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借对,深味词美

来源 :写作(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d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借对,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对偶。顾名思义,是指词句在表面上看不成对偶,但深入思考,或谐音而成对偶,或字意而成对偶,了解借对的知识,再用这些知识去品味借对的词语,某些诗句的解读,汉语的天地似乎更宽广,汉语的魅力更能显现。
  关键词:借对;谐音;字意
  提起借对,不少人觉得陌生。好在现在是网络化信息时代,到网上一搜索,似乎可以得到答案。其实,在高初中的教材里,就有一些借对。只是我们可能没有注意,更不要说欣赏了。如果从借对的角度去解读借对,会深深的体味到词语的魅力。
  借对,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对偶。顾名思义,是指词句在表面上看不成对偶,但深入思考,或谐音而成对偶,或字意而成对偶,可分为借音对和借意对两类。
  一、借音对,是指借用某个字的同音字与跟它相对的字形成的对仗。
  例如: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刘禹锡《陋室铭》)
  从字面上看,“鸿”是名词,是鸟类的一种;“白”是形容词,是颜色的一种。两者的词性不同,而且意思也相差甚远。可仔细一琢磨,“鸿”与“红”同音,从颜色的角度讲,“红”与“白”形成对仗。深深品味,愈觉得词语的奇妙,对仗得之工、之美。可是实际上,我们很少去注意这种词语的妙用,而是匆匆而过,认为只要读懂意思就行了。教材注释上也不提及,如此—来,美妙的借对,汉字运用的独特魅力,就这样与我们的阅读错过。
  还有,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几乎高中的教材都有这篇课文,学生大都会背诵。说到里面的典故,王勃正引和间接引用的出神入化,思想的深刻,又给人不少启迪;提及语言,更是对仗处比比皆是。可里面的借对,倒是几乎无人去注意。例如:
  2、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唐·王勃《滕王阁序》)
  “清”与“紫”,就是借对,“清”谐音“青”,借“青”的颜色,与“紫”构成深层的对仗。
  仔细品味句子,寒潭清对暮山紫,一是潭水清澈,一是山呈紫色,两相对应。再品味句子,清清的潭水呈现出青色,与紫色的山对应,又一番滋味。再读一读句子,从字音上,听到的似乎是青色与紫色的对应,更是一种颜色的美丽。类似的还有:
  3、爽赖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唐·王勃《滕王阁序》)
  “清”与“白”,也是借对,“清”谐音“青”,借“青”的颜色,与“白”构成深层的对仗。
  李商隐的《锦瑟》,其思想内容的多意理解,吸引不少专家学者去探讨研究,也给普通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作为一首律诗,其对仗也工整,可是,你是否注意到里面的借对呢?“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其中,“沧”与“蓝”就是借对。“沧”谐音“苍”,苍为青色。这样,“沧”就借音为“苍”,与表示颜色的“蓝”形成对仗。于是,这里既是地名沧海与蓝田的对仗,又是颜色的相对。细细品读,便觉得对仗得工整,也显示出汉语言的奇特的魅力。
  二、借意对,是指在对偶句中,一个字有两种含义,用这个字的一个意思表示内容,另一个意思适应对仗的需要。
  例如: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寻常”与“几度”,寻常是平常的意思,几度是表示数目的,我们今天也常用“几度春秋”。怎么能形成对仗呢?其实,在古代,七尺曰“寻”,倍寻日“常”。这样以来,寻常的一个意思“平常”,表示内容,表明在岐王宅里经常见到;另一个意思,借表长度的意思与表数目“几度”相对,又构成深层的对仗。
  2、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唐·李商隐《马嵬(其二)》)
  “牵牛”,在诗歌中当然表示“牵牛星”,“駐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不可能同“驻马”对仗啊?这里,“牵牛”用“牵着牛走”与“驻马”形成表面意思的对仗。又有更深的含义。这样,使得词语具有字面到字义的丰富之美,也显示出汉语的博大精深。
  借对是一种巧对。它有着较高的艺术性,诗句中常有,只是我们很少或者不去思考。如杜甫的《恨别》中,“思家步月清霄立,忆弟看云白日眼”,“清”与“白”就是借音对。杜甫的《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与“七十”就是借意对。
  另外,在我国的对联中,也有不少借对。如“喜有良辰迎淑女,愧无美味宴嘉宾”,这是一副婚联,“良辰”与“美味”,作为宽对,已经成立。如果再去思考,“味”与“味”谐音,“未”与“辰”又都是十二地支之一。这样,“美味”借谐音“美未”与“良辰”又近乎工对。琢磨之余,不禁为撰联者的巧妙构思叫绝!
