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先遣支队”还是“先遣队”?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sh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潮》2018年第6期刊发了笔者的《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初战江南》一文,同年第12期“读者来信”栏目刊发了王辅一研究员的《对〈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初战江南〉史实的考证》(以下简称《考证》)。王辅一研究员既是革命前辈,也是新四军研究的资深专家,其意见不能不引起重视;《考证》对拙文点名提出批评意见,亦不能不作出回应。
  《考证》认为新四军军部于1938年4月派出的是“先遣队”而非“先遣支队”,并对“将‘先遣队’错为‘先遣支队’的原因”进行了考证和分析。关于新四军先遣支队与先遣队的不同称谓,笔者此前已有关注,如拙文第一段即原文引用了项英致陈毅信中的话:“先遣队的确起到了先锋作用,奠定了我们在江南发展和胜利基础。”拙文之所以使用“先遣支队”这一规范名称,主要是考虑到与权威著作表述和学界主流观点相一致,并有相关历史文献作为依据。“先遣支队”“先遣队”两种提法并存虽然由来已久,但很少有人提出异议和进行考证,研究者也只是偶有提及(如周再兴《韦岗战斗历史及展览研究》一文提到,“关于这支队伍的编制到底是先遣队还是先遣支队,还是存在争议”。参见《新四军与上海》第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57页)。以笔者目力所及,目前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门考证的,只有王辅一研究员以“读者来信”形式发表的两篇成果:一是批评拙文的《考证》;二是《铁军》2016年第1期发表的《读者来信》(以下简称为《读者来信》)。这两封信内容大致相同,但《考证》似乎隐去了一些重要信息,有些表述也不如《读者来信》严谨(后文将会说明)。新四军先遣支队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考证》提出的问题,看似细枝末节,实则很有价值,笔者读后颇受教益,只是感到有些史料引用不尽准确,有些重要文献未予关注,有些分析判断难以成立。因此不揣浅陋,搜集相关材料草成此文,权作回应,敬请方家指正。

一、“先遣支队”是目前权威著述中较为一致的规范提法


  1938年4月以来,关于粟裕率领到江南执行战略侦察任务的新四军先遣部队的名称,在历史文献和回忆史料中一直存在“先遣支队”和“先遣队”两种提法,即使同一当事人,在不同时期甚至同一篇文献中,也有二说杂用的现象。据笔者考察,目前权威著作中,一般使用“先遣支队”的表述。比如:(1)《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下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503页);(2)《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十年》(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编著,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页);(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二卷(本书编写组编,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2-83页);(4)《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年版)“军事历史卷”,虽然没有专门条目,但在“新四军”“新四军第1支队”“新四军第2支队”“韦岗战斗”等相关条目下,均称“先遣支队”;(5)《新四军战史》(本书编委会,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版,第44-45页);(6)《中国抗日战争史(修订版)》中卷(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版,第145页);(7)《粟裕傳》和《粟裕年谱》(均为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版),等等。此外,《新四军事件人物录》(王辅一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项英传》(王辅一著,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新四军简史》(王辅一著,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等也称“先遣支队”,但如《考证》中所说,王辅一著《项英传(修订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已改称“先遣队”。可见,权威的党史军史著作中,一般都使用“先遣支队”的名称。许多论著在涉及原文为“先遣队”时,也通常在注释中说明其系粟裕率领的新四军“先遣支队”。
刊登于本刊2018年第12期的“读者来信”

