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4月28日到30日在徐州市西苑中学进行了初中物理大市评优课,徐州市各县市区一等奖获得者十九人参评,授课内容是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压强。
这十九节课应该说参评老师都是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备课精心,无一例外的使用电化教学辅助手段,使教学更加直观,也为增加容量创造了条件;探究实验器材丰富等同或高于书本要求,或多或少的能让学生增加了感性认识,并且在教改上尝试着自己的努力。
不过,笔者认为我们年轻的老师尚需增强应变能力。所谓应变能力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在外界事物发生改变时,所做出的反应,可能是本能的,也可能是经过大量思考过程后,所做出的决策。
1 教法应体现新教改
虽然这十九节课老师均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且引导了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探究,但给人的感觉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探究的完成,老师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换一句话说,就是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在为传统教学服务。展示的文字图片为的是讲得更多;体验探究为的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好像讲完了,任务就完成了,给人感觉在赶路。
有的老师讲的不仅多,而且包办严重,没有充分相信学生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体验及探究等活动上,羞羞答答放不开,收为老师主导倒是很“及时”。
由于让学生体验探究的活动有点怀抱琵琶半遮面,不少情况是学生意犹未尽,老师越俎代庖。
老师普遍存在不讲不放心的现象,总觉得自己亲自讲出来,才能找到感觉,有的内容学生已经掌握,但是老师还要反复讲;有的内容学生经过努力自己可以学会的,老师当了大象拔河过程中的小老鼠,将胜利的成果归功于自己。好象学生的表情表现证明的不是学生学习如何,而是证明老师的讲课顺利不顺利。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今天的课上的不行,学生不配合” 。怎样才叫学生配合,你喊他应,你问他答,下课了,“任务”完成了,特顺利。非常顺利的一节课算不上好课。
有的老师因为电教,黑板上板书很少,也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老师由于讲的偏多,知识容量并没有因为电教手段而增加。另外显然有的老师认为评优课不利用电教是一大缺陷一样,所以个别老师上完课透露不大会用,也就是说这种课与平时的常态课是两码事请。教学改革到了今天,应该讲是遍地开花,年轻老师应该首当其冲,做教学改革的先锋。我们应该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既不能采用单纯“知识鱼”教学方法,也不能单纯采用“方法渔”教学方法,而应该将上两种方法和“创新欲”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并体验努力取得的成功。(注:本人另有文章《鱼与渔》)。
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形势的要求,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变化,使之与其相适用。
教改实际很容易,当你感觉到有“很多”的东西该讲没讲的时候,该讲清楚没有讲清楚的时候,你的教改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 备课尚需精益求精
备课分为备教学内容和备学生。
一般的来讲在内容上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是不合适的,可是有不少的老师为了“讲的更多”而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在引入压力的概念的时候,书上给出了两个图,分别是向墙上按图钉和运动员走平衡木,要求学生画出图钉给墙以及运动员给平衡木的作用力。这两种情况作用力就是压力,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可是不少的老师同时让学生画出第三种情况受力,第三个就是物体在斜面上对斜面的作用力如图1所示。
题目本身没有错误,可是老师讲解的时候出现了错误。在此补充此图,其本意是为了避免学生出现重力与压力的混淆,有点急于求成。
如图2所示,老師会引导学生画出 ,并且标出直角符号,在与另外两个力进行比较,分析共同特点,给出压力的概念,然后再根据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错,就是有的同学画作用力的时候,画的就是重力,让学生去区别压力与重力。
想法是好的,实际上是错误的,物体对斜面的作用力除了压力还有一个摩擦力,如图3所示。
如果物体对斜面的作用力用一个力表示就应该是压力与摩擦力的合力,其作用点在斜面上,假设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则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与重力相等。因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重力与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斜面对物体的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物体对斜面的作用力与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另外,备课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备学生,很多的老师对学生的基础是有数的,但是没有充分利用,所讲的内容面面俱到,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产生惰性,不能主动的将自有知识信息提取出来,势必这样就影响学习的效率,使得重点突出不够。这里讲的重点有两层意思,一是知识层面的,二是学生层面的。有些知识虽然不是重点,但是不交待清楚会影响重点知识的掌握。
对于压力的概念教学,大可不必按照书上顺序,先作用力,然后再到压力。因为学生早就知道“压力”这个名词,只是没有认真分析其特点,给出准确的定义而已,所以分析压力特点是压力概念教学的重点。这样也就不会出现让学生画出斜面上物体对斜面的作用力意为压力的错误了。
