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具有普世价值的理论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wa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际关系理论方面,西方现有理论也解释不了许多中国的现象,同时,我们还缺乏具有普世性影响的理论,提升中国软实力,需要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
  
  现有国际关系理论也解释不了中国现象
  
  人民论坛记者:中国模式,是一种现有的西方理论和话语还无法解释清楚的新模式,这将影响包括经济学在内的一系列学科理论。目前我国还缺少这样具有影响力的学科理论。林毅夫先生提出,现有理论难以解释中国经济“奇迹”。林先生的观点是针对经济学领域,在国际关系理论方面,是否存在同样的情况呢?
  阎学通:在国际关系方面,西方现有国际关系理论也解释不了许多中国的现象,如不进行战争也能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于世界落后水平的国家具有世界强国水平的软实力;在边界冲突不解决的情况下能与邻国建立友好关系;国内民主水平低的国家却具有高于民主发达国家的开放政策;科学技术水平低的国家科学技术水平高的国家有更强大的软实力。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之所以不能解释中国的现象,最主要原因是其理论基础是西方的传统政治思想,认为国际社会的无政府性决定了国际体系内没有等级,实际上无论是有政府体系还是无政府体系,任何社会体系的秩序都是以等级为基础的。现今联合国体系就是一个等级体系,即常任理事国、非常任理事国和普通会员国三个等级,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更是以股份多少决定投票权。这三个组织是现在维持现行国际体系秩序的最主要的三个组织。因此这种忽视国际社会客观等级现象的理解是解释不了上述现象的。实际上国际社会的等级是由实力决定的,而国内社会的等级是由权力决定的,这是两种社会的性质区别原因。
  人民论坛记者:您在《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实力》一文中就提到: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关于布什的单边主义政策削弱了美国软实力的论述在我国影响很大。以至于误导人们将软实力理解成为文化实力的负面作用。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是否因为我国缺乏这样的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所致?
  阎学通:现在将软实力理解为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原因是受了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的影响,他未能分清软实力中包括了操作性与资源性两种要素,因此错误地提出聪明实力(smart power)的概念,他知道人的决策作用很重要,但决策又不是文化内容,因此他不知如何处理这个概念。硬、软、聪明是分类原则混淆。而将硬实力分为军事和经济,将软实力分为政治和文化则分类原则明确,而且符合客观事实。现在将软实力误以为是文化软实力,其原因是以为软实力是输出文化的力量,将美国电影作为软实力代表。而事实上,软实力的核心力量是吸引力而不是输出力。例如外国人学习中文的比学日文的多,尽管日本电影比中国电影出口要多。因此重要的是国家如何提高自己的吸引力而不是输出自己的文化。要提高自己的吸引力,第一步是提高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只有本国的文明程度高于别国,才会对别国产生吸引力,从而别国人自愿改变自己的思想。提高本国文明程度靠得是政府政治力量而不是文化力量。吸引力是政府操作层面的问题,取决于国家的文明程度。软实力的提高有赖于政府的操作能力。
  在国际关系理论方面,正是由于我们缺乏对国际问题进行成体系的理论解释的能力,导致非常容易接受别人提供的一些观点。因为问题提出总是要有一个解释的,在自己不能进行独立系统思考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接受外来的观点。
  人民论坛记者:从国际视野看,我国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方面存在哪些不足?
  阎学通:就国际关系理论而言,我们缺乏能在世界上有普世性影响的理论。首先,不应否认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共性。社会科学有特殊性,和自然科学也有共性,既然这两者都叫做科学,就不应该否定二者的共性。国际关系理论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否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共性。共性体现在:第一,科学是能够重复的,理论所解释的现象能够接受客观世界的实证检验;第二,一定是自己具备理论逻辑的完整性,不能存在内部矛盾;第三是能公开。
  其次,我们现在国际关系理论里缺乏自己的传统政治思想。如果现在想在国际关系理论上有创新的话,就要以传统政治思想为基础。
  最后,缺乏认真的态度,太多的介绍、翻译外来理论上下功夫,缺乏自己建立的原创性,缺乏自己建立的具有特色的理论。
  
