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赏古典诗歌的前提是读懂,即能准确解释诗句,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何人、何事、何景、何物),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态度(某种感情、道理、情趣)。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
一、了解古典诗歌的类别
1.写景抒情类。或借景表达美好志向,或体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抒发对人生世事感慨。如杜甫的《登高》,借对秋江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志不得伸的感情。
2.怀古咏志类。或缅怀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苦闷,或抒发对国家时局的忧虑。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赤壁古战场的雄奇壮丽,表达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3.送别诗。或表达依依惜别、旷达劝慰之情,或叙写别后思念。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写的是情人间眷恋缠绵之情。
4.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借重新打开信封的细节,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牵挂。
5.山水田园类。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田园景象,表达归隐的闲适生活。
6.边塞征战类。或表达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如曹植的《白马篇》。
另外,还有爱国诗、爱情诗、咏物诗、闺怨诗、哲理诗等。了解诗歌的题材,有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便于分析诗歌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否真实、广泛、深刻。
二、知人论世
理解诗歌作品,一定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境遇、思想。如李白曾被流放夜郎,途经白帝城时,遇赦返回江陵。《早发白帝城》就是借写景来表达诗人获赦时喜悦欢快的思想感情的。又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亲历安史之乱,漂泊流离,生活困顿;目睹人民的痛苦,伤时感世,忧国忧民。《登高》《兵车行》等诗就反映了这些现象。
三、抓标题,读注释
标题是内容和主旨的体现,读标题往往能抓住诗歌的关键内容,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字透露出全诗的感情基调。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便知是写朋友间的离别。认真品味《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题目,便能明白孟浩然写此诗是希望得到张丞相引荐,出仕为官。注释往往是命题人所给的答题暗示,万万不可忽视。
四、准确理解关键词语和特殊的语法现象
有些诗句中有一两个词语起着关键作用,弄清楚对句子的理解就很容易了。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是理解整个诗句的关键,应解释为“因为”。
受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格律限制,古典诗歌语句上有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常见的有词类活用、省略、倒装和互文等,要能够识别解释。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使动用法。“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的正常语序为:“神游(于)故国,应笑我多情。”“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诗应理解为:将军和壮士经历多年的苦战,有的壮烈牺牲,有的光荣凯旋。
五、抓住诗眼,体味感情
所谓“诗眼”,即能够传达诗歌主旨的关键词、议论抒情的关键句。通过它,就能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感情。如陆游的《示儿》诗中的“悲”字就是“诗眼”,它浇铸着诗人的复杂感情:对侵略者的仇恨,对投降派的愤慨,对未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的悲叹。
六、了解常见的典实和意象
所谓典实,即诗歌里用到的历史事实和典故。应注意积累记忆一些常见的典实,了解其内容并揣摩作者所用典实的意图。从形式上看,有明用、暗用;从与内容的结合上看,分正用、反用。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的五个典故为正用,王维《山居秋暝》里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为反用。了解典实,才能准确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歌是用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就人物而言,有:忧国忧民的形象(“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求贤若渴的形象(“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钟情田园山水的形象(“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豪放洒脱的形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儿女情长的形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就事物而言,有:表示离愁别恨的“杨柳”(“杨柳岸晓风残月”),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浮云”(“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作为思乡怀人的代名词的“月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爱情的“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比喻高洁坚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的“菊”“松”“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象征寂寞凄凉和愁思悲伤的“梧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比喻旅途的艰险和离愁别绪的“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象征忧愁、悲哀思归的“杜鹃”(“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象征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的或借指传送书信使者的“鸿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但是,对意象的理解要防止绝对化,不可拘泥。如“梅”这一意象,在陆游和毛泽东词中是截然不同的。
把作者透露的一鳞半爪放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把一个个意象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这是解读诗歌的关键。分析诗歌,应透过外表它所描写的客观物象,看到寄寓其中的感情。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通过飞尽的鸟、独去的云、留下的山几个意象,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孤独寂寞、怀才不遇。分析形象还要注意虚实、色彩和“冷”“热”。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前两句实写客中情景;后两句则化实为虚,以想象未来相逢的乐反衬今夜分离的苦。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而李煜《望江南》:“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则又着色清淡,以冷色调表现凄清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思念故国的孤寂情怀。从诗歌景物描写的“冷”“热”中,可以体味出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彩云”“轻舟”,衬托了诗人喜悦畅快的心情;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寒蝉”“长亭”“烟波”“暮霭”“晓风残月”写尽了心境的悲凉。
