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农民工报道研究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ous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华西都市报》1997年至2009年12年来的农民工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探讨都市报对农民工的报道视角的变化。通过研究发现作为中国第一份都市报的《华西都市报》自2003年来,对农民工的报道数量增加了,报道的题材框架多样化了,但对农民工的报道呈现被弱化和被边缘化的趋势。
  【关键词】内容分析 农民工形象 《华西都市报》
  
  本文选取《华西都市报》1997年至2009年的内容为样本进行量化分析,勾勒了《华西都市报》关于农民工报道的特点。
  
  
  二、分析类别与标准
  
  按照出现农民工报道的情况根据以下标准进行划分:
  1、按版次分为:头版和非头版。
  2、按题材分为:1)流动现象;2)生活工作状态;3)安全事故;4)政策法规;5)工资清欠;6)违规犯罪;7)教育培训;8)子女教育;9)春运/其他交通;10)与城市和市民的关系;11)权益维护;12)社会帮助;13)突出人物;14)民工工会;15)其他。
  3、按体裁分为:1)消息;2)通讯;3)图片(包括漫画、图表);4)调查性报道;5)评论;6)读者来信来电;7)访谈;8)理论文章;9)政策文件发布及解读:10)其他。
  4、农民工形象:1)正面;2)负面;3)中立或者无法判断。
  
  3、关于农民工形象
  通过对每篇报道关于农民工形象作正、负、中立三个维度的分析,得到如下数据:
  数据表明,《华西都市报》2003—2009年间对农民工的正面报道量较1997—2002年间减少。此外,2003—2009年相较于1997—2002年,关于农民工相对中立的报道的数量在增加,负面的报道的总数在减少。由此可以推断,《华西都市报》的报道方式本身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单纯作好与坏的判断,越来越少见;而客观中立的态度和保持中立立场的报道越来越多。
  4、关于农民工报道的新闻框架
  通过对报道的体裁分析,得到如下数据: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华西都市报》头版农民工报道的数量在减少,农民工形象也变得多为模棱两可式的中立。农民工地位在该报的报道上呈现弱化趋势。
  虽然2003年后《华西都市报》关于农民工报道的绝对数量在增加,但从1997年到2009年《华西都市报》改版了多次,版面也增加了很多。并且从单个年份来说,样本的每年报道量呈现出不规则波动状态,增减具有随意性。可以看出,关于农民工报道的新闻并非是《华西都市报》的常态报道,报道量的多少随着当年农民工事件的影响力变化而变化。
  此外,《华西都市报》关于农民工报道的新闻框架较2003年以前更加多样化,但是在体裁方面,消息和通讯占了农民工报道的绝大多数,而反映一家报纸报道的思想深度,对某群体重视程度的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评论等题材则很少,这反映该报对农民工报道还停留在表面阶段;同时在题材方面,有关“安全事故”、“工资清欠”、“权益维护”、“春运”等问题占了44.8%,农民工的形象有被脸谱化的现象,以至于一提到农民工就会与以上词语联系起来。本文的研究样本也许只是一个缩影,都市类报纸关于农民工报道要做的可能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①陈红梅,《大众媒介与社会边缘群体的关系研究——以拖欠农民工资报道为例》[J].《 新闻大学》,2004年春季号
  ②曹淑惠,《对〈人民日报〉农民工报道的实证分析——以1993-2006年的报道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③沈亚英,《〈人民日报〉农民工报道研究(1988-2006)》 [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2007
  ④韦帆,《 我国媒体对“农民工”报道的内容分析与话语探讨》[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9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我国医患暴力冲突呈“井喷式”爆发,让原本具有人情味、亲密性的医患关系变得异常脆弱和可怕。本文通过研究《人民日报》、《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关于“温岭杀医案”的报道,运用质化的文本分析方法,总结“医患冲突”报道的宏观、中观和微观新闻报道框架。研究发现,媒体借用弱势群体框架,从而建构医生“弱势群体”的形象,由此唤起公众同情;多角度归因促使公众更加全面和理性地思考;多元社会主体也积极
【摘 要】北京市探索建立起党媒舆论监督工作的新机制——督办整改落实“闭环”系统,舆论监督“落地”的问题获得切实解决,媒体反映问题的解决率从50%提升至90%以上,群众获得感大大增强。由此,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党媒舆论监督有了新的定位和任务;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党媒舆论监督工作的新使命;深刻领悟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相统一,是党媒舆论监督的新思维。  【关键词】党媒;舆论监督;社会治理
近年来,中牟县教体局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做起,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成绩:“两基”巩固提高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高招本专科上线人数连续11年创新高,先后被省教育厅授予“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被开封市教育局评为“教育教学工作先进集体”;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被授予“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称号;素质教育硕果累累,在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被教育
【摘 要】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进程中逐渐迈入直播电商领域,从抖音、快手、京东、天猫到各类直播平台,传统媒体做了大量尝试,但鲜有成功案例。其中供应链和内容环节尚好解决,唯独流量成为最大难题。如何获取有效、有价值以及稳定的流量?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忠诚度更高、转化率更高、复购率更高的私域流量。本文以安徽廣播电视台音乐频率晚高峰节目《嘻哈二人行》为例,分析如何打造广播电商平台“嘻哈搜货”,通过电商方式实现用
【摘 要】笔者通过对《开卷八分钟》栏目的参与式观察,考察栏目制作流程和人员构成,并借鉴语境分析的视角,对《开卷八分钟》的叙事框架和传播策略做分析。总结出栏目对文本语境的还原,对情景语境的拓展,与时代语境的契合,从而形成了视觉化、话题性、交谈性的读书节目的电视表达。并在时代文化特征下寻求栏目成功的原因,为当下读书节目的文化困境求解。  【关键词】《开卷八分钟》 读书栏目 语境 精英文化 碎片化阅读 
【摘要】微博从2010年起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草根和权威的融合决定着政府微博的新闻传播有着区别于一般的微博信息和传统媒体新闻的特点。与此同时,“议程交互”语境下政府微博的“去自媒体化”趋势将对传统媒体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政府微博 新闻传播 去自媒体化 议程交互    2010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政治版头条刊发了《这个政府微博可真火》一文,文中关注成都市官方微博“成都发布”开办半年
【摘 要】西方传播学鼻祖之一的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传播?向谁传播?传播效果如何?”被认为是概括了传播学的全过程。我们从这五个“W”来分析传媒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传播学 主流媒体 社会责任  传播学就是研究传播的内容、规律和特点的一门社会科学。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根据传播学原理,传播必须保证有畅通的信道才可以构成传播。  “传播总是先由某个信源发
编者按: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的确,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本组文章值得教师借鉴。    联系生活需要 激发学习兴趣  ■ 长葛市第一初级中学 赵文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作为数学教师,不能只讲授知识,还要激发学生
【摘要】作为一档地面频道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调查性报道版块,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的《第一时间》栏目中的《第一调查》版块,其因具有独到的新闻价值,以及保障老百姓知情权和话语权、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获得省内观众持续关注。本文以《第一调查》为例,从其选题、报道、价值三个方面探析地面频道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的发展及困境。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选题;报道方式;社会价值  1996年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
【摘 要】在网络传播时代,多元化的传播者代替了传统媒体中专业化的传播者,对于一些社会敏感议题的以“人肉搜索”为主要方式的逼视给报道对象甚至传媒业本身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何在网络传播时代规避媒介逼视,建构媒介伦理,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传播 媒介伦理 媒介逼视 人肉搜索  网络传播时代传播者的广泛化在提供了舆论的公共平台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网络传播的媒介伦理成为牵动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