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感知文言文特点 把握文章叙事主线

来源 :广西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kfdf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统编教材中,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4课《司马光》是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所学的第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编者意图中的“语文要素”包括“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和“学写一件简单的事”两点,“人文主题”是“美好的品质”。
  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及历代模仿文言的作品。基于多年教学经验,笔者深知,因为文言和文言文已经远离学生当下生活,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特别吃力。
  对于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说过:“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由此可见,“多读”是温儒敏所倡导的古诗文教学核心思想。因此,尽管本单元“语文要素”中有所谓“带着问题默读”的要求,但笔者以为,此文教学不宜作为默读训练的“例子”,反倒更应倡导“诵读为要”的思想。为了帮助学生学好这第一篇文言文,结合本单元编者意图,笔者认为,本课教学应紧紧抓住朗读、复述、感悟文言文特色三个语文要素和一个“美好的品质”人文主题,从“读好停顿培养语感→抓关键词复述故事→文白对照体会文言文特色→紧扣人文感受品质”入手,引领学生整体感知文言文语言特色,把握文章叙事主线,为“学写一件简单的事”积累习作经验。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切实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使之爱上阅读文言文。
  一、通过读好句读停顿,感受文言文阅读的节奏,培养文言文诵读的语感
  小学阶段文言文阅读以朗读为主,最好能够熟读成诵。“诵读”除了要读出声音,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味,只有反复多次才能见效,进而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诵读”,是《司马光》这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落实的第一个“语文要素”,对应于该课课后练习第一题“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中间的停顿。背诵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多种诵读方法。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本文与平时所读课文的不同。通过自由朗读和师生小结,学生对文言文有了初步感受,很容易说出本课“比以前学的课文短”“自然段比别的课文少,只有一段”“字数很少,只用了30个字”,还有的学生发现了“古时候有的东西和我们现在的说法不一样,比如他们说‘瓮’而不说‘缸’”等。
  接着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好每个字的读音和词句间的停顿。
  之后是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不认识的字。
  最后是诵读指导。经过听范读和两次自由朗读后,学生已然可以解决课文中生字、难字的读音,但读好“停顿”是个难点。要把握好文言文诵读的停顿,就要注意诵读中的句读,句读读好了,也就意味着掌握了文句的意思。要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可重点介入长句句读指导,如“光/持石/击瓮/破之”等,并用自己的示范领读,带领学生读好每一个句子的停顿,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文言文诵读“声断气不断,声断气连”的节奏美。
  学生通过多次反复诵读,可慢慢感受到文言文诵读的趣味,语感会慢慢习得,如此这般的短文背诵自然不在话下。在这个环节,教师可通过“看着板书试背、擦掉板书再背”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多種方式的背诵练习,达成课后第一题学习目标。
  二、通过抓住关键词语,把握文章叙事主线,复述课文故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第二学段“阅读”在内容理解方面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在教材培训会上谈到三年级文言文教学时指出:“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就要学生练习详细复述。”而所谓“复述”,就是“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对应于单元语文要素“理解课文的意思”和“学写一件简单的事”,该课在课后练习中设置了第二题“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针对《司马光》一课,“理解课文的意思”其实不难,因为本课所讲故事学生早已耳熟能详,“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的重点是依托本课课文内容展开“复述”,而“复述”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学习难点,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相应的学习支架。教师可提示以下两种学习方法:一是借助注释读通文章;二是厘清故事脉络,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把握文章叙事主线,再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清楚。借助注释学习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是已有学习经验,无须赘述。如何寻找关键词呢?依据本文叙事结构单一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抓住简单叙事中能够体现故事脉络的关键动词,比如本课中的戏、登、跌、弃、击、活六字,厘清其先后顺序,便能让故事“言之有序”;再配合相关人物,结合自身对故事场景等方面的理解和想象,便可完成“复述课文故事”的学习目标。
  师:这个故事围绕主人公司马光,(指着板书)“先写了”司马光和小朋友在庭院嬉戏,发生了意外;“接着写了”司马光怎么救人;“最后写了”落水的孩子得救了。作者就是这样,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生齐答,师板书)——来写。是的,按照这样的顺序,就把故事写清楚了。如果让你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你能按照这样的顺序讲下来吗?请注意这几个关键词(课件出示“戏——登——跌——弃——击——活”)。另外,注意用上看注释的方法,读通读懂课文。然后自由练习,跟同桌讲一讲这个故事。
  学生自由练习讲故事,老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讲讲这个故事?
