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2月10日,一则《男子淄博火车站跪别父母》的消息被爆出后,迅速引发广泛关注。据悉,当晚在淄博火车站内,一位旅客在前来送别自己的父母面前突然跪地不起,并对着父母磕起了头,而一旁满头白发的老父亲则伸手抹着眼泪。这感人的一幕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据悉,这位下跪的男子在北京工作,且已经4年没回家过年。父母已经80岁了,是典型的“空巢老人”。面对前来送站的老父母,加上之前喝了点酒,情绪激动,自觉愧对父母,所以长跪不起。事情一出,有人感动,认为男子这一跪道出了不少在外游子内心的酸楚。而对于男子4年没有回家的质疑,很多人也表示理解,认为如今过年回家的诸多尴尬,确实让很多子女有些为难。
男子长跪不起折射出中国式养老之痛
离别的场景总是会催人泪下,尤其是这位男子以长跪不起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不舍之情,应该说这是一种真情表白,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必须踏上归途的无奈之举,想孝顺父母,却又有很多理由不得不踏上离别的列车。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下跪的方式来告别父母,虽然有点“另类”,但这样的真情表达又有何不可呢?只不过,这样的表达却让我们多了几分伤感,多了几许思考,这其实是当今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折射出了中国式养老之痛。“空巢老人”这个称呼我们并不陌生,或许你家里就是这个状况。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即便再思念,也会忍住,且总是对子女报喜不报忧,他们总是不希望自己成为子女的负担,成为子女前进的累赘。
作为子女,他们想尽孝,但是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让他们停不下飞奔的脚步,连看望父母也总是来去匆匆,缺乏陪父母的时间,他们也有很多无奈、很多愧疚,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男子长跪不起是一种孝的表达,我们不妨给他一点掌声,至少在离别之时,他向父母送上了一份最真挚的情感,这能让父母感到安慰。但我们也希望健全社会服务体系,让在家的父母不担心生病,不害怕寂寞,让他们的晚年生活一样精彩。
离家的不舍与回家的尴尬
对于长期远离家乡的人来说,回家当然是尴尬的。今天的中国是个飞速变化的中国,从乡村到城市,从大家族到小家庭,从家族牵绊到个性自由,种种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差异,都会让不少人产生“有家难回”的感觉:与父母的沟通越发困难,故乡的生活难以融入。可是,当越过千山万水,回到家乡,发现房间的摆设与多年前离家时的模样依稀相仿;当年在院子里栽种的小树,今已亭亭如盖;父母做的饭菜还是满溢着童年的香味。只是父母的鬓边白丝、自己的一身尘土,都提醒着我们,父母老了,我们长大了,社会变化了,但家还在那儿。
平心而论,家乡的不少风俗习惯,确实与现代都市生活有些脱节。亲戚之间的虚荣攀比、劳神费力的人情往来、父母的逼婚催促,这些确实令人烦恼,也并非家乡的温情所能掩盖抹平的。但这些代际的摩擦与冲突,也是一种时代的表征。也许子女并不该让本已面对变化手足无措的长辈更加茫然,亲情即便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观念的冲突,但至少能够减轻震荡的幅度。维系家的是亲情,回家之所以有烦恼,归根结底依旧是我们心里在乎,在乎对方的感受,在乎各自的看法。或许我们能远离家乡,但当我们踏上旅程,心中的不舍已经取代了回家的尴尬,这就意味着我其实离不开家。既然如此,家就值得我们珍重,应当得到我们的呵护。
据悉,这位下跪的男子在北京工作,且已经4年没回家过年。父母已经80岁了,是典型的“空巢老人”。面对前来送站的老父母,加上之前喝了点酒,情绪激动,自觉愧对父母,所以长跪不起。事情一出,有人感动,认为男子这一跪道出了不少在外游子内心的酸楚。而对于男子4年没有回家的质疑,很多人也表示理解,认为如今过年回家的诸多尴尬,确实让很多子女有些为难。
男子长跪不起折射出中国式养老之痛
离别的场景总是会催人泪下,尤其是这位男子以长跪不起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不舍之情,应该说这是一种真情表白,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必须踏上归途的无奈之举,想孝顺父母,却又有很多理由不得不踏上离别的列车。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下跪的方式来告别父母,虽然有点“另类”,但这样的真情表达又有何不可呢?只不过,这样的表达却让我们多了几分伤感,多了几许思考,这其实是当今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折射出了中国式养老之痛。“空巢老人”这个称呼我们并不陌生,或许你家里就是这个状况。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即便再思念,也会忍住,且总是对子女报喜不报忧,他们总是不希望自己成为子女的负担,成为子女前进的累赘。
作为子女,他们想尽孝,但是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让他们停不下飞奔的脚步,连看望父母也总是来去匆匆,缺乏陪父母的时间,他们也有很多无奈、很多愧疚,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男子长跪不起是一种孝的表达,我们不妨给他一点掌声,至少在离别之时,他向父母送上了一份最真挚的情感,这能让父母感到安慰。但我们也希望健全社会服务体系,让在家的父母不担心生病,不害怕寂寞,让他们的晚年生活一样精彩。
离家的不舍与回家的尴尬
对于长期远离家乡的人来说,回家当然是尴尬的。今天的中国是个飞速变化的中国,从乡村到城市,从大家族到小家庭,从家族牵绊到个性自由,种种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差异,都会让不少人产生“有家难回”的感觉:与父母的沟通越发困难,故乡的生活难以融入。可是,当越过千山万水,回到家乡,发现房间的摆设与多年前离家时的模样依稀相仿;当年在院子里栽种的小树,今已亭亭如盖;父母做的饭菜还是满溢着童年的香味。只是父母的鬓边白丝、自己的一身尘土,都提醒着我们,父母老了,我们长大了,社会变化了,但家还在那儿。
平心而论,家乡的不少风俗习惯,确实与现代都市生活有些脱节。亲戚之间的虚荣攀比、劳神费力的人情往来、父母的逼婚催促,这些确实令人烦恼,也并非家乡的温情所能掩盖抹平的。但这些代际的摩擦与冲突,也是一种时代的表征。也许子女并不该让本已面对变化手足无措的长辈更加茫然,亲情即便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观念的冲突,但至少能够减轻震荡的幅度。维系家的是亲情,回家之所以有烦恼,归根结底依旧是我们心里在乎,在乎对方的感受,在乎各自的看法。或许我们能远离家乡,但当我们踏上旅程,心中的不舍已经取代了回家的尴尬,这就意味着我其实离不开家。既然如此,家就值得我们珍重,应当得到我们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