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绘就乡村新画卷

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524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正是康定的旅游旺季。走进康定的乡村藏寨,格桑花漫山遍野,成群的牦牛悠闲地吃着嫩草,宽阔整洁的公路在山间盘旋,错落有致的藏式民居靓丽如画,村民们纷纷忙着开门迎客,脸上挂满幸福的笑容……眼前的这幅景象正是康定市农业农村改革成果的一个缩影。
  ?因地制宜 打造最美骑游“中转站”
  从康定市区向西沿着折多山行驶,大约13公里的地方,便是海拔3170米的折多塘村,沿村而过的国道318线使这里成为骑游者的必经之路。置身村中,浓郁民族特色的风情村寨令人流连忘返。
  利用折多塘村秀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茶马古道文化、天然的高山温泉以及便捷有利的区位优势,康定市将该村打造成集观光与住宿为一体的骑游“中转站”与民俗风情村。
  “2008年以前,村民的收入很少,就靠卖点柴火和土豆,一天只能挣几元钱,人均年收入1000元左右。”折多塘村党支部书记张布处介绍,“由于折多塘土地资源稀缺,村民以前把土地看得很宝贵。后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后,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村民在家门口尝到了‘旅游饭’的甜头。”
  “自从发展了民宿接待后,我们的收入是一年比一年高!”摆起“致富经”,原来是庄稼汉、现在是客栈老板的秦继平掩饰不住内心的高兴,“以前我们接待的主要是骑友,每人一晚上几十块钱,这几年自驾游的比较多,我们也参照大城市的标准对硬件进行了整改,现在我家有20个房间,最多能接待50人,每年最少也有10万元的收入!”
  随着游客的增多和产业的成熟,折多塘村开始向发展民宿接待的村民提供接待礼仪和食宿方面的培训服务。村上还成立了旅游协会,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分配游客,破解了各自为政、服务标准不统一等难题,不断规范旅游市场,提高接待服务水平。
  如今,折多塘村在旅游高峰期每天可以接待游客七八百人,村民收入也十分可观,2016年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了8000元。“今年人均收入突破1萬元没有问题。”张布处自信地说。
  ?资源变资产 牧民变股民
  从游牧到定居,从帐篷、草坯房到明亮、宽敞的砖房、楼房,短短几年时间,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俄达门巴村平均海拔3550米,是纯牧区,牧民收入来源非常单一。2015年非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仅4000元,村里37户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近年来,在康定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产业脱贫实践中,俄达门巴村结合实际,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通过实施引进企业、打造景区、完善配套设施等措施,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脱贫之路。
  说起这一切的改变,呷巴乡党委书记扎珠颇为感慨:“以前这里除了牛奶销售就没有其他收入了。2015年,村里引进了企业打造景区后,村民不但享受每年的景区分红,还可以在景区就业。有的村民在折多山沿线开设加水点,还附带着卖一些农特产品,有的还能提供餐饮服务。大家的增收渠道越来越丰富了。”
  “现在一年光是景区的分红都快抵得上我2014年全年的收入了,加上卖出去的牦牛奶和儿子在景区当保安的工资,我们母子一年能挣1万多元。”贫困户呷让卓玛如今过上了幸福生活。
  扎珠介绍,康定市政府与木雅泽朵旅游投资开发责任公司签订协议,由公司规划在俄达门巴村投资1.8亿元,开发木雅圣地景区,与村上建立利益联结和补偿机制,景区每年给村里保底分红85万元。此外,旅游公司还建成了16.5公里的旅游和牧民出行道路、游客接待中心、观景平台、骑马场等景点设施,对49套牧民定居房进行了重新装修,而且对保草场、牦牛、住房全部保留,实现了由牧区向景区的转变。
  2016年底,俄达门巴村圆满完成整村脱贫任务,年人均纯收入贫困户达到4200元,非贫困户超过8000元。
  ?依托资源 提升增收致富“加速度”
  “目前,我们已经确定了折多塘村、营官村、中古村三个旅游示范村,全力打造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经济圈。”康定市委农工办副主任李增华介绍,康定市利用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通过合作社带动,壮大特色产业规模,有效实现了脱贫增收。
  围绕“全域旅游”,康定市以国道318沿线和景区为核心,引导村民成立旅游和民居接待协会,推动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瓦泽乡营官村依托“摄影天堂”美誉,成立营官村旅游协会,引导全村95%以上村民从事民居接待,带动周边7个乡(镇)发展乡村旅游业,每户年收入最低达3万元,最高达60万元以上,乡村旅游业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瓦泽乡营官村是康定发展旅游业最早的村寨之一,该村有80户村民,50多户村民在做旅游接待。提到营官村,李增华打开了话匣子:“营官村景色秀美,光影独特,是摄影家的创作天堂。该村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了,有户村民把自己的房子租给旅游公司,年租金60万元,他的妻子还在旅游公司打工。普通村民一年也有10多万元的收入,以前的贫困户现在一年也能收入一两万元!”
