作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因此校企双方均需要合理利用新媒体拓展教育的空间,延续教育的时间。新生代大学生容易受到新媒体信息的影响。教师的博客、朋友圈,企业的网站、公众号等网络平台都可以作为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
六、结语
地方高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共同体,关键是要有价值认同和制度保证,要立足长远看平衡[4]。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的得失难以量化,不计较眼前得失,用长远眼光、战略思维来看待合作过程所付出的努力才能保证工作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燕萍.新生代员工工作价值观结构及其对工作行为的影响机理[J].经济管理,2012(05).
[2]张光磊,周金帆.新生代员工定义与特征研究评述[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5(04).
[3]张艳芳. 论校企合作视阈下的高职学生工作价值观教育[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J],2013(02).
[4]王瑶.校企合作的平衡意识与平衡观[J].职教论坛,2010(30).
作者简介:戴中光(1974年12--),男,汉,湖南省人,江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