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心源性猝死,我们该做些什么

来源 :畅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ban0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高以翔在录制节目过程中突发心源性猝死离世,在人们对生命突然消失感到扼腕叹息的同时,“心源性猝死”这个词也反复出镜,刺激人们的神经,引发了不少人的焦虑。
  心血管系统问题导致的猝死被称为“心源性猝死”,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病率为41.84/10万,每年的心源性猝死约54.4万例,相当于我国每天约有1500人发生猝死。
  人们往往觉得猝死的高危人群是老年人,但专家表示,目前中年人乃至年轻人也成为猝死的高发人群。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密切关注身体状况,不可大意。

◎ 防患未然:关注筛查、评估和身体预警信号


  “猝死中90%是心源性猝死,而心源性猝死的80%又是心肌梗死导致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崔松表示,知晓自己是不是高危人群,尽早发现疾病的潜在风险,对于预防猝死的发生至关重要。
  如何辨别自己是否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崔松说,心梗是冠心病的最严重后果,男性大于55岁,女性大于65岁,且伴有1个以上的危险因素,就是高危人群。如果患有糖尿病或早发家族史危险度更高,需要进行冠心病风险的筛查。且现在冠心病发病也有年轻化的趋势。



  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刘长福表示,心梗的高危因素包括:直系亲属的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性55岁前、女性65岁前)、肥胖、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长期的精神紧张、长期口服避孕药物、偏好高糖高脂饮食等。
  刘长福表示,虽然心源性猝死相对较难预防,但是可以通过优化生活方式进行一定的健康干预。身体处于熬夜、抽烟、醉酒、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应激状态下,血管都会受到损害,生活中应回避这些危险因素。
  对于高危人群来说,缺乏医学指导的不当运动训练,也是心源性猝死的一大诱因,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医务监督医师朱敬先建议,如果有慢性病,应先到医院进行简单评估,看能否耐受新的运动项目。有长期运动习惯的人达到一定年龄,也应该到医院对心肺功能和骨关节系统进行评估,以调整运动量。朱敬先说,普通人应进行以保障健康为目的的中等强度运动,极限运动对机体是有一定风险的,不建议大众过多尝试。
  高危人群尤其是中年人应该关注身体的预警信号,北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刘德平表示,心梗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胸骨后或心前区呈压迫感、窒息感的疼痛,也可能在后背、左臂,甚至颈部、下颌,或者剑突下有发紧的感觉,疼痛剧烈而持久,还可伴有面色苍白、恐惧、大汗淋漓、濒死感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警惕心梗的发生,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

◎ 院外急救:与死神“争分夺秒”的赛跑


  据统计,我国有87.7%的猝死发生在医院外。一旦不幸发生心梗等意外,目击者就要面临一场与死神“争分夺秒”的赛跑。
  “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在于尽早实施有效抢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主任马青变表示,目击者应首先进行心肺复苏,为医务人员到现场抢救赢得时间。
  欧洲目击者心肺复苏可以达到60%,但是我国公众心肺复苏普及率很低,现场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更是非常少见。
  “85%—90%猝死的主要原因是恶性心律失常,也就是‘室颤’。”崔松说,及时除颤是迄今公认制止心脏猝死的最有效方法,对于院外发生的猝死,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的推广使用,对于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着重要意义。
  医学研究表明,在心脏骤停发生1分钟内进行电除颤,患者存活率可达90%;3分钟内进行,存活率达70%;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则下降7%—10%。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4分钟”内,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有很大的概率能够挽救生命。(资料来源:新华社、《中国青年报》)