关于压强概念的引入,相当一部分老师都是跳跃式的,很突然,引入过渡不尽人意。本以为类比速度就可以顺利过渡,实则不然,因为 “速度”的概念,“快慢”描述学生是有基础的,而压强的概念相对比较生疏,类比在这里显得有点生搬硬套了。实际上完全可以从字面的意思上入手,让学生自然接受“压强”的概念,压力产生的效果明不明显,就可以说明压力强还是不强,简单的讲就是“压强” 。然后利用具体数字的简单计算,就可以引入压强的规范的定义。还有就是压强的数值所表达的意思就是(相当于) 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为何要重视压强的物理意义呢,因为有的学生老觉得受力面积不是 ,也就是说压强教学的难点就可以克服了。再就是“压强是表示压力效果的物理量”我认为可以改成“压强是表示压力效果的能力的物理量”,因为同样的压强作用在不同的支持面上,(视觉)效果不同,但是只要是压强同,压力产生效果的能力就相同,对于相同支持面也就是承受压强的本领相同的支持面来讲,压强的大小可以直接代表压力产生的效果。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思想意识上改变传统备课方式。
应该将精力集中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当每一个同学都能去有针对性的解决自己的问题,课就备的精益求精了。
3 课堂重视突发事件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些“突发事件”不是老师备课的时候预想到的,此时老师如何处理“突发事件” 很是重要,这不单是老师睿智的问题,而是老师学生沟通的最佳契机,是教学本意或者说本质的原生态。可是,有几节课已经曙光呈现,而被老师的“乌云”快速的挡掉。
有两节课,老师让学生根据事实以及体验,猜想压力产生的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发言补充,老师记录板书,因素有:压力、受力面积、质量、支持面(接触面)等。
执教老师让学生课下自行探究质量和接触面因素,本节课主要探究压力和受力面积,并且心安理得的说:我们猜想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我当时心里嘀咕学生猜想的可不止这两个因素),那么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探究呢?很显然又要引导学生进入设计好的思路中去,“控制变量法” 内容该出场了。
这两节课学生能够多说出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说明老师的主导作用还是不错的。还有的课,压力与受力面积这两个因素几乎都是老师直接给的。
有一节课学生展示探究过程,令我很兴奋,因为这个学生使用的器材是木板、气球、砝码。展示的过程是木板放在气球上,气球发生了变形,当将砝码放在木板上方,气球形变更明显,说明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
老师开始的时候觉得还行,后来经过分析下的结论让我们很是失望,因为老师讲这个实验不合适,因为没有控制变量,说第一次压力受力面积与第二次压力受力面积都变了。学生还想申辩,被老师拒绝了,当时老师被这个始料不及的情况给搞的手足无措,草草错错收兵。可是學生明显有“不服气”的感觉,当然学生自己也不太能说得很清楚。一个课堂亮点就这样一闪即逝。
有的学生展示的时候,结论中“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 代替,老师立刻就会感觉“压强”出现的有点早,打圆场“这个同学预习的不错”。
教师整个来讲教学过程中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往前走,怕没有讲清楚怕完不成任务。
俗话说得好教学相长,我认为只局限在自主成长是不够的,要学习,要向学生学习,要重视学生的见解。只要带着向学生学习的思想教学,你就可以从容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这十九节课应该说参评老师都是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备课精心,无一例外的使用电化教学辅助手段,使教学更加直观,也为增加容量创造了条件;探究实验器材丰富等同或高于书本要求,或多或少的能让学生增加了感性认识,并且在教改上尝试着自己的努力。
不过,笔者认为我们年轻的老师尚需增强应变能力。所谓应变能力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在外界事物发生改变时,所做出的反应,可能是本能的,也可能是经过大量思考过程后,所做出的决策。
1 教法应体现新教改
虽然这十九节课老师均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且引导了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探究,但给人的感觉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探究的完成,老师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换一句话说,就是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在为传统教学服务。展示的文字图片为的是讲得更多;体验探究为的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好像讲完了,任务就完成了,给人感觉在赶路。
有的老师讲的不仅多,而且包办严重,没有充分相信学生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体验及探究等活动上,羞羞答答放不开,收为老师主导倒是很“及时”。
由于让学生体验探究的活动有点怀抱琵琶半遮面,不少情况是学生意犹未尽,老师越俎代庖。
老师普遍存在不讲不放心的现象,总觉得自己亲自讲出来,才能找到感觉,有的内容学生已经掌握,但是老师还要反复讲;有的内容学生经过努力自己可以学会的,老师当了大象拔河过程中的小老鼠,将胜利的成果归功于自己。好象学生的表情表现证明的不是学生学习如何,而是证明老师的讲课顺利不顺利。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今天的课上的不行,学生不配合” 。怎样才叫学生配合,你喊他应,你问他答,下课了,“任务”完成了,特顺利。非常顺利的一节课算不上好课。
有的老师因为电教,黑板上板书很少,也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老师由于讲的偏多,知识容量并没有因为电教手段而增加。另外显然有的老师认为评优课不利用电教是一大缺陷一样,所以个别老师上完课透露不大会用,也就是说这种课与平时的常态课是两码事请。教学改革到了今天,应该讲是遍地开花,年轻老师应该首当其冲,做教学改革的先锋。我们应该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既不能采用单纯“知识鱼”教学方法,也不能单纯采用“方法渔”教学方法,而应该将上两种方法和“创新欲”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并体验努力取得的成功。(注:本人另有文章《鱼与渔》)。
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形势的要求,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变化,使之与其相适用。
