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162-01
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教学前的备课包括钻研课程标准、通读教材、研读教参、制定计划、查找资料、准备材料、课前实验、编写教案等等。我们在备课时应该把握整体,精雕细节。
一、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的目标
教材的编写者依据教学目标选择、组织教材内容;而教师就应当认真研读教材,根据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教材、研读教师教学用书,可以知道教材的前后联系,每单元、每课时的教学目标,找出教学重、难点,明确每个教学活动的意图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本册教材有四个单元:溶解 、声音 、天气 、我们的身体。
“溶解”单元从观察食盐在水中的状态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到观察实验、描述溶解现象的一系列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情况,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学生可能会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如: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一杯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溶解了的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等等。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进行观察研究活动。
“声音”单元将引导学生探索关于声音怎样产生和如何传播,声音的振动幅度与音量、声音的振动频率与音高的关系等一些基本规律。
“天气”单元以天气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每一天天气的变化情况,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研究,并像气象学家那样观察、记录、分析各种天气现象。希望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心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以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悉天气现象,用他们的感官和科学的工具获取天气特征及记录数据。在本单元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将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人类的影响。
“我们的身体”单元包括七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认识自己身体结构和功能,使他们能够意识到人的各种活动都需要身体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学生的健康意识。
在能力培养方面,第一、二单元侧重实验研究,第三单元侧重观察记录,第四单元侧重体验、模拟。教学时应该重点把握。
二、合理安排课时,落实教学的时间
本册教科书安排了4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包含7个教学活动,原则上每个教学活动的时间为1课时,共28课时。但是科学课每周有3课时,一学期按上16周计算,就有48课时。因此建议在课时安排上可以采取下面的办法来解决:
①对典型的过程与方法活动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例如“天气”的第7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等,可以安排2~3课时;
②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开展单元性的评价活动,每单元增加2~3课时;
③实现教科书中已设计的拓展性活动,或资料库中的拓展性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如“制作小乐器”活動, 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制作小乐器,运用本单元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给乐器调音,并在班上开展自制乐器演奏会,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此增加1~2课时是适宜的,也是可以操作的。
三、准备科学材料,保证探究的顺利
科学材料的准备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观察、实验的前提物质基础。准备好有结构的材料,可以保证科学探究的顺利进行。
本学期的观察、实验材料,可以根据分课时教学建议中的教学准备要求提前准备。有的材料需要教师准备,有的材料可以动员学生搜集。
四、了解学生前概念,体现教学科学性
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每个教学单元都有概念的指向和一些支撑概念建立的过程性活动,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甚至用想象代替事实,以保证观察和实验中获得证据的有效性,没有人为的“伪证”。
例如“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教学伊始就让学生按照自己对食物消化过程的理解,画出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图,这也将是学生在本节课留下的学习和发展的痕迹。
在学生提出自己对消化过程的想法后,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谁画的好与不好,也尽量不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画?”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够关注自己的想法,在不受别人影响的情况下,通过后续的研究发展、完善自己的想法。
再如实验前的预测。“声音的变化”一课,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的实验,教师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每组发一张实验记录单。先引导学生对敲击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时声音的高低进行预测:如果用铅笔或小木棒敲击杯口,它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学生在声音记录单上记录他们的预测。
五、重视实验教学,突显科学课特点
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科学教学的特色之一。
本册教材实验内容多,特别是第一、二单元。像溶解、声音等概念,也只有通过实验教学,才能较好的建立。因此这两单元的教学要确实安排好实验,而且本册教材中有许多实验,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比如过滤实验、取放高锰酸钾、酒精灯的使用、试管的振荡、溶解和声音单元中许多的对比实验、天气和身体单元中的模拟实验等),教师要适当的讲解和必要的演示,强调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能掌握正确规范的操作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对教材中安排的实验,特别是教师本人不熟悉或没做过的实验,教师课前最好自己先做一遍,以了解实验过程和操作方法,知道实验的结果。如“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课,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教师只有亲自动手实验,才能知道实验该怎么做,效果更好;又如铝箔、木尺、棉线、尼龙绳哪种材料传播声音的能力较好,通过课前实验,做到心中有数。
六、引导做好记录,坚持教学客观性
科学记录是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过程的有效工具。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客观再现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
教科书中已经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在“天气”单元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坚持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每周都要进行督促和检查。可想而知,如果没有观察和记录,教学“天气” 这单元的内容,只能是纸上谈兵。
七、把握教学尺度,突出教学重难点
如“天气”单元,学生只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这四个方面来观察、描述天气;风速按“蒲福风力等级”分,有十三个等级,我们只要求学生按“无风、微风和大风”三个等级来观察记录;云的观测,只要求学生知道区分晴天、多云天和阴天的标准,只要会辨认积云、层云和卷云。
再如学生对消化系统的认识,我们并不要求学生能够对各个消化过程的细节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因为在我们的教科书安排中,让学生体验到一个食物消化的过程是由多个消化器官共同协作而完成的,器官的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建立系统和有联系的观点是学习的重点。所以在最后学生总结的表述中,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能不能将食物消化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描述清楚,而不必强求消化器官的一些细节。
参考文献:
[1]《科学教师教学用书 四年级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