  我们需要进行理论建设,建立一种有普世性的思想
  
  人民论坛记者:构建具有影响力、成体系、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学科理论,对增强我国政治软实力的意义何在?
  阎学通:我们做理论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真的是为了增加国家的物质财富吗?当然不是!对于一个大国来讲,如果我们只有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没有政治实力,综合国力不平衡发展的话,是做不到真正崛起的。一个能够崛起或者说最终成为世界主导的国家,一定是一个综合实力强国,就是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平衡发展的国家。这样一个高度文明自律的国家需要一种为全体人民接受的思想理论。我们需要进行理论建设,建立一种有普世性的思想。一个国家要是没有这样的理论基础,就不能成为一个楷模,不能成为一个其他国家自愿效仿、自愿接受其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国家。
其他文献
思想病症   纵观各类腐败案件我们不难发现,官员收入不透明是引发种种腐败的重要原因。从近年来查处的各类腐败案件看,一些领导干部并非一开始就腐败,而是通常经历一个思想意识逐渐变化的过程,在生活细节上放纵自己,或者被配偶、子女拖下水,一步步蜕变为腐败分子的过程。领导干部树立“当官要经得起选查,财产要经得起晾晒”观念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干部感言   中共四川南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邵俊华:
期刊
5·12汶川大地震爆发后,中华儿女在大灾大难面前永不低头的伟大民族精神得到了充分展示。可以说此次救灾过程中体现出的抗震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素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得到了充分彰显。  在此背景下,2008年5月18日,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北京市科社学会会长
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易:精神家园是相对物质家园来讲的,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人不仅有物质生活需要,还有精神生活需要。有了精神家园的支撑,人就有了安全感、幸福感,人的生活才有意义;失去精神家园,人就会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还会发生心灵扭曲。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民族之中,个体的精神总是由民族共有的精神来维系和滋养的。因此,个体的精神家园被民族精神大家园所包含,形成民族共有
期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解题的时候了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秦宣:在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过程中,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凸显,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表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是于2006年底提出的。在提出之后至今的不到两年的时间中,我认为产生了以下几点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学术界和宣传部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刻。第二
期刊
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闫志民: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探讨:一,究竟有没有人类普世的核心价值。这个问题涉及到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概念。过去我们只是简单地把它归于资产阶级的价值体系当中,但是社会主义也需要有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究竟哪些是资产阶级独有的,哪些是人类普世的?  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对于这一点,马恩的论述是大家普遍比较认同的,
期刊
编者按: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人民论坛上期刊发的“花园村之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专题探讨了东部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引起广泛关注。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思路也不尽相同,就中部地区而言,受自然地理、基础设施、文化观念等约束,普遍存在生产发展滞后、物质积累不足的现象,中部地区如何立足当地实
期刊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徐鸿武:核心应该只有一个,因此,我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提法不太准确。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之魂,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肥沃土壤,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5·12汶川8.0级大地震,激起了全国各族人民高昂的爱国热情,这是民族精神的集中爆发,是对中国软实力的重大考验。  彰显出中国人民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勇敢战斗的民族精神。灾难
期刊
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由于条件优越,生活安逸,“缺乏社会责任感”,便是不少人对“80后”的批评和指责之一。然而,从震灾发生的那一刻起,太多的“80后”让我们眼前一亮,更让我们倏然动容。  在抗震救灾最危急的时刻,成都市 “80后”在行动,一批大学生志愿者战斗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从5月12日开始的每个夜
期刊
编者的话:85岁的刘国光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是当前中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他早在1979年就论证了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识深刻;为中国经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决策,做出了现行的论证等等。时值改革开放30周年,经济领域翻天覆地的巨变也催生了人们对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强烈诉求,许多经济学者对此进行了富
期刊
在最应树立的十个新观念中,排在最前面的是反映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和“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一系列理论创新的总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在新形势下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理论依据。列在第一、二位,说明从领导干部、学者,到普通群众,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已获得高度共识。特别是“以人为本,以民为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