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就是金钱。据说,股神巴菲特可以在通勤时间里赚取超过100万美元。也许我们大多数人的时间“没那么值钱”,但也可以充分利用上下班的路程充实自己,有些人已经在行动了。
在开展全新的业务之前,彼得·杨在75分钟的通勤路上“骚扰”过坐在他身旁的每个人。“我会问每个碰巧坐在我身边的人,他们是否曾经想过付钱让别人帮忙写简历。很多人不太知道如何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优点,所以我找到了一个很有前景的领域。”他说。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彼得是美国简历撰写公司ResumeGo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说,如果不是家住在新泽西,需要经过漫长的通勤到纽约去工作,他的企业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可以进入实质性的阶段。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彼得要么在路上和潜在客户谈论他的創业计划,要么思考如何创建自己的公司,要么通过手机和未来的合作伙伴沟通业务。他说,“通勤给了我大量时间,帮助我投入到创业计划中。”
随着城市版图的不断扩大,区域之间公共交通的逐步完善,生活成本的不断上涨,许多人搬到了周边地区和郊区。他们别无选择,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在美国,每人每天平均通勤时间为26.4分钟,比1980年上涨了21%;英国伦敦和曼彻斯特的上班族每人每天上下班时间平均约为85分钟。
中国大城市的通勤时间也十分漫长。腾讯位置服务联合企鹅智酷发布的《城市出行半径大数据报告》显示,在一线城市,每天1个小时以上的通勤时间已成为上班族的常态,工作日最远通勤距离均超过40公里。
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每个工作日有2至5小时是在路上度过的,往返路程从20多公里到100多公里。以每天在路上花费2个小时、每月20个工作日计算,一年花在路上的时间就多达480小时,算下来整整20天。
和彼得一样,通勤路程已经变成了马克·史密斯创业的场所。曾经,家住在英国白金汉郡的史密斯,每天花一个小时去位于伦敦的交通部上班。多年来,他通过阅读来消磨时间。2001年的某一天,史密斯买了一本关于HTML的书。
百无聊赖的史密斯在路上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然后自己建立了一个单页网站,介绍如何从伦敦坐火车到各个欧洲城市旅行。旅行是他闲暇时最喜欢的事情,但在做攻略的过程中,史密斯发现,英国和欧洲之间的铁路旅行信息存在大量空白。
2011年5月,英国《卫报》将他的网站评选为月度最佳旅行网站时,他发现自己一直在寻找的某种东西已经被找到了。
几个月后,史密斯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并在通勤的时间里建立了更多的页面。一段时间之后,他的耕耘开始有了收获,史密斯从网站挣到了一笔可观的收入。2007年,他辞去了全职工作。
史密斯说,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每天要坐很长时间的车去伦敦,就不会买各种书来读,如果不买书,就不会有网站,如果没有网站,就没有现在的自己。
也许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工作的道路上无法做到像彼得一样有效率,也许我们的时间不如巴菲特值钱,但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上下班的路程来提升技能、学习新语言、结识新朋友……
亚希莫维奇在美国《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写到,当你不得不在上下班路上耗费一定时间的时候,你可以留出几分钟,设立一个小目标,规划今天要做的事,以便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整个人也更快乐、更有活力、更有效率。
通勤路程还可以被当作一个社交场所,“无论是在拼车的途中还是在地铁上,和陌生人聊天都是有益处的,上下班路上的社交会令工作更具吸引力,可以改善你的情绪。”亚希莫维奇说。
卡罗琳是加拿大卡尔加里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审计经理,她告诉美国《财富》杂志,自己的通勤时间包括17分钟的汽车车程加上半小时的火车。她在车里听有声书,在火车上读书。她说:“我的丈夫总说我沉迷书籍,而通勤保证了我的阅读时间。至少,让我不会觉得虚度光阴。”
而对美国的南希·诺托来说,通勤是自己学习的宝贵时间。降噪耳机可以帮助她在从纽约曼哈顿到皇后区的45分钟时间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她现在在一家初创公司做全职工作,还在学习人力资源课程,所以她决定充分利用通勤时间充实自己。
每一天,诺托都会戴上耳机,阅读上传到Kindle的课本。“我真的很想在晚上10点回家前把事情都做好,所以通勤的时间对我很宝贵。”
想要充分利用时间,提高效率是一回事,但要真正成功实现是另外一回事,毕竟在通勤的路上需要和陌生人分享个人空间。诺托说,好在,与办公室相比,车上能够打断她的事情更少。“45分钟的行程有时都会觉得不够用,要是一个小时就好了。”
英国时间管理顾问克莱尔·埃文斯说,要做到充分利用通勤时间,应该注意两件事:计划和务实。她说,那些有的放矢的人,比那些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情的人,更加能够集中精神。
“先计划好你要读几页书,或者听多长时间的有声书,或者写点笔记。”埃文斯说,“确定你想要达到的目标。”她还提醒道,要对自己的时间和所处的环境有清醒的认识。比如,如果你需要做一些集中精神的事情,那么地铁清晨拥挤的车厢可能不是合适的地方。”
现在已经可以在家办公的彼得十分怀念自己在火车上的时光,“我确实错过了可以专注于自己业务的长途列车,但我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两者各有好处。”
(罗宋智荐自《青年参考》)
