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归纳岭南特色的基础上,探讨岭南建筑规划设计技术要点:尊重自然山水自然格局、设计多元化、人性化的开敞空间、建筑轻巧通透等。
关键词:岭南特色、城市空间、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岭南特色概述
1.1 岭南的定义
(1)岭南的地域属性
岭南之概念具有多种含义,有作为地区名、道名或者唐方镇名等的含义。本文所指的岭南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特指中国南方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2)岭南的文化属性
“岭南”区别于作为我国六大行政区之一的华南地区的概念(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和南海诸岛),也区别于作为经济圈来被认识的珠江三角洲的概念。岭南的本质更多是一种文化社会范畴,包括以岭南文化作为核心文化内涵而存在的。因此可以涵括以广府文化为底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潮汕文化为底蕴的潮汕地区,以客家文化为底蕴的梅州等岭南地域范围内的地区等等。
何谓岭南文化?岭南文化是岭南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是一种感性自然的原生型文化、一种包容性的移民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世俗文化;是一种海洋文化。
岭南文化可概述为八大特征:重商性、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务实性、享乐性、直观性。这些基本特性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岭南文化的本质和特色。
1.2 岭南建筑
岭南建筑常指岭南派的建筑和园林,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逐渐形成的,人们把这支极具岭南地方特色的建筑流派称之为“广派”或“岭南派”。著名建筑评论家、清华大学教授曾昭奋教授归纳出“岭南派”建筑风格的特色是自由、自然和符合人们活动规律的平面安排;明快、开朗和形式多样的立面和体形;与园林绿化和城市或地域环境的有机结合。
另一位著名建筑评论家、清华大学教授艾定增教授则从八个方面概括了岭南派建筑的主流和成就:(1)宁变勿仿,宁今勿古。(2)追求意境,力臻神似。(3)因借环境,融为一体。(4)群体布局,组合空间。(5)清新明快,千姿百态。(6)室内设计,丰富多彩。(7)景园文脉,推陈出新。(8)神似之路,殊途同归。
1.3 岭南特色的城市空间
岭南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发展、演进,受到地理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经过长期复杂的演进,形成了具有典型岭南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要素,包括与城市相融的自然山水,有机生长的城市形态和多元开放的城市风貌等这几方面。
岭南地区自古以来水道纵横、河涌交错,丘陵起伏,是孕育岭南水乡特色的地域自然环境背景。这些自然环境决定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岭南地区许多城镇的选址、布局、空间形态的演化方向。岭南的城市建筑向来注重与自然山水相融,如广州的“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潮州的“三山一水护古城”、岭南水乡聚落。
岭南人发挥了沿海地区的特色,以开放、多元、兼容的品性促进了各类文化的融合。在城市建设领域,随着一代代归国学子的悉心建设,中西合璧的设计手法逐渐被推广,岭南各地均现略带西洋风的建筑及城市空间。如开平碉楼、民国西洋建筑等。
岭南特色的探讨来自各方各面,“什么才是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和规划”的讨论十分激烈。本文将岭南特色概括为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岭南地区特有的,注重亚热带气候特点、人文和环境特征,并且在新意识、新功能、新技术条件下能创造城市新风格的城市特色。
作为岭南特色的建筑与城市设计,它具有地域、时代、文化的内涵属性,崇尚自然、凸显亚热带气候与岭南自然地貌的交融,注重历史文脉与岭南文化内涵,务实兼容新意识、新功能、新技术,紧贴时代发展步伐。
2 岭南建筑规划设计技术要点
2.1 尊重自然山水格局,保护山体、延续水网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地理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基础。自然环境是对社会发展起到长期作用的因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或者促进了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岭南地区自古以来水道纵横、河涌交错,丘陵起伏,是孕育岭南水乡特色的地域自然环境背景。这些自然环境决定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岭南地区许多城镇的选址、布局、空间形态的演化方向。广州古城“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城市山水格局就是最好的例证。
岭南传统村落尊重中国古代风水观念,理想的建村环境是“枕山、环水、面屏”。村落有远山为依託,参差错落的屋宇橫于山麓,而近景又倒影于水中,村民亲水,或捕魚或洗衣菜或撑船。周围是开阔的田畴,水塘穿插其间,村落景观十分秀美,富有田园风味。
图1 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琅头村“山 ——村——水——田”布局
2.2 设计多元化,创造丰富天际轮廓线
