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参与力量和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组织方式,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和桥梁,处理社会关系的生动场景及专业运用、兴趣发展、能力拓展、人格完善的广阔平台。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社团参与动机、社团参与程度、参与社团类型、社团参与角色进行系统分析,对大学生社团与对其心理健康质量、多元智力发展、人际沟通等综合能力的相关性进行全面考察。研究认为,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必须分析大学生社团参与对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重视社团教育价值,发挥社团育人作用,必须要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大力促进社团发展,必须要规范社团教育管理,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实践育人作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参与;综合能力
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参与力量和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组织形式,社团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通常是指“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章程,自愿组织并相对独立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性组织。”[1]高校社团以其广泛的参与对象、灵活的参与方式、丰富的活动内容受到广大大学生的青睐,成为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渠道。高校社团数量庞大,类型多样,按照其功能可以简单分为思想教育、学习学术、兴趣艺术、文化体育、志愿服务等五个大类。目前,学术界对综合能力的概念论述繁多,学者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评价体系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作出分析。虽然看法各有不同,但其本质是相通的。一般认为,大学生能力模型是“以德性塑造为灵魂和核心,以个体和环境的良性互动为目的,是一个包含态度、价值观、情感、知识、技能的多维度的综合体”[2]。分析在校大学生社团参与与学生综合能力相关性,必须准确把握大学生社团的特点和状况,深入理解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内涵和层次,分析把握大学生社团参与对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深入研究影响大学生社团参与对综合能力提升效果的因素,从而增强社团参与对大学生综合提升效果的方法路径,为进一步发挥社团大学生综合能力效果提供方法指导。
一、社团参与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固有的特性,是人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的创造性活动,它规定着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前景。实践可以分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三种类型。无论哪一种类型的社团,都为大学进行实践提供了方式和桥梁,为大学生提供了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的生动场景,为大学生专业运用、兴趣发展、能力拓展、人格完善提供了广阔平台。实验研究表明,大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是显著的而且多维度的。其中,明显地体现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质量、促进大学生多元智力发展、提高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
(一)社团参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质量
大学阶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主体性、参与性不断凸显,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同时,由于大学个体认知能力状况和心理发展需求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大学生心理矛盾、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现象仍然较大范围的存在,大学生需要通过一个活动场域,通过参加一列和活动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不断磨练其心理品质,而社团提供了这种可能。社团,以其广泛的受众和多样的种类深受广大大学生的喜爱,社团兼具组织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社团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各自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活动、社团角色扮演、处理社团事务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其角色认知、增加其心理适应能力、提升其心理品质,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满足大学生心理成长和意志品质完善的需要,有力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质量。调查显示,社团参与度高的大学生,正向情绪值、社会适应度均高于社团参与度底(含不参与社团活动)的大学生。
(二)社團参与促进大学生多元智力发展
如何开发和挖掘大学潜能,促进大学生多元智力发展,是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大学生社团参与为满足这种需要提供了可能。首先,大学生社团有力地提高了大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学生社团大多以兴趣为导向、以自愿为原则、以吸引为方法,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真正发挥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促进大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培养大学生独立研究的习惯和能力,为大学生多元智力发展提供基础。其次,大学生社团为大学技能拓展提供平台,大学生社团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技能型社团,需要大学生大胆实践、仔细求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大学生多元智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最后,大学社团能够直接促进大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发展,大学生社团本身以某种兴趣和技能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某一领域发展和提高,同时,利用朋辈群里的力量,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专业学习提供有益补充,直接促进了大学多元智力的发展。
(三)社团参与提高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
