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之关键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lw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问,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以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有效提问 优化教学
  
  勿庸讳言,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提问而言,存在这样的误区:少数教师不给学生充分阅读思考的时间,提出的问题要么浮于表面、细微琐碎,要么大而无当、无从下手,要么就是满堂问,问题缺乏有效性,无价值。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教学的核心,它有着其他教学方式无法取代的功效。
  一、激发兴趣
  一次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产生出较强的自主性、积极性。例如:讲授杜卫东的《明天不封阳台》,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提问:如果你家有个阳台,你赞成封闭吗?为什么?让我们走进文本,了解作者决定不封阳台的原因。这样,在问题的激发下,学生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旺盛。除文章开头的导入外,我们还可以在教学过渡、知识拓展等环节有效提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催化思考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积极思维,是研究问题的内部动力,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实践证明,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是思维的启发剂。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例如:教授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在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中的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的小学生,“最后一堂法语课”,使他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将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理解课文的主题,同时引起学生思考,从而开启了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三、促进创新
  有利于开阔学生思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有两种,一种是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而是几个,它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不同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多角度的心理兴奋,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种是解答问题时所用的理论是综合性的,它要求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纵向、横向或纵横交错地联系起来,进行一番加工创造,灵活地运用,这同样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学习季羡林的《成功》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成功的因素有哪些?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以下规律,实施有效提问,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1.目的明确,重点突出
  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内容应结合教学目标,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置。所以,课堂提问忌不分主次轻重,为提问而提问,而要有的放矢,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果脱离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例如:学习培根的《论美》一文时,教师可围绕“了解培根的审美观,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这一教学目标,设计以下问题:作者怎样看待美?你认为美是什么?这样提问,紧扣教学重点,目标明确。
  2.设置梯度,循序渐进
  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针对学生实际,准确掌握提问的难易程度,要安排好问题的梯度。如果确实有难度的提问,必须分解难度,设置成多问,层层递进,逐步引导,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中,充分享受探索的乐趣,达到最终问题的解决。课堂提问要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使学生顺着“梯子”爬,以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学记》上的“善问者如攻坚木,其先易难,后其节目”讲的正是这个道理。一般来说,在新授课中设置的问题跨度要小,在复习课中设置的问题跨度宜大。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文中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都止不住流下了眼泪?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设疑,有助于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体味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3.善于启发,积极引导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旨在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代替。故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提问来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应启而发。比如,教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可以这样启发学生: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向读者介绍的?假如让你来介绍苏州园林,你还有别的思路吗?
  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若时机掌握得不好,就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在学生的“愤”、“悱”之时。这时提问定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上下求索。
  4.适量适当,频率合理
  提问要适量。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口若悬河,只顾自己讲,从不提问去引导学生;有的教师不停地问,满堂问。学生的学习变成教师强加的任务,而不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由此出现学生“厌问、拒问、乱答”的现象,产生负效应。因此,提问的总量要合适,需要问则问,能不问则不问。
  提问要适当。就是说要注意分寸,所提的问题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说。如果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要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便能够得着。
  此外,提问的频率分配要合理。要用提问来控制课堂的节奏。有些研究者认为教学的起始阶段、中段、结尾时提问的频率较高。起始阶段用启发式导入教学情境;结尾阶段需要思维的深化或检测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在教学的中段,应让学生多进行教学的实践活动、自主活动。总之,提问要使课堂有张有弛,有快有慢,这样学生就不会出现疲劳和厌倦。
  5.尊重学生,平等民主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第一前提就是尊重学生。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学习的权利,尊重学生的情智现状。承认学生间存在的差异,相信学生的可塑性。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切勿草率武断地否定学生的异论。
  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的,教师和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带头打破“一言堂”,抛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树立“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思想。教师应为学生超过自己而欣慰,教师应该是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而不是凌驾于真理之上的圣人。谦逊豁达、虚怀若谷的教师不仅可以授业解惑,而且可以传学生治学之道,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6.充分鼓励,提出期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作过一个比喻:“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教师对学生的一句中肯的评价,一个积极的鼓励,都可能会成为点燃学生心灵的“火星”。
  学生答完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对答错的学生白眼相待,讽刺挖苦,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其努力的方向。
  总之,好的提问,好比水中投石,能激起千层浪花,能打破学生脑海里的平静,荡起思维的层层涟漪。教师应善于借助提问调整课堂节奏、调节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钱领:论课堂提问的原则,中华活页文选,2008
  2.虞明琴:语文课堂提问的选点艺术,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
  (作者单位:①211900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初级中学②211400江苏省仪征市工业学校)
其他文献
背诵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之一。背诵对于发展学生的记忆,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和丰富口头语言,培养学习语文的习惯及学习兴趣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背诵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新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应背诵优秀作文240篇,后面还附有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70首。这充分说明了背诵这一传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处在人生黄金时期的小学生记忆力极好,背诵小学语文教材
期刊
【摘要】历史课在初中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通过客观再现史实、公正评价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使学生在历史的长卷中感情得以陶冶、情感得以升华,从而达到育人之目的。而如今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浪潮的冲击下,历史课情感教育的目标受到严峻的挑战。在应试教育主导中国教育的环境下,情感式历史课堂的构建愈发艰难。本文从现阶段历史课堂的结构和情感式历史课堂的构建两方面探索了突破历史课堂情感目标
期刊
我们现在使用的美术新课程教材,较之以前的教材有很大的改观,它在体现新课程理念上下了功夫,但无可否认,新教材仍存在某些缺憾,例如教材中渗透着较强的都市人审美情趣。这给农村的美术教学带来了一些不便,常听不少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师抱怨:现在美术课教师往往提不起劲来,学生热情也不高。  在美术教学中,教材无疑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载体,但决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美术新课标中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
期刊
说到作文,学生的眼里就充满畏惧;说到作文,学生的眼里就充满烦劳。   作文难,难作文,为什么学生对着作文,竟如此的苦恼?本来,作文应该是孩子们表达、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它应该如同讲故事一般,倍受学生喜欢。而如今孩子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写作的快乐?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作文的标准不恰当  作文时,老师对作文提出不恰当的要求。比如说: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多少字。在这种压力下,学生写作文就无心注
期刊
苏联教育家斯维特罗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的助手,就是幽默。”在教学中,幽默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助推器,是融洽师生关系的润滑油,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是消除紧张空气的排气阀。幽默的教学语言绝不是仅仅为了博得学生一笑,它在给学生愉快欢悦的同时,也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在日常的教学中,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情感、维持组织纪律、增强理解记忆,取到事半功倍
期刊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探求和获取知识的动力,它是学习成功的真正秘诀。因此,注重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教学互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如何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现结合自己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诱发学习兴趣  学习的环境有三种,即校园
期刊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强调“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而时代的发展又要求学生形成全新的学习方式,增强合作意识,因此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共同的任务,在合作中以“他山之石”攻“提高语文素养之玉”,从而达到有效阅读的学习目的,积累知识,丰富人生,促进个性发展。在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感悟合作学习的价值,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反思合作的效果,促进学生的阅读在合作中走上
期刊
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学习动机上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学习方法上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使学生养成独特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语文素养。  要实现“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既需要师生的通力合作,又要求师生都付出一定努力。  一、对教师而言,要树立大语文观,博览群书,通晓古今,具备较高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设计,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深入探究文本,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教学,担负着构筑学生“精神家园”、重塑学生“个体人格”、净化学生“灵魂世界”的重大使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程要求阅读
期刊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从提高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转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及社会素质上来。农村中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笔者在此方面的一些初步探索,与同行共勉。    一、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