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大叔糖里有鬼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ui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瓜灯是暗号
  说起来西洋人的万圣节和咱们的春节也有相似之处。咱们的春节是在农历正月初一,最热闹的却是在腊月三十的夜晚;西洋人的万圣节是在公历的11月1日,最热闹的也是在10月31日的前半夜。
  那时,家家户户不但要点亮南瓜灯,摆出来的妖魔鬼怪也要大显神通。许多家庭都要给这些鬼怪安装上特制的灯光和音响,到时候满院子的鬼怪会闪着鬼火、发出鬼叫。更恐怖的是一些有钱人还把怪异的灯光打到天空,看上去天上也是群魔乱舞。有的社区管理办公室对此还大加支持,让紧急情况下才用的高音喇叭也来帮忙,常常放出鬼哭狼嚎的叫声。那一时刻,真好像到了地狱一般,站在窗前往外望都觉得吓人。可是西洋人却年年乐此不疲,尤其是美国人,每年总要搞出新花样,常常把他们喜欢或不喜欢的国际名人拉进鬼怪队伍,弄得不伦不类的让人啼笑皆非。但是,也有一个老传统是年年不变的,那就是孩子们挨家挨户去要糖。
  今年我到美国时,刚过完万圣节,好多家的南瓜灯还没撤。外孙女虽然还小,但我们明年也要过万圣节了,正好邻居林同胞来拜访,我们就聊起了美国人的“发糖经”。
  林同胞是女儿家的邻居,20多年前来自台湾,也算是个老西雅图了。都是中国人,我们相见没几天就熟悉了。熟悉了也就不客气了,不再称呼什么“林夫人”、“林太太”了,干脆就叫林同胞。这样显得更亲切,林同胞也很喜欢。在我们看来,林同胞可以算作美国通了,因此,我们生活中要是遇到一些不熟悉的事情,总是喜欢向她请教,这林同胞也可以说是我家的美国生活顾问。
  她告诉我们,这南瓜灯不但是美国万圣节的标志,也是你家给孩子发不发糖的标志。要是你家挂出了南瓜灯,就表示你家也是过万圣节的,不管认识不认识,孩子们都可以到你家去要糖。如果你家不挂南瓜灯,就表示你家不过万圣节,没有给孩子们准备糖,孩子们也就不会去你家要糖。倘若糖提前发完了,也可以把南瓜灯摘下来,也就不会有小孩去你家要糖了。
  敢情这南瓜灯好似《红灯记》里的信号灯,这里面还有这么多说道。
  林同胞笑着接着说:“我家是大女儿5岁、小女儿3岁的时候才过万圣节的,这倒不是我小心眼儿,那是因为直到那一年我才信了主。”我知道,她说的信了主,指的是加入了基督教。林同胞说,从那年起,她每年都准备糖果,已经20多年了。
  说起来,美国人发糖也是很有学问的。首先要参考过去这个社区来要糖的人数,其次还要看万圣节前夜的天气预报,因为要是天气好,来人就可能多,天气差就可能少,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再决定今年万圣节买糖的数量。一般来说,四邻的孩子来了,都要给好糖。林同胞年年都要准备十多包巧克力,那都是发给四邻的孩子们的。还要准备二、三十磅的水果糖,那是给不熟悉的小孩的。当然,要是碰上一位长得漂亮,穿得好看,说话好听的孩子,也会奖励一包巧克力。
  万圣节的恶作剧
  “邻居有远近,发糖有厚薄,这是大多数美国人的做法,算是万圣节发糖的原则吧。”林同胞的两个女儿都在美国长大,小时候每年都过万圣节,看到别人家大体也是这样的。接着,她又说道:“我家发糖是最普通的,有些人家发糖专爱搞恶作剧,孩子们去要糖既惊险又刺激,那可真有意思!”
