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本质上说,马斯洛是要对近代西方科学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当代机体论、整体论加以整合。他极力反对在心理学研究中沿用的19世纪唯科学主义的传统方法,尤其是机械论方法,认为这种方法对当前出现的种种人性问题与危机已无能为力,对人本身的研究必须代之以更系统、更科学的方法,以此寻求解决人类信仰、道德、价值论问题,弥合当代科学和信仰之间日益严重的分裂对立,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可行途径。他坚信沿着他的途径可以使科学与人的进步、真理与价值、客观规律与伦理选择融为一体。在他的理论中,最值得提及的是需要层次理论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需要层次;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
[中图分类号]GB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8-0110-02
一、与以往心理学的区别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第二版的前言中说:“我当然接受并且依赖于实验心理学和心理分析学的现成资料,赞成实验心理学的经验主义和实验精神,赞成心理分析学的深度探索和对真实面目的揭露,但我拒绝接受它们制造出来的人的形象。”心理学作为研究人性的学科,不能像其他的自然科学一样冷冰冰地去记录实验数据,得出规律,再把这些规律套用到有思想、有意识的人身上;也不能忽视文化、社会、成长经历对人格的塑造作用,把人永远局限在动物本能以及原始经验的范围内,那样人永远是悲观痛苦的。
因此,人本主义与其他人格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假设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主要的责任。虽然我们有时会对环境中的某些事件自动地做出反应,有时会受到无意识冲动的驱使,但是我们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命运和行动方向,因为我们意志自由。可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的是解决人类存在的焦虑,消除因为个人生活没有意义而产生的惊慌、恐惧感,通过强调自由选择,以及建立一种可以减轻空虚和烦恼的生活方式,培养对人生更加成熟的态度,从而形成完整的人格,人人都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二、需要层次理论与整体性思维
整体性思维是马斯洛的心理学与以往的心理学乃至所有的自然科学在方法论上最根本的不同,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始终贯穿着这一思维形式。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以此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格。因为人类的需要是“完整的个人的需要,而不是某个器官的需要”,他并没有刻意地强调其中的某个或者某些层次,任何需要层次得到满足之后都只能成为另一个需要的促动,满足产生新的动机,人又会有新的欲求。马斯洛把这些需要层次看成是一个整体协作的系统,只有这些都满足了,才是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当然,要成为自我实现的人是不容易的,整个人类中,也只有很少一部分是自我实现者。马斯洛把这些人作为他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不是病态的、悲观的人性或者局限于实验室的环境,使心理学的研究真正回到人性本身上来,从而塑造积极向上的新时代的人。
首先,需要层次之间并没有高低之分。
在以往的任何文化系统以及它们的功能架构中,都是站在高级需要的一边反对低级需要。而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没有给它们按照某种优劣等级、层级排列顺序。在这样的前提下,理性与非理性,理性与冲动之间的对比、区分都应做很多的修正,理性的地位不再是至高无上的。而在伦理的方面,作为人类引以自豪的道德纪律与其鄙弃的动物性具有同样的性质,只不过是人成长中自然的追求罢了。所以,我们不应该过多地谈到自我控制、禁忌、纪律,而是自发性、满足以及自我选择。在自发的自我选择中,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最终满足某方面的需要,这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过程。
值得指出的是,人类要满足的需要层次越高,也就说明他离自我实现的目标越近了,人应该向着高级需要层次一步一步提升,而不应该在满足了低级的需要以后就没有其他动机,人的追求应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其次,行为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此,马斯洛放弃了孤立的动机单元,这种试图把人性简单化的归纳,在他看来“任何看来是由生理需要促动的行为都可能有多种动机”,“在动机决定因素的范围内,任何行为都往往由几个或者全部基本需要同时决定”。
再次,人的各个需要层次之间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协作的关系。
马斯洛认为,我们认为是截然相反、对立或者一分为二的东西,其实只对不健康者存在。在健康者看来,许多过去认为是内在对立的东西已然合并和结合为一个统一体。
第四,强调人的整合能力。
马斯洛认为:“整合的能力,是在人的内部反复整合的能力,是整合他在世界上所做的任何事情的能力,直到这样一种程度:创造变成了构建、合成、统一和综合,创造明确无误地是部分地依赖于创造者内在的整合。”自我实现的人必须是有创新性的,而创新性的最高层次即整合创新性,伟大的艺术、哲学和科学都有赖于这种整合性的创造性。
在谈到高峰体验时,马斯洛首先把它界定在自然体验的范围之内,由此断绝了它与任何神学的或者超自然现象的联系,高峰体验的一个基本方面是体验者内在的整合以及随之而来的体验者与世界的整合,人自身一体化,人与世界也成为一个整体。
三、结语
综上所述,马斯洛在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是想把人性的东西注入心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中,用整体性的思维去看待人与社会,批判传统的科学观及其方法论,尤其是机械论和还原论,它们的泛滥使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都变成了机器,使科学远离人和人性,将一切科学陈述套入物理主义形式中。
