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口古镇民居建筑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q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碛口古镇的民居建筑继承北方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精神,是抢救古镇文化遗产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于黄河沿岸古镇碛口进行实地考察,从中国建筑艺术精神及艺术传承的角度阐述了保护碛口民居建筑的同时,应如何发现和继承中国民居建筑艺术精神问题。
  [关键词]碛口;中国建筑艺术;民居建筑
  [中图分类号]K8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4-0051-03
  
  “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这是碛口古镇背后黑龙庙门两侧檐柱上书写的一副对联,也是对于碛口古镇曾经繁荣的真实写照。碛口古镇在历史上曾是黄河中游主要的商贸重镇,由于便利的水陆交通、繁荣的商贸往来,形成了独特的民居建筑艺术形式,即碛口的大院式窑洞。在对碛口民居的考察中,我们发现许多坍塌的窑洞已被拆除,许多古老的大院已被重建,这不得不说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历史建筑坍塌后的修复和保护,显然不是明智的对策。而为了适应经济发展与旅游业的需要,大多数的修复,仅仅是对于建筑形式的模仿,丧失了民居建筑的艺术精神,更失去了历史的灵魂。
  保护建筑遗产必须理解和继承中国建筑艺术精神。不同时代的建筑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实现着实用、坚固、令人愉快——这最佳建筑的三要素。对于建筑而言,实用性和坚固性规定了其技术性。而令人愉快则是精神、心理上的要求。中国民居艺术精神提出了建筑的技术美学,这使得建筑成为精神性极强的艺术品。要了解这种艺术品就必须了解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
  
  一、自然论与天人合一观
  
  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必然要提及中国美学观点。自然论是中国美学总的观点,也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中国古典美学崇尚自然和山川,把山川之美看作造物之灵,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融入其中。碛口古镇窑洞是循山势开凿的,依照山势的变化而变化。这种造型手法如同汉代循石造型的雕刻手法,从自然的石头造型中汲取灵感,尊重自然,雕刻出不同的形状。而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窑洞建筑,它的开凿也都必须回归于山体自然的怀抱。这也充分体现了人生成于自然而回归于自然的设计理念。
  在碛口古镇,传统的对称性在民居建筑中被打破,这也是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的集中反映,窑洞之间的相互联通,照壁、院墙对于院落空间的阻隔与划分,出人意料的形式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想象。人们通过各种巧妙的手法,把建筑与自然山水的美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开阔的整体,这正是中国建筑美学重要的艺术观点,也是碛口古镇展现给世人的独特风貌。
  建筑是沟通人与自然的桥梁。“天人合一”的观点体现在对于自然的征服和改造时,表现在建筑艺术精神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表现在建筑艺术形式上就是建筑对于空间划分、气势贯通、精神融合的掌握问题。民居建筑很注意人与自然风水的关系,人之气、山之势被很好地融合进了民居建筑。比如门的布局和朝向问题,门作为一种区分内与外、公共与私秘两种不同环境的装置,朝向、方位的选择,体现着人对于自然气势之“势”,即地势、山势的选择与改造。从风水学上讲,中国传统建筑的朝向一般都采用面南背北的形式。而碛口那些因地势无法满足朝向的门洞,则采用照壁的形式加以弥补。墙的作用是划分空间,又有引导气势之“气”的作用,而这种“气”又以人的精神面貌为依托。人穿行在墙体划分的空间中,将气韵融会贯通,而通常在建筑物转折、死角之地又以砖雕、泥塑的形式出现于墙面,形成照壁,进一步延伸人的内心之“气”。
  这种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是气韵生动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国艺术精神所反映的“天人合一”的美学观点,即对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看法。建筑是人改造自然的成果,把自然引入人的生活,人又通过建筑回归自然,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契合的关系正是中国典籍《周易》反映的思想:从变化到变易,再到无拘无束的自由境地。老庄美学继续把这种自然的回归理解为“道”的概念,即“道法自然”,那种对于自然美的追求,高于镂金错银、巧夺天工之美,正是中国美学长期追求的最高境界。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现代社会所强调的准则。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师而言,如何把中国人看待自然的精神命题引入现代建筑设计,是他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在现代都市中汲取自然精神,求得现代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之美、居民生活的快节奏与自然环境的轻松意境之美,正是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线索。
  
