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近年来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投入比前些年有了长足进步,但仍滞后于经济发展步伐,不能与其同步,从而不能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面对硬件设施投入仍有欠缺、已有的文化设施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完全利用的局面,我们如何面向那些文化较为薄弱的社区、乡镇服务,是一个摆在我们群文工作者面前的迫切问题。
关键词:文化建设 基层 途径
一、深入基层调研,挖掘文化软实力资源
(一)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深入基层调研
随着党中央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展开,今年我们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聚焦“四风”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和“两学一做”活动要求,我们先后到北寿社区、东吉社区、安石乡文化站、中心乡文化站等十余个基层文化单位召开群文工作座谈会,广泛听取基层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一些文化场所因为缺少人员、资金、设备,不能正常运转。许多偏远地区的社区群众和农民群众,因交通不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较少,观看文艺演出、参与文艺演出的机会非常少。当我们看到一些乡镇文化活动场所农闲“猫冬”时节因缺少取暖设施、缺少专业人员组织而闲置;看到偏僻地区群众渴望看戏、渴望参与文艺演出的那一双双眼睛,我们感到绝不能让国家投入的资金浪费掉,决不能让现有的场所设备因种种客观原因闲置,更不能让使用资金和设备的人整日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于是我们结合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将免费培训工作重心整体下移,组织优秀辅导人员到偏远地区进行培训辅导,组织示范性文艺演出。
(二)挖掘文化软实力资源,向偏远地区倾斜
一是我们调动了现有一线辅导骨干人员,组成精干培训小分队,分别到北寿、西宁、东山等十多个社区,及东辽县安石镇、东丰县那丹伯镇等二十多个偏远地区农村文化大院,开展免费艺术培训,总计近50期,面积覆盖两区两县基层社区乡镇,参与培训学员年龄从学龄前到70来岁,培训基层文艺骨干人员近万人次,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二是组织剧团分流人员到偏僻社区、农村文化大院进行示范性演出和互动式展演。2012年,辽源市文化体制改革,将剧团年龄偏大、艺龄较高的近五十名艺术人才分流到艺术馆。这部分人才由于年龄偏高,为辽源艺术事业贡献较大,分流到艺术馆后多数处于“二线”状态。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发挥他们擅长的艺术功底,将这部分特殊人才队伍组织起来,形成文化软实力,以向偏远社区、乡镇文化大院送戏下乡的形式进行投入、倾斜。此举既发挥了老艺人的艺术特长,又满足了偏远地区群众对文化的渴求。于是,我们以剧团分流人员为骨干,再吸收一些社会上的业余文艺骨干,组成了三个馆办团,即群艺合唱团、群艺民乐团、群艺歌舞团。这三个馆办团的成立,为繁荣社区文化、农村文化生活,特别是那些偏远地区的基层文化生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社区、村屯是文化建设最基层的单位,群众对文化的需要是急迫的,我们的做法起到了雪中送炭、缓解需求的重要作用。三是联合图书馆、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科协等单位,联合开展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活动,利用图书、光盘、电影、戏曲演出等形式,到偏远地区送文化,种文化,收到较好效果。
二、繁荣基层文化成绩效果显著
文化要为群众服务,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年初开始,我们制定了我市文化工作重心下移,下基层为偏远地区群众送文化、种文化的工作方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抓宣传,引导农民健康消费
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健康消费,是我们深入偏远农村乡镇的首选课题。市群众艺术馆通过深入乡村宣传引导,创作一批以“公与私、对与错、荣与辱”为讨论内容的小型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让“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鼓励农民保持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在住房、婚丧等大的生活支出方面,在穿衣、吃饭、居家过日子中,重实用,戒虚荣,莫攀比,反对铺张浪费。对于不良社会影响造成的“夸豪斗富”“修祖坟”“建宗祠”等增加农民负担的丑恶现象,坚决予以抵制。