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教学前的备课包括钻研课程标准、通读教材、研读教参、制定计划、查找资料、准备材料、课前实验、编写教案等等。我们在备课时应该把握整体,精雕细节。
一、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的目标
教材的编写者依据教学目标选择、组织教材内容;而教师就应当认真研读教材,根据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教材、研读教师教学用书,可以知道教材的前后联系,每单元、每课时的教学目标,找出教学重、难点,明确每个教学活动的意图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本册教材有四个单元:溶解 、声音 、天气 、我们的身体。
“溶解”单元从观察食盐在水中的状态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到观察实验、描述溶解现象的一系列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情况,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学生可能会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如: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一杯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溶解了的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等等。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进行观察研究活动。
“声音”单元将引导学生探索关于声音怎样产生和如何传播,声音的振动幅度与音量、声音的振动频率与音高的关系等一些基本规律。
“天气”单元以天气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每一天天气的变化情况,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研究,并像气象学家那样观察、记录、分析各种天气现象。希望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心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以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悉天气现象,用他们的感官和科学的工具获取天气特征及记录数据。在本单元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将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人类的影响。
“我们的身体”单元包括七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认识自己身体结构和功能,使他们能够意识到人的各种活动都需要身体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学生的健康意识。
在能力培养方面,第一、二单元侧重实验研究,第三单元侧重观察记录,第四单元侧重体验、模拟。教学时应该重点把握。
二、合理安排课时,落实教学的时间
本册教科书安排了4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包含7个教学活动,原则上每个教学活动的时间为1课时,共28课时。但是科学课每周有3课时,一学期按上16周计算,就有48课时。因此建议在课时安排上可以采取下面的办法来解决:
①对典型的过程与方法活动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例如“天气”的第7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等,可以安排2~3课时;
②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开展单元性的评价活动,每单元增加2~3课时;
③实现教科书中已设计的拓展性活动,或资料库中的拓展性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如“制作小乐器”活動, 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制作小乐器,运用本单元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给乐器调音,并在班上开展自制乐器演奏会,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此增加1~2课时是适宜的,也是可以操作的。
三、准备科学材料,保证探究的顺利
科学材料的准备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观察、实验的前提物质基础。准备好有结构的材料,可以保证科学探究的顺利进行。
本学期的观察、实验材料,可以根据分课时教学建议中的教学准备要求提前准备。有的材料需要教师准备,有的材料可以动员学生搜集。
四、了解学生前概念,体现教学科学性
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每个教学单元都有概念的指向和一些支撑概念建立的过程性活动,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甚至用想象代替事实,以保证观察和实验中获得证据的有效性,没有人为的“伪证”。
例如“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教学伊始就让学生按照自己对食物消化过程的理解,画出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图,这也将是学生在本节课留下的学习和发展的痕迹。
在学生提出自己对消化过程的想法后,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谁画的好与不好,也尽量不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画?”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够关注自己的想法,在不受别人影响的情况下,通过后续的研究发展、完善自己的想法。
再如实验前的预测。“声音的变化”一课,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的实验,教师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每组发一张实验记录单。先引导学生对敲击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时声音的高低进行预测:如果用铅笔或小木棒敲击杯口,它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学生在声音记录单上记录他们的预测。
五、重视实验教学,突显科学课特点
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科学教学的特色之一。
本册教材实验内容多,特别是第一、二单元。像溶解、声音等概念,也只有通过实验教学,才能较好的建立。因此这两单元的教学要确实安排好实验,而且本册教材中有许多实验,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比如过滤实验、取放高锰酸钾、酒精灯的使用、试管的振荡、溶解和声音单元中许多的对比实验、天气和身体单元中的模拟实验等),教师要适当的讲解和必要的演示,强调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能掌握正确规范的操作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对教材中安排的实验,特别是教师本人不熟悉或没做过的实验,教师课前最好自己先做一遍,以了解实验过程和操作方法,知道实验的结果。如“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课,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教师只有亲自动手实验,才能知道实验该怎么做,效果更好;又如铝箔、木尺、棉线、尼龙绳哪种材料传播声音的能力较好,通过课前实验,做到心中有数。
六、引导做好记录,坚持教学客观性
科学记录是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过程的有效工具。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客观再现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
教科书中已经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在“天气”单元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坚持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每周都要进行督促和检查。可想而知,如果没有观察和记录,教学“天气” 这单元的内容,只能是纸上谈兵。
七、把握教学尺度,突出教学重难点
如“天气”单元,学生只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这四个方面来观察、描述天气;风速按“蒲福风力等级”分,有十三个等级,我们只要求学生按“无风、微风和大风”三个等级来观察记录;云的观测,只要求学生知道区分晴天、多云天和阴天的标准,只要会辨认积云、层云和卷云。
再如学生对消化系统的认识,我们并不要求学生能够对各个消化过程的细节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因为在我们的教科书安排中,让学生体验到一个食物消化的过程是由多个消化器官共同协作而完成的,器官的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建立系统和有联系的观点是学习的重点。所以在最后学生总结的表述中,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能不能将食物消化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描述清楚,而不必强求消化器官的一些细节。
参考文献:
[1]《科学教师教学用书 四年级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