教改实际很容易,当你感觉到有“很多”的东西该讲没讲的时候,该讲清楚没有讲清楚的时候,你的教改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 备课尚需精益求精
备课分为备教学内容和备学生。
一般的来讲在内容上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是不合适的,可是有不少的老师为了“讲的更多”而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在引入压力的概念的时候,书上给出了两个图,分别是向墙上按图钉和运动员走平衡木,要求学生画出图钉给墙以及运动员给平衡木的作用力。这两种情况作用力就是压力,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可是不少的老师同时让学生画出第三种情况受力,第三个就是物体在斜面上对斜面的作用力如图1所示。
题目本身没有错误,可是老师讲解的时候出现了错误。在此补充此图,其本意是为了避免学生出现重力与压力的混淆,有点急于求成。
如图2所示,老師会引导学生画出 ,并且标出直角符号,在与另外两个力进行比较,分析共同特点,给出压力的概念,然后再根据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错,就是有的同学画作用力的时候,画的就是重力,让学生去区别压力与重力。
想法是好的,实际上是错误的,物体对斜面的作用力除了压力还有一个摩擦力,如图3所示。
如果物体对斜面的作用力用一个力表示就应该是压力与摩擦力的合力,其作用点在斜面上,假设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则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与重力相等。因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重力与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斜面对物体的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物体对斜面的作用力与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另外,备课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备学生,很多的老师对学生的基础是有数的,但是没有充分利用,所讲的内容面面俱到,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产生惰性,不能主动的将自有知识信息提取出来,势必这样就影响学习的效率,使得重点突出不够。这里讲的重点有两层意思,一是知识层面的,二是学生层面的。有些知识虽然不是重点,但是不交待清楚会影响重点知识的掌握。
对于压力的概念教学,大可不必按照书上顺序,先作用力,然后再到压力。因为学生早就知道“压力”这个名词,只是没有认真分析其特点,给出准确的定义而已,所以分析压力特点是压力概念教学的重点。这样也就不会出现让学生画出斜面上物体对斜面的作用力意为压力的错误了。
关于压强概念的引入,相当一部分老师都是跳跃式的,很突然,引入过渡不尽人意。本以为类比速度就可以顺利过渡,实则不然,因为 “速度”的概念,“快慢”描述学生是有基础的,而压强的概念相对比较生疏,类比在这里显得有点生搬硬套了。实际上完全可以从字面的意思上入手,让学生自然接受“压强”的概念,压力产生的效果明不明显,就可以说明压力强还是不强,简单的讲就是“压强” 。然后利用具体数字的简单计算,就可以引入压强的规范的定义。还有就是压强的数值所表达的意思就是(相当于) 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为何要重视压强的物理意义呢,因为有的学生老觉得受力面积不是 ,也就是说压强教学的难点就可以克服了。再就是“压强是表示压力效果的物理量”我认为可以改成“压强是表示压力效果的能力的物理量”,因为同样的压强作用在不同的支持面上,(视觉)效果不同,但是只要是压强同,压力产生效果的能力就相同,对于相同支持面也就是承受压强的本领相同的支持面来讲,压强的大小可以直接代表压力产生的效果。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思想意识上改变传统备课方式。
应该将精力集中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当每一个同学都能去有针对性的解决自己的问题,课就备的精益求精了。
3 课堂重视突发事件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些“突发事件”不是老师备课的时候预想到的,此时老师如何处理“突发事件” 很是重要,这不单是老师睿智的问题,而是老师学生沟通的最佳契机,是教学本意或者说本质的原生态。可是,有几节课已经曙光呈现,而被老师的“乌云”快速的挡掉。
有两节课,老师让学生根据事实以及体验,猜想压力产生的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发言补充,老师记录板书,因素有:压力、受力面积、质量、支持面(接触面)等。
执教老师让学生课下自行探究质量和接触面因素,本节课主要探究压力和受力面积,并且心安理得的说:我们猜想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我当时心里嘀咕学生猜想的可不止这两个因素),那么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探究呢?很显然又要引导学生进入设计好的思路中去,“控制变量法” 内容该出场了。
这两节课学生能够多说出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说明老师的主导作用还是不错的。还有的课,压力与受力面积这两个因素几乎都是老师直接给的。
有一节课学生展示探究过程,令我很兴奋,因为这个学生使用的器材是木板、气球、砝码。展示的过程是木板放在气球上,气球发生了变形,当将砝码放在木板上方,气球形变更明显,说明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
老师开始的时候觉得还行,后来经过分析下的结论让我们很是失望,因为老师讲这个实验不合适,因为没有控制变量,说第一次压力受力面积与第二次压力受力面积都变了。学生还想申辩,被老师拒绝了,当时老师被这个始料不及的情况给搞的手足无措,草草错错收兵。可是學生明显有“不服气”的感觉,当然学生自己也不太能说得很清楚。一个课堂亮点就这样一闪即逝。
有的学生展示的时候,结论中“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 代替,老师立刻就会感觉“压强”出现的有点早,打圆场“这个同学预习的不错”。
教师整个来讲教学过程中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往前走,怕没有讲清楚怕完不成任务。
俗话说得好教学相长,我认为只局限在自主成长是不够的,要学习,要向学生学习,要重视学生的见解。只要带着向学生学习的思想教学,你就可以从容处理各种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