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从这里展翅高飞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zhe88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一所学校没有文化,这所学校在严格意义上还不是一所学校;如果一所学校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这所学校就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想谈谈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与时俱进的理念文化是学校的应有之义
  如果说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灵魂,那么校园精神就是校园文化的主导,校园精神的内涵是校园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是师生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教育是传承文化的行业,但有些学校却在实践中疏远了文化,使文化传承中最富有表现力、创造性、最具有张力的那一部分在长期的忽略中流失了。一个民族的未来走向,关键要看这个民族是否有博大精深且充满活力的文化。教育应该自觉肩负起这一重任,从单一性的知识传授向全方位文化育人转变。在文化的传承中,应激励师生不断勤勉向上,积极进取,勇于超越,争创一流。
  二、浅谈校园文化育人的内涵
  文化育人的本质就是创设一种环境、一种氛围。
  学术氛围、人际环境和求知风气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缓缓的积累和沉淀,其既已成,便难移易,汇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影响着代代学子。就教育本质而言,教育的成功是环境陶冶和人格熏陶的结果。
  文化对一个学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健康的文化必须有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根底,同时又要能前瞻性地应对生存发展的问题,并能够丰富学生的心灵,凝聚成主体的内在精神力量。这样,文化的战略意义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文化能帮助学生提高人文修养,改变知识面窄、综合素质偏低的现状,增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提高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辨别是非、美丑、善恶,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促使他们知识趋向全面,素质不断提高,人格走向完美,达到全面发展。
  三、文化动力时代,学校应当何为
  学校的真正使命是塑造民族的精神空间,它是一项神圣而伟大的事业。它让人类一切优秀文化进入学生的内心,参与组建学生的最深存在,从而给学生以深厚的教养,此所谓养成教育,也即“教化”。如果教育只是采取灌输的方式,那么就是在最需要自由的地方取消了自由。当教育把学生的精神空间塑造得广阔、高远、深厚而灵慧时,主体就获得了一种极为宝贵的精神势能。
  学校应该成为社会生活的桥头堡和民族精神的践行者,所以应该把学校营造成世俗生活之上的象牙塔,应该超越世俗浅见,不让功利计较、实利打算束缚了心灵的自由。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进入社会之前获得一种精神的高度,一种可以转变的源源不断的精神势能。它对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它对一个民族来说也绝对重要,只要营造了深厚高远的学校文化精神氛围,学生就都能把学校视为精神文化圣地。学生进入学校,接受了科学、人文精神的薰染、陶冶,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整体的提升,获得独立的人格、丰富的心灵、敏觉的创造能力。那么,这个民族也就积蓄了巨大的精神势能,就有望在短期内崛起,并以自己的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物质文明为世界文明增添色彩,站在平等地位与世界上的强势文明对话,并获得迈向未来的持续动力。
  四、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创造和谐优美的环境
  学校围绕教育主题,在思想品德、理论教育、科技创新、文化艺术、社会实践、技能培养等领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开展中,学校应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新生入校军训、迎新生文艺晚会、田径运动会、辨论赛、书画赛、球类赛、周末舞会以及周一的升旗仪式等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展示个人的平台和锻炼的机会,又丰富了学习、娱乐、生活空间,还使学生得到道德情操、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的陶冶与提高,强化了综合素质,达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全面发展的目的。
  学校的校容校貌等外在形象是相对静止的内容,但却有着持久的影响力。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互为依存,都是一种教育思想的体现。校园绿树掩映,花红摇曳,人文荟萃,清幽宜人,是体现寓情于物、寓情于景、寓教于景等理念的学校环境建设,思想上能显现出学校独特的气质,凝聚着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给学生以道德、文化与个性品格的良好熏陶。
  校园的广播、报纸、板报、电视和校园网是校园文化中最具敏感性的部分,以其快速和浓烈的时代气息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在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和“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倡导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以及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
  总之,一个人的才能一般源于天赋,而天赋又不会轻易改变。但是,多数人深藏潜伏的天赋,只能借助外界事物的激发才能得以发挥。激发的才能如果不断加以关注和培养,就会发扬光大,否则就会萎缩消失。因此,如果不能把一个人的天赋与才能激发出来,并将其加以保持,那么其潜能就会逐渐退化,最后失去它的力量。加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通过文化知识教育和科技知识普及等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让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树立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明白个人成才最终要靠自己的努力,要在努力中实现人生价值,把握方向,积极进取。
其他文献
在初中物理演示实验中,我们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实验前一定要充分准备  演示实验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要在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第三,要掌握演
期刊
课堂教学是一种讲究效益的活动,它要求教师要高质量地传递各种信息,即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眼见不如手动,只有在实践中学习,同学们的才智和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学会探究性学习,能够使大家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被观察物理现象的表象上,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不断品尝“发现”与“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探究的乐趣,从而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新的物理
期刊
教学资源需要教师不断创造性地开发和整合。要精心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并加以利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来说,都迫切要求强化教师的课程资源整合意识,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整合、利用能力。  那么,怎样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呢?  结合我校实际,我认为首先学校要创设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资源
期刊
义务教育《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教育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注重情感教育的科学性,在“透”字下功夫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
期刊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它综合了社会、地理、政治等学科的内容,庞杂而有序,宽泛而有治。如何让初中生“爱上”历史课,这是历史教师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令多数教师感到头痛和棘手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进课堂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使师
期刊
新课程改革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各个学校都掀起了改革的浪潮。初中政治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它突出表现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及由此引发的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处理及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的改革。从政治课程的特点出发,怎样才能把学生原本以为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课变成受他们喜爱和欢迎的课呢?怎样才能让思想政治课“活”起来呢?下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和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注重培养学生
期刊
课堂教学是落实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教师要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如何搞好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呢?我以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参与学习  一节课教学效率如何、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是外因,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是内因。首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由
期刊
初中学生回答物理问答题时,往往不能用准确简炼的语言文字表达物理含义和实质,常常抓不住重点,答非所问。久而久之,学生对此产生了畏难情绪。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做改变这种困难局面的有心人,对学生有的放矢地加强训练,使之逐步掌握解这类习题的要领和思路,最后达到练有所成,得心应手。  一、解问答题的一般思路  1、认真审题。要弄清题目给出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找出已知条件和要回答的物理问题。  
期刊
乡镇学校体育工作,相比较城市学校而言,的确有更大的难度。要提高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必须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我们要考虑主客观的诸多因素,要涉及到物质基础、人的意识、师资的数量和质量等一系列问题。本人在近几年工作中有一些体会,愿与同行分亨:  一、乡镇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校体育观念的落后  学校为提高学生文化课成绩,为争取考入高一级学校取得铁饭碗,往往会忽视体育教学和课余
期刊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作为新课改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学校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对信息化教学的错误理解以及实践中的盲目机械操作,这些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易使教育信息化偏离正确的方向。下面,笔者从技术环境、课堂教学二个方面对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的错误进行分析,力求引起一些一线教师的反思,达到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