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旧事

来源 :小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up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已深,草原上一片寂静与苍茫。
  冒顿背负着双手伫立在夜色中,像是一尊雕像。
  阿木伏在不远处一座毡房旁边的草丛里,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冒顿,手里的弓握得越来越紧。离开冒顿整整一个月了,他的心已无数次被那个黄昏风干,又一点儿一点儿撕裂。他就像一头受了伤的狼,隐藏着自己的行迹,在暗中寻找着接近冒顿的机会。这两天,冒顿的营地人喧马嘶,他属下最精锐的五百骑兵已齐集在他身边,整装待发。阿木知道,冒顿一定有大事要做。一年前他和冒顿一起杀出重围从大月氏逃回来时,冒顿就是这样在这片草原上站了整整一夜。那一夜,他一直陪在冒顿身边。他不明白,冒顿的父亲头曼大单于为什么刚把冒顿送到大月氏做人质就派兵攻打大月氏。从那时起,冒顿就变得又冷又硬,像寒冬里的石头,。
  一阵风吹过,草原似乎在黑暗中发出一声幽长的叹息。借着风声,阿木拉开了那张陪伴了他多年的弓,箭已在弦上,箭头上的寒光直逼冒顿。他突然觉得认识冒顿是上天对自己最残酷的捉弄,如果不是自己四年前打猎时结识了冒顿并且啮臂舐血结为兄弟,多兰和冒顿这辈子都不可能相识,多兰更不会成为冒顿的妻子,那个黄昏里的一切也都不会发生。想到那个黄昏,他的心又是一阵撕裂般的疼痛。
  那个黄昏,他被冒顿派去王庭送信,在草原上策马疾驰的时候,他还不知道那个黄昏已经被一支鸣镝穿透,箭簇上的寒光无情地划破了满天的晚霞,尖利刺耳的声音惊得远处的鸟儿四下飞散。
  那是冒顿射出的鸣镝。
  無论何时何地,只要冒顿的鸣镝射出,所有属下必须在他的弯刀举起之前把自己所有的箭朝着鸣镝的方向全部射出。违令者,死!这是冒顿从大月氏逃回来以后对属下发出的第一道命令。从那以后,便不断有人因为这道命令被处死。
  阿木曾经亲眼看着冒顿将鸣镝射向正在河边喝水的赤风。那时,他就在冒顿身边,尽管内心非常吃惊,可开弓出箭却一如往日的迅捷。因为他是冒顿最好的兄弟,也是冒顿最忠实的属下。
  赤风是冒顿最心爱的一匹马,冒顿的不少属下都不相信冒顿会将鸣镝射向赤风,出手就有些犹豫,可是等他们看到冒顿高高举起的弯刀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那一次,有一百多人被处死。从此,再也没有人怀疑冒顿的鸣镝。
  谁也不会想到,那个黄昏,冒顿的鸣镝竟然射向了他温顺善良的妻子多兰。他的弯刀高高举起时,所有的属下高高举起的箭壶也都空了。那天晚上,冒顿大醉。
  阿木从王庭回来时,多兰已经被洗得干干净净,穿着她最喜欢的那套衣服静静的躺在毡房里。他身体里的血好像突然间被抽干,直直地僵在了那儿。他七八岁的时候,爹娘都死了,只有比她小两岁的多兰不像别的孩子一样欺负他,还经常把家里的肉干偷出来给他吃。天气好的时候,多兰常常把他拖到河边逼着他把脸和手洗得干干净净。从那时起,他就把多兰当成了自己的亲妹妹,并且在心里发誓要保护她一辈子。一时间,绝望、愤怒、自责还有钻心的痛从他的心底直冲向头顶。他发了疯似的冲出毡房,上马狂奔而去……
