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幼儿心灵 满足幼儿归属

来源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200514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些孩子:常常游离于班集体之外,仿佛对于集体的活动毫不热衷。同伴们快乐地进行集体活动欢呼雀跃时,他们表情木然,毫无惊喜可言;当家长问起在幼儿园的琐事时也是一问三不知;更有时会在生病或者因事缺席几天重返幼儿园后有哭闹现象,令家长和老师非常苦恼。我们可能会责怪他们没有集体荣誉感或者说性格怪癖,其实这种表现是缺乏集体归属感。
  一、集体归属感的内涵
  集体归属感是指成员(幼儿)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班级)的感情,希望成为班级群体中的一员,是幼儿希望自己被同伴、被教师认同和接纳的一种心理需要。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小没有归属体验的儿童,长大以后会出现许多社会性问题,比如不会与别人交往,没有朋友,不被别人爱,也不会爱别人。更有心理学家曾说道:如果找不到归属感,无论孩子还是大人,就会一直去制造麻烦,永远无法安静,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
  二、集体归属感缺乏的原因
  归属感缺乏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生理因素:孩子个性孤僻、不合群,长相平淡不出众。胆小、不合群、不自信的孩子容易导致归属感的缺失。
  家庭因素:有些家庭在教育孩子时简单粗暴,推崇“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一些研究表明“打孩子会破坏孩子的归属感”。另外家庭环境的冷漠,家庭教育的不一致,也是导致孩子归属感缺失的原因。
  学校因素:由于一些幼儿行为习惯不好或者某些方面有些欠缺而得不到老师的关爱,小朋友也不和他玩,他长期处在被孤立的集体里,自然就得不到集体的归属感。
  三、归属感培养的可行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认为:一个人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后,更深层次就是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包括必要的人际关系,是否受到必要的尊重,是否被别人认可等。如果班级中的教师能够调动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让班级中每一位幼儿都具有一种归属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认可、被需要,那么他就会对集体、他人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在班级管理中,只有让孩子感觉到爱的氛围,才能唤醒他们积极向上的态度、信心与激情。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以人教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可见真正的教育应是心灵的对话,离开了真正打动内心的教育,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所以作为幼儿园教师,是否可以营造一个“心心相印”的班级文化氛围,让每位孩子在集体中体验归属,完善个性。因此需要关注班上每一位幼儿,尤其是“弱势幼儿”,在同伴关系中多一些接纳、肯定、关爱与鼓励,协调班级中同伴交往中出现的一些矛盾,从而帮助他们获得集体归属感。在“心心相印”的班级文化氛围中让孩子觉得在这个班集体中是很自豪、很了不起的,而师幼、同伴间的关系是亲密、友爱,互帮互助的,能感受到家庭一般的温暖。
  四、班级集体归属感的培养
  (一)心心相印,教师用爱心悦纳幼儿——“一个也不放弃”
  教师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幼儿。作为教师,无论幼儿长相漂亮可爱与否,聪明与否,听话与否,家庭出身如何,无论幼儿性格内向还是外向,教师都应该无条件地接纳,特别是无条件地接纳幼儿的不足。
  案例:下课后,为了鼓励孩子主动喝水,老师经常自己拿起杯子和孩子们干杯,一些活跃分子经常跟老师干杯并干个不停,老师也非常愿意看到这样。无意间看到宝宝在边上静静地喝水,一脸羡慕。宝宝是一个因为身体疾病的原因,智力和能力上相对落后,他不太合群,总是独来独往。于是,我绕开人群径直朝他走了过去:“宝宝,老师和你干杯。”他听后,开心地举起杯子和我碰杯:“干杯!”脸上出现难得的笑容,孩子们也跟他一起干起杯来。
  一个“拥抱”、一声“干杯”,可以让这些“不可爱”“不起眼”的孩子如此满足,可以引起大家对他的关注,可见接纳的力量之大。
  教师要为班集体中特别缺乏归属感的幼儿提供特殊的帮助。比如,有意识让不太合群的孩子加入到集体活动中;让被动、寡言或腼腆的孩子有发挥作用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刚来“插班”的孩子以关心和爱,引导小朋友们主动与刚来“插班”的孩子做朋友;敏锐发现那些希望引起教师注意的孩子,让他们在班级中有发挥其独特作用的机会……
  (二)心心相印,同伴间平等相待,互相接纳——“每个都是特别的”
  陶行知先生还说过:“今日之学生,就是将来之公民。将来所需之公民,即今天所应当养成的学生。”班级里的孩子是班级文化氛围创设的主体,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班级风气的形成,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在班级的活动中,合作和竞争是影响班级风气的两个重要变量。合作,就是为完成同一目标而协同活动,从而产生对双方都有益的结果。竞争,就是为同一目标而与他人竞争,以实现自己的目标。能接纳别人的不同特点,而不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孩子们一旦具有了接纳意识,那么,在他们心目中,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特点的——他们就不会轻易地从内心深处到行为上排斥别人。
  案例:孩子们在搭积木,一个孩子用积木搭了一只长颈鹿,然后对老师说:“看,我搭得比亮亮好。”老师马上纠正她:“不是比他的好,而是你搭的和他搭的有不同的地方。”孩子坚持说:“我认为我的就是比他搭的好。”老师也更加严肃地纠正道:“不对,我认为你们两个做的东西有不同之处,各有各的特点。”