  总之,了解借对的知识,再用这些知识去品味借对的词语,某些诗句的解读,又给人一种新的境界。汉语的天地似乎更宽广,汉语的魅力更能显现。那么,就让我们欣赏借对,深味词句吧!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是一门充满艺术性的学科,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能透露出语言的优美之处。作为语文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多加注意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树立语言的审美观,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课本中的词语、词句、诗词是多么的优美。经过阅读,运用语文的语言,可以让小学生们将已经掌握的知识熟练运用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观点。本文从创建阅读意境、朗读感受文章的美及剖析文章内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的培
期刊
摘要:鼓励,对于任何人而言,都可当做是心灵的甘泉。心理学也证明,获得别人的肯定和夸奖是人类共同的心理需要。但是,单层次的评价并不是适合所有的学生,失宜的评价对学生毫无激励作用。不如选择的、盲目的评价对于学生更是百无—用。  关键词:鼓励;多面性;多层性;有的放矢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新课程的评价,更注重人本性与发展性。更关注评价的全面性,以及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功能的全面性。有效的评价更具层次
期刊
摘要:幼儿阅读的书籍并非我们平常所讲的“小人书”、卡通图书或其他有图有字的低幼读物,而是被称为幼儿“人生第一书”的“绘本”。  关键词:阅读 绘本 兴趣  近些年在日本一个叫做“绘本”的图画书被更多的人熟知,并不是有图画的书都叫绘本。绘本的“图画语言”比较丰富,有丰富的細节,孩子通过阅读绘本,可以发展想象力,观察力,思维能力等。绘本在用图讲故事,好的绘本把生动的图画和简洁的语言结合起来,具有贴近孩
期刊
摘要: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新课程标准以及语文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这一基础学科必须建立在“双基”的基础上,注重文化传递,从而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熏陶学生的感情、性格、人格。由此,阅读、课外阅读等话题一直是语文教学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最热门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素养:阅读:以生为本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温家宝总理说过“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
期刊
摘要:本人承担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多年,教学中愈来愈感觉到本学科难教,面对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以及新时期的学生,有着颇多的教学感受,尤其在提高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实效性方面,本人作了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思品;教学;实效性  首先,抓好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还得要从该学科的“基本功”抓起,主要尝试了以下做法:  1、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提高课堂效率。要提高学生认识思想品德学科的
期刊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和审美素质。  关键词:阅读、思维素质、审美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  1、全面性  阅读思维的全面性要求在阅读中能够对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全面思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展开,体现“整体—部分一整体”的阅读思路。如:写人
期刊
摘要:一本好书往往凝聚着一个人思想的精华,蕴藏着作者的灵魂。打开书把这个灵魂解放出来,它就会同你交谈,和善温雅地开导你。林语堂说,读一本好书,能让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关键词:阅读:培养:分享  阅读是一个人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也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有
期刊
摘要:20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既具“诗”之高度又具“史”之广度的史诗性长篇小说。史诗性长篇小说由无到有的过程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合力的结果。因此,从多个维度对中国史诗性长篇小说胚胎的合力进行挖掘不仅可以“还原”其生成环境现状,还可以对今天“伟大时代”创造伟大“史诗”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中国文学;长篇小说;史诗意识;史诗性;可能性  中国文学语境中
期刊
摘要:网络词语是信息时代发展产物,它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同时因为网络词汇具有创新性、简洁性以及形象性等特点,这使得网络词语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产生一定影响。基于此,文章先对网络词语进行简要概述,然后探讨网络词语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词语;初中语文;影响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少涉及并引入网络词语,但是学生在平常的语言交际中很难绕开网络词语的影响。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总是让语文教师徘徊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状态下,一是缺乏应有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被称为指导不到位,抓不住重点;二是教师成了课堂的“掌控者”“指挥者”,学生在教师所谓的引导下按部就班,也称为“越位”,《语文新课程标准》这样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么在课标指导下,如何让学生自己去攀登,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我运用思维导图,去促进学生的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