  生1:一天,一群儿童在一座庭院里玩耍,一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登上了瓮,一不小心掉进了装满水的瓮里。这个时候,其他小朋友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找来一块大石头,砸破了瓮,水流了出来。于是,小朋友得救了。
  师:真棒,用自己的话根据关键词的提示,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都讲清楚了。还有谁想试试?   生2: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一个小孩爬到了水缸上,一不小心,脚一滑,掉到了水缸里。其他孩子受到了惊吓,纷纷跑去找大人。而司马光很冷静,在积极想办法,忽然,他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只见他拿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向水缸,水涌了出来,那个孩子终于得救了。
  师:他讲清楚了吗?
  生:讲清楚了。
  师:这位同学不仅按顺序把故事完整、清楚地讲了出来,有的地方还加入了自己的想象,让这个故事听起来更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除了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叶圣陶先生说过:“听说读写并重。”统编教材在强调听说读写的基础上,还注重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
  三、通过巧用文白对照,深刻体会文言文特点,讲好课文故事
  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一脉相承,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很多来自古代汉语。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是文言文的主要特点。《司马光》课后练习第三题“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便直接指向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较前文“说说这篇课文与之前所学课文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又进了一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地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可以采用文白对照的方法,让学生结合自己在之前朗读、理解中的体会,将本文与其他课文、与自己讲的故事进行比较。
  师:听了同学们的故事,老师忍不住也想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了。老师还有个小请求,老师讲完一个意思,同学们就念出课文中与老师所讲的故事内容一致的句子,行吗?
  生:行。
  师: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一天,他和小朋友们在庭院里玩。庭院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瓮,瓮里装满了水。有个小朋友爬上瓮,一不小心,失足掉进了瓮里。
  生:(齐读)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谁来接着往下讲?
  生1:别的小朋友都惊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向那口瓮。瓮被砸破了,水“哗啦,哗啦”地涌出来,掉到瓮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生:(齐读)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故事讲完了,思考还在继续。我们用那么丰富的语言去描绘,作者只用了30个字就讲清楚了,你们觉得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相比,和我们刚才自己讲的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1:课文语言特别短。
  生2:别的课文都是用很多个句子来描述,《司马光》这篇课文只用一句话就能把整个故事写清楚了。
  师:仔细看,是几句?
  生2:是两句。
  师:是啊,两句话就把一个故事讲清楚了,语言多精炼啊!还有谁想说?
  生3:这篇课文中,一个字的意思就代表了我们平时两三个字的意思。
  师:(问全班)你们发现了吗?(生纷纷点头)就像大家所说的,文言文的表达很短,很精炼。它虽然简短却不简单,简练又精彩。
  在比较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上的差异这个问题上,老师们不要设过高要求。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责任编辑徐轶老师在全国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培训会上就“三年级语文教科书编排思路与内容解析”所作的专题报告中强调:“这篇课文(指《司马光》)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学生能发现什么就是什么。”是的,因为这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要珍惜他们的“第一次”发现,不要拔高要求,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教师就要充分肯定,切实保护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通过图文对照,扣紧人文主题,感悟人物“美好的品质”
  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教学内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兼顾”。三年級上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美好的品质”,单元课文中的人物司马光、英子、列宁、白求恩,既有名人也有普通儿童,既有古代的文学家也有现代的革命家,在他们身上都体现了人物“美好的品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感悟人物“美好的品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学内容。那么,《司马光》这篇课文中,体现了小司马光怎样的品质呢?他的哪些“美好的品质”值得今天的孩子们学习呢?对此,教师不能生硬地“告诉”学生,而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和观看插图,以图文对照的方式,品读、观察、思考、讨论,重点体会小司马光遇事不慌、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用自己的智慧保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应教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再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课堂中学到的方法,去阅读更多的文言文,不断拓展阅读的“宽度”和思维的“深度”,体会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努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杨祎.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古诗文的编排与教学[J].小学语文,2019(11).
  [3]陈先云.谈谈小学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编排及呈现方式[J].小学语文,2017(10).