大学社团不仅是实践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处理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为提高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大学生社团能够有力地加强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提高其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社团的存在打破了院系、专业、年级之间的界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纵横交错的关系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社会角色扮演的机会,社团自愿化的组织形式使大学生摆脱了行政命令的束缚,为大学生人际沟通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有利于不同特点的大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共同成长。其次,大学生社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社团活动以其自由、灵活的活动组织方式,在完成共同目标的活动过程中让成员学会沟通、学会表达、学会协作,从而有力地提高了大学生人际沟通的意识和能力。最后,社团活动通过其与社会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促进了大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和交往,推动了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了大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和互动能力,为今后处理更加复杂社会关系实践提供能力和方法基础,大学生社团以多元化的内容和较为自由的活动组织形式,很多社团活动需要走出学校、打破学校限制,突破了学习和实践的学校界限,有利于学生在更广阔的实践平台与多元化的交往对象进行人际交往,丰富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经验,提高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二、影响社团参与对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因素
从整体上来讲,大学生社团参与对综合能力提升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具体地来说,大学生社团参与对综合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是复杂的、有差异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社团参与动机、社团参与程度、参与社团类型、社团参与角色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着大学生社团参与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社团参与对综合能力提升的效果。因此,研究在校大学生社团参与与学生综合能力的相关性,探讨增强社团参与对大学生综合提升效果的方法路径,必须对影响大学生社团参与对综合能力提升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对大学生社团参与动机、现状和质量进行深入考察。
(一)社团参与动机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社团参与动机是影响参与质量的首要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效果的重要因素。具体说来,可以从参与社团时是否有明确的目标、参与社团是否以锻炼提高自己为主要目的、是否会主动参加社团活动、是否保持正面情绪等维度等进行分析和考察。调查发现,对参与社团有着明确的目标,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优质社团,往往社团参与的程度也相对较深,学生综合能力表现(主要以获得奖励数量和层次作为主要测量指标)也明显较好。对社团参与有正确的动机、能把锻炼和提升自己作为社团参与的主要目的,往往也具有积极的参与态度,能够保持正面情绪,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社团活动当中,在社团活动和社团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比较明显,同时,能够经常思考社团中的表现和自己在社团发展的方向,社团参与的效果也相对较好,能力提升的效果也明显更优。因此,可以认为,社团参与动机是影响大学生社团参与质量的重要因素,与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具有正向关联性。在加强社团建设时,应该端正大学生社团参与动机,明确大学生社团参与目的,激发大学生社团参与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二)社团参与程度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社团参与程度是影响社团对大学生综合提升的关键性因素,主要体现在社团参与的频率、社团活动占用的时间、是否独立策划过活动、是否是社团活动的主导者、是否是某项社团工作的主要管理者、是否是参与过社团活动的整个流程、是否参与社团工作的决策、在社团活动的影响力大小、社团工作的职务等都是衡量社团参与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社團参与程度与社团参与效果呈现积极的正相关,社团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组织者、策划者、主导者,以及在社团参与频次高、付出时间多的人,往往能够接受到更多组织社团活动、参与社团事务的机会,他们也普遍认为,社团活动有利于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能够拓展知识和视野,能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执行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团结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能帮助自己更好地认识和完善自己。可见,社团参与程度与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呈现正相关,社团参与程度越深,则社团参与质量越高,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效果就越明显。因此,在加强社团建设时,应该加强社团活动组织规范性建设,提升社团活动质量,增加大学生社团参与程度,增加大学生社团参与效果。
(三)社团类型参与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社团参与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概念,社团类型也是影响社团参与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社团类型不同,对大学生能力提升的维度也是有差异的。尽管社团没有具体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尽管研究型社团、实践型社团、兴趣型社团、服务型社团、专业型社团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执行能力都有促进作用,但它们对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促进效果是有差异的。例如,研究型社团人际互动的频次要明显小于艺术兴趣型社团和实践服务型社团,相应地,其对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效果也不如艺术兴趣型社团和实践服务型社团明显。因此,如果大学生在社团参与时,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能力发展目标,选择适合的社团类型,并且积极主动地在社团事务和社团活动发挥作用、施加影响、接受锻炼,就能够达到社团参与的目标,综合能力提升的效果也更为明显。反之,大学生在进行社团参与时,如果目标不明确、选择不清晰,没能选择适合的社团类型和社团活动,没能主动地参与社团活动和社团事务,那么其社团参与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强化社团参与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效果