(二)抓“三团”,参演参赛彰显自信
馆办“三团”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主力军,深入基层演出、辅导、培训六十余场。首先,辽源市群艺合唱团组织带领基层城乡群众参加国家级合唱节,获得银奖,多次获得吉林省长白山合唱节金奖;其次,群艺民乐团以专业团体分流下来人员作为骨干,吸收基层文艺骨干作为见习、辅导培训对象,为他们提供展示平台,多次为迎接省内外客人做专场演出,广受赞誉,在连续3年举办的辽源市“市民文化节”“东辽河艺术节”“社区文艺汇演”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深入基层演出几十场,受到城乡群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群艺歌舞团带领基层社区群众在2014年的吉林省首届市民文化节健身舞广场大赛上勇夺“优秀表演奖”,所辅导的学员多次参加省老年风采大赛、艺术系列大赛、农民文化节优秀节目展演,均获得大奖。
(三)抓共建,为农民提供最新致富信息
为了真正发挥文化软实力“共享工程资源”的作用,市艺术馆、市图书馆联合市科技局,到乡村进行认真调查,在摸清农民的养殖、种植需求的基础上,记录了农民在养殖、种植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朋友开展讲座,播放光盘,使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惠民政策。
(四)抓骨干,加强农民文艺队伍建设
为了提高农民文艺欣赏、演出水平,用健康高尚的文艺作品、活动方式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市、区文化部门辅导干部积极深入到乡镇、村屯进行文艺培训、辅导,使乡镇农民文化艺术水准提高很快,农民文艺骨干队伍素质提高明显。许多村屯广场文化、农民演出呈现出特点鲜明、形式新颖、地域风情突出、接地气的特点,既有农民田间地头小场地交流展示,又有村屯广场大舞台演出,通过村屯文化活动的开展,锻炼培养了一支素质较高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宣传队伍,种文化实效逐步凸显出来。
加大对基层社区、农村文化大院的软实力投入。文化干部深入社区、乡镇进行宣传、指导活动,带动、引导城乡群众和谐相处,共同参与到富民强市、共圆中国梦中来。目前,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活动推动下,我市一个党委领导、政府管理、各有关部门齐抓共建的城乡基层文化工作网络格局正在形成,一个经济快速增长、文化逐步繁荣、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辽源,正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简介:杨春峰,男,本科,辽源市群众艺术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关键词:文化建设 基层 途径
一、深入基层调研,挖掘文化软实力资源
(一)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深入基层调研
随着党中央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展开,今年我们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聚焦“四风”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和“两学一做”活动要求,我们先后到北寿社区、东吉社区、安石乡文化站、中心乡文化站等十余个基层文化单位召开群文工作座谈会,广泛听取基层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一些文化场所因为缺少人员、资金、设备,不能正常运转。许多偏远地区的社区群众和农民群众,因交通不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较少,观看文艺演出、参与文艺演出的机会非常少。当我们看到一些乡镇文化活动场所农闲“猫冬”时节因缺少取暖设施、缺少专业人员组织而闲置;看到偏僻地区群众渴望看戏、渴望参与文艺演出的那一双双眼睛,我们感到绝不能让国家投入的资金浪费掉,决不能让现有的场所设备因种种客观原因闲置,更不能让使用资金和设备的人整日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于是我们结合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将免费培训工作重心整体下移,组织优秀辅导人员到偏远地区进行培训辅导,组织示范性文艺演出。
(二)挖掘文化软实力资源,向偏远地区倾斜
