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实例
45岁的张先生是一家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平时工作很忙,应酬又多,年纪不大,却已和肥胖、高血压、脂肪肝为伍多年。一天午饭后,张先生突然觉得左侧肢体发麻、无力,一下子摔倒在地。当他被救护车送到医院的时候,已意识不清。CT检查提示大面积脑梗死,经积极抢救,命是保住了,但瘫痪的肢体能否完全恢复,还是一个未知数。
回过头来询问病史,医生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张先生在发病前半年,曾在短短两周内,出现过3次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能,每次发作5~10分钟。张先生以为这是自己太疲劳的缘故,未引起足够重视,也没去医院就诊。殊不知,半年前的那3次“不舒服”是身体发出的警告,若及时治疗,就可能避免脑梗死的发生。
医生的话
张先生在发病前半年出现的3次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能,在医学上被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俗称“小中风”。
不少老百姓对TIA不以为然,觉得它没什么,发一会儿,就过去了。实际上,这种想法是相当危险的。TIA预示着患者正处于发生卒中的高度危险中,是卒中的超级预警信号,应立即采取行动,给予积极处理。一旦延误治疗,将给患者带来严重不良影响。
TIA是由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在中老年人中比较常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增。TIA在影像学(CT、MRI)检查中常查不出什么病灶,临床症状不重,发作时间短暂,发作间期无不适,但继发卒中率、致死率和致残率都不低。统计资料显示:TIA患者发生卒中的概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人们形象地将它称为“卒中前奏曲”。在TIA发病后两年,约5%的患者会死亡;发病后4年,约10%的患者会死亡。在TIA患者中,1/3会在两年内发生卒中,1/3会不断有新的脑缺血发作,还有1/3病情稳定,不再发作。
你有过“小中风”吗?
由于缺血部位不同,TIA的表现各异,比如黑矇、雾视、视野中有黑点、眼前有阴影摇晃,一侧面部或肢体出现无力、麻木,头晕、偏头痛、跌倒发作、复视、偏盲或双侧视力丧失等。
TIA发作时有三个特征:①短暂性:每次发作时间很短,几秒钟到几小时不等,一般不超过24小时,即可自行缓解。②反复性:发作次数没有规律,多则一天发作几次,少则一两年才发作一次,且发作间期无明显不适,和正常人无异。③刻板性:同一患者,每次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
早治“小中风”,把卒中挡门外
卒中治疗比较棘手,关键是预防,怎样强调也不过分。TIA是脑血管病治疗中最有效、最有价值的急症之一,也是预防卒中发生的重要一环。一旦发生TIA,应立即送往医院治疗。只要给予及时、正确的诊治,大多数TIA可不发展为永久性卒中。
发生TIA以后,强调尽早做以下检查:①神经影像学(如CT、磁共振)和无创伤多普勒超声检查(如脑彩超),确定患者脑组织是否有损伤。②血液检测:评估血液凝固速度有多快。③心电图检查:确定患者有无心脏病发作及心律紊乱。
如被确诊为TIA,应根据患者病因、临床表现、全身状况、影像学检查及血液学检查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现有的TIA治疗大致有以下几种:
1. 抗血小板治疗
主要为抗血小板凝聚剂,用于抗凝、预防血栓形成。主要药物有:①阿司匹林肠溶片:首选药物,推荐小剂量(75毫克,每晚10点左右服用)、长期服用。如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不能控制发作,可选用其他药物。②抵克力得:强效抗血小板药物,一般250毫克/天,缺点是不良反应较大,少数患者可引起粒细胞减少,严重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不推荐长期使用。③氯吡格雷:50毫克/天,作用和抵克力得相似,不良反应较小,但价格昂贵。④潘生丁加阿司匹林:是唯一被批准的联合用药。上述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测血常规和凝血功能。
2. 抗凝治疗
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令等药物进行抗凝治疗。
3. 溶栓
TIA发病一小时以内或频发 TIA者,若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均正常,可选择静脉溶栓。
4. 外科治疗
明确有颈动脉狭窄的TIA患者可选择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
5. 改善脑血循环
可选用脉络宁、复方丹参、川芍、红花、葛根等中药提取物口服或静脉滴注,以起到活血化瘀、改善脑血循环的作用。
6. 病因治疗
对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高黏血症、高脂血症等容易导致TIA发作的病症,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预防复发6措施
1.饮食治疗:推荐低脂、清淡饮食,忌煎炸、辛辣、高糖、高脂饮食。
2.运动治疗:运动可减少脂肪堆积、降低血糖、提高心肺功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散步、太极拳、乒乓球、游泳、划船、球类等都是不错的选择。甩手倒退走、慢跑等运动安全、简便,较适合中老年人。运动时应掌握好强度,循序渐进,每次30~60分钟,每日1次。
3.维持用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或潘生丁等,以改善脑血循环。同时还可选用一些舒张血管平滑肌、增加脑血流量的药物,如尼莫地平,脑益嗪等。糖尿病患者应有效控制血糖,高脂血症患者除控制饮食外,还应尽早选用降脂药物。
4.功能锻炼:发生过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应经常进行功能锻炼。上肢功能锻炼时,可将双手撑于身后,髋部尽可能向前顶,伸展整个脊柱。下肢功能锻炼时,可步行上下楼梯,或仰卧后,双腿在空中做“蹬自行车”运动等。
5.生活指导:按时作息,避免过度疲劳,保持情绪稳定,调整心态,乐观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6.定期复查血压、血脂、血糖等。