分析大学生社团参与对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考察影响大学生社团参与对综合能力提升效果的因素,其目的在于探讨增强社团参与对大学生综合提升效果的方法路径。因此,要正确对待社团,重视社团教育价值,发挥社团育人作用;要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大力促进社团发展;要规范社团教育管理,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一)重视社团教育价值,发挥社团育人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3],是大学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渠道。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展现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要重视社团的教育价值,以习近平实践育人思想指导高校社团工作,把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将社团的管理工作纳入学校党委的重要工作内容,建立“学校党委领导、学校团委指导、社团联合会等学生自治组织负责”的管理体制,要遵循社团发展规律,重视社团的管理、社员的教育培养和社团活动的指导,支持学生社团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为原则,开展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的各类社团教育活动,要加大对社团经费支持力度、学生骨干培养力度、社团活动指导力度,建立专业老师与社团的联动机制,将高校的人才优势转化为大学生社团的发展优势。让大学生社团在高校实践育人的地位不断凸显,让大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能力提升、素质拓展中的作用充分彰显。
(二)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大力促进社团发展
大学生社团活动的领域宽泛、形式多样、受众广泛、频次较高,增强社团参与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效果,必须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大力促进社团发展。首先,应当整合学校管理资源,强化学校党委对社团工作的领导、加强学校团委对社团工作的指导,建立学校宣传部门、后勤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对社团的支持和联系机制,理顺社团的管理机制,赋予社团自主权限,拓展社团活动经费来源渠道,支持社团通过商业赞助等形式自筹经费,激活社团发展活力。其次,整合学校人才资源,推行社团指导老师聘请制,加强专业老师与社团的沟通和联系,加强学校各类人才与社团活动的融入和衔接,强化对社团的指导。再次,整合学校场地和物资资源,规范社团活动场地的申请和审核机制,畅通社团场地申请渠道,提高社团活动审批效率,加强对社团活动场地的投放力度和管理力度,整合学校闲散的场地资源店和物资资源支持社团活动的开展。最后,整合学校的信息资源,加强社团活动和社团风貌的展示和宣传,开辟社团的新媒体宣传阵地,扩大社团的影响力,支持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引入校外资源促进社团工作发展,不断拓展社团活动领域,提升社团活动品质,提高社团参与质量,增强社团参与对大学生综合提升效果。
(三)规范社团教育管理,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学生社团是中国21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4],社团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社团工作的指导,出台大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完善大学生参与社团管理体系,特别是要实施学生第二课堂管理制度,将大学生社团参与纳入学生第二课堂管理体系,实施第二课堂学分制度,将大学生社团参与第二课堂学分认证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第二课堂学分清单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团活动之中。要不断完善学生综合测评制度,将社团参与与学生综合测评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社团表现与评奖评优有机结合起来。要不断探索实践教学与社团参与有机融合方式,提高大学生社团参与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通过规范社团管理,将社团参与纳入教育教学全部过程、各个环节,构建全方位、多主体的协同育人机制,为大学生专业拓展、视野开阔、能力锻炼、素质提升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不断提高社团活动品质,提升大学生社团参与质量,不断凸显社团参与对大学生综合提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三嫚.大学生社团参与质量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2(1):128-133.
[2]杜瑞军,周廷勇,周作宇.大学生能力模型建构:概念、坐标与原则[J].教育研究,2017(6):44-56.
[3]刘光华,张玉荣.论高校社团建设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12):102-105.
[4]胡建军.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141-142.
责任编辑 杨慧芝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参与;综合能力
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参与力量和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组织形式,社团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通常是指“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章程,自愿组织并相对独立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性组织。”[1]高校社团以其广泛的参与对象、灵活的参与方式、丰富的活动内容受到广大大学生的青睐,成为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渠道。高校社团数量庞大,类型多样,按照其功能可以简单分为思想教育、学习学术、兴趣艺术、文化体育、志愿服务等五个大类。目前,学术界对综合能力的概念论述繁多,学者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评价体系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作出分析。虽然看法各有不同,但其本质是相通的。一般认为,大学生能力模型是“以德性塑造为灵魂和核心,以个体和环境的良性互动为目的,是一个包含态度、价值观、情感、知识、技能的多维度的综合体”[2]。分析在校大学生社团参与与学生综合能力相关性,必须准确把握大学生社团的特点和状况,深入理解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内涵和层次,分析把握大学生社团参与对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深入研究影响大学生社团参与对综合能力提升效果的因素,从而增强社团参与对大学生综合提升效果的方法路径,为进一步发挥社团大学生综合能力效果提供方法指导。
一、社团参与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固有的特性,是人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的创造性活动,它规定着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前景。实践可以分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三种类型。无论哪一种类型的社团,都为大学进行实践提供了方式和桥梁,为大学生提供了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的生动场景,为大学生专业运用、兴趣发展、能力拓展、人格完善提供了广阔平台。实验研究表明,大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是显著的而且多维度的。其中,明显地体现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质量、促进大学生多元智力发展、提高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
(一)社团参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质量