  二、心物统一观
  
  心与物是一组相互矛盾的美学概念,解决审美的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矛盾的,正是中国建筑艺术所反映出来的另一重要美学思想。“心”作为人理性精神的体现,蕴涵着人的内心品质,表现在建筑中便是建筑的形式。“物感心动”的理论便是心物统一观的核心。碛口作为当时繁荣的商贸重镇,云集着来自各地的客商,其中不乏文人、儒商,中国文人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确认,反映在思想领域便是对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礼让、谦逊、长幼秩序等继承与发扬。以礼为旗的思想表现在建筑形式上便是对于建筑功能性的要求,如何从层次的划分上保持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如何从空间的归属上注意保护个人的隐私,如何区别个人与集体的活动区域。这对于建筑构造有着极为严格的功能性要求,老幼、尊卑的不同地位在建筑形式中的体现便是位置、大小、造型等结构功能的区别。
   东财主院是位于碛口镇东南的西湾村保存较为完整的院落。东财主院的主人陈三锡从小饱读诗书、博闻强记,由于乡试不第,便来到碛口做生意,从此发迹。陈三锡之孙陈满瑜曾在家谱《家谱凡例》中写道:“祭日期,除生理远出他乡,不能的递归,以及老幼疾病不能动履而外,务要长幼同赴祖茔,排班祭拜。或有公事急务未经言明在前擅不与祭者,罚钱壹佰文。”由此可以看出其对于老幼尊卑儒家文化的遵从。
  东财主院由两组建筑群组成,每组都有四层院落,每层都随山势的升高而升高,院内有上下楼梯,二层、三层居住的是主人及其家眷,院落四处相通、阡陌交错,体现出主人性格的豁达与爽朗。四层闺房,相对封闭,只有一门可到达,也体现出封建家庭中对于大家闺秀的私密生活空间的区分。心中所想必然在建筑物的形式上有所体现,这正是一种内心与物体的统一关系。寄物于心,以心载物,是心与物高度统一的中国美学思想。石涛在他的《画语录》中说:“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辩证地看待了艺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心与物统一的关系。碛口古镇的建筑正是这种“心”掌握物、“物”随从心的统一关系的延续。
  
  三、形神统一观
  
  形神统一观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另一个重要命题。《淮南子》一书中就有“写神愈舞”的记载。东晋画家顾恺之是传神论的代表,他在《魏晋胜流画赞》中说:“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趣失矣。”从此,以形写神的理论成为后世艺术研究的重要命题。
  碛口民居建筑对于这一观点的继承与发扬主要体现在内、外两个方面:内在是建筑材料的神韵,外是建筑风格的形散而神凝。碛口古镇的民居建筑形式主要以窑洞为主,村落的布局随山势变化而变化,很难形成独门独户的格局。于是便出现了各自为阵的局面,建筑群落结构相对松散。但这种各自为阵的局面又由石板路相连,形成了一个处处相连的完整体系。贯穿于碛口的石板路成为了连接镇内各窑洞的桥梁,既分散又统一,这正是形散而神凝的集中体现。
  古人云:“天性为神,人性为气,物性为形。”这是一种自然精神的体现,这种自然精神是居住在碛口居民内心性格神韵的一种流露。它不是江南水乡的阴柔之美,也不是北方建筑的粗犷之美,而是一种平和的黄土之美,这正是碛口人的神韵所在。主要是黄土,它没有木头的易于变化,也不像石头一样坚硬通灵,是一方水土根源的体现。法国哲学家丹纳强调人文、环境对于艺术的影响,碛口的窑洞正是这种主体精神的集中体现。
  现代建筑设计对于新型建筑材料的运用是前所未有的,强度高、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层出不穷,如何用材料所展现的形式美来体现现代人内心的审美神韵是现代建筑设计师不能不研究的问题。另外,在解决了技术型难题之后,如何用材料与布局去营造建筑神韵,也需要建筑师认真去经营。
  
  四、文质统一观
  
   文质统一的观点是指艺术精神内在与外在美的统一、形式美与意蕴美的统一,也是我们经常说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孔子在《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指人的风采,“质”指人的品质,把“文”和“质”统一起来看则是建筑的内在结构与外在的装饰之美。
  碛口窑洞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拱形的洞门。拱形在建筑结构上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又发明了拱形接口窑、箍窑等几种建窑技术。拱形本身也是一种美的形式。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经常使用拱形的构图方式进行创作,建筑中也经常使用拱形作为门洞形状。拱形本身也具有一种艺术的稳定感,这种内在的结构与外在的形式完美地结合,正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又一高超境界。
  此外,不断重复的拱形门洞形成了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之美。拱形窑洞的外在规律之美与山体的自然之美相互融合,内外统一,相得益彰。窑洞依靠拱形而得以坚固,拱形依靠窑洞的本体而存在。这正是内在本质与外在风采的完美体现。
  保护历史遗产、尊重人类的历史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它对社会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单从建筑艺术精神的角度来讲,它给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传统贯穿于现实中,这正是文化发展的脉络。一个民族强盛的标志,是对自身文化身份的确认,是内心深处对于归属感的认同。优秀的艺术家把他们的设计才华注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与精神中,熟练运用现代技术与材料,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完美结合。
  以上四种中国艺术精神均强调的是建筑艺术的精神力量。虽然精神是无形的,但它可以借助有形的建筑来表达情感,利用民居来反映一个民族的意识,除了实用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精神的反映。艺术精神也是现代建筑设计中值得继承和发扬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居住在钢筋水泥丛林之中的现代人,很难能体会到中国古人那种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贵精神追求。这给我们的建筑设计师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也是保护碛口古镇民居建筑的原因。只有保护建筑,才能留住精神;只有继承中国建筑艺术的精神,中国建筑艺术才能不断发展与前进。
  