  “快说说,怎么个惊险刺激法?”我老伴本来胆小,却专爱听吓人的故事。
  林同胞告诉我们,前院的乔里斯,他每年发糖都要搞点新花样。前几年,他在院里搭个鬼棚子,那里面全是妖魔鬼怪,他也穿上骷髅服,站在鬼怪中间,还要点上“鬼火灯”。等孩子们从鬼棚子跟前过,准备进屋要糖时,他忽然在鬼棚子里大喊:“敢要糖的,快到这里来!”吓得孩子们一下子四散逃跑。他这时候才从里面得意洋洋地走出来,再把孩子们叫回来发糖。所以,每年去他家要糖,都要先派胆大的男孩子去侦查,可是很难发现他藏在哪。有一年,几个男孩在他家前后院都转遍了,也没发现他的踪影,孩子们正放心大胆地要进屋时,他家房顶上忽然亮起了一盏灯,一个吊死鬼模样的人忽然说话了:“你们是来要糖的吗?”这下子又把孩子们吓了一大跳。说来也怪,孩子们越是受惊吓,还越是愿意去他家。
  哈哈,这个乔里斯,虽然没有乔布斯那些发明创造,可是比乔布斯小时候还会胡闹。今年,他又在自己家门口做了个大蜘蛛,晚上发出光来更吓人,最近这个发明还上了当地一家报纸的头版头条。
  “不过,孩子们要回来的糖,还是要认真检查的。特别是到不熟悉人的家里要的糖,或者是在路上碰到的人给的糖,常常会发现含有大麻等毒品成分。”林同胞认真地嘱咐我们。说完,想起我家的孩子还小,又笑着说:“别着急,再过两年就可出去要糖了。”
  有的时候,不光发糖的搞怪,来要糖的也不走寻常路。
  林同胞说,前年过万圣节发糖时,已经快发完了,忽然进来一高一矮两个二十五、六岁的大小伙子。高个子穿着一身黑,拿着个特大号的白色塑料袋;矮个子穿着一身白,拿着个特大号的黑塑料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美国许多州规定,年龄超过12岁就不许到别人家要糖了,这两个大小伙子显然超过了规定,林同胞正要赶他们走时,这两个人忽然异口同声说:“谁也不许给我们糖,谁给我们糖就给谁捣乱!”这句话一出口把大家都逗乐了。原来这两个捣蛋鬼,趁火打劫搞恶作剧来了。
  市政厅赠糖
  听林同胞讲了发糖的趣事,我忽然想起毛主席当年给尼克松随行人员发糖的趣闻。那是我从一篇尼克松访华的回忆录里看到的,据说当时尼克松访华,随行人员的卧室里,都摆了糖果盘,结果这些随行人员连吃带拿,把糖块弄了个光光。后来,这件事向毛主席汇报后,毛主席一高兴,给他们一人发了两斤糖,把那些随行人员乐够戗。听了林同胞的讲解,我才明白这老美敢情从小就有吃糖的情结,长大了,即使当了大官也忘不了。当然了,咱们中国糖也的确比美国糖好吃得多!
  今年,美国的经济还是不见好转,可是听说过节的气氛比去年还要浓。女儿住的这个小城的市政厅提前10天就在网上发布了消息,每天下午到市政厅来的孩子,都可以得到市政厅赠送的一包糖。看来美国各级政府是要借过节刺激一下群众消费。前几天,女儿、女婿带我的外孙女上超市,超市也在搞万圣节儿童活动,凡是带孩子来买东西的,孩子都可领到奖品,我家的小丫丫就领到了卡通贴纸、儿童牙刷、卡通面具、游戏卡片等等,糖果更是少不了的。明年,我们也会准备很多糖果,过个美国式的万圣节。
其他文献
在经济社会里,逐利的天性使得追求财富成为人们的正当要求。然而,当越来越多的人以财富作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时,许多人也在反省,财富的多少真的关乎幸福感受吗?我们还应该在乎什么?  曾经有两个墨西哥人沿密西西比河淘金,到了一个河汊分了手,因为一个人认为去阿肯色河可以淘到更多的金子,一个人认为去俄亥俄河发财的机会更大。  10年后,往俄亥俄河方向去的人果然发了财,在那儿,他不仅找到了大量的金沙,而且建了
期刊
十一长假,高速破天荒免费了,我妈在报纸上“亲眼目睹”了塞车、打架、翻车等各种历险。有一天,又一条新闻说某省游船翻了,我妈淡定地说:海上也出事儿了。要知道,我妈是看新闻联播长大的一代,心理素质能够达到这个水平,和日常训练是分不开的。 这一年,中国“事”忒多。这些事,我们都熟,如同按下重播键,一幕一幕反复上演。  中国“拆”哪  这一年,拆迁继续红红火火地进行着,有的是积极主动地拆,比如梁思成和林徽因
期刊