大学阶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主体性、参与性不断凸显,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同时,由于大学个体认知能力状况和心理发展需求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大学生心理矛盾、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现象仍然较大范围的存在,大学生需要通过一个活动场域,通过参加一列和活动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不断磨练其心理品质,而社团提供了这种可能。社团,以其广泛的受众和多样的种类深受广大大学生的喜爱,社团兼具组织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社团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各自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活动、社团角色扮演、处理社团事务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其角色认知、增加其心理适应能力、提升其心理品质,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满足大学生心理成长和意志品质完善的需要,有力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质量。调查显示,社团参与度高的大学生,正向情绪值、社会适应度均高于社团参与度底(含不参与社团活动)的大学生。
(二)社團参与促进大学生多元智力发展
如何开发和挖掘大学潜能,促进大学生多元智力发展,是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大学生社团参与为满足这种需要提供了可能。首先,大学生社团有力地提高了大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学生社团大多以兴趣为导向、以自愿为原则、以吸引为方法,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真正发挥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促进大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培养大学生独立研究的习惯和能力,为大学生多元智力发展提供基础。其次,大学生社团为大学技能拓展提供平台,大学生社团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技能型社团,需要大学生大胆实践、仔细求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大学生多元智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最后,大学社团能够直接促进大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发展,大学生社团本身以某种兴趣和技能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某一领域发展和提高,同时,利用朋辈群里的力量,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专业学习提供有益补充,直接促进了大学多元智力的发展。
(三)社团参与提高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
大学社团不仅是实践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处理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为提高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大学生社团能够有力地加强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提高其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社团的存在打破了院系、专业、年级之间的界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纵横交错的关系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社会角色扮演的机会,社团自愿化的组织形式使大学生摆脱了行政命令的束缚,为大学生人际沟通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有利于不同特点的大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共同成长。其次,大学生社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社团活动以其自由、灵活的活动组织方式,在完成共同目标的活动过程中让成员学会沟通、学会表达、学会协作,从而有力地提高了大学生人际沟通的意识和能力。最后,社团活动通过其与社会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促进了大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和交往,推动了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了大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和互动能力,为今后处理更加复杂社会关系实践提供能力和方法基础,大学生社团以多元化的内容和较为自由的活动组织形式,很多社团活动需要走出学校、打破学校限制,突破了学习和实践的学校界限,有利于学生在更广阔的实践平台与多元化的交往对象进行人际交往,丰富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经验,提高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二、影响社团参与对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因素
从整体上来讲,大学生社团参与对综合能力提升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具体地来说,大学生社团参与对综合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是复杂的、有差异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社团参与动机、社团参与程度、参与社团类型、社团参与角色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着大学生社团参与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社团参与对综合能力提升的效果。因此,研究在校大学生社团参与与学生综合能力的相关性,探讨增强社团参与对大学生综合提升效果的方法路径,必须对影响大学生社团参与对综合能力提升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对大学生社团参与动机、现状和质量进行深入考察。
(一)社团参与动机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社团参与动机是影响参与质量的首要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效果的重要因素。具体说来,可以从参与社团时是否有明确的目标、参与社团是否以锻炼提高自己为主要目的、是否会主动参加社团活动、是否保持正面情绪等维度等进行分析和考察。调查发现,对参与社团有着明确的目标,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优质社团,往往社团参与的程度也相对较深,学生综合能力表现(主要以获得奖励数量和层次作为主要测量指标)也明显较好。对社团参与有正确的动机、能把锻炼和提升自己作为社团参与的主要目的,往往也具有积极的参与态度,能够保持正面情绪,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社团活动当中,在社团活动和社团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比较明显,同时,能够经常思考社团中的表现和自己在社团发展的方向,社团参与的效果也相对较好,能力提升的效果也明显更优。因此,可以认为,社团参与动机是影响大学生社团参与质量的重要因素,与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具有正向关联性。在加强社团建设时,应该端正大学生社团参与动机,明确大学生社团参与目的,激发大学生社团参与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二)社团参与程度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社团参与程度是影响社团对大学生综合提升的关键性因素,主要体现在社团参与的频率、社团活动占用的时间、是否独立策划过活动、是否是社团活动的主导者、是否是某项社团工作的主要管理者、是否是参与过社团活动的整个流程、是否参与社团工作的决策、在社团活动的影响力大小、社团工作的职务等都是衡量社团参与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社團参与程度与社团参与效果呈现积极的正相关,社团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组织者、策划者、主导者,以及在社团参与频次高、付出时间多的人,往往能够接受到更多组织社团活动、参与社团事务的机会,他们也普遍认为,社团活动有利于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能够拓展知识和视野,能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执行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团结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能帮助自己更好地认识和完善自己。可见,社团参与程度与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呈现正相关,社团参与程度越深,则社团参与质量越高,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效果就越明显。因此,在加强社团建设时,应该加强社团活动组织规范性建设,提升社团活动质量,增加大学生社团参与程度,增加大学生社团参与效果。
