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山东又称齐鲁,被誉为礼仪之邦,有着极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以“礼”为核心的山东民俗文化,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构建山东民俗文化旅游对促进山东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民俗;民俗文化旅游;构建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51-0205-01
1山东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1.1“民俗”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容
“民俗”是民间社会生活中传承文化事象的总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基层文化,通过民众口头、行为和心理表现出来的事象。这些事物和现象既蕴藏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传统里,又表现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传统中。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民俗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民俗的内容看,主要有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口承语言民俗、精神民俗等。
1.2山东民俗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1)人为因素所带来的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问题。人为破坏给旅游开发与保护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一方面,部分经营管理部门在旅游开发中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经营过于商业化,完全不考虑资源保护与管理,使文化资源本体收到破坏;另一方面,一些旅游者素质不高、行为不规范,如随地抛弃废物垃圾、在古迹建筑上乱刻乱画等,使很多景点(区)的文物不同程度受损。
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缺乏规范化、联合化,对外竞争力不强。山东的民俗旅游资源种类丰富,但由于缺乏宏观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导致资源开发相对滞后及不规范的内部竞争,这些情况既不利于资源的深层开发,更不利于旅游品牌的形成及对外竞争力的增强。
例如,同属胶东半岛的胶南、龙口均举办纪念徐福东渡日本庆典、徐福故里文化节,大同小异的旅游资源、活动内容和客源市场,不仅抹煞了民俗旅游的特色,而且分流了目标客源市场,影响了两者的旅游收益。
3)民俗旅游节庆活动重叠。节庆活动是民俗旅游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项目,然而很多景点(区)的民俗旅游节庆活动,诸如庙会、灯会等都大同小异,致使节庆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同质化的竞争导致了多败俱伤。
2山东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山东省较早的开始挖掘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资源,并相继开发出了一系列优质民俗旅游产品。早在1979年,青岛就接待了第一批海外旅游者,8名美国游客在青岛延安二路访问了10户较为典型的城市居民生活模式的家庭;1984年,潍坊就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风筝会;1987年,泰安举办了首届国际登山节;同年,曲阜开发了古典婚俗旅游……,这一切都使得山东的民俗文化旅游无论从质量,还是规模上都居于全国前列。
山东各地自然环境各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因此在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也各有不同,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山东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类型丰富多样,在开发内容上也逐步深入,形成了一批知名度和评价比都比较高的民俗旅游品牌,但目前山东民俗旅游业开发仍不够完善,特别是在古村落、民俗村、民俗主题公园等方面的开发还有较大潜力。
3山东民俗文化旅游的构建
3.1加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1)加强对旅游经营者的管理。打破各旅游区(点)的经营者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在开发中要分工负责、统一协调,避免盲目开发和无序竞争,以防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人为破坏。
2)强化旅游者的资源保护意识。旅游者的不规范行为是造成民俗文化资源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旅游者的自觉保护意识,规范个人行为,使其认识到保护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性、迫切性和长期性。
3)健全法规,依法保护。法律武器是民俗文化资源保护的最有力的保障,全省各级政府要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保护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使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
3.2对内联合、对外竞争,打造山东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在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中,应把全省作为一个整体面对市场,运用立体宣传手段,推出社会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项目,树立自己的品牌,以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如全国许多地方都开发以“徐福东渡”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因此对于地理位置较近的胶南、龙口两市的徐福文化节就应该在协调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对外竞争,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可采取两地每年轮流举办,或一地为主、一地为辅的方式,同时也可以把举办的时间分开,避免“撞车”。
3.3挖掘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将旅游和民俗文化结合起来,可以体现出民俗旅游的独特性、文化性、趣味性及参与性等优势特征,顺应了当代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目前大多数民俗旅游景点日益走向庸俗化、企业化的时候,挖掘、突出文化内涵是提升民俗旅游景点品味的良好手段。因此,要加大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挖掘其文化内涵,使之转化为可开展的旅游项目或活动。如梁祝文化旅游、水浒民俗旅游,若能加强对梁祝文化和“八百里水泊梁山”的水浒民俗文化的深层研究和开发利用,定能为鲁西南、鲁西北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创造新的亮点。
山东是民俗文化资源大省,蕴含着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要在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指导下,结合民俗文化的地域分异规律及特征进行分区开发,“点”、“面”结合,促进山东民俗文化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陶立潘.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2]何佳梅,王德刚.山东省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齐鲁书社.
[3]李万鹏,叶涛.《齐鲁文化大辞典》民俗分篇,山东教育出版社.