提到经济学,很多人的反应是一门研究赚钱的学问,其实这是误解。经济学更关注人们的行为,关注的是有限的资源和人们无限的欲望如何匹配的问题。但是,该如何看待人们的欲望呢?  有一位修道者为了禁除欲望,决定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起初,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就一个人到了山中居住。后来他想,当他洗衣服时,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乞讨到了一块布当做换洗用的衣服。  后来,他发觉
期刊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记忆,互联网一夜间被一个叫做“凡客诚品”的广告所占满,一叠清新整齐的男士衬衣就是这些广告的主要内容。广告背后的主角就是陈年。  有人这样评价陈年,说“陈年的特质”在凡客的广告中逐一被体现,有对主流的拒绝和文艺气质,有偶尔闪现的自嘲精神和对互联网式民主力量的追随。陈年确实挺特别,从小就是。  叛逆和英雄  陈年出生于山西闻喜县官道庄村,他是被奶奶带大的。  他曾是全公社学习最好的小
期刊
贺礼跟不上趟  郑主任请客主要盯班组。这回,郑主任重点盯的是他新提拔一年的刘小成。这小成还没和他这个车间主任办过事,也不知小成到底是块榆木疙瘩,还是知恩图报、会来事儿的小心腹。  班长进贡是大伙都知道的秘密。甲班张大个儿,一甩就2000,反正不是他家钱,公款私送,轻飘飘的,都是班费里出。这些年,大个儿班长没少捞,买车买房的,还不是主任给罩着?乙班的李老歪,40岁上竟然铁树开花,媳妇给他生了个大胖小
期刊
没空好好活  半夜1点23分,月光很好,我依然兴致正浓地织着“围脖儿”。“围脖儿”是微博的俗称,自它出现以来,我平淡的生活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自从有了微博,我就再没好好看过一场电影。电影开始前发微博,开始后发微博,看到好笑的地方发微博,看到好看的地方发微博,看到感动的地方发微博,看到看不下去的地方也发微博;看到好电影发微博,看到烂电影发微博……结果,这些年我看了别人发的各种关于电影的微博,也发了
期刊
【背景故事】  大学刚毕业时,爸妈就催着我:快点找个男朋友,觉得差不多就结婚生子吧。可是我却觉得自己还没到谈婚论嫁的年龄,应该好好打拼和玩乐几年再说。但为了让爸妈少些惦记与唠叨,我当着他们的面,在一家婚恋网站上注册了账号,并且承诺每星期至少登录一次,寻找上面是不是有命中注定的白马王子。本来没抱着太大的兴趣,也就是胡乱逛着看其他男会员的资料,没想到三个月后我却在网上结识了小江。小江填写的每一项几乎都
期刊
劳模很忙碌  丁代永的忙碌,超出了我的想象。  早上8点,登上沈抚城际客车,1小时20分钟后抵达抚顺火车站。我以为马上就能见到丁代永了。没想到,结果竟是一波三折。  第一次打电话,他正在赶来的路上。第二次打电话,说市里临时有检查,他又掉头回去了。第三次电话,检查改到了下午,他正在路上。第四次电话,甲方客户突然到施工现场,他又掉头去接待……  见面已是中午12点了。“让你久等了,太不好意思了!”丁代
期刊
1980年代初,18岁的我来到沈阳某电话局,成了一名架线工。登上电线杆,架设天上五线谱,我们就像五线谱上的音符。抬头就是蓝天白云,遗憾的是,那时的我从没好好看过……  屁驴子开道  1982年3月12日,晴  终于领到一台沈阳产的白山牌二八加重自行车了。新车在单位院里排列一行,漂亮。早晨,(我们)很不情愿地往自行车上绑梯子,怕磨掉漆。竹梯子8米长,一头搭在一辆自行车的后托架上,另一头就挂在自己车把
期刊
【主持人】老话说“物是新的好,人是旧的好”。可现在是网络新时代,老话得倒着说了。抛开价值连城的古董不谈,就说普通人身边的一些旧物,也会因各种原因而成为生活、情感甚至生命的组成部分。所以读者朋友们,听听几位的讲述,看看旧物是怎样炼成命中之宝的吧。  最后的八仙桌  许阿姨 66岁  退休干部  【诉说】“文革”那阵子,我家有个老式雕花八仙桌,铁梨木的,是我母亲的嫁妆之一。她出嫁时,几乎让全村人羡慕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