  现在,只要他的手松开弓弦,冒顿就必死无疑。可是他的手却像是被胶粘在了弓弦上,无论如何也松不开。许多往事又涌上心头,他不由得一阵恍惚,这个将要被自己射杀的人,到底是自己曾经同生共死的兄弟还是害死多兰的恶魔?多兰那清秀的脸庞又浮现在他眼前,泪光隐隐的眼里满是不忍,似乎在求他不要射出这一箭。他的心猛地一震,多兰的孩子还不满一岁,这个孩子已经没有了母亲,如果射杀了冒顿,这个孩子成了孤儿,多兰在天上也不会安心的……阿木的手臂剧烈地颤抖着,终于慢慢垂落下来。他知道,自己再也射不出这一箭了。
  第二天清晨,冒顿率领五百精骑绝尘而去。
  没过多久,阿木听到了冒顿成为大单于的消息。据说,那次冒顿带着他的五百精骑随他的父亲头曼大单于出猎,就在头曼大单于带着十几名护卫追逐那只硕大的黄羊时,冒顿向他射出了鸣镝,霎时间,头曼大单于和那十几名护卫就被无边的箭雨吞没了。知道这一切的时候,阿木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久久凝望着无边的草原,他看见一大片乌云正从天边慢慢飘过来。
  许多年过去了,阿木有了自己的一群羊,他已经习惯了和羊群一起流浪的日子。没人能想到这个脸色黝黑常年穿着破旧羊皮袍的牧羊人就是当年的匈奴第一神箭手。他常常听到冒顿打胜仗的消息,东胡、大月氏、楼烦、白羊国都被冒顿打得大败,草原上到处都在传颂冒顿大单于的英明神武。每次看到得胜归来的匈奴骑兵潮水一般欢呼着涌过草原,阿木都忍不住在心里叹息,多少活生生匈奴汉子已经成了散落在远方荒漠里的白骨啊!他的耳边常常响起许多女人和孩子孤苦无依的悲泣。
  阿木很后悔当初没有射出那一箭。
  选自《金山》
其他文献
阿拉是1960年戴顶右派帽子来到小镇的。他的祖父年轻时从小镇到上海滩讨生活,孙子阿拉从上海回老家改造,岁月又一个轮回。  那时的阿拉三十出头,细皮嫩肉,高个子,留着背头,穿身细格子培罗蒙西装,三接头皮鞋,虽然神态沉郁,但时尚衣着在小镇上很抢眼。小镇人听他一口“阿拉”长“阿拉”短的招牌话,日后便以“阿拉”称呼他。  居委会分配阿拉做活儿曾犯过难。阿拉打扫厕所,担着半桶水走一步晃三晃,裤子湿半截儿;做
期刊
民国年间,西城青年王伯杨从初等师范学校毕业,回家乡向梁镇当了一名高小教师。  向梁高小并不大,二三十位教师,三四百名学生。可在当时,“民国”才刚刚被小老百姓听闻,“民主”还让人惊为洪水猛兽,“民生”实在是个奢侈的概念,这儿应该算是整个黄土高原难得的新兴之地。以此学校为中心,几年间,陆续有了商品交易所、镇公所、税务所、保安队等许多商务、政务、军务机构,向梁便隐然是一座繁华的大城镇了。  王伯杨好酒。
期刊
我老家有个民俗:从小年的腊月二十三到大年初一,那些上门的“乞讨者”就用送“财神”的方式进行乞讨。所谓财神,不过是一张巴掌大的红纸上印着财神爷赵公明的画像而已。“财神”送到谁家,谁家就要给“乞讨者”一些零碎钱,以图来年招财进宝。  那年,我正上小学二年级。腊月二十四,学校放了寒假,我高举着考了第一名的成绩单,欢天喜地地向家里跑去。  爹看过成绩单后,眉头舒展了又皱起,叹口气递给了怀抱妹妹的娘。大字不
期刊
老刘跌跌撞撞地闯进屋里,身后一阵寒风袭来,屋里的人打了个寒颤,有人赶紧起身关好门。  咋了?  快,快……  老刘端起桌子上的碗,一口气灌进喉咙。  人来了?  一屋子人“蹭”站了起来。  别喝了。  老村长一把夺下老刘的碗,手一挥,大家伙,快,快……  村民的热情,似乎融化了这场风雪,黑压压的一群人分列在路的两边,擂鼓的擂鼓,打锣的打锣,放炮的放炮,刹那间,山村里沸腾了起来,仿佛欢迎一位凯旋而归