二、对《考证》所列材料的考证


  《考证》指出,其作者2004年在参加南京军区军史馆筹建时曾对此作过考证,并以大量史料说明,“当时的新四军领导人,均称‘先遣队’而非‘先遣支队’,应当是可信的”。笔者认为,这些史料基本准确,也很能说明问题,当时新四军领导人留下的这些文电、日记等文献中,大多数称“先遣队”,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并非“均称”,称“先遣支队”者亦有之(后面举例说明);粟裕《先遣队的回忆》一文中,除标题外,正文中有七处均称“先遣支队”,仅有一处称“先遣队”。因此对这些材料需作全面考察和辩证分析。
  《考证》所列史料中主要涉及五人,即叶挺、项英、陈毅、赖传珠、粟裕。
  关于叶挺。《考证》指出,“当年,叶挺致三战区电三处,均称‘先遣队’”。此说并不准确。经笔者查阅,《考证》所说的“叶挺致三战区电”,严格来讲分别是顾祝同和陈诚致蒋介石电中转引的新四军电文,其中《顾祝同关于新四军东进部署致蒋介石电》(1938年4月29日)称:
  新四军已点验完竣(点验情形另案呈报),曾令该军归前敌总司令薛岳指挥。兹据该总司令转该军四月二十六日报称:“职遵令部署如次:(一)调各支队侦察连□组为先遣队,以第二支队副司令粟裕任先遣司令,负责指挥。(二)先遣支队于本月感日由潜口乘车至南陵、宣城间分从黄池镇、裘公渡附近入敌境进行侦察。(三)第一支队于艳日起,向太平、泾县推进。(四)后续按第三支队、第二支队之序列,待命跟进。(五)军部于三十日移太平。”等情。谨呈。”(“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之《新四军·参考资料》
其他文献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在抗击国民党80个团的“围剿”中,很好地执行了策应中央红军转移的任务后,为保存力量,奉中央命令从湖南省桑植县刘家坪出发冲出敌人包围,向西突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我的父亲贺炳炎,当时在红五师担任师长。  激战瓦屋塘身负重伤  为保证大队人马能够顺利通过湘黔边界,总指挥部命令红五师担任后卫,堵截敌人的“追剿”部队。国民党第六十二师企图拦击西进的红军部队,当我
高二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为先秦诸子散文。本单元既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又与必修阶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相联系。从前者看,诸子散文反映的光辉群像,奠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人格典范;从后者看,诸子思想是中华文化繁荣进步的源头活水,赋予了民族精神历百代而不衰的生命韧性。本单元的立德树人目标及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皆从此出。  教学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丘成桐,当今著名华人数学家之一。1949年生于广东汕头市,后随家人移居香港,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其后到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学习,受业于当代微分几何大师陈省身先生,1971年获博士学位。丘成桐曾先后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现任教于哈佛大学。  丘成桐彻底解答了著名的“卡拉比猜想”,还解决了多变函数与广义相对论方面的两个猜想,为当代微分几何学
20世纪50年代,浙江省洞头县渔家姑娘汪月霞带领一批姐妹成立了女子民兵排,她们与守岛驻军同训练、共战备,提供后勤服务。1960年4月23日,汪月霞出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朱德的亲切接见。当年6月,在南京军区支持下,汪月霞带领120名海岛姑娘创建了“北沙女子民兵连”,后改称“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从此,这面巾帼战旗在海防前线猎猎飘扬,她们的故事也随着以其为原型的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的出版
雷锋同志对我的帮助,我永远也不能忘记。有一次,我因为思想落后,犯了错误,全连同志在大会上帮助我,自己不但没有承认错误,还满不在乎地认为:这有什么关系!  雷锋同志怕我走到更坏的地步,在开会以后就主动地找我谈话。在谈话时,他非常耐心、和蔼。他说:“领导和同志们帮助你,是对你的关心和爱护呀,你应该很快地承认错误,你想,我们来到部队是干什么的呢!咱们过去都是穷人家出身,吃不饱、穿不暖,解放以后,在党和毛
坚持党的历史自信源于党90多年来不懈的探索奋斗。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实现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即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过程极为艰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许多仁人志士接受过诸多“主义”、“思想”,尝试过各种救国救民道路,但都失败了。直到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90多年来,
记者:自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您发表了几篇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文章,深入研究了其理论与实践价值,请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黄宗良:我觉得,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改革开放30年来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之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较好地解决了遵循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同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统一的历史性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寻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艰
发展不停,奋斗不止。  从圆满收官的“十三五”,步入起航新程的“十四五”,在这个新的历史交汇点,往昔如基石铺垫,未来已绘就蓝图。  回顾过去五年,东城教育以党建为引领,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发展印迹。在改革实践中,破立并举、整体提升,不断涌现优质教育品牌,打造了一支创新作为、忠诚担当、甘于奉献的干部队伍,以及为人师表、学术过硬、躬行实践的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自主、
“天南一支笔”李曰垓  艾思奇故居的大门上写着毛泽东给艾思奇的评价“学者、战士、真诚的人”,这八个字同样可以用来形容艾思奇的父亲李曰垓。  李曰垓,1881年3月4日生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性格沉静、聪敏、好思。11岁即通读《资治通鉴》,并对这本史学巨著做出如下评价:此书阐述兴衰之迹、治乱之数,简而详尽,深解其意。1903年,23岁的李曰垓和同乡李根源、张德溶、张德泽、张德洋一起,带着七两纹
整理者按:马宁是新中国空军第一位驾驶过飞机的司令员,他历经战火考验,是一位具有传奇经历的将军。1954年夏,他任空20师师长,奉命紧急率部转场至广州,执行为苏联及东欧国家援华运输船只的护航任务。由于对新任务的环境不熟悉,发生了一起误击英国民航班机事件,这也是新中国空军第一次涉外事件,马宁作为亲历者,讲述了这一事件的详细经过。  突然调防参加护航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很快转入解放台湾的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