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农业院校工科类学生科技活动开展为例,探讨了学生科技活动与实践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实践体系建设、实践能力培养基础平台建设和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的关系,构建了以科技活动促创新,以创新促成才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和完善了科技活动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有利地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农业院校;工科学生;科技活动;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车刚(1972-),男,山东平度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农业机械创新设计与理论研究。(黑龙江 大庆 163319)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农业院校工科类学生科技活动与实践教学结合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大学生科技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探讨大学生科技活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对深入开展增强创新实践教育效果,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大学生科技活动主要“以活动促创新,以创新促成才”为基本理念。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每年举行为期两个月的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以浓厚校园科技文化艺术氛围,培养了学生科技创新和艺术鉴赏能力。从高校人才培养来看,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如何把科技活动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是目前多科性大学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学生科技活动体系和教学实践体系的统一
要营造农业院校工科类学生科技氛围,加强科技活动制度创新,必须提高科技活动组织管理水平,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各学科的学生团体与协会计划,实施相关学科的学生科技活动。如机械设计专业学生建立特色专业科技创新小组;组织实施工程科技创新周和选派专业科技服务团服务垦区和周边地区。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条件和环境,融入实践教学环节,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构建以工程设计为主线,以科研和工程训练为依托、以综合实践为助推的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三个层次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成以精准农业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为代表的一批实践创新教育基地,形成了以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以学科专业实验室和教学实验中心为主体、以数学建模中心、机械创新设计中心等学生科技活动中心为骨干的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制定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管理办法、学生课外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本科生课外创新实践学分管理条例等文件。形成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农垦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各类科技学术讲座和报告、设立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为面,以组织参加全国和省级各类学术科技竞赛为点的点面结合的科技创新活动系列。建立分层次、有特色的科技活动体系。一、二年级大部分学生不具备科技开发能力,因此主要针对所学专业和兴趣开展一些论坛和讲座类的课外学术活动。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组成项目小组,开展科技开发活动,在科研中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二、学生科技活动与实践教学目标定位的统一
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确定农业工程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我校的特色办学理念是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即以学生科技活动骨干队伍、指导教师队伍和组织管理队伍建设为主导思想,根据学校定位和自身的特点、优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人才培养的要求,着重培养具有更强的适应力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教育核心。同时,按照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把有潜力和志趣的学生培养成为应用研究型高素质人才。大学生正处于最有创造力的年龄阶段,培养富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学生,是大学承担的核心使命,学生科技活动也必须服从并服务于这一使命。要注重发现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更好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三、学生科技活动与实践能力培养基础平台建设的统一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坚持将学生科技活动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大力推进学生科技活动依托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搭建科技创新活动和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建成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骨干,以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实验室为基础的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实验室体系。建成具有集成、设计和创新教育功能的专业综合实验基地,全方位开展各项学生的科技活动,充分发挥产学研以及行业和地域优势,积极开拓和巩固校外实习基地,采取“共建、共享” 等方式,建成稳定的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产学研特色鲜明的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如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在黑龙江农垦总局北安分局格球山农场,二龙山农场,龙镇农场,大庆农场,大庆市银螺乳业集团,哈尔滨市农机研究所等地建立了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制定学生实习工作条例和关于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管理文件,规范实习实训教学。促进实习教学和科技活动质量不断提高。
四、 学生科技活动与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的统一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学生科技活动与科学研究相统一,通过高水平的科技活动来提升高质量的教学,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从而形成人才培养优势。学生科技活动要多出创新性成果,要培养具有特色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必须重视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成果孵化平台,引入多方资源参与学生科研项目的培育和转化;发展学院大学生科技园,为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辅导和工商代理等服务;整合各种资源,建设资本运作平台,成立学院大学生创业专项担保资金,为本科生及早参加科研活动创造条件。专业实验室和教学基地是科研平台,也是学生科技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在省政府的支持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每年有100万元的经费用于学科建设,其中大部分资金用于特色实验室建设,购置高速摄影仪、GPS卫星定位仪、数控机床等大型仪器设备。同时,结合学生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研制教学实验设备,完善实验教学方案,更新实验教学内容。自行研制出农业机械动态模拟试验装置、水稻植质钵育秧盘压缩成型模拟加载试验台、高速插秧运动轨迹试验台、播种机试验台、风机试验台、振动筛试验台、物料摩擦试验台、饲料输送试验台、喷雾试验台、水泵试验台、土槽试验车等15部用于教学实践的试验装置。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同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反映到教学内容中,以学术水平的提高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科技文化活动氛围与实践教学环境的统一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同文化环境分不开。科技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由先进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在科技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进取的文化环境,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但是完善个人人格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知识面宽窄和对学科前沿的了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影响学生面对新技术的自信。学生在打下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的同时,还需要及时跟上科技的发展,掌握学科前沿动态,为此,举办了“协会学术讲坛”、“校园文化讲坛”、 “教授讲坛”、“博士论坛”等大型系列讲座或报告。同时,开出了“科学思维方法”、“现代设计方法”等选修课,这些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通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在诸多的科技活动中形成并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学生实践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硕果累累,毕业生以“基础扎实、实践能力高、创新精神强”的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科技竞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张珂,杨其华.谈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体会[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7,(1):140-143.
[2]马凤英,李树勋,崔旭春.结合校内实习基地强化化工原理实验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7,(5):113-114.
[3]胡红匣.科技创新活动重要意义的思考[J].决策与信息,2008,(1):23.
