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在书里百炼成钢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a1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是藉智者之眼观究世界肌理的哲学,而哲学(philosophy)在古希腊文中的本义正是“爱智”。对智慧的爱慕孕育了人们经由书籍对知识孜孜以求的近乎浪漫的酒神精神,也同样使冷静且追求秩序的阿波罗在读之有道、习之有方的人们身上“显灵”。
  而当我在与人类璀璨群星的凝眸中越来越清晰地看见一个青涩者修炼出沉稳妥帖的气息时,我开始渐渐明白读书的过程终其本质就是对“解构”二字的演练——对前贤珠玉文章进行思维解释和融合,化外在知识为内在知识,是为“解”;从瓦词石句起家搭建私我新屋,将己之理解诉诸表达,法见为新的外在知识,是为“构”。而细究“解构”,就当以三昧真火烹之烧之,从而拾阶而上,直抵智慧深处。

真火其一:知其字确,听其音美


  读书当有“形—音—意”的三维视域。
  速读,泛读得多了,读得太流熟,一目十行, “读不知字”  其实是会心虚的。文章由字或句搭建,因此,读书首先要“识其字”,逐字逐句地读出它的所有文字,完整地读准每个句子,“不知为不知”,用简单、安静、素朴的态度,安分到在纸面或屏幕的字典上慎重端正地会晤新字,其实是一件令人肃然起敬的事。
  象形抑或字母,文字皆铿然有声。《楚辞》里有“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的楚地犷调;宋词里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金石之声;阿城的小说于短促、白朴中见力度;周晓枫的散文在繁复曲折的音乐游戏中惊心动魄;西方古典作家则精于在悲喜剧的对话中刻画人类的辗转悲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从见形到听音,从单维到二维,亘古与寥远的情感形诸音韵,令我们了悟字字珠玑的审美愉悦,更让我们察思感受力的细腻厚腴。

真火其二:直译入书,意译入己


  准确理解文意,当避免不求甚解、“旧瓶装新酒”式的曲解原意。词句的多义性、文章的连贯性和语言的历史性都决定着旧瓶只能装着忠于作者原意的佳酿老酒。“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要读出以梅自喻、一语双关的凛然正气;“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要小心断章取义的惯性陷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要入时入人,了明所谓“愚民政策”的时代之音。如此入幽察微,方可称于“解”道上愈精愈熟。
  然而,闻乐要闻“弦外之音”,听话要听“言下之意”,读书也要读“文外之书”。由直译获得的未经思维加工的知识,难免泥沙俱下、杂质横陈,经由观照自我的省察和与他人双向的释疑解惑 ,读者才能去芜存菁,去伪存真,觉悟出新观点与新见解,从一个篇章中同时得到堪称真知灼见的“原意”与“启迪 ”,如此便是对原文的“意译”,亦是“学以致用” 从“学”到“用”的转折点 。