  教师的意图就在于让幼儿能接纳别人对于自己的不同之处,而不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幼儿一旦有了接纳意识,也就有了平等的意识,也就能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所以,在孩子们面前,应多强调每个幼儿的特点,而不是强调所谓的优点或缺点,更不要进行所谓优劣的评比。这样,孩子就更加容易接纳别人了。
  (三)心心相印,班级文化氛围和谐、积极——“个个都是小主人”
  陶行知先生指出:“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具体表现是:“大家的事大家做,大家谈,大家想”,以发挥个人和集体的创造力。   1.我们有机会。
  要想幼儿对班集体有归属感,不仅要让其有被接纳的感觉,还要让其能在班集体中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的机会,要让幼儿感觉到自己在班级中被需要,感觉到自己能为大家作贡献,感觉到自己是班集体建设的主人。因此,无论是平时的教育活动,还是节日活动,或者以班为单位参加的比赛或展示活动,甚至班级环境的布置,都应该让每个幼儿有参与的机会——这些活动,不应仅让那些“优秀”的幼儿参加,而应让所有的幼儿都有机会参加。这样,幼儿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案例:我们开展“做礼仪好宝宝”活动。每天早晨分别由4名孩子带着“大二班欢迎你”的礼仪带,在活动室的门口欢迎来园的孩子及送孩子来园的家长。接待的孩子采用按学号轮流的方法,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还引导孩子们对好久没来的孩子做热烈的拥抱,使得较长时间未在集体中生活的孩子尽早融入集体,体验集体归属感。
  活动期间,孩子们积极参与,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睡懒觉的习惯改正了,也能主动打招呼了,有时候在门口扭扭捏捏不肯和家长再见的现象改掉了。家长和老师们都感觉到我们班的孩子特别热情,不光看到同伴会打招呼,而且对成人都那么有礼貌,他们都非常赞同我们的这一做法。
  另外,值日生、做新闻播报员、当小组长、给小伙伴发东西、讲故事、做领操员等等都采用轮流的形式,确保了每个孩子的参与,也让孩子们感觉到了我是属于这个集体的,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2.我们有义务。
  我们可以把幼儿园一些大型活动的计划提前告知中大班的孩子,具体的准备、活动的策划都由教师和孩子一起参与,让孩子能充分感受到自己也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觉得自己是班级的小主人,对班级产生热爱之情。孩子的角色游戏主题自己来策划、准备、开展,中秋晚会的策划、毕业典礼的策划、开放日活动地点的建议等等都是“我们来做主”。
  3.我们有权利。
  对活动有“预知权”。很多时候,老师所要组织的活动都是神神秘秘的,孩子们想知道都很难,但我们在离园活动时的做法却是——先做好孩子的衣物整理工作,准备一些小星星、小红花、小食品等,对幼儿一天好的行为进行“物质”与“精神”奖励,给幼儿有流连忘返的感觉;另外,还根据第二天的教育活动计划,给孩子做一些预报,让孩子提前做一些准备,让孩子感觉到老师非常期待着大家明天来一起活动,明天的活动更有趣。这样,幼儿对第二天来园就会有一种积极向往的心情。
  4.我们有爱心。
  孩子的生日是最快乐的,我们不提倡物质上的过集体生日,而是从幼儿入园的第一天起,教师就做一个有心人,在班级的博客上提早几天对这个月过生日的孩子送出祝福,进而在博客中接受大家的祝福。另外在生日当天请全班的小朋友为他唱歌,让每个小朋友为其说一句祝愿的话和表扬其优点的话,使当天的小寿星能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对班级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此外,也可引导家长们对班级多一些关注,平时多问问孩子班级里的事,多参加班级中的家庭友好小组活动,有意识地参加一些家长助教活动。家长融入到了班集体,孩子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也会受到正面的影响。
  五、思考
  (一)对内向幼儿应多关注
  集体归属感较弱的孩子一般都是性格比较内向,虽然在老师的引导下也有对别人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的时候,但是他们不太合群的表现会反复,所以教师要有耐心和恒心,根据需要加以疏导和激励,使其得以提高。
  (二)要尊重每个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加以放大,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教师要激励孩子勇于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三)需抓住各种契机
  如果班上哪个小朋友生病了,老师组织小朋友通过各种形式,比如打电话、通过QQ询问等形式表示对该小朋友的关心和慰问,等孩子生病回来,同伴、教师热情接待。这样,小朋友不仅不会因为生病而疏远了与其他小朋友的关系,相反会更喜欢幼儿园,更加喜欢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生病中也能期盼着早日回到幼儿园。
  (四)让家长融入效果更好
  孩子们对这个集体有了归属感,家长们自然也能融入这个集体,两者相辅相成。家长们打趣说:每次出去旅游的时候想带点特产回来,第一个想到的总是给班里的孩子们带点,其次才想到亲戚朋友们。毕业典礼结束后,家长们又自发组织了全班去农庄聚餐活动,和谐的气氛也让一些外来食客们大感兴趣。看来家长们也对这个班集体有了深厚的情谊。
  通过班级归属感的营造,班级的凝聚力大大增强,班级的各项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健康和谐的班风也逐渐形成。孩子们在这种和谐中找到崭新的更高境界的自我,在园内外的各项展示、比赛中都是表现出色。即使毕业了,很多孩子还经常说着“我们以前的班里,怎么样,怎么样”,言语中无不流露出对先前这个集体的留恋,对自己属于这个大家庭的自豪。因此,无论是从幼儿个人的生活体验,还是从发展需要出发,满足幼儿的归属需要,培养幼儿对班集体的归属感,应该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周弘.教你如何赏识孩子[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8.