(三)社团类型参与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社团参与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概念,社团类型也是影响社团参与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社团类型不同,对大学生能力提升的维度也是有差异的。尽管社团没有具体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尽管研究型社团、实践型社团、兴趣型社团、服务型社团、专业型社团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执行能力都有促进作用,但它们对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促进效果是有差异的。例如,研究型社团人际互动的频次要明显小于艺术兴趣型社团和实践服务型社团,相应地,其对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效果也不如艺术兴趣型社团和实践服务型社团明显。因此,如果大学生在社团参与时,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能力发展目标,选择适合的社团类型,并且积极主动地在社团事务和社团活动发挥作用、施加影响、接受锻炼,就能够达到社团参与的目标,综合能力提升的效果也更为明显。反之,大学生在进行社团参与时,如果目标不明确、选择不清晰,没能选择适合的社团类型和社团活动,没能主动地参与社团活动和社团事务,那么其社团参与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强化社团参与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效果
分析大学生社团参与对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考察影响大学生社团参与对综合能力提升效果的因素,其目的在于探讨增强社团参与对大学生综合提升效果的方法路径。因此,要正确对待社团,重视社团教育价值,发挥社团育人作用;要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大力促进社团发展;要规范社团教育管理,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一)重视社团教育价值,发挥社团育人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3],是大学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渠道。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展现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要重视社团的教育价值,以习近平实践育人思想指导高校社团工作,把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将社团的管理工作纳入学校党委的重要工作内容,建立“学校党委领导、学校团委指导、社团联合会等学生自治组织负责”的管理体制,要遵循社团发展规律,重视社团的管理、社员的教育培养和社团活动的指导,支持学生社团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为原则,开展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的各类社团教育活动,要加大对社团经费支持力度、学生骨干培养力度、社团活动指导力度,建立专业老师与社团的联动机制,将高校的人才优势转化为大学生社团的发展优势。让大学生社团在高校实践育人的地位不断凸显,让大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能力提升、素质拓展中的作用充分彰显。
(二)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大力促进社团发展
大学生社团活动的领域宽泛、形式多样、受众广泛、频次较高,增强社团参与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效果,必须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大力促进社团发展。首先,应当整合学校管理资源,强化学校党委对社团工作的领导、加强学校团委对社团工作的指导,建立学校宣传部门、后勤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对社团的支持和联系机制,理顺社团的管理机制,赋予社团自主权限,拓展社团活动经费来源渠道,支持社团通过商业赞助等形式自筹经费,激活社团发展活力。其次,整合学校人才资源,推行社团指导老师聘请制,加强专业老师与社团的沟通和联系,加强学校各类人才与社团活动的融入和衔接,强化对社团的指导。再次,整合学校场地和物资资源,规范社团活动场地的申请和审核机制,畅通社团场地申请渠道,提高社团活动审批效率,加强对社团活动场地的投放力度和管理力度,整合学校闲散的场地资源店和物资资源支持社团活动的开展。最后,整合学校的信息资源,加强社团活动和社团风貌的展示和宣传,开辟社团的新媒体宣传阵地,扩大社团的影响力,支持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引入校外资源促进社团工作发展,不断拓展社团活动领域,提升社团活动品质,提高社团参与质量,增强社团参与对大学生综合提升效果。
(三)规范社团教育管理,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学生社团是中国21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4],社团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社团工作的指导,出台大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完善大学生参与社团管理体系,特别是要实施学生第二课堂管理制度,将大学生社团参与纳入学生第二课堂管理体系,实施第二课堂学分制度,将大学生社团参与第二课堂学分认证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第二课堂学分清单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团活动之中。要不断完善学生综合测评制度,将社团参与与学生综合测评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社团表现与评奖评优有机结合起来。要不断探索实践教学与社团参与有机融合方式,提高大学生社团参与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通过规范社团管理,将社团参与纳入教育教学全部过程、各个环节,构建全方位、多主体的协同育人机制,为大学生专业拓展、视野开阔、能力锻炼、素质提升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不断提高社团活动品质,提升大学生社团参与质量,不断凸显社团参与对大学生综合提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三嫚.大学生社团参与质量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2(1):128-133.
[2]杜瑞军,周廷勇,周作宇.大学生能力模型建构:概念、坐标与原则[J].教育研究,2017(6):44-56.
[3]刘光华,张玉荣.论高校社团建设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12):102-105.
[4]胡建军.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141-142.
责任编辑 杨慧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