开放作为岭南人精神中的一种重要品质,是贯穿岭南历史的。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起步,外域的文明通过岭南人输往内陆;鸦片战争前后,中西方文化在岭南交流、碰撞;改革开放时期,不仅向港澳,向西方文化开放,也向北向东向南开放,一度形成岭南文化对内地的三次冲击。
兼容是岭南文化的一贯品格。岭南文化开放,其岭南文化的构成随之构成复杂,多元并存,使岭南城市风貌多姿多彩,富有活力。岭南人创造丰富天际轮廓线的空间形态,加强景观通廊控制。例如香港中环建筑空间轮廓与山体的形态控制,研究城市空间轮廓、建筑高度和山体景观的关系,达到山城相融的效果。
图2香港中环建筑高度控制与山脊线关系
2.3 创造人性化的开敞空间
中国传统文化在经济领域历来具有重农抑商的倾向,但在岭南地区并无突出的反映,历史上,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是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岭南这种商业性的市井社会环境,深深影响了岭南文化及城市建设的发展。如十三行、老城西关一带的发展均突显大型商业城市的发展。
岭南人喜享乐。岭南市民阶层以工商手工业者为主,他们的生活方式、審美意识和价值观念均较为舒适、快乐、美好,通过劳动,获得成功,取得的胜利,享受乐趣。因此,岭南人喜欢建造富于富于乐趣的生活空间,如西关大屋中的小庭院,街头乘凉的小公园等。
2.4 适应地方气候,建筑轻巧通透
为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环境,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岭南人在建造城市空间的时候,首先须达到各种利于通风、遮阳的设计条件。如建筑中常用的开敞通透的平面及空间布局、轻巧的外观造型,又如建筑群落中的天井与冷巷的运用、梳式的村落布局,均在实践中有极大的效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建筑结合自然环境,岭南的园林建筑也常常体量较小、体态轻盈与通透。
那么,关于如何营建富有岭南特色的建筑与城市空间,本文就传承与弘扬岭南特色城市设计作出初步的探讨,认为应注意妥善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让传统经验与创新思想并存、让新建筑与旧建筑并存,一方面珍惜和保护好优秀传统的历史传统,另一方面新城区、新建筑要大力创新,体现时代感。二、处理好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的关系,对于富有特色的自然山水格局等自然元素,要尽可能地顺应它、利用它、尊重它,结合新型产业发展和旧城改造,营造绿色生态城区。三、处理好多样化和统一性的关系,既要多样运用具有城市特色的肌理、界面、尺度等元素,也要维护城市的统一性、整体性,使城市在一定的空间地域范围内有一个统一的形象特征。四、处理好城市发展与人文关怀的关系,应注意在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对历史文化、人文社会的关怀,营造人性化的开敞空间、构建快慢分离、注重园林绿化的绿色通道。
关键词:岭南特色、城市空间、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岭南特色概述
1.1 岭南的定义
(1)岭南的地域属性
岭南之概念具有多种含义,有作为地区名、道名或者唐方镇名等的含义。本文所指的岭南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特指中国南方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2)岭南的文化属性
“岭南”区别于作为我国六大行政区之一的华南地区的概念(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和南海诸岛),也区别于作为经济圈来被认识的珠江三角洲的概念。岭南的本质更多是一种文化社会范畴,包括以岭南文化作为核心文化内涵而存在的。因此可以涵括以广府文化为底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潮汕文化为底蕴的潮汕地区,以客家文化为底蕴的梅州等岭南地域范围内的地区等等。
何谓岭南文化?岭南文化是岭南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是一种感性自然的原生型文化、一种包容性的移民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世俗文化;是一种海洋文化。
岭南文化可概述为八大特征:重商性、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务实性、享乐性、直观性。这些基本特性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岭南文化的本质和特色。
1.2 岭南建筑
岭南建筑常指岭南派的建筑和园林,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逐渐形成的,人们把这支极具岭南地方特色的建筑流派称之为“广派”或“岭南派”。著名建筑评论家、清华大学教授曾昭奋教授归纳出“岭南派”建筑风格的特色是自由、自然和符合人们活动规律的平面安排;明快、开朗和形式多样的立面和体形;与园林绿化和城市或地域环境的有机结合。
另一位著名建筑评论家、清华大学教授艾定增教授则从八个方面概括了岭南派建筑的主流和成就:(1)宁变勿仿,宁今勿古。(2)追求意境,力臻神似。(3)因借环境,融为一体。(4)群体布局,组合空间。(5)清新明快,千姿百态。(6)室内设计,丰富多彩。(7)景园文脉,推陈出新。(8)神似之路,殊途同归。
1.3 岭南特色的城市空间
岭南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发展、演进,受到地理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经过长期复杂的演进,形成了具有典型岭南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要素,包括与城市相融的自然山水,有机生长的城市形态和多元开放的城市风貌等这几方面。