  [2]莫源秋.做幼儿喜爱的魅力教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绘本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对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深受幼儿园教师与幼儿的喜爱。如今,绘本教学作为一种综合活动形式在幼儿园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在大力推广绘本教学的同时,也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使得绘本自身的价值大打折扣。因此,只有正确认识绘本的意义与价值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  一、绘本在早期阅读中的误区  (一)把绘本当成“死”教材  绘本现今已被运用到
期刊
艺术是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区角活动中的常见形式,为了方便记录幼儿在园期间美术区域活动过程中情况及考查园内开展区域活动的实效,以纸笔记录方式最为常见。  一、以“观察记录本”为工具,了解幼儿行为的发展趋势  美術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亲自动手操作材料、体验乐趣,做出来的成品亦可以用来装饰幼儿园的环境,符合《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都知道要安排游戏活动,但教师在组织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大多的游戏是教师一厢情愿地想出来的,具体玩法是教师一句一句地教给幼儿。如果问孩子:“你为什么会这样玩?”孩子直言不讳:“老师教的!”有时游戏还没结束,孩子只在游戏区内等待,没有同伴的交流,没有开心的笑容......那么,什么样的游戏才是幼儿真正喜欢、真正想玩的游
期刊
我在“史密森尼博物馆早期学习中心”工作,这里的老师几乎每天都带孩子去华盛顿的博物馆或其他地方。你工作的机构不一定靠近博物馆,但每个社区都蕴含着丰富的学习机会。  真实的力量:实物、收藏和展览  真实的物体比单纯的图片或词语更有力量。当孩子看到、接触或探索真实的事物时,他们的学习会更加丰富和深入。实物可以培养他们认真观察的技能,这种技能无论对阅读或是对研究而言都很关键。通过对真实事物的体验,幼儿逐渐
期刊
一、幼儿环境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制约因素  环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环境的存在状况对于人的需求是否有用或能否有利于人的发展的一种评判标准体系,主要是讨论人类是怎样看待世界,他们认为自己在地球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及他们心中什么样的环境行为才是正确与错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是一项越来越重要的工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
期刊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出台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在意见中明确提出“强化教育实践环节”。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强调要“突出保教实践能力”,并提出“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其作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实践取向”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如何落实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仍需要持续探索。本文以《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为例,探索学前
期刊
游戏是幼儿童年欢乐、自由和权利的象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同时指出,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应以游戏为主,教师应本着幼儿是游戏的主人理念组织开展好各类游戏。在主题建构游戏中,幼儿用积木、辅助材料等建构自己喜欢的真实和想象的物体,按照自己的想法建构或重新安排“整个世界”。主题建构为幼儿表现和创造生活提供了可以控制的“舞台”或“场景”,幼
期刊
幼儿园美术活动主要包括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三种类型。前两种活动在幼儿园开展较普遍,而美术欣赏活动,尤其是名画欣赏活动,因欣赏方法不当、教师自身欣赏能力限制等原因开展较少。幼儿园名画欣赏活动涉及到幼儿对美术作品形式的感受、意义的领会,让幼儿从小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无疑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一种很好途径。不仅在现实的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在学生的《幼儿园美术活动教学法》课程中,名画欣赏教学也存在着诸多
期刊
记忆犹如玻璃球,透明而又易碎,美好的记忆想一直保存,不好的回忆只想模糊而消失。对每个人来说,童年的记忆是难忘而又脆弱的,有时轻轻一碰,就会碎了一地,再也无法拼凑。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符号”,只有一次,不可重复,不可更改,又是那么深刻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童年?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  我接触过很多孩子。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校急了、老师忙了、家
期刊
使用纸质成长档案过程中发现其存在多元化不足、积极性低下、互动性缺少的问题,由此可见纸质成长档案已然不适合当下潮流。在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嘟嘟APP”这个电子成长档案,其具有使用方便、功能强大、团队优化这三大优势。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巧用“嘟嘟APP”的功能,从而使成长档案真正成为家园沟通的一种方式,让家园沟通更加便捷和频繁,策略如下:  一、拓展家园评价全面的“多维度展示”策略  “嘟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