[4]李东成.论山东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2007.
[5]山东旅游资讯网.
关键词民俗;民俗文化旅游;构建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51-0205-01
1山东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1.1“民俗”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容
“民俗”是民间社会生活中传承文化事象的总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基层文化,通过民众口头、行为和心理表现出来的事象。这些事物和现象既蕴藏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传统里,又表现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传统中。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民俗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民俗的内容看,主要有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口承语言民俗、精神民俗等。
1.2山东民俗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1)人为因素所带来的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问题。人为破坏给旅游开发与保护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一方面,部分经营管理部门在旅游开发中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经营过于商业化,完全不考虑资源保护与管理,使文化资源本体收到破坏;另一方面,一些旅游者素质不高、行为不规范,如随地抛弃废物垃圾、在古迹建筑上乱刻乱画等,使很多景点(区)的文物不同程度受损。
2)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缺乏规范化、联合化,对外竞争力不强。山东的民俗旅游资源种类丰富,但由于缺乏宏观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导致资源开发相对滞后及不规范的内部竞争,这些情况既不利于资源的深层开发,更不利于旅游品牌的形成及对外竞争力的增强。
例如,同属胶东半岛的胶南、龙口均举办纪念徐福东渡日本庆典、徐福故里文化节,大同小异的旅游资源、活动内容和客源市场,不仅抹煞了民俗旅游的特色,而且分流了目标客源市场,影响了两者的旅游收益。
3)民俗旅游节庆活动重叠。节庆活动是民俗旅游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项目,然而很多景点(区)的民俗旅游节庆活动,诸如庙会、灯会等都大同小异,致使节庆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同质化的竞争导致了多败俱伤。
2山东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山东省较早的开始挖掘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资源,并相继开发出了一系列优质民俗旅游产品。早在1979年,青岛就接待了第一批海外旅游者,8名美国游客在青岛延安二路访问了10户较为典型的城市居民生活模式的家庭;1984年,潍坊就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风筝会;1987年,泰安举办了首届国际登山节;同年,曲阜开发了古典婚俗旅游……,这一切都使得山东的民俗文化旅游无论从质量,还是规模上都居于全国前列。
山东各地自然环境各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因此在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也各有不同,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山东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类型丰富多样,在开发内容上也逐步深入,形成了一批知名度和评价比都比较高的民俗旅游品牌,但目前山东民俗旅游业开发仍不够完善,特别是在古村落、民俗村、民俗主题公园等方面的开发还有较大潜力。
3山东民俗文化旅游的构建
3.1加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1)加强对旅游经营者的管理。打破各旅游区(点)的经营者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在开发中要分工负责、统一协调,避免盲目开发和无序竞争,以防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人为破坏。
2)强化旅游者的资源保护意识。旅游者的不规范行为是造成民俗文化资源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旅游者的自觉保护意识,规范个人行为,使其认识到保护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性、迫切性和长期性。
3)健全法规,依法保护。法律武器是民俗文化资源保护的最有力的保障,全省各级政府要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保护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使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
3.2对内联合、对外竞争,打造山东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在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中,应把全省作为一个整体面对市场,运用立体宣传手段,推出社会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项目,树立自己的品牌,以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如全国许多地方都开发以“徐福东渡”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因此对于地理位置较近的胶南、龙口两市的徐福文化节就应该在协调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对外竞争,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可采取两地每年轮流举办,或一地为主、一地为辅的方式,同时也可以把举办的时间分开,避免“撞车”。
3.3挖掘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将旅游和民俗文化结合起来,可以体现出民俗旅游的独特性、文化性、趣味性及参与性等优势特征,顺应了当代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目前大多数民俗旅游景点日益走向庸俗化、企业化的时候,挖掘、突出文化内涵是提升民俗旅游景点品味的良好手段。因此,要加大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挖掘其文化内涵,使之转化为可开展的旅游项目或活动。如梁祝文化旅游、水浒民俗旅游,若能加强对梁祝文化和“八百里水泊梁山”的水浒民俗文化的深层研究和开发利用,定能为鲁西南、鲁西北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创造新的亮点。
山东是民俗文化资源大省,蕴含着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要在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指导下,结合民俗文化的地域分异规律及特征进行分区开发,“点”、“面”结合,促进山东民俗文化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陶立潘.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2]何佳梅,王德刚.山东省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齐鲁书社.
[3]李万鹏,叶涛.《齐鲁文化大辞典》民俗分篇,山东教育出版社.
[4]李东成.论山东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2007.
[5]山东旅游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