期刊
楚霸是从外地调过来的。上任那天,在局领导班子见面会上,他没有慷慨激昂地发表就职演说,没有三年規划五年思路什么的,更没有对领导干部提出要求和希望,而是讲述了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小事。说他在新民巷遇到一个看面相的算卦先生,算得极准,知道他兄弟几个,祖坟的方位,阳宅的朝向,甚至算他哪一年有过什么灾,预测他将来如何如何。说到这里,楚霸微微一笑,话锋一转,说前三年的事算得准,后三年的不一定正确,他是不是姑妄言
期刊
梁峰和秦渊海是大学同学、好朋友,因为成绩优良、表现优秀,被一家大公司双双录用,一个在人力资源部,一个在企划部。  三年后,梁峰荣升为副部长,任命书下来后,同事们一阵庆贺,秦渊海也参加了,都喝了不少酒。  第二天晚上,梁峰单独请秦渊海喝酒。  梁峰问:“你们部提拔了谢明玉,按说你比她干得好啊,怎么不是你,是不是平时没和领导搞好关系,还是没请客送礼?”  秦渊海笑笑说:“无所谓的。”  “那你心里能平
期刊
苍耳子  “大娘,正纺线啊?”跨进门口,丁秋生热情地招呼着。  尽管天气还很冷,但丁秋生正高兴着呢,他好似对寒冷一点也没有感觉到的样子,热气腾腾地走进了小河村。小河村在汶河边上,有一条小河在村边汇入汶河,所以就有了这样一个村名。作为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政治部主任,丁秋生经常会到驻地和周边的村庄走走,和群众说说话。  这次,他下到一团和战士们一起战斗,刚刚在地方武装配合下,于惠家庄西南设伏,打退了从青
期刊
爷爷的果园里有三间石头屋,是爷爷亲手盖的,夏天住在里面凉飕飕的,不用扇扇子也感觉舒适惬意。我和哥哥可以随便在果园里玩耍,随便摘园子里的水果,但唯独不能动爷爷石屋北墙上挂着的那支猎枪。爷爷发话了,谁要动那支猎枪一个手指头,就把谁的屁股打开花,还要把他撵出果园,永远不许再踏进果园半步。  从小我就知道,猎枪除了爷爷能背在肩上,谁也不能碰,连父亲也没这个特权。爷爷说,猎枪有灵性,跟着他几十年了,只有他懂
期刊
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事。  满墩的家在离县城四十多里的一个小乡村,从家里到县城,不通公路,也没有水路。幸好,离家几里外有个火车站,叫界牌店,从界牌店乘火车再经过一个小站义堂,就可以到达县城。  票价是三毛钱,可在那个年代,这已经不菲了,满墩在县城一中读高三,每餐的菜金只要五分钱,这路费相当于两天的伙食费了。每月他总要预留车票钱,但这个月,因为买下早就看中的一本书,满墩第一次没有回家的路费。  
期刊
牛爹站在楼台上,他的目光箭一样穿过重重灰霾。  乡亲们在年关已搬出了村子,山梁上就只剩下了老村长牛爹一人。  在离开的那天,牛爹带着村民在祠堂里祭拜了祖先。  香灯红烛里,垂泪,诀别。牛爹引燃挂在椿树上的炮仗,噼噼啪啪,炮声震天,烟雾滚滚。  牛爹说,算是给祖宗提前过了年。牛爹说着叹了口气,他说,六百年的根就这样没了。  冷月下,牛爹吹起了葫芦丝,一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将山梁上的夜晚吹得忧忧戚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