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一时的名片摄影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yna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51年,英国人阿切尔(Frederick Scott Archer,1813-1857年)先生发明了火棉胶摄影术,把火棉胶当作银盐感光材料的载体,涂布到玻璃版上,使得摄影从负片到正片的工艺方法得以实现,并且很快得到摄影师的认同,在社会上流行起来。
  火棉胶的摄影方式,与之前的达盖尔的金属版摄影法的最大区别,就是可以从玻璃底版上印制多张照片。人们发现,这种不断加印的摄影方式,可以把自己的同样的一张照片,送给许多朋友们。而达盖尔法的金属版照片由于只有一张,只能自己保存,不能送人。所以“把照片送人”的这种延续到现在的消费方式,起始于火棉胶摄影法。几年前还风行一时的达盖尔法已经成了过时的玩意儿。
  人们越来越对拍摄火棉胶照片感兴趣了。于是使用火棉胶摄影的人像摄影室,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在世界各地的大街小巷冒了出来。顾客到照相馆拍照,付过拍摄费,拿到照片,但是底版留在了照像馆里。过了一段时间,客人的照片用完了,再想要照片,还要到照相馆来加印。从商业角度来看,这种不断有回头生意的新型摄影方式,是与只能拍摄一张照片、赚取一次利润的达盖尔法摄影的最大的区别。新型的照相馆似乎是一个不断有人进来存钱而从不来取钱的银行,后续的加印照片的业务如同雪球一般越滚越大。由于投入少、利润高,从业者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如此激烈的火棉胶人像摄影的竞争当中,摄影师开始开发新的经营项目,来吸引顾客,挤掉竞争对手。这种情景,很像多年前在我们国内兴起的婚纱影楼,竞争得你死我活。于是一些有超前意识的摄影师,在研究自己绝招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摄影服务,这就是“名片摄影”。
  
  小小的名片摄影在西方曾经风靡一时,席卷了整个上流社会,至今还有许多名片摄影的照像簿存世(图1),里面装满了名片大小的照片(图2),有些照片背后,还有照片主人的签字和留言(图3)。这种摄影方式在欧洲风行的时候,摄影术在中国还处于萌芽状态,所以国内没有这种名片摄影的社会经历。我们就来重点介绍一下这种一度改变了人们社交方式的小小照片的发明和发展。
  
  小型名片摄影是1854年,由巴黎的摄影师迪斯德里(Andre Adolphe-Eugene Disderi,1819-1889年)发明并且取得了专利。从1860年开始逐渐流行起来,虽然成本很低,但是很受消费者欢迎。先是迪斯德里给皇室成员拍摄了这种小型照片,市民闻讯,随即跟风,很快流行开来,成为一种时尚。由于火棉胶能轻易地晒印出多张照片,所以这种名片摄影术也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最初的名片摄影,是在普通的小型照相机的后背上,加装一种抽拉式的片夹(图4),当中是毛玻璃取景器,两边可以各自插装一张感光版。毛玻璃取景对焦后,横向抽拉片夹,就可以连续拍摄两张照片(图5)。
  
  由于名片摄影都是小幅的,比较经济快捷的方法,就是在一张感光版上拍摄出多张照片。在此基础上,一种三个镜头的照相机问世(图6),在机身的上部,并排装有三个镜头,每次拍摄三张照片,然后再把镜头板向下抽拉。镜头板后面有卷帘式的黑布遮挡,防止跑光。随着镜头板的上下移动,不用更换后背上的感光版,就可以接连拍摄九张照片。
  
  以同样的成本、同样的涂布火棉胶和同样的冲洗、晒印的工作量,却能够制作出更多的照片,收取更多的费用。还可以再把这些小照片大量洗印,贴在印有姓名的卡片上,当作名片使用。也能方便地贴在书本、相册里收藏。商人们还把名人的名片照大量洗印,出售牟利。很多人都来拍摄这种名片摄影,在社交场所恭敬地派送给别人,引来旁观者惊奇的目光,成为上流社会一种非常时髦的举动。在时尚之都巴黎,每周都有上层社会的定期的聚会。人们到达这里后,会在入口的接待处放一张自己的名片照片,组织者把这些名片装在敞开的精美相册里,放在接待桌上,作为一种宣传。后来的人们看到照片就会知道,有哪些名人正在里面参加这场聚会。“赶时髦”是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心态,谁也不想在社交场合落后于人。于是人们纷纷仿效,抓紧时间去照相馆,拍摄这种小巧的名片照片。
  摄影器材商趁机大捞一笔,他们生产出装置有多个镜头的镜头板(图13),把普通的照相机稍加改造,重新装配相机前板上的铜制镜头,再把后背间隔起来,大批量生产这种有多个镜头的名片摄影相机。于是,镜头制造商订货量激增,照相馆生意源源不断,顾客们拿着小照片到处出风头。名片摄影的一把火,借助火棉胶的强劲东风,红透了整个西方社会,把达盖尔摄影法的最后残余,彻底扫除出市场。
  本文摘自作者的新书《摄影史话》(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略有改动。
  