岭南地区自古以来水道纵横、河涌交错,丘陵起伏,是孕育岭南水乡特色的地域自然环境背景。这些自然环境决定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岭南地区许多城镇的选址、布局、空间形态的演化方向。岭南的城市建筑向来注重与自然山水相融,如广州的“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潮州的“三山一水护古城”、岭南水乡聚落。
岭南人发挥了沿海地区的特色,以开放、多元、兼容的品性促进了各类文化的融合。在城市建设领域,随着一代代归国学子的悉心建设,中西合璧的设计手法逐渐被推广,岭南各地均现略带西洋风的建筑及城市空间。如开平碉楼、民国西洋建筑等。
岭南特色的探讨来自各方各面,“什么才是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和规划”的讨论十分激烈。本文将岭南特色概括为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岭南地区特有的,注重亚热带气候特点、人文和环境特征,并且在新意识、新功能、新技术条件下能创造城市新风格的城市特色。
作为岭南特色的建筑与城市设计,它具有地域、时代、文化的内涵属性,崇尚自然、凸显亚热带气候与岭南自然地貌的交融,注重历史文脉与岭南文化内涵,务实兼容新意识、新功能、新技术,紧贴时代发展步伐。
2 岭南建筑规划设计技术要点
2.1 尊重自然山水格局,保护山体、延续水网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地理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基础。自然环境是对社会发展起到长期作用的因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或者促进了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岭南地区自古以来水道纵横、河涌交错,丘陵起伏,是孕育岭南水乡特色的地域自然环境背景。这些自然环境决定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岭南地区许多城镇的选址、布局、空间形态的演化方向。广州古城“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城市山水格局就是最好的例证。
岭南传统村落尊重中国古代风水观念,理想的建村环境是“枕山、环水、面屏”。村落有远山为依託,参差错落的屋宇橫于山麓,而近景又倒影于水中,村民亲水,或捕魚或洗衣菜或撑船。周围是开阔的田畴,水塘穿插其间,村落景观十分秀美,富有田园风味。
图1 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琅头村“山 ——村——水——田”布局
2.2 设计多元化,创造丰富天际轮廓线
开放作为岭南人精神中的一种重要品质,是贯穿岭南历史的。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起步,外域的文明通过岭南人输往内陆;鸦片战争前后,中西方文化在岭南交流、碰撞;改革开放时期,不仅向港澳,向西方文化开放,也向北向东向南开放,一度形成岭南文化对内地的三次冲击。
兼容是岭南文化的一贯品格。岭南文化开放,其岭南文化的构成随之构成复杂,多元并存,使岭南城市风貌多姿多彩,富有活力。岭南人创造丰富天际轮廓线的空间形态,加强景观通廊控制。例如香港中环建筑空间轮廓与山体的形态控制,研究城市空间轮廓、建筑高度和山体景观的关系,达到山城相融的效果。
图2香港中环建筑高度控制与山脊线关系
2.3 创造人性化的开敞空间
中国传统文化在经济领域历来具有重农抑商的倾向,但在岭南地区并无突出的反映,历史上,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是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岭南这种商业性的市井社会环境,深深影响了岭南文化及城市建设的发展。如十三行、老城西关一带的发展均突显大型商业城市的发展。
岭南人喜享乐。岭南市民阶层以工商手工业者为主,他们的生活方式、審美意识和价值观念均较为舒适、快乐、美好,通过劳动,获得成功,取得的胜利,享受乐趣。因此,岭南人喜欢建造富于富于乐趣的生活空间,如西关大屋中的小庭院,街头乘凉的小公园等。
2.4 适应地方气候,建筑轻巧通透
为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环境,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岭南人在建造城市空间的时候,首先须达到各种利于通风、遮阳的设计条件。如建筑中常用的开敞通透的平面及空间布局、轻巧的外观造型,又如建筑群落中的天井与冷巷的运用、梳式的村落布局,均在实践中有极大的效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建筑结合自然环境,岭南的园林建筑也常常体量较小、体态轻盈与通透。
那么,关于如何营建富有岭南特色的建筑与城市空间,本文就传承与弘扬岭南特色城市设计作出初步的探讨,认为应注意妥善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让传统经验与创新思想并存、让新建筑与旧建筑并存,一方面珍惜和保护好优秀传统的历史传统,另一方面新城区、新建筑要大力创新,体现时代感。二、处理好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的关系,对于富有特色的自然山水格局等自然元素,要尽可能地顺应它、利用它、尊重它,结合新型产业发展和旧城改造,营造绿色生态城区。三、处理好多样化和统一性的关系,既要多样运用具有城市特色的肌理、界面、尺度等元素,也要维护城市的统一性、整体性,使城市在一定的空间地域范围内有一个统一的形象特征。四、处理好城市发展与人文关怀的关系,应注意在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对历史文化、人文社会的关怀,营造人性化的开敞空间、构建快慢分离、注重园林绿化的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