六个信号 为“猝死”留下一线生机


  1.胸闷
  如果近期突然出现活动后胸闷,休息一段时间可缓解,这种现象提示可能患了冠心病。
  突然出现的症状表明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还不稳定,随时有可能发生破裂,导致心源性心肌梗死。
  2.心慌
  心慌往往是心率加快的主观感受。不定期出现的心率加快通常是快速心源性心律失常的结果。
  多数心律失常的危险性较小,不会引发猝死,但如果是频繁发作的室心源性心律失常,则有发展为室颤的风险,应当及时就诊。
  3.心跳过缓
  心脏的跳动是由特定的起搏细胞发起的,起搏细胞功能变差就会导致心脏跳动速率减慢,严重时会引发心脏停搏。
  心跳过缓,血压变低,很容易出现长时间的心脏停搏,也会导致猝死。
  4.晕厥
  暈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数晕厥是由于心跳突然减慢或停止,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常见的原因包括窦房结疾病、房室传导阻滞、迷走神经张力过高等。
  晕厥有时持续几秒钟后能自行恢复,如果不能恢复,便会造成猝死。
  5.眼前发黑和肢体麻木
  脑卒中也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患者会有眼前发黑和肢体麻木等症状。
  有些脑卒中发病缓慢,早期只有轻微症状,患者需要多加留心。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房颤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数倍。
  6.出现憋气、明显的口唇发紫的症状
  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要高度警惕可能是肺栓塞。
其他文献
2019年11月23日下午3时45分,著名诗人、作家、学者流沙河在成都去世,享年88岁。  “3点45分,父亲离开了。”下午3时50分,流沙河的儿子余鲲向媒体发布确认信息。余鲲对媒体表示:“流沙河生前还有未完成的遗憾。父亲最放不下的就是那些未完成的写作和研究。”创办诗刊  流沙河是个诗人,但他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诗人。据说,他曾经有一张名片,上面原来印着“流沙河,诗人,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但后来
期刊
被称为“水城”的意大利古城威尼斯眼下最怕水。11月12日以来,亚得里亚海涌起巨浪,威尼斯85%面积遭侵袭。灾害事件再次敲响了气候变化警钟。面临被淹威胁  “水城”威尼斯位于潟湖之上,潟湖最终流入亚得里亚海。它建于公元5世纪,城内历史名胜、珍贵艺术品不计其数。然而,水患正日益对它们造成威胁。水患通常发生在冬季,持续降雨和劲风会抬高亚得里亚海水位,将海水灌入“水城”。  自12日以来,威尼斯一周之内经
期刊
河   无论是从这条小街的入口还是出口经过,都能看见那条弯曲、狭长的河流。从前,这条河里的水还没有断流的时候,那河水是十分清澈而透明的。河面上一年四季都浮着水草,人从河岸上走过,能看见鱼儿惊恐地在水草间钻来窜去。天气响晴的日子,天空中流动的云影也会浮在水面上,让人看了觉得是河水在托着天空的一个又一个的梦。   小街上曾有那么一个爱幻想的穷苦孩子,老喜欢跑去河岸上静坐。   他一坐就是一个上午
期刊
徐瑞阳的人生一开始就被阴影笼罩。两岁零三个月被诊断出患有脊肌萎缩症后,她的身体再也不能自由活动,被医生断言“最多活到4岁”。然而这个瘦弱的小女孩从没有轻易向命运低头,不仅走过了18个春夏,而且品学兼优,两个多月前刚成为了四川外国语大学的一名大学生。从幼时生命的微弱“星光”,到成长为轮椅上的“小太阳”,在这条充满“阴晴圆缺”的成长之路上,徐瑞阳一路披荆斩棘,小小的身躯释放出大大能量。生命如微弱星光
期刊
父母家在县城,自带一个小院子。周边住着十几户人家,每家每户都在自家院子种了些花草瓜果。比如我父亲,每年都要种上三五棵丝瓜。父亲总说,丝瓜可以供药用,有清凉、利尿、活血、通经、解毒的功效。成熟的丝瓜,里面的网状纤维,也就是我们说的“丝瓜络”,可以代替海绵,用来洗刷碗灶,以及家具。  父亲种的丝瓜是那种有棱角的,我们叫它八角丝瓜,比普通丝瓜更香更糯。每年春天四月光景时种下。到了夏天,丝瓜藤上渐次开出大
期刊
寒冬又至,你想不想来上一个烤红薯暖暖手再暖暖胃?其实,这一司空见惯的食物,原本不是中国土生土长,而是漂洋過海不远万里“移民”过来的。郭沫若激赞“红薯之父”  豫剧《七品芝麻官》里的经典唱词:“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实际上,这出戏说的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事,比红薯引入中国的年代早了至少好几十年,辞官的即使回家也是卖不成红薯的。要知道,如果没有福州人陈振龙(约1543年—1619年),可能谁也
期刊
11月初,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上海青浦、江苏吴江和浙江嘉善萌生新变。多少人好奇,住在示范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赵晓敏是上海人,在市区生活三十多年,今年决定和男朋友搬到上海青浦区金泽镇岑卜村,租下一处装修好的农宅,在院子里辟了菜地,自家种的瓜果蔬菜已经吃过一季。村里整洁,紧挨着小葑漾,距离水源地保护地金泽水库也不远,这一带的湖荡,从火泽荡一路向东北方向延伸至大莲湖的一条“蓝色珠链”
期刊
上班族每天对着电脑,时间一长,就会发现眼睛肿胀疼痛;老年人因为年龄原因,视觉功能下降,眼睛容易疲劳;小学生玩手机、玩电脑、看电视,视力减弱速度让人担忧。为了缓解眼疲劳,设置绿色屏幕、蒸汽眼罩热敷、洗眼液洗眼、佩戴防蓝光眼镜等方法纷纷登场,但这些号称可以缓解眼部疲劳的方法,真的有效吗?在使用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远处的绿色:关键是看“远处”,不是看“绿色”  不少人认为,看绿色可以缓解眼疲劳,因
期刊
事情要从我一次失败的觅食经历开始讲起。当我从某学校出来的时候,看见门口有炸串摊子,见排队人多,便放弃购买,以为错过了之后会遇到更好的。可事实是,当我徒步十分钟走入一家超市购买一把炸串之后,才知道,我错过的,就是最好的。  从超市里大概买了十串左右,吃了三串,中规中矩,影响心情,打破幻想。我有些好奇,这是不是刚才的炸串摊主对我的远程报复,看上去食材和用料大同小异的炸串,为何在出锅之后不能做到让人垂涎
期刊
时间无情流逝,照片墙的灯,熄了一盏又一盏。一年年,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数字不断递减,但他们背负了一生的血泪经历,并没有随着生命的逝去干涸、模糊,而是与数十万死难同胞的悲惨遭遇一起,汇聚成了一页令人不忍卒读的历史篇章,一段刻骨銘心、不能忘却的民族记忆、世界记忆。  今年12月13日,是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以国之名,深切哀悼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沉痛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