  康定市为了吸引游客,还组建了藏戏团,成立了歌舞表演队……“就连最不起眼的角落,我们都尽力做到最好。”李增华介绍,纷至沓来的游客涌入,难免出现乱丢乱扔垃圾的现象,对环境卫生造成影响,为此市委农工办在每个旅游村落安置了超过30个垃圾箱并设立温馨提示牌,聘请当地贫困户参与保洁工作。每到旅游旺季时,当地村民甚至会自发组织起来,沿路捡拾垃圾,维护生态环境。
  不断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使游客能来得放心、住得舒心、玩得开心,也为康定市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下一步,康定市将依托特色农牧业、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精心打造宜居宜业、可憩可游的美丽乡村示范点,开发田园采摘、农事体验、民俗演艺、养生度假、乡村客栈、特色民宿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以俄达门巴村、营官村等为典型,规划建设一批魅力村庄和宜游宜养的乡村景区。(责编:余娜)
其他文献
“展望未来发展,我们要用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美好愿景凝聚奋进力量。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这样强调。  “美丽”一词,再次成为指导今后五年四川发展的关键词之一。在坚持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四川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以制度力量守护“绿水青山”。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四个月前,在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农乐村的通济堰旁,伴随着铲车的轰鸣声
期刊
今年,在抓党建促脱贫工作中,汶川县采用培訓、交流、宣传、讲课等方式,不断深化党员干部群众对脱贫攻坚的认识。  培训学习“强教育”。针对“五个一”力量,举办专题培训班9期,培训党员干部500余人次;召开“党建促脱贫攻坚现场会”,组织90余名党员干部到5个党建主题示范点现场学习;召开“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五个一”优秀代表介绍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的经验做法。县委微信群“强沟通”。县委建立“党建
期刊
蒋洪十三年的教书育人生涯正如泰戈尔所说,“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了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回报”。  7月5日晚上六点半,伴随着清脆的下课铃声,一学期紧张的课程宣告结束,学生们收拾文具的声音、嬉戏声、脚步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在演奏暑假“交响乐”。  此刻的蓬溪中学高一某班,数学老师蒋洪正蹲着马步在黑板上奋笔疾书,他用余光扫过教室挂钟,嘴里还滔滔不绝地讲着解题方法,台下的学生正聚精会神地做着笔记,只是先
期刊
下多公布一生平凡普通,任勞任怨,本该在家安度晚年的他却为了百姓的好日子,倒在了脱贫攻坚的战场上。  5月6日,甘孜州理塘县中木拉乡下麻依村会计下多公布,在为村民办完贷款从县城返乡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因公殉职。  下多公布去世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县,惊闻噩耗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狭窄的院子里,群众围了一层又一层。按当地习俗,灵堂点酥油灯是亲生儿女为父母送葬时才能行的最重的大孝礼仪,可在5月6日至9日这
期刊
6月10日,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成都非遗节)国际论坛在成都举行。来自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300位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加了论坛,分享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念、经验和成果。会议期间,本刊记者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独家专访了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  “成都非遗节展现了非遗保
期刊
“唐大爷,你养的黑山羊长得咋样了,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  “长得好得很,感谢你哟,要不是你给我指这条路,我这一辈子想都不敢想养羊的事……”  7月10日,居住在大英县蓬莱镇五谋村的镇人大代表田君,一大早就走进结对的“穷亲戚”唐作军家里,与他聊起了养羊的点点滴滴。  近年来,像田君一样的各级人大代表在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下,积极响应“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再行动”活动号召,主动上门与贫困户“攀
期刊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讲话,学以致用,这是省委农工委新农村处始终没有放松过的一件大事。最近,我们又加强学习,要求每位同志在一个月内把印发的学习读本通读一遍;接着,一个一个专题学习,弄明白一个一个问题。这里,我谈谈三点读后心得: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工作  前不久,我们对十八大以来我省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系统总结,形成了一个综合报告。在分析总结当中,我们得出了两个基本结
期刊
【开篇的话】  7月12日,全省农业农村改革经验交流暨工作推进会吹响了将农业农村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推动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新一轮冲锋号。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的重托,也是一场进一步改变6000多万父老乡亲命运的宏大历史接力赛。  忆往昔,踏征程,一路走来,生生不息。  1978年初,广汉金鱼公社“包产到组”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破冰之举”,让四川成为全国农村改革重要
期刊
“对于需要大额资金投入以维持产业正常运转的农村经营者来说,‘农贷通’的出现真可谓雪中送炭。”位于彭州市升平镇青春村九组的妙杏生态农庄,不久前被四川省旅游局评為彭州市五星级生态农庄。董事长樊明甫说,妙杏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得到如此迅速发展,与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是分不开的。  ?协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很难想像,占地面积260余亩,距彭州市区不过4公里,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周边,竟
期刊
初秋时节,我们在川南宜宾县采访时获悉:2016年,该县以12亿元各级财政资金,成功撬动金融及社会资金70余亿元支持“三农”建设,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2亿元撬动70亿元,相当于财政每投入1元钱就撬动6元社会资金,这对于资金不足的“三农”行业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宜宾县是怎样做到的呢?  ?改革名县 “三先”精神再发力  长江之畔的宜宾县历来有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早在改革开放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