一是我们调动了现有一线辅导骨干人员,组成精干培训小分队,分别到北寿、西宁、东山等十多个社区,及东辽县安石镇、东丰县那丹伯镇等二十多个偏远地区农村文化大院,开展免费艺术培训,总计近50期,面积覆盖两区两县基层社区乡镇,参与培训学员年龄从学龄前到70来岁,培训基层文艺骨干人员近万人次,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二是组织剧团分流人员到偏僻社区、农村文化大院进行示范性演出和互动式展演。2012年,辽源市文化体制改革,将剧团年龄偏大、艺龄较高的近五十名艺术人才分流到艺术馆。这部分人才由于年龄偏高,为辽源艺术事业贡献较大,分流到艺术馆后多数处于“二线”状态。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发挥他们擅长的艺术功底,将这部分特殊人才队伍组织起来,形成文化软实力,以向偏远社区、乡镇文化大院送戏下乡的形式进行投入、倾斜。此举既发挥了老艺人的艺术特长,又满足了偏远地区群众对文化的渴求。于是,我们以剧团分流人员为骨干,再吸收一些社会上的业余文艺骨干,组成了三个馆办团,即群艺合唱团、群艺民乐团、群艺歌舞团。这三个馆办团的成立,为繁荣社区文化、农村文化生活,特别是那些偏远地区的基层文化生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社区、村屯是文化建设最基层的单位,群众对文化的需要是急迫的,我们的做法起到了雪中送炭、缓解需求的重要作用。三是联合图书馆、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科协等单位,联合开展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活动,利用图书、光盘、电影、戏曲演出等形式,到偏远地区送文化,种文化,收到较好效果。
二、繁荣基层文化成绩效果显著
文化要为群众服务,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年初开始,我们制定了我市文化工作重心下移,下基层为偏远地区群众送文化、种文化的工作方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抓宣传,引导农民健康消费
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健康消费,是我们深入偏远农村乡镇的首选课题。市群众艺术馆通过深入乡村宣传引导,创作一批以“公与私、对与错、荣与辱”为讨论内容的小型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让“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鼓励农民保持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在住房、婚丧等大的生活支出方面,在穿衣、吃饭、居家过日子中,重实用,戒虚荣,莫攀比,反对铺张浪费。对于不良社会影响造成的“夸豪斗富”“修祖坟”“建宗祠”等增加农民负担的丑恶现象,坚决予以抵制。
(二)抓“三团”,参演参赛彰显自信
馆办“三团”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主力军,深入基层演出、辅导、培训六十余场。首先,辽源市群艺合唱团组织带领基层城乡群众参加国家级合唱节,获得银奖,多次获得吉林省长白山合唱节金奖;其次,群艺民乐团以专业团体分流下来人员作为骨干,吸收基层文艺骨干作为见习、辅导培训对象,为他们提供展示平台,多次为迎接省内外客人做专场演出,广受赞誉,在连续3年举办的辽源市“市民文化节”“东辽河艺术节”“社区文艺汇演”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深入基层演出几十场,受到城乡群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群艺歌舞团带领基层社区群众在2014年的吉林省首届市民文化节健身舞广场大赛上勇夺“优秀表演奖”,所辅导的学员多次参加省老年风采大赛、艺术系列大赛、农民文化节优秀节目展演,均获得大奖。
(三)抓共建,为农民提供最新致富信息
为了真正发挥文化软实力“共享工程资源”的作用,市艺术馆、市图书馆联合市科技局,到乡村进行认真调查,在摸清农民的养殖、种植需求的基础上,记录了农民在养殖、种植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朋友开展讲座,播放光盘,使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惠民政策。
(四)抓骨干,加强农民文艺队伍建设
为了提高农民文艺欣赏、演出水平,用健康高尚的文艺作品、活动方式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市、区文化部门辅导干部积极深入到乡镇、村屯进行文艺培训、辅导,使乡镇农民文化艺术水准提高很快,农民文艺骨干队伍素质提高明显。许多村屯广场文化、农民演出呈现出特点鲜明、形式新颖、地域风情突出、接地气的特点,既有农民田间地头小场地交流展示,又有村屯广场大舞台演出,通过村屯文化活动的开展,锻炼培养了一支素质较高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宣传队伍,种文化实效逐步凸显出来。
加大对基层社区、农村文化大院的软实力投入。文化干部深入社区、乡镇进行宣传、指导活动,带动、引导城乡群众和谐相处,共同参与到富民强市、共圆中国梦中来。目前,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活动推动下,我市一个党委领导、政府管理、各有关部门齐抓共建的城乡基层文化工作网络格局正在形成,一个经济快速增长、文化逐步繁荣、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辽源,正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简介:杨春峰,男,本科,辽源市群众艺术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