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使年轻家长们头疼的是宝宝身上形形色色的疹子、斑块,为此他们到处求医问药,弄得一家人不得安宁,有的甚至“病急乱投药”,造成恶果。笔者有感于此,就婴幼儿时期几种常见皮肤病的中医治疗、预防与护理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婴儿湿疹:中医称“奶癣”,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婴儿皮肤病,以1~3个月为多见;在面颊、额部、头顶部对称性地出现小丘疹、小水泡、鳞屑,剧烈瘙痒,时轻时重,易反复发作。这类患儿的母亲在怀孕期往往有过食辛辣、厚味食物(如火锅等)的历史,正如“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博,遗热与儿,头面遍身,乃发为奶癣。”本病治疗可以用:防风7克、茯苓8克、刺猬皮3克、桑白皮7克、海桐皮7克、薏苡仁20克、丹参15克、白藓皮9克、银花藤30克、蝉蜕3克,煎汤内服,每日4~5次,每次5~10毫升。1~6个月婴儿服以上各药物,剂量应减半。外治用生黄柏10克、白帆10克、土茯苓10克、炉甘石15克、红花5克、滑石15克、蛇床子15克、芒硝15克,煎成液去渣冷湿敷患处,浓度宜淡。每日2~3次至愈。平时可用滑石粉8克、煅白矾10克、槟榔8克、樟脑2克、薄荷5克、甘松5克,共研成细束,装布袋内,挂于患儿胸前以预防。患处应保持干燥、清洁,忌用水洗(尤其是碱性液体,如肥皂水应慎用)。母亲在孕期和哺乳期,应少食辛辣、肥甘厚味、炙熺食物,婴儿不宜穿化纤、羊毛等衣物,避免强烈日光曝晒,患儿及母亲禁忌接种牛痘。
2 痱子:为炎热季节多见的一种皮肤病,在头面、颈部、躯干、肘窝、腹股沟等处,初起皮肤发红,渐见针头大小丘疹或丘疱疹,排列密集而不融合,扪之刺手,轻度瘙痒,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气温高则皮疹成批出现,气温低则皮疹消退。一般不需内治,可少量多饮清凉饮料:外治用滑石36克、生甘草6克、煅寒水石30克、钟乳石30克、花蕊石20克、冰片2克,共研极细粉末适量外扑,每日2~3次。预防此病,要注意在炎热时(特别是气压低、潮湿、闷热天气),给小儿勤洗温水浴,穿宽松衣裤,居室应通风透气、凉爽。
3 丘疹样荨麻疹:多由蚤、螨叮咬或接触昆虫分泌物及致敏的鱼、虾等食物引起,春、夏、秋易发病,病变部位以四肢、腰臀多见,皮疹突然发生为质地偏硬的圆形或椭圆形红色斑块,略呈纺锤形,长轴与皮纹一致,中央有一丘疹、水疱,散在分布,自觉剧痒,可遗留色素沉着,不必内治。外治以苍耳子20克、炉甘石20克、石菖蒲30克、银花藤30克、稀莶草15克、紫花地丁20克、生百部30克、红花10克、成灵仙20克,加冷水2000~3000毫升煎煮10分钟(水沸时计时间)滤汁药浴(以药液洗澡,温度办10~15℃)每日3次,可重复使用(注意:每次使用时均应煮沸后待温用)至痊愈。预防则应搞好环境卫生,去除过敏源(即导致过敏的物质),居室内可用生艾叶30克、苍术30克、佩兰叶20克、白芷20克、硫黄粉5克,加食醋100毫升,熬蒸气重室内(先关好门窗,后通新鲜空气)杀虫解毒。每日1~2次,连熏3~5日即可;患儿衣裤、被褥应定期进行目光照射。
4 脓癌疮:为细菌所引起的传染病,在颜面、四肢发生成群分布的黄豆大或更大的脓疱,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壁薄,内有混浊液体,破后成糜烂面,干燥后结成蜜黄色脓痂。内治:清暑利湿解毒,滑石10克、赤小豆20克、薏苡仁20克、七叶一枝花5克、木通3克、苍术5克、霍香4克、银花20克、花粉3克、丹皮5克煎汤内服。用法:6个月以内的婴儿,每日服3~4次,每次5毫升(一小汤匙)可加入少量白糖;6个月至1岁婴儿,每日服5次,每次10毫升;1岁至3岁幼儿,每日服4次,每次15~20毫升;3岁至6岁小儿,每日服3次,每次30~40毫升。外用青黛6克、芒硝10克、大黄15克、冰片2克、桃仁6克(大黄、桃仁可用适当火候烘焙一下),用生菜油调成软膏装瓶备用。用时以棉签蘸软膏涂搽患处,每日2~3次,至痊愈。病情严重者,可配合用西药抗菌素。在预防与护理上,避免接触已患此病的患儿,患处禁止水洗,脓疱破溃后可用消毒棉球吸尽脓液,外潦1%龙胆紫,防止脓液遍身流淌而致自体感染,污染的衣裤及用具均应开水烫洗并目光曝晒,平时宜保持皮肤清洁,勤为小儿洗温水浴,勤剪指甲,对小儿集中的地方(如托儿所、幼儿园)应定期体检、集体防治。