真火其三:以文化人,发人未发


  康德“心中的道德律”直指读书旨归——学得文化,习得道德。知识内化为素质再外化为行动,是我们“以文教化”自己,而当我们运用自身的人格力量、知识素养来影响别人,就是我们“以文教化”他人。
  令人玄思之处在于教化乃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教化他人的同时,我们也會根据他人的反应来审视、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行为,完成对自身的“再教化”。内外相长,互促互进,相得益彰,如此还原读书本义,使自身的道德素质日益臻进。
  “闻一以知三”,在文字中读懂原意,读会启迪,更要读出新篇,才能到达“发人所未发”这一“构”的最高阶。读有所得,思有所悟,博闻强识,是为构建自我知识体系打下根基。将所吸收的知识融会贯通,藉由写作、创新,寓读于写,读写相长,进行“化内构新”,却是让我们牢牢掌握了学以致用中用的关键方面,让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表达不凡的思想,超越卑微与琐屑的漩涡,来使得全人类的知识圣殿异彩纷呈。
  作为历史上所有爱书者最可靠的间接经验来源,书籍让我们习得微缩宇宙与俯瞰人类的飞鸟视域,让我们感悟思想的历久弥新的光芒,在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译、化、发”的解构中,人类可以知晓学习使人智慧,人因此而获得永不可摧毁的自尊和自信。
其他文献
一  博物馆或博物院是稀有物品之场所,珍藏着历史与现实中重要的艺术品,文化与科技领域的重大发现,还有数不尽历史过往的记忆。博物馆能帮助人们回顾历史、思考现实、展望未来,使人增长知识、开拓眼界、放飞想象力。因此,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博物馆都颇受人们青睐,成为旅游者光顾和游览的景观。  美国的历史不长,但各地博物馆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出人意料,还有不少被命名为“国家级”(national)博物馆,总带给人惊
期刊
“狐狸把我昨天新种的花种子全刨出来吃了。它们没的吃。”她说。  “池塘里的青蛙卵我用落叶盖好了,不然它们会在冬天冻僵。”  “你看到了吗,花园里的番红花都开啦。”  “我今天解决了一场校园欺凌,他们总是欺负杰利,小孩子并不都善良。”  “尝一下这个梨子吧。它每年会在花园结出两百多个果实。”  大概在每日很早的清晨,莫娜·利兹卡莱丝(Mona Liss-Carless)就作为一个坚强的女性打开房门,
期刊
逆境与顺境的平衡  不同的处境都要人去经历,这是必要发生的。杰出如苏东坡者,尚且要经受残酷的“乌台诗案”,这一生最触目的黑暗。它像一座沉沉的山岭,将人生隔在了两面;又像一把锋利的刀刃,将人生横断切开。前边是平顺,后边是艰险,世界竟然有这样奇怪的平衡之力,真是让人无语。我们作为后来人如何破译,如何设问:先逆后顺或者先顺后逆,究竟哪个更好?一个人所拥有的强大行动力,在生活中的实现力,究竟在前好还是在后
期刊
亲朋好友聚一桌,笑谈生活多快活。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来袭,往日热闹非凡、亲密无间的春节聚会取消了。我们被迫度过了一个“静悄悄”的春节。居家隔离,外出戴口罩,量体温,出示健康码,行色匆匆……防疫拉开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但疫情中的距离并没有让人们之间的联系中断,反而更加密切了。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一名名“白衣战神”前仆后继、舍己为人的奉献牺牲精神让人们的心密切联系在一起,让人们收获感动。  
期刊
高考是高中生涯的结束,也是大学生涯的开端。高中三年是我们为学习奋战的三年,也是从少年过渡到成人的关键时期。这三年中也许酸甜苦辣尽有,也许悲欢離合尝尽,也许只是平平淡淡的三年,但不可否认,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这三年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变化。这变化也许微不足道,但总在暗中影响了我们今后人生的轨迹。  身为莘莘学子中的一员,我们再普通不过,再平凡不过,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因而学习方法
期刊
想起遇见椰中的那天,我惊喜于飞鸟和蝉,驻足于半月池畔。在石桥上,我信誓旦旦地告诉自己,这里是往日的心之所向,更是来日的扬帆之处。三年后,我要给现在的自己一个坚定而自信的回应:我做到了,无怨无悔。遇强则强  高一刚进理科实验班,紧张忐忑蔓延缠绕着我。在一群“学霸”中间,我的口头禅是“我给大家兜着底呢”,顺带附上一脸看似不在意的笑容。事实也的确如此,数理化像搁浅的鱼苗,扑腾不起水花。理科三番五次的打击
期刊
2020年前后,新冠病毒在华夏大地肆虐,人们蜗居在家,保持社交距离,但与此同时,为战胜新冠疫情,人们众志成城、守望相助,让感情交汇,让力量凝聚,在距离中搭建起联系的桥梁,传递着温暖、感动和力量。  疫情当前,病毒肆虐,距离是联系的前提和保障。  当“不明肺炎”在武汉出现时,人们并未警觉,随着调查的深入,钟南山院土告诉公众“确定人传人”,李兰娟院士建议“封城”,于是各级各部门纷纷响应,采取行动,切断
期刊
庚子鼠年,寒冬凛凛,一场始料未及的疫情席卷了华夏大地,黑暗一寸一寸地蔓延,病毒一点一点地扩散。人们听从国家号召,居家隔离。原本喜气盈盈的春节也冷清凄寂。但隔离是为了抗疫,为了人们的健康和平安。可以说,隔离,隔开了距离,而距离拉开的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空间距离,却也缩短了人们心灵之间的距离,密切了人们之间的联系。  疫情下,每个人都是一束微光,正是这一束束平凡的微光,如纤细又强韧的丝,将整个社会串联在
期刊
高中三年,一段写意而宝贵的时光,承载着十二年寒窗的希冀,铺就着崭新未来的地基。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我们养成独特的学习风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此,我愿分享個人的学习心得,供各位读者借鉴参考。  善做规划,不改初心。我依稀记得第一次做规划是在一个清晨,天尚还是灰蒙蒙的雾色,耐着性子写好一张时间表,左边标注时间段,右边记下相应的事宜。不过是简单的数字与文字,却让我的内心得到了难以言喻的安全感,仿佛自
期刊
后来,我经常想起那段时光。  深秋的古城,草木萧下,日暮苍凉,像个老得几乎快掉牙了的老人。但是一到春天,就不一样了——樱花奢侈地铺满整座古城。花瓣肥而厚,远远望去,惊艳无比。我就是在樱花挤满古城的四月来到艺校读书的。  记忆中,那个四月是黑色的。因为要去艺校读书,父母不肯。他们对我是劝也没用,骂也没用,软禁也没用。  我就是一心要去藝校。父亲铁青着脸恶狠狠地说:“你死了这条心吧!”面对着强势的父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