[4]童敏明,徐瑞东,冯小龙.通过科技竞赛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素质[J].煤炭高等教育,2006,(5):77-78.
(责任编辑:苏宇嵬)
关键词:农业院校;工科学生;科技活动;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车刚(1972-),男,山东平度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农业机械创新设计与理论研究。(黑龙江 大庆 163319)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农业院校工科类学生科技活动与实践教学结合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大学生科技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探讨大学生科技活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对深入开展增强创新实践教育效果,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大学生科技活动主要“以活动促创新,以创新促成才”为基本理念。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每年举行为期两个月的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以浓厚校园科技文化艺术氛围,培养了学生科技创新和艺术鉴赏能力。从高校人才培养来看,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如何把科技活动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是目前多科性大学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学生科技活动体系和教学实践体系的统一
要营造农业院校工科类学生科技氛围,加强科技活动制度创新,必须提高科技活动组织管理水平,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各学科的学生团体与协会计划,实施相关学科的学生科技活动。如机械设计专业学生建立特色专业科技创新小组;组织实施工程科技创新周和选派专业科技服务团服务垦区和周边地区。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条件和环境,融入实践教学环节,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构建以工程设计为主线,以科研和工程训练为依托、以综合实践为助推的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三个层次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成以精准农业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为代表的一批实践创新教育基地,形成了以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以学科专业实验室和教学实验中心为主体、以数学建模中心、机械创新设计中心等学生科技活动中心为骨干的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制定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管理办法、学生课外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本科生课外创新实践学分管理条例等文件。形成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农垦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各类科技学术讲座和报告、设立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为面,以组织参加全国和省级各类学术科技竞赛为点的点面结合的科技创新活动系列。建立分层次、有特色的科技活动体系。一、二年级大部分学生不具备科技开发能力,因此主要针对所学专业和兴趣开展一些论坛和讲座类的课外学术活动。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组成项目小组,开展科技开发活动,在科研中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二、学生科技活动与实践教学目标定位的统一
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确定农业工程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我校的特色办学理念是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即以学生科技活动骨干队伍、指导教师队伍和组织管理队伍建设为主导思想,根据学校定位和自身的特点、优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人才培养的要求,着重培养具有更强的适应力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教育核心。同时,按照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把有潜力和志趣的学生培养成为应用研究型高素质人才。大学生正处于最有创造力的年龄阶段,培养富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学生,是大学承担的核心使命,学生科技活动也必须服从并服务于这一使命。要注重发现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更好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三、学生科技活动与实践能力培养基础平台建设的统一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坚持将学生科技活动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大力推进学生科技活动依托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搭建科技创新活动和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建成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骨干,以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实验室为基础的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实验室体系。建成具有集成、设计和创新教育功能的专业综合实验基地,全方位开展各项学生的科技活动,充分发挥产学研以及行业和地域优势,积极开拓和巩固校外实习基地,采取“共建、共享” 等方式,建成稳定的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产学研特色鲜明的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如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在黑龙江农垦总局北安分局格球山农场,二龙山农场,龙镇农场,大庆农场,大庆市银螺乳业集团,哈尔滨市农机研究所等地建立了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制定学生实习工作条例和关于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管理文件,规范实习实训教学。促进实习教学和科技活动质量不断提高。
四、 学生科技活动与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的统一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学生科技活动与科学研究相统一,通过高水平的科技活动来提升高质量的教学,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从而形成人才培养优势。学生科技活动要多出创新性成果,要培养具有特色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必须重视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成果孵化平台,引入多方资源参与学生科研项目的培育和转化;发展学院大学生科技园,为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辅导和工商代理等服务;整合各种资源,建设资本运作平台,成立学院大学生创业专项担保资金,为本科生及早参加科研活动创造条件。专业实验室和教学基地是科研平台,也是学生科技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在省政府的支持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每年有100万元的经费用于学科建设,其中大部分资金用于特色实验室建设,购置高速摄影仪、GPS卫星定位仪、数控机床等大型仪器设备。同时,结合学生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研制教学实验设备,完善实验教学方案,更新实验教学内容。自行研制出农业机械动态模拟试验装置、水稻植质钵育秧盘压缩成型模拟加载试验台、高速插秧运动轨迹试验台、播种机试验台、风机试验台、振动筛试验台、物料摩擦试验台、饲料输送试验台、喷雾试验台、水泵试验台、土槽试验车等15部用于教学实践的试验装置。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同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反映到教学内容中,以学术水平的提高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科技文化活动氛围与实践教学环境的统一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同文化环境分不开。科技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由先进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在科技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进取的文化环境,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但是完善个人人格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知识面宽窄和对学科前沿的了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影响学生面对新技术的自信。学生在打下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的同时,还需要及时跟上科技的发展,掌握学科前沿动态,为此,举办了“协会学术讲坛”、“校园文化讲坛”、 “教授讲坛”、“博士论坛”等大型系列讲座或报告。同时,开出了“科学思维方法”、“现代设计方法”等选修课,这些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通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在诸多的科技活动中形成并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学生实践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硕果累累,毕业生以“基础扎实、实践能力高、创新精神强”的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科技竞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张珂,杨其华.谈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体会[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7,(1):140-143.
[2]马凤英,李树勋,崔旭春.结合校内实习基地强化化工原理实验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7,(5):113-114.
[3]胡红匣.科技创新活动重要意义的思考[J].决策与信息,2008,(1):23.
[4]童敏明,徐瑞东,冯小龙.通过科技竞赛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素质[J].煤炭高等教育,2006,(5):77-78.
(责任编辑:苏宇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