5 擦烂红斑:又称“汗渐疮”,是因汗液、尿液浸渍皮肤日久所致,其中以肥胖型婴儿多见,在颈部、腋下、腹股沟、阴部、关节屈面等皮肤皱褶处,发生局限性、边界清楚的鲜红或暗红斑片,继之浸渍、糜烂、渗液,时有皲裂,常继发细菌或霉菌感染,治疗上以外治为主。未糜烂者用婴儿爽身粉外扑患处;已糜烂、渗液多者,用加味青黛散(青黛10克、煅白矾15克、煅石膏20克、冰片3克、赤石脂10克、乌贼骨20克,共研成极细粉末)以麻油或菜油调成膏,装瓶备用,每日1~2次外涂,用消毒纱布包扎。预防:小儿洗澡后用柔软的棉布拭干身体,保持皮肤干燥。
6 尿布皮炎:多因尿布未及时更换,尿液浸渍皮肤日久而成,以哺乳期婴儿多见,皮损发生于尿布接触的阴部、臀部、大腿内侧,病变范围与尿布大小一致,初起为水肿性红斑,继而出现丘疹、水疱、糜烂,甚或溃疡。不需内治。外治法是:轻者用前面介绍的“加味青黛散”扑患处;重症渗液多、有感染者,用黄柏20克、大黄15克、野菊花30克、白芨20克、蒲公英30克、苦参20克煎汤去渣温湿敷(温度为5~10℃)每日2~3次,拭净药水后再用麻油调“加味青黛散”外敷,纱布包扎,对本病的预防搬为重要,尿布宜用柔软的棉布做成,勤换洗,日光晒,不能用塑料布覆盖尿布,婴儿便后用温水洗净、拭干,养成给小儿定时解便的习惯。
7 单纯糠疹:中医称“虫斑”。春夏发病多,在颜面部(偶见上臂、颈部、躯干)出现淡红色斑疹,呈圆形或椭圆形,1~2周变为淡白色,表面有少许糠秕样灰白色鳞屑,偶有痒感,此病患儿多数有肠道寄生虫病史,外治可用白芨膏(白芨30克、白芷20克、白蔹15克、白蒺藜30克、硫黄5克、杏仁10克、白薇10克、冰片1克,共研极细粉末,以白凡士林配成含量为20%的软膏)外搽,每日2次。本病最易误认为颜面部霉菌感染所致的“癣”,要禁忌使用抗真菌的癣药和强刺激药物,平时可搽用药物类护肤霜,璃肠道寄生虫患儿应予以驱虫给药。
1 婴儿湿疹:中医称“奶癣”,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婴儿皮肤病,以1~3个月为多见;在面颊、额部、头顶部对称性地出现小丘疹、小水泡、鳞屑,剧烈瘙痒,时轻时重,易反复发作。这类患儿的母亲在怀孕期往往有过食辛辣、厚味食物(如火锅等)的历史,正如“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博,遗热与儿,头面遍身,乃发为奶癣。”本病治疗可以用:防风7克、茯苓8克、刺猬皮3克、桑白皮7克、海桐皮7克、薏苡仁20克、丹参15克、白藓皮9克、银花藤30克、蝉蜕3克,煎汤内服,每日4~5次,每次5~10毫升。1~6个月婴儿服以上各药物,剂量应减半。外治用生黄柏10克、白帆10克、土茯苓10克、炉甘石15克、红花5克、滑石15克、蛇床子15克、芒硝15克,煎成液去渣冷湿敷患处,浓度宜淡。每日2~3次至愈。平时可用滑石粉8克、煅白矾10克、槟榔8克、樟脑2克、薄荷5克、甘松5克,共研成细束,装布袋内,挂于患儿胸前以预防。患处应保持干燥、清洁,忌用水洗(尤其是碱性液体,如肥皂水应慎用)。母亲在孕期和哺乳期,应少食辛辣、肥甘厚味、炙熺食物,婴儿不宜穿化纤、羊毛等衣物,避免强烈日光曝晒,患儿及母亲禁忌接种牛痘。
2 痱子:为炎热季节多见的一种皮肤病,在头面、颈部、躯干、肘窝、腹股沟等处,初起皮肤发红,渐见针头大小丘疹或丘疱疹,排列密集而不融合,扪之刺手,轻度瘙痒,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气温高则皮疹成批出现,气温低则皮疹消退。一般不需内治,可少量多饮清凉饮料:外治用滑石36克、生甘草6克、煅寒水石30克、钟乳石30克、花蕊石20克、冰片2克,共研极细粉末适量外扑,每日2~3次。预防此病,要注意在炎热时(特别是气压低、潮湿、闷热天气),给小儿勤洗温水浴,穿宽松衣裤,居室应通风透气、凉爽。