  [参考文献]
  [1]孙美兰.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34~141.
  [2]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66~71.
  [3]陈志华.碛口古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93~127.
其他文献
伊犁河水翻波浪  灌注着牧场和农庄  边防战士驻守在河岸上  来往的人们喜洋洋……      伊犁是我心仪已久的旅游胜地。阳春三月,我们赴新疆喀什完成了采访任务,又遇文友、伊犁军分区魏主任盛情邀请,我便与军旅画家陈建平等自乌鲁木齐乘飞机西行,抵达伊宁。  魏主任设宴为我们接风,专门邀请了部队和生产建设兵团的文艺界相知赴宴助兴。老友重逢,新知初会,一杯又一杯的伊犁老窖,一盘又一盘的河鲜时蔬,一曲又一
期刊
在无风的夏日,我带着敬畏,和世界上离城市最近的沙漠亲近了一次,热烈而亲密。  人们依赖于大自然提供的生存基础,但也不得不接受大自然带来的侵扰。能从威猛的大自然中获得乐趣,是一种享受,这也许就是一种人类同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吧。    从乌鲁木齐出发,驶上312国道,一直向西行280公里,便到了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城。  县城内柏油马路宽阔、干净,把不大的鄯善城切割得方方正正。而马路两边高大、笔直的白杨
期刊
我们清晨从瑞丽出境后,一路颠簸,在日落之前经过了险峻的十八盘,黄昏时分到了避暑胜地眉缪。这个古朴的城市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英式马车做载客工具,矫健的高头大马佩戴着精致的铜饰,轻松地踏着细密的碎步平稳前行,真是别有风味。就在路越来越宽、车越来越多时,右边出现了高大的皇宫城墙和波光粼粼的护城河,我们进入了曼德勒市区。  曼德勒地处缅甸北部,素有“火炉”之称。清晨的空气中还带着一丝凉意,我们坐在顶层的花园
期刊
1869年2月,一个名叫皮埃尔·阿尔芒·戴维的法国传教士来到这里,带走了在他眼里“最不可思议的动物”。  140年后的今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柯高浩、柯文夫妇又来到了这里,为这“最不可思议的动物”带回了弥足珍贵的“出生证”……    神秘之旅一条隐藏秘密的小道      2009年2月26日上午11点,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柯高浩、柯文夫妇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文件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走下飞机时,这份有关国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堂吉诃德》的文本解读,分析其在小说叙事艺术上带来的革新作用。分别从文本隐含中的元小说性、混淆小说叙述者与阅读者身份、“套娃”式叙事模式三个角度入手,揭示《堂吉诃德》的现代小说性质,进而探讨其在现代叙事技法上承前启后的地位。   [关键词]《堂吉诃德》;现代叙事技法;元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4-0091-0
期刊
[摘要]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维奇·巴尔蒙特是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作家,传统上被列为老一辈象征主义诗人。巴尔蒙特的诗有一种特殊的音乐性,他是个泛神论者,接受“瞬间的哲学”支配,美与幻想是诗人创作中的基本诗韵,其诗作充满了雄浑阳刚之美,成熟期的诗歌主题是永恒的太阳。  [关键词]巴尔蒙特;美与幻想;象征主义诗歌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4-0
期刊
2009年6月11日,由甘肃省委宣传部与甘肃省旅游局联合举办的甘肃文化旅游博览交易会正式拉开帷幕。  本次旅游博览会内容丰富,主要有四项活动:举办专业旅游展览,举办甘肃旅游推介洽谈会暨签约仪式,举办“丝绸之路旅游与区域合作论坛”和“甘南香巴拉文化与生态旅游论坛”两个专业论坛。    旅游展览,展示甘肃旅游特色  博览会上,旅游展区通过图片、 网络宣传平台、 旅游商品以及歌舞演出等丰富多样的形式,突
期刊
[摘要]美术教育通常称为审美教育,是审美和教育的整合。现代美术教育是在继承前人知识积累的前提下,综合各学科知识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不但有互补性特点,而且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上,具有不可替代性。美术教育要立足实践、勇于创新,着眼适应高等教育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富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利用美术教育的独特形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不断完善。
期刊
[摘要]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语文课堂学习、专题学习和生活中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积累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综合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4-0123-02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
期刊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歌颂党、祖国、人民和革命先辈创造的辉煌成就,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书法美术的繁荣和发展,更好的彰显书画艺术家的时代风采,特举办庆祝建国60周年“中和杯”全国书画大赛。   一、宗旨:展现共和国60年的巨大变化,颂扬为党和人民建立卓著功勋的革命前辈,以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激发爱党、爱国热情,为建设更美好的和谐社会做出卓越贡献。   二、主办单位:兰州市文联、甘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