责编:我不是雨果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在开展全新的业务之前,彼得·杨在75分钟的通勤路上“骚扰”过坐在他身旁的每个人。“我会问每个碰巧坐在我身边的人,他们是否曾经想过付钱让别人帮忙写简历。很多人不太知道如何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优点,所以我找到了一个很有前景的领域。”他说。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彼得是美国简历撰写公司ResumeGo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说,如果不是家住在新泽西,需要经过漫长的通勤到纽约去工作,他的企业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可以进入实质性的阶段。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彼得要么在路上和潜在客户谈论他的創业计划,要么思考如何创建自己的公司,要么通过手机和未来的合作伙伴沟通业务。他说,“通勤给了我大量时间,帮助我投入到创业计划中。”
随着城市版图的不断扩大,区域之间公共交通的逐步完善,生活成本的不断上涨,许多人搬到了周边地区和郊区。他们别无选择,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在美国,每人每天平均通勤时间为26.4分钟,比1980年上涨了21%;英国伦敦和曼彻斯特的上班族每人每天上下班时间平均约为85分钟。
中国大城市的通勤时间也十分漫长。腾讯位置服务联合企鹅智酷发布的《城市出行半径大数据报告》显示,在一线城市,每天1个小时以上的通勤时间已成为上班族的常态,工作日最远通勤距离均超过40公里。
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每个工作日有2至5小时是在路上度过的,往返路程从20多公里到100多公里。以每天在路上花费2个小时、每月20个工作日计算,一年花在路上的时间就多达480小时,算下来整整20天。
和彼得一样,通勤路程已经变成了马克·史密斯创业的场所。曾经,家住在英国白金汉郡的史密斯,每天花一个小时去位于伦敦的交通部上班。多年来,他通过阅读来消磨时间。2001年的某一天,史密斯买了一本关于HTML的书。
百无聊赖的史密斯在路上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然后自己建立了一个单页网站,介绍如何从伦敦坐火车到各个欧洲城市旅行。旅行是他闲暇时最喜欢的事情,但在做攻略的过程中,史密斯发现,英国和欧洲之间的铁路旅行信息存在大量空白。
2011年5月,英国《卫报》将他的网站评选为月度最佳旅行网站时,他发现自己一直在寻找的某种东西已经被找到了。
几个月后,史密斯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并在通勤的时间里建立了更多的页面。一段时间之后,他的耕耘开始有了收获,史密斯从网站挣到了一笔可观的收入。2007年,他辞去了全职工作。
史密斯说,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每天要坐很长时间的车去伦敦,就不会买各种书来读,如果不买书,就不会有网站,如果没有网站,就没有现在的自己。
他们在通勤途中做了什么
也许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工作的道路上无法做到像彼得一样有效率,也许我们的时间不如巴菲特值钱,但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上下班的路程来提升技能、学习新语言、结识新朋友……
亚希莫维奇在美国《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写到,当你不得不在上下班路上耗费一定时间的时候,你可以留出几分钟,设立一个小目标,规划今天要做的事,以便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整个人也更快乐、更有活力、更有效率。
通勤路程还可以被当作一个社交场所,“无论是在拼车的途中还是在地铁上,和陌生人聊天都是有益处的,上下班路上的社交会令工作更具吸引力,可以改善你的情绪。”亚希莫维奇说。
卡罗琳是加拿大卡尔加里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审计经理,她告诉美国《财富》杂志,自己的通勤时间包括17分钟的汽车车程加上半小时的火车。她在车里听有声书,在火车上读书。她说:“我的丈夫总说我沉迷书籍,而通勤保证了我的阅读时间。至少,让我不会觉得虚度光阴。”
而对美国的南希·诺托来说,通勤是自己学习的宝贵时间。降噪耳机可以帮助她在从纽约曼哈顿到皇后区的45分钟时间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她现在在一家初创公司做全职工作,还在学习人力资源课程,所以她决定充分利用通勤时间充实自己。
每一天,诺托都会戴上耳机,阅读上传到Kindle的课本。“我真的很想在晚上10点回家前把事情都做好,所以通勤的时间对我很宝贵。”
想要充分利用时间,提高效率是一回事,但要真正成功实现是另外一回事,毕竟在通勤的路上需要和陌生人分享个人空间。诺托说,好在,与办公室相比,车上能够打断她的事情更少。“45分钟的行程有时都会觉得不够用,要是一个小时就好了。”
英国时间管理顾问克莱尔·埃文斯说,要做到充分利用通勤时间,应该注意两件事:计划和务实。她说,那些有的放矢的人,比那些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情的人,更加能够集中精神。
“先计划好你要读几页书,或者听多长时间的有声书,或者写点笔记。”埃文斯说,“确定你想要达到的目标。”她还提醒道,要对自己的时间和所处的环境有清醒的认识。比如,如果你需要做一些集中精神的事情,那么地铁清晨拥挤的车厢可能不是合适的地方。”
现在已经可以在家办公的彼得十分怀念自己在火车上的时光,“我确实错过了可以专注于自己业务的长途列车,但我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两者各有好处。”
(罗宋智荐自《青年参考》)
责编:我不是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