3 丘疹样荨麻疹:多由蚤、螨叮咬或接触昆虫分泌物及致敏的鱼、虾等食物引起,春、夏、秋易发病,病变部位以四肢、腰臀多见,皮疹突然发生为质地偏硬的圆形或椭圆形红色斑块,略呈纺锤形,长轴与皮纹一致,中央有一丘疹、水疱,散在分布,自觉剧痒,可遗留色素沉着,不必内治。外治以苍耳子20克、炉甘石20克、石菖蒲30克、银花藤30克、稀莶草15克、紫花地丁20克、生百部30克、红花10克、成灵仙20克,加冷水2000~3000毫升煎煮10分钟(水沸时计时间)滤汁药浴(以药液洗澡,温度办10~15℃)每日3次,可重复使用(注意:每次使用时均应煮沸后待温用)至痊愈。预防则应搞好环境卫生,去除过敏源(即导致过敏的物质),居室内可用生艾叶30克、苍术30克、佩兰叶20克、白芷20克、硫黄粉5克,加食醋100毫升,熬蒸气重室内(先关好门窗,后通新鲜空气)杀虫解毒。每日1~2次,连熏3~5日即可;患儿衣裤、被褥应定期进行目光照射。
4 脓癌疮:为细菌所引起的传染病,在颜面、四肢发生成群分布的黄豆大或更大的脓疱,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壁薄,内有混浊液体,破后成糜烂面,干燥后结成蜜黄色脓痂。内治:清暑利湿解毒,滑石10克、赤小豆20克、薏苡仁20克、七叶一枝花5克、木通3克、苍术5克、霍香4克、银花20克、花粉3克、丹皮5克煎汤内服。用法:6个月以内的婴儿,每日服3~4次,每次5毫升(一小汤匙)可加入少量白糖;6个月至1岁婴儿,每日服5次,每次10毫升;1岁至3岁幼儿,每日服4次,每次15~20毫升;3岁至6岁小儿,每日服3次,每次30~40毫升。外用青黛6克、芒硝10克、大黄15克、冰片2克、桃仁6克(大黄、桃仁可用适当火候烘焙一下),用生菜油调成软膏装瓶备用。用时以棉签蘸软膏涂搽患处,每日2~3次,至痊愈。病情严重者,可配合用西药抗菌素。在预防与护理上,避免接触已患此病的患儿,患处禁止水洗,脓疱破溃后可用消毒棉球吸尽脓液,外潦1%龙胆紫,防止脓液遍身流淌而致自体感染,污染的衣裤及用具均应开水烫洗并目光曝晒,平时宜保持皮肤清洁,勤为小儿洗温水浴,勤剪指甲,对小儿集中的地方(如托儿所、幼儿园)应定期体检、集体防治。
5 擦烂红斑:又称“汗渐疮”,是因汗液、尿液浸渍皮肤日久所致,其中以肥胖型婴儿多见,在颈部、腋下、腹股沟、阴部、关节屈面等皮肤皱褶处,发生局限性、边界清楚的鲜红或暗红斑片,继之浸渍、糜烂、渗液,时有皲裂,常继发细菌或霉菌感染,治疗上以外治为主。未糜烂者用婴儿爽身粉外扑患处;已糜烂、渗液多者,用加味青黛散(青黛10克、煅白矾15克、煅石膏20克、冰片3克、赤石脂10克、乌贼骨20克,共研成极细粉末)以麻油或菜油调成膏,装瓶备用,每日1~2次外涂,用消毒纱布包扎。预防:小儿洗澡后用柔软的棉布拭干身体,保持皮肤干燥。
6 尿布皮炎:多因尿布未及时更换,尿液浸渍皮肤日久而成,以哺乳期婴儿多见,皮损发生于尿布接触的阴部、臀部、大腿内侧,病变范围与尿布大小一致,初起为水肿性红斑,继而出现丘疹、水疱、糜烂,甚或溃疡。不需内治。外治法是:轻者用前面介绍的“加味青黛散”扑患处;重症渗液多、有感染者,用黄柏20克、大黄15克、野菊花30克、白芨20克、蒲公英30克、苦参20克煎汤去渣温湿敷(温度为5~10℃)每日2~3次,拭净药水后再用麻油调“加味青黛散”外敷,纱布包扎,对本病的预防搬为重要,尿布宜用柔软的棉布做成,勤换洗,日光晒,不能用塑料布覆盖尿布,婴儿便后用温水洗净、拭干,养成给小儿定时解便的习惯。
7 单纯糠疹:中医称“虫斑”。春夏发病多,在颜面部(偶见上臂、颈部、躯干)出现淡红色斑疹,呈圆形或椭圆形,1~2周变为淡白色,表面有少许糠秕样灰白色鳞屑,偶有痒感,此病患儿多数有肠道寄生虫病史,外治可用白芨膏(白芨30克、白芷20克、白蔹15克、白蒺藜30克、硫黄5克、杏仁10克、白薇10克、冰片1克,共研极细粉末,以白凡士林配成含量为20%的软膏)外搽,每日2次。本病最易误认为颜面部霉菌感染所致的“癣”,要禁忌使用抗真菌的癣药和强刺激药物,平时可搽用药物类护肤霜,璃肠道寄生虫患儿应予以驱虫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