但是,由于马斯洛反对方法论中心主义,其中缺乏必要的实验数据,带有过多的人为假设,也使得他的学说大部分内容被看作是一种信念,而不是科学事实。并且很多关键的概念很难定义,如“高峰体验”,我们如何判断我们获得的是高峰体验而不是其他特殊的感受。
但不管怎么说,人本主义心理学给现代人造就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的形象,使人性有了朝着光明方向发展的可能。
[关键词]需要层次;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
[中图分类号]GB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8-0110-02
一、与以往心理学的区别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第二版的前言中说:“我当然接受并且依赖于实验心理学和心理分析学的现成资料,赞成实验心理学的经验主义和实验精神,赞成心理分析学的深度探索和对真实面目的揭露,但我拒绝接受它们制造出来的人的形象。”心理学作为研究人性的学科,不能像其他的自然科学一样冷冰冰地去记录实验数据,得出规律,再把这些规律套用到有思想、有意识的人身上;也不能忽视文化、社会、成长经历对人格的塑造作用,把人永远局限在动物本能以及原始经验的范围内,那样人永远是悲观痛苦的。
因此,人本主义与其他人格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假设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主要的责任。虽然我们有时会对环境中的某些事件自动地做出反应,有时会受到无意识冲动的驱使,但是我们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命运和行动方向,因为我们意志自由。可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的是解决人类存在的焦虑,消除因为个人生活没有意义而产生的惊慌、恐惧感,通过强调自由选择,以及建立一种可以减轻空虚和烦恼的生活方式,培养对人生更加成熟的态度,从而形成完整的人格,人人都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二、需要层次理论与整体性思维
整体性思维是马斯洛的心理学与以往的心理学乃至所有的自然科学在方法论上最根本的不同,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始终贯穿着这一思维形式。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以此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格。因为人类的需要是“完整的个人的需要,而不是某个器官的需要”,他并没有刻意地强调其中的某个或者某些层次,任何需要层次得到满足之后都只能成为另一个需要的促动,满足产生新的动机,人又会有新的欲求。马斯洛把这些需要层次看成是一个整体协作的系统,只有这些都满足了,才是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当然,要成为自我实现的人是不容易的,整个人类中,也只有很少一部分是自我实现者。马斯洛把这些人作为他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不是病态的、悲观的人性或者局限于实验室的环境,使心理学的研究真正回到人性本身上来,从而塑造积极向上的新时代的人。
首先,需要层次之间并没有高低之分。
在以往的任何文化系统以及它们的功能架构中,都是站在高级需要的一边反对低级需要。而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没有给它们按照某种优劣等级、层级排列顺序。在这样的前提下,理性与非理性,理性与冲动之间的对比、区分都应做很多的修正,理性的地位不再是至高无上的。而在伦理的方面,作为人类引以自豪的道德纪律与其鄙弃的动物性具有同样的性质,只不过是人成长中自然的追求罢了。所以,我们不应该过多地谈到自我控制、禁忌、纪律,而是自发性、满足以及自我选择。在自发的自我选择中,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最终满足某方面的需要,这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过程。
值得指出的是,人类要满足的需要层次越高,也就说明他离自我实现的目标越近了,人应该向着高级需要层次一步一步提升,而不应该在满足了低级的需要以后就没有其他动机,人的追求应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其次,行为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此,马斯洛放弃了孤立的动机单元,这种试图把人性简单化的归纳,在他看来“任何看来是由生理需要促动的行为都可能有多种动机”,“在动机决定因素的范围内,任何行为都往往由几个或者全部基本需要同时决定”。
再次,人的各个需要层次之间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协作的关系。
马斯洛认为,我们认为是截然相反、对立或者一分为二的东西,其实只对不健康者存在。在健康者看来,许多过去认为是内在对立的东西已然合并和结合为一个统一体。
第四,强调人的整合能力。
马斯洛认为:“整合的能力,是在人的内部反复整合的能力,是整合他在世界上所做的任何事情的能力,直到这样一种程度:创造变成了构建、合成、统一和综合,创造明确无误地是部分地依赖于创造者内在的整合。”自我实现的人必须是有创新性的,而创新性的最高层次即整合创新性,伟大的艺术、哲学和科学都有赖于这种整合性的创造性。
在谈到高峰体验时,马斯洛首先把它界定在自然体验的范围之内,由此断绝了它与任何神学的或者超自然现象的联系,高峰体验的一个基本方面是体验者内在的整合以及随之而来的体验者与世界的整合,人自身一体化,人与世界也成为一个整体。
三、结语
综上所述,马斯洛在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是想把人性的东西注入心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中,用整体性的思维去看待人与社会,批判传统的科学观及其方法论,尤其是机械论和还原论,它们的泛滥使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都变成了机器,使科学远离人和人性,将一切科学陈述套入物理主义形式中。
但是,由于马斯洛反对方法论中心主义,其中缺乏必要的实验数据,带有过多的人为假设,也使得他的学说大部分内容被看作是一种信念,而不是科学事实。并且很多关键的概念很难定义,如“高峰体验”,我们如何判断我们获得的是高峰体验而不是其他特殊的感受。
但不管怎么说,人本主义心理学给现代人造就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的形象,使人性有了朝着光明方向发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