  (责编 白聪敏)
其他文献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这正好可以用来说明贵港市江南中学(以下简称江南中学)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初衷。“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让孩子们更清楚自己的人生规划。现在,我的孩子改变了很多,学习主动性加强了,还自学日语,他说对以后考理想的大学有帮助。”该校学生家长郑家焕对记者说。  成立“生涯
期刊
十年前,我大学毕业,进入南宁市民主路小学从教,在“师带徒”的学习平台上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前行。直至2015年11月28日,我作为广西唯一的选手,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七彩语文”杯第六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遭遇”了从教以来最大的一场“硬仗”——比赛前一天抽签定课、仅仅一个晚上准备,所幸有众多师傅的智慧和精神支撑,我终于顺利闯过这一关,拿下了大赛一等奖。这次赛课,我执教的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
期刊
“无眼镜学校”并非不可复制  范家小学是一所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的乡村小学,只有51名学生,但该校有一处特征让不少人惊讶不已:没有一名学生戴眼镜。范家小学校长张平原说,学校并未刻意去预防近视,都是“常规的预防”。他觉得“这个主要跟孩子玩耍的时间长短有关”。(1月1日 中国青年报)  【点评】要完全做到全校没有一个学生不戴眼镜或许有点难,但从科学管理的角度来说,“无眼镜学校”并非不可复制,比如在日
期刊
教师把期末评语画成肖像画 期末来临,教师们一定少不了这项工作——写期末评语。浙江杭州景成实验学校教师洪燕,给全班39名学生都画了肖像画。一张生动的漫画肖像,再配上简洁的文字评价,就是她送给学生的期末评语。网友纷纷点赞:“有趣又有才!”(来源:中国教育报)  北京市中小学生寒假领“护眼教材” 寒假来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为每一位中小学学生和家长准备了一份“护眼教材”——《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读本》
期刊
在来宾市滨江小学(以下简称滨江小学)学生成思颖看来,与韦荔蘋相遇是一次“美丽的遇见”。“有一次,韦校长把我叫到办公室,那时候我心里很忐忑,怕被批评。但没有,校长就像对待朋友一样,给我泡茶,和我聊学习,还告诉我很多学习方法呢!韦校长真是一个没有架子的校长。”成思颖说。  “让教育成为美丽的遇见”,是韦荔蘋始终追寻的教育境界。  发现教学之“美”  韦荔蘋和“美”的相遇,是从课堂教学开始的。  199
期刊
就数学教学而言,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程度决定着一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那么,如何判断学生是否进入深度学习了呢?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程度如何,即教师在推进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引发学生不断地思考富有思辨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不断唤醒学生的数学直觉和高阶思维,能够洞察、理解和深化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建构。本文以“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说明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具体做法。  一、激活经验,深度进入学
期刊
在传统思维中,学校课程建设的主角是校长或校长带领下的学校领导班子,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课程实施。然而新的课程理念将教师和学生全部卷入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是学校课程理念的践行者,而且是课程建设的主力军,是学生学科素养形成和提升的引领者、推动者、帮助者。  2016年岁末,柳州市公园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公园集团)申报了7个“1+X”学科拓展型课程研究项目,推动语文、数学、英语等7个学科国家
期刊
近年来,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已经意识到概念教学应该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然而,数学概念原本就具有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点,教师如果不能对内容有深刻的分析和把握,很难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引导学生去把握概念本质,于是便只能沿袭“读—背—记”的老套路。笔者以为,概念是事物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是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基本要素;而指向概念本质的教学,应该带领学生经历“整理素
期刊
“在下雨的时候,雨滴到这个传感器上,雨棚就会伸出来,衣架会收回,避免衣服被雨水打湿。雨水干掉后,雨棚又会自动收回去,衣架重新伸出来晾晒衣服。”刚从南宁市逸夫小学(以下简称逸夫小学)毕业的学生卢结轲,向记者展示和介绍了自己制作的防雨神器“智能晴雨棚”。这一作品在第34届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小学组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  卢结轲是陆俊达培养的众多“小发明家”之一。陆俊达是逸夫小学的科技辅导员,从事
期刊
四年前,班辛春如愿考上了广西师范大学。“如果不是兰老师,我或许就辍学去打工了。是兰老师把我的心拉了回来。她经常找我谈心,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鼓励我坚持读书。是她让我明白: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班辛春感动地说。  班辛春口中的“兰老师”,是河池市宜州区北牙中学(以下简称北牙中学)教师兰林喜。班辛春在北牙中学读书时,产生过辍学外出打工的念头,是兰林喜多次开导将其劝回学校。从教27年,兰林喜用爱滋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