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上海人

来源 :小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200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拉是1960年戴顶右派帽子来到小镇的。他的祖父年轻时从小镇到上海滩讨生活,孙子阿拉从上海回老家改造,岁月又一个轮回。
  那时的阿拉三十出头,细皮嫩肉,高个子,留着背头,穿身细格子培罗蒙西装,三接头皮鞋,虽然神态沉郁,但时尚衣着在小镇上很抢眼。小镇人听他一口“阿拉”长“阿拉”短的招牌话,日后便以“阿拉”称呼他。
  居委会分配阿拉做活儿曾犯过难。阿拉打扫厕所,担着半桶水走一步晃三晃,裤子湿半截儿;做扫街的活儿,划拉半人多高的竹柄扫帚像画花;当茶馆伙计,铜水壶续水颤悠悠常烫伤茶客手脚。茶馆主任老根不看阿拉笑话,念着上辈与阿拉家的交情,安排他做收钱算账的活儿。茶客们嚼山海经,扯到袁世凯当了几天皇帝,慈禧的墓被谁挖开,每每争执不下,阿拉咕哝一声就见分晓。阿拉的住屋放一只“三五”牌台钟,除了“当当当”的报时声,还传出梅雨般缠绵的小提琴曲。阿拉纤长的手指在“百灵”牌小提琴弦上跳跃的姿势以及眼角渐渐流出的眼泪,引来许多人看稀奇。阿拉的才情让系着黑围裙、蓬着一头乱发的老根和伙计们很长面子,他们说:那个上海人啊,文绉绉像个说书先生!
  茶客们带些鲜活鱼虾蟹鳖到镇上卖,换几个茶钱。阿拉近水楼台先得月,隔三差五买来饱口福。阿拉会耐着性子,将十月蟹蒸熟后剔出蟹肉,拌豆腐裹馄饨吃。热汤中捞起的馄饨透出白生生蟹肉馅,清汤上飘着白花花的猪板油、生青碧绿的蒜花,香气扑鼻,鲜美无比。阿拉一个月28元工资,吃喝加两天一包前门烟,前吃后空,到处借款赊账。有一次,阿拉几天没到茶馆来,狐疑的老根寻上门去看究竟,只见阿拉有气无力躺在床上。追问之下才知道,阿拉因手头短缺,又借不到钱,已断顿好几天。老根跺脚骂道:你个馋鬼!贪吃图快活,过个有袜筒没底的烂日子。
  阿拉肺不好,时不时气急咳嗽,黄梅阴雨天发病频繁,难为茶馆几个老伙计,轮流着端热汤热水,还寻来秘方,借着热炉灶,熬胎盘汤给阿拉补身子。镇上人家日子紧巴,但有红白喜事,总会让小孩子去叫阿拉吃一杯酒;四时六节,谁家包了粽子,蒸了黄松糕,腌了咸蛋、雪里蕻,也会让小孩子送一点,给阿拉尝尝。小镇人知道阿拉与妻子断了关系,病病歪歪一人生活,不容易!
  总有十个寒暑吧,镇上有过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阿拉曾剃着阴阳头,颈项上挂着小学校课堂黑板,踉跄着步子游街,接受批斗,苍白的脸上淌着绿豆般的汗珠。茶馆老根不住叹气,寻个生“痨”病的借口,把阿拉保护起来。在小镇人排演京剧《沙家浜》时,阿拉去教戏,吴传魁、刁德一、阿庆嫂的唱词,连五音不全的老根也能哼哼几句。阿拉培羅蒙西装已穿得皱巴巴,沾着茶垢脏兮兮,清瘦的脸上胡子拉碴,但阿拉腹中纵贯古今的故事,带给夏夜纳凉的孩子们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梦。
  上世纪80年代初,阿拉被一辆轿车接回上海。后来,小镇人开始办乡镇企业,镇服装厂从为上海厂子贴牌加工到自主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圈内人士讲,这得益于上海一位服装名师的关照,那人曾下放到过小镇,茶馆老根和左邻右舍给过他很多恩惠。
  选自《苏州日报》
其他文献
这是江南春雨淅沥的夜晚,小镇狭长的弄堂里两个黑衣人一闪而过,在一处高宅大门前停了下来,黑夜里响起轻轻的叩门声。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了一条小缝,吴掌柜提着风灯,半张麻脸从门缝里露了出来:“你们找……”话未说完,风灯已“啪”地掉到地上,大门随即关了个严实。  满脸大胡子的黑衣人举手便要擂门,另一名清瘦的黑衣人赶紧摁住他的手,压低声音说:“你忘了,我们是来干什么的?”大胡子应了一声,便蹲了下去,不再说
期刊
毕业后,女生决定要到美国发展,临行前,男生送给女生两个盒子,说:“如果决定离开,就打开第一个盒子;如果決定留下,就打开第二个盒子。”  女生接过两个盒子,最终她打开了第一个,里面是一张机票。  坐在飞机上,女生好奇地打开第二个盒子,泪水顿时夺眶而出,里面是两张机票和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你若为我留下,我愿随你去远方。  选自《故事会》