  最典型的名片照相机是由四个或者多个镜头组成,图7是装有四个镜头的折叠皮腔式伸缩的木制相机。图8则是装有6个镜头的抽屉式伸缩调焦的木制相机,相机的后部,有木质片盒装载感光版(图9),取下片盒,可以看到内部用木条隔开(图10),可以拍摄6张照片。图11是安装了装有15个镜头的木制相机,后背上也由15个木隔(图12),可以拍摄15张照片。总之,这些多镜头的相机的出现,就可以在一张大的火棉胶玻璃版上,拍摄出多张小照片。
  
  
  2.摄影簿里面的名片照。
  
  4.抽拉式片夹的的背面(贴近相机的一面)。
  
  6.有三个镜头的名片照相机。
  
  8.装有六个镜头的抽屉式伸缩的木制名片相机。
  
  10.取下感光版,就看到木制相机后面有相应的六个木隔。
  
  12.15个镜头的木制相机后面相应的15个木隔。
  
  13.装有6个镜头的铜制镜头板,可以加装在木制相机的前部。
其他文献
卡瑞娜·拉沃尔和她的摄影    “当我开始拍摄游泳池系列作品的时候,我好像又回到了我的童年,这让我想起在夏日假期里父亲为我们拍摄的8毫米电影。”她强调,在她的拍摄的影像中,身体运动、空间关系处理的灵感皆来自电影。    游泳池的发现  现年36岁的法国摄影师卡瑞娜·拉沃尔(karine Laval)开始拍摄游泳池系列作品,缘于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是在巴塞罗那的一个游泳池,当她躺在游泳池边的
读完这两本书,《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法国探险家西尔万·泰松的隐居日记和《林中的陌生人》——美国“最后一位隐士”克里斯多夫·奈特的故事,好像乘着飞毯,去神秘又清寂的森林中游了两回。   自从见过贝加尔湖,独自一人隐匿在森林荫庇下的想法,便萦绕在泰松的心头。2010年,他重返旧地,在雪松北岬的一座西伯利亚小木屋里居住了6个月。没有邻居,不通道路,也没有电,他自创出一种朴素而美好的生活:面朝湖泊和森
我属于不能吃辣又想吃辣椒一族,相对来说我喜欢温和的食物,不喜欢过重的味道和强烈刺激的东西。但是辣椒确实是一段时间不吃就有点思念,吃了身体又会产生各种不适。   雖然平时也会吃点小辣的菜,比如大辣椒炒土豆片炒豆腐干、青椒炒肉丝、地三鲜、酿肉彩椒等等,也吃过放了很多辣椒油的东北凉拌菜、小辣椒炸酱等等,这些对于能吃辣的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区的人根本就不算事儿,但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所以,我一直忘不了第
面对武汉疫情,哈尔滨医科大学吹响了战疫集结的号角;主动请缨,哈医大人依然冲在了疫情防控的最前线。面对疫情,青年医务工作者不计报酬,不论生死,选择逆行,驰援武汉,捍卫同胞生命安全。他們是哈尔滨人的骄傲!
在平凡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是不平凡的。这是我读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最深的感慨。初识路遥是因为他的代表作《人生》,后因为路遥在文学领域的熠熠光辉,又如饥似渴地捧起《平凡的世界》,可那时年仅42岁的路遥,在最美的华年,在逐梦的道路上却倒下了。他熬干了自己最后一滴血而成就的《平凡的世界》,却成为几代国人的精神食粮。  长篇巨作《平凡的世界》反映了1975年以后改革开放初期陕北农村的社会面貌,展示了那个
金秋9月,45位具有标杆、榜样作用的摄影人,捧走了中国摄影界最高个人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2005年,《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颁布后,金像奖成为中国摄影界唯一被国家批准可以评奖的奖项,其含金量、权威性由此可见。  第七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申报工作于5月1日开始,截止到8月5日,共收到248人的来稿。8月27日——30日,评选在北京进行。    申报人数(248)获奖人数(45)  创作奖
“残雪”拒绝“融化”  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的残雪,原名邓小华。她的父亲邓钧洪,从湖南省立师范大学毕业后,长期在国统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建国后曾任新湖南报社社长。  在残雪的记忆里,父亲只要一有时间就坐在书桌前,打开那盏旧台灯读哲学著作,一本书他要反反复复读,书中写满了他的批注,“他的眼睛在镜片后面进入冥想,是多么惬意和自足。”那时的残雪就想,读哲学肯定的是一件比吃糖还幸福的事。  由于特定的历
五一前夕,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影像器材与技术博览会(China P
有这样一支英雄的连队,它以英雄的名字命名,这支连队就是“黄继光连”。   每天点名,第一个点的就是“黄继光”,点名声起,响亮的“到”便响彻云霄,这是全连官兵共同的回答。    7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英雄没有被忘记。昔日黄继光的战斗精神,仍然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军人。   在哈尔滨机务段,有一列光荣的机车组,它以一位伟人的名字命名——“朱德号”机车组。   “朱德号”机车组是中国铁路三大
不同季节产生不同的光线,不同光线产生不同的影调。摄影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把握影调,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日出前后那段时光,天际间的玫瑰红,缥渺的晨雾,云雾中红宝石般的朝阳色变万千。《玫瑰清晨》为了突出天空的玫瑰红,便有意压暗了地面;而《高原明珠》则以坝上高原清晨特有的迷散性薄雾这个瞬间,既有朝阳的美丽,又兼顾了地面景物的细节,此刻融入了自己空灵、恬淡、高旷的心境。  《塞北秋歌》与《秋染层林》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