45岁的张先生是一家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平时工作很忙,应酬又多,年纪不大,却已和肥胖、高血压、脂肪肝为伍多年。一天午饭后,张先生突然觉得左侧肢体发麻、无力,一下子摔倒在地。当他被救护车送到医院的时候,已意识不清。CT检查提示大面积脑梗死,经积极抢救,命是保住了,但瘫痪的肢体能否完全恢复,还是一个未知数。
回过头来询问病史,医生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张先生在发病前半年,曾在短短两周内,出现过3次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能,每次发作5~10分钟。张先生以为这是自己太疲劳的缘故,未引起足够重视,也没去医院就诊。殊不知,半年前的那3次“不舒服”是身体发出的警告,若及时治疗,就可能避免脑梗死的发生。
医生的话
张先生在发病前半年出现的3次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能,在医学上被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俗称“小中风”。
不少老百姓对TIA不以为然,觉得它没什么,发一会儿,就过去了。实际上,这种想法是相当危险的。TIA预示着患者正处于发生卒中的高度危险中,是卒中的超级预警信号,应立即采取行动,给予积极处理。一旦延误治疗,将给患者带来严重不良影响。
TIA是由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在中老年人中比较常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增。TIA在影像学(CT、MRI)检查中常查不出什么病灶,临床症状不重,发作时间短暂,发作间期无不适,但继发卒中率、致死率和致残率都不低。统计资料显示:TIA患者发生卒中的概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人们形象地将它称为“卒中前奏曲”。在TIA发病后两年,约5%的患者会死亡;发病后4年,约10%的患者会死亡。在TIA患者中,1/3会在两年内发生卒中,1/3会不断有新的脑缺血发作,还有1/3病情稳定,不再发作。
你有过“小中风”吗?
由于缺血部位不同,TIA的表现各异,比如黑矇、雾视、视野中有黑点、眼前有阴影摇晃,一侧面部或肢体出现无力、麻木,头晕、偏头痛、跌倒发作、复视、偏盲或双侧视力丧失等。
TIA发作时有三个特征:①短暂性:每次发作时间很短,几秒钟到几小时不等,一般不超过24小时,即可自行缓解。②反复性:发作次数没有规律,多则一天发作几次,少则一两年才发作一次,且发作间期无明显不适,和正常人无异。③刻板性:同一患者,每次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
早治“小中风”,把卒中挡门外
卒中治疗比较棘手,关键是预防,怎样强调也不过分。TIA是脑血管病治疗中最有效、最有价值的急症之一,也是预防卒中发生的重要一环。一旦发生TIA,应立即送往医院治疗。只要给予及时、正确的诊治,大多数TIA可不发展为永久性卒中。
发生TIA以后,强调尽早做以下检查:①神经影像学(如CT、磁共振)和无创伤多普勒超声检查(如脑彩超),确定患者脑组织是否有损伤。②血液检测:评估血液凝固速度有多快。③心电图检查:确定患者有无心脏病发作及心律紊乱。
如被确诊为TIA,应根据患者病因、临床表现、全身状况、影像学检查及血液学检查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现有的TIA治疗大致有以下几种:
1. 抗血小板治疗
主要为抗血小板凝聚剂,用于抗凝、预防血栓形成。主要药物有:①阿司匹林肠溶片:首选药物,推荐小剂量(75毫克,每晚10点左右服用)、长期服用。如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不能控制发作,可选用其他药物。②抵克力得:强效抗血小板药物,一般250毫克/天,缺点是不良反应较大,少数患者可引起粒细胞减少,严重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不推荐长期使用。③氯吡格雷:50毫克/天,作用和抵克力得相似,不良反应较小,但价格昂贵。④潘生丁加阿司匹林:是唯一被批准的联合用药。上述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测血常规和凝血功能。
2. 抗凝治疗
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令等药物进行抗凝治疗。
3. 溶栓
TIA发病一小时以内或频发 TIA者,若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均正常,可选择静脉溶栓。
4. 外科治疗
明确有颈动脉狭窄的TIA患者可选择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
5. 改善脑血循环
可选用脉络宁、复方丹参、川芍、红花、葛根等中药提取物口服或静脉滴注,以起到活血化瘀、改善脑血循环的作用。
6. 病因治疗
对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高黏血症、高脂血症等容易导致TIA发作的病症,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预防复发6措施
1.饮食治疗:推荐低脂、清淡饮食,忌煎炸、辛辣、高糖、高脂饮食。
2.运动治疗:运动可减少脂肪堆积、降低血糖、提高心肺功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散步、太极拳、乒乓球、游泳、划船、球类等都是不错的选择。甩手倒退走、慢跑等运动安全、简便,较适合中老年人。运动时应掌握好强度,循序渐进,每次30~60分钟,每日1次。
3.维持用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或潘生丁等,以改善脑血循环。同时还可选用一些舒张血管平滑肌、增加脑血流量的药物,如尼莫地平,脑益嗪等。糖尿病患者应有效控制血糖,高脂血症患者除控制饮食外,还应尽早选用降脂药物。
4.功能锻炼:发生过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应经常进行功能锻炼。上肢功能锻炼时,可将双手撑于身后,髋部尽可能向前顶,伸展整个脊柱。下肢功能锻炼时,可步行上下楼梯,或仰卧后,双腿在空中做“蹬自行车”运动等。
5.生活指导:按时作息,避免过度疲劳,保持情绪稳定,调整心态,乐观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6.定期复查血压、血脂、血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