期刊
一天下午,女儿认真地问我:“爸爸,我是从哪里来的呀?”  我微笑着告诉她:“当然是从你妈妈的肚子里呀,你没看见妈妈肚子上有条疤吗?医生就是从那里把你抱出来的。对了,你怎么想起来问这个问题?”  女儿回答道:“老师让问的,还让我们明天上幼儿园的时候在班里说呢!”  第二天,女儿一出幼儿园就一副不开心的样子,我忙问道:“宝宝,怎么啦?怎么不高兴啊?”  女儿噘着嘴说:“都怪你,今天小朋友们说起自己是哪
期刊
丁丁是个早产儿。他与这个世界提前见面源于一场车祸。车祸带走了孕妇的生命,而丁丁的出生并且活下来是一个奇迹,也是这个心碎的故事中值得开心的事情。  时光荏苒,丁丁已经三岁,虽说身子瘦弱,但是也和那些小朋友们一样,喜欢走路,喜欢到外面玩。每次出门,看到别的小朋友都有妈妈陪着,他就有点不开心。  丁丁偶尔会问爸爸:“我的妈妈呢?”  爸爸说:“妈妈出国了,去国外读书了。”他不知道该怎么安抚儿子,只好编造
期刊
令狐绹任兵部侍郎时,有次和众臣随唐宣宗李忱出游。大家兴致很浓,突然,“噗”的一声,声音很响,紧接着一阵恶臭飘入众人鼻腔。  哪个该死的放屁?真是大煞风景!人人都在心里诅咒着。说起来,屁乃体内之气,岂有不放之理?若大家装聋作哑,这事也就过去了。但皇帝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偏偏大声责问众人是谁放的如此既响且臭的呢。  众臣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  对不起,是我放的。令狐绹站出队列,大聲说道。  这不是自
期刊
古城西面的江上,星星点点的吊脚楼矗立于湍流中,间或夹杂着一些装饰特别的小船。吊脚楼里,通常住的都是带家眷的渔民,拖儿带女的,他们的堂客却呆在停泊在水边的“花船”中。岸上的人,把花船上的女子唤作花娘。  水花娘的“花船”则选了偏僻的水湾处歇脚。也是奇怪,偌大一座城,却没有水氏人家。  民国十年,古城来了一支队伍,督军坐在枣红大马上,威风凛凛。忽一声鞭炮在马脚下炸响,马受惊吓,狂奔起来,巷子里看热闹的
期刊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清洁工。  这很让人质疑:他一个硕士生,怎么能干这样的活儿呢。  他笑了笑,说了他的遭遇:大学毕业时,大学毕业生牛毛一样遍布各个角落。那时硕士生还是挺红火的。于是他咬咬牙决定,即便是半工半读,也要熬个硕士出来。他家境一般,必须要找一份体面的工作。  等他熬出硕士生,外面的世界又变了。各大招聘场,他看到那一张张招聘桌上满满当当的博士生硕士生简历时,心就凉了。  以致有一家招聘单位的人
期刊
阳湖酒店里有几个老食客,特别难侍候,他们动不动就让服务员把厨师找来,横挑鼻子竖挑眼地找刺儿,这时候厨师不作声也就罢了,如果敢顶嘴,他们更来劲了,非狠狠批你不可。有一次,一位姓刘的厨师忍不住回了几句,这下可算捅了马蜂窝,那几个老食客马上就炸了,你一句他一句地把刘厨师的厨艺贬得一无是处,臊得刘厨师把头深深埋在了裤裆里。  小艾就没少挨那几个老食客的批。王厨师不忍小艾在那里受气,便说动老板把小艾调到了他
期刊
五十二岁的于守桥临近下班的时候,手机铃声响了。是小枣来的电话,说有急事找他。  小枣是来自乡下的小姑娘,长得像一瓶未开封的纯净水,表情简单,语言金贵,在这个城市的城乡接合部的一个角落,摆了一个三平米大小的修鞋摊。  老于天生八字步,两只脚后跟外侧先着地,时间长了鞋就容易磨偏,偏大了,老于就去找小枣修鞋,一来二去就和小枣熟了。  老于是个乐善好施的人。他了解到小枣上面有三个哥姐出生不久都先后夭折,她
期刊
我的侄子叫艳光,是一个憨厚的孩子。  说孩子,有一点托大,实际上,他也就比我小七八岁。  小的时候,他问我:“老叔,城里好不好?”“好。”我说,为了证明“好”,我接着补充,“城里厕所在屋里,冬天不冻屁股。”  后来艳光对我说,我对他说的话,就是一股动力,凭着这股动力,初中一毕业,他就到城里来打工了。他谁也不惊动,在旧物市场买了一辆架子车,走街串巷地开始捡破烂。饿了,吃馒头,吃油饼,吃包子:渴了,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