一、了解古典诗歌的类别
1.写景抒情类。或借景表达美好志向,或体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抒发对人生世事感慨。如杜甫的《登高》,借对秋江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志不得伸的感情。
2.怀古咏志类。或缅怀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苦闷,或抒发对国家时局的忧虑。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赤壁古战场的雄奇壮丽,表达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3.送别诗。或表达依依惜别、旷达劝慰之情,或叙写别后思念。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写的是情人间眷恋缠绵之情。
4.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借重新打开信封的细节,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牵挂。
5.山水田园类。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田园景象,表达归隐的闲适生活。
6.边塞征战类。或表达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如曹植的《白马篇》。
另外,还有爱国诗、爱情诗、咏物诗、闺怨诗、哲理诗等。了解诗歌的题材,有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便于分析诗歌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否真实、广泛、深刻。
二、知人论世
理解诗歌作品,一定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境遇、思想。如李白曾被流放夜郎,途经白帝城时,遇赦返回江陵。《早发白帝城》就是借写景来表达诗人获赦时喜悦欢快的思想感情的。又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亲历安史之乱,漂泊流离,生活困顿;目睹人民的痛苦,伤时感世,忧国忧民。《登高》《兵车行》等诗就反映了这些现象。
三、抓标题,读注释
标题是内容和主旨的体现,读标题往往能抓住诗歌的关键内容,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字透露出全诗的感情基调。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便知是写朋友间的离别。认真品味《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题目,便能明白孟浩然写此诗是希望得到张丞相引荐,出仕为官。注释往往是命题人所给的答题暗示,万万不可忽视。
四、准确理解关键词语和特殊的语法现象
有些诗句中有一两个词语起着关键作用,弄清楚对句子的理解就很容易了。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是理解整个诗句的关键,应解释为“因为”。
受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格律限制,古典诗歌语句上有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常见的有词类活用、省略、倒装和互文等,要能够识别解释。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使动用法。“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的正常语序为:“神游(于)故国,应笑我多情。”“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诗应理解为:将军和壮士经历多年的苦战,有的壮烈牺牲,有的光荣凯旋。
五、抓住诗眼,体味感情
所谓“诗眼”,即能够传达诗歌主旨的关键词、议论抒情的关键句。通过它,就能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感情。如陆游的《示儿》诗中的“悲”字就是“诗眼”,它浇铸着诗人的复杂感情:对侵略者的仇恨,对投降派的愤慨,对未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的悲叹。
六、了解常见的典实和意象
所谓典实,即诗歌里用到的历史事实和典故。应注意积累记忆一些常见的典实,了解其内容并揣摩作者所用典实的意图。从形式上看,有明用、暗用;从与内容的结合上看,分正用、反用。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的五个典故为正用,王维《山居秋暝》里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为反用。了解典实,才能准确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歌是用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就人物而言,有:忧国忧民的形象(“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求贤若渴的形象(“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钟情田园山水的形象(“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豪放洒脱的形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儿女情长的形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就事物而言,有:表示离愁别恨的“杨柳”(“杨柳岸晓风残月”),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浮云”(“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作为思乡怀人的代名词的“月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爱情的“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比喻高洁坚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的“菊”“松”“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象征寂寞凄凉和愁思悲伤的“梧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比喻旅途的艰险和离愁别绪的“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象征忧愁、悲哀思归的“杜鹃”(“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象征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的或借指传送书信使者的“鸿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但是,对意象的理解要防止绝对化,不可拘泥。如“梅”这一意象,在陆游和毛泽东词中是截然不同的。
把作者透露的一鳞半爪放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把一个个意象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这是解读诗歌的关键。分析诗歌,应透过外表它所描写的客观物象,看到寄寓其中的感情。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通过飞尽的鸟、独去的云、留下的山几个意象,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孤独寂寞、怀才不遇。分析形象还要注意虚实、色彩和“冷”“热”。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前两句实写客中情景;后两句则化实为虚,以想象未来相逢的乐反衬今夜分离的苦。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而李煜《望江南》:“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则又着色清淡,以冷色调表现凄清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思念故国的孤寂情怀。从诗歌景物描写的“冷”“热”中,可以体味出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彩云”“轻舟”,衬托了诗人喜悦畅快的心情;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寒蝉”“长亭”“烟波”“暮霭”“晓风残月”写尽了心境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