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下的偶遇与反思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a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改下,各种创新相继引入课堂,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者在引入课堂辩论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但带来的不是喜悦,而是一系列尴尬。后虽进行了修正,但效果并不理想。最后通过探索,构建了一种新的模式——“墙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墙辩 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反思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笔者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在引入课堂辩论“激活”和“解放”学生方面做了积极尝试,但在实施过程中并不顺利,过程如下:
  一、辩论带来的尴尬
  教学必修I《辛亥革命》时,针对本课的重点“评价辛亥革命”和难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我设计了一场辩题为“辛亥革命成功了吗?”的课堂辩论,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为此,我提前一周向学生通报了这个计划,并要求学生积极准备。学生听后热情很高,这使我感到非常兴奋。但当一切到来时,带来的却是一系列尴尬:
  (一)课前组织和准备太草率。表现在分组不够细致,辩手的产生过于随意,致使大部分学生都感觉与己无关;
  (二)过高估计学生的兴趣和学识。由于学生不知道评价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不知道要准备哪些材料,不可能提出对己方有利的辩论,冷场、失败就不可避免,最终在尴尬的总结中收场。
  二、修正带来的困惑
  (一)修正
  痛定思痛,针对以上问题,课后我立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并对这一辩题进行了重新设计和修正:
  1.针对辩题,我先组织分析,指出落脚点是成功与否,并提供“评价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与否的标准”和有关辩论的一段视频,进行指导。
  2.针对学生无序准备这一现象,我先根据座位把全班分成两个大组,后又指定学习委员和历史课代表分别为两组组长,安排他们负责每个大组辩手的选定(要求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尽量选定那些比较活泼开朗健谈的学生),然后上报,由教师对选定的辩手进行相应的指导。
  3.针对论辩材料,考虑到高一学生课后时间比较紧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复印部分内容供他们参考(双方的内容有所区别),并鼓励他们多利用网络资源,最好把可利用的资料摘抄在小卡片上。
  (二)修正后的困惑
  修正后,继续在其他班级进行,其中有一个班虽然也有一些问题,但基本还算成功,另两个班还是失败,主要问题如下:
  1.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不高,除辩手以外的学生对辩论缺乏准备;冷眼看笑话的多,真正关注内容的少;缺乏有说服力的材料,不能做到史论结合等。
  2.没有突出“辩”字,只是一味地“陈述”观点,照本宣科,或只是简单地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
  3.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有待提高。
  4.受教材局限,对辛亥革命了解不够全面。
  三、创新带来的喜悦
  面对这样的结果,怎么办?处于尴尬和困惑中的我继续探索着。
  课后我翻看了部分学生上交的小卡片,并找了部分学生聊天,谈到这次辩论,发现了一系列问题:
  1.部分学生不是没有准备,而是准备得非常充分,但由于性格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原因而没有展示出来。
  2.双方的一辩、二辩、三辩等还是局限于几个人,不能真正面对每一位学生。
  3.受时间和相关资料来源限制,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收集比较全面的资料。
  怎样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呢?桌上杂乱无章的小卡片给了我一丝灵感:能否通过卡片展示这一方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呢?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把班级后面的“学习园地”改造成“辩论天地”,同时为了能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我又对原来的分组进行了改造,在原来两大组的基础上划分了若干个小组(前后位4人一组,便于合作),小组长上承大组长分工,下督组员查阅和合作,而大组长除针对对方辩手的观点合理分工外,还对各个小组的“辩驳”进行整合,并张贴在墙上(附上某小组名称)。此举措基本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小组长的积极性,同时很好地协调了同学间、小组间的合作关系,解决课后时间紧等问题。我针对墙上的部分辩论提出一些质疑,积极融入到学生中,使“墙辩”的效果更加显著。
  下面是部分“墙辩”内容(与学生交流整理):
  同学1:我方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一场成功的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可以说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的目标。
  同学2:我方认为辛亥革命的最终目标是挽救民族危亡,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的道路。尽管辛亥革命赶跑了清朝皇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没有改变,所以说它是失败的。
  [交流]问:你知道三民主义目标是什么吗?
  同学1答:不大清楚,之前网上查了一下,也不是很了解,大概就是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呗!
  问:你后面为什么要加上“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的目标”呢?
  同学1答:这样更能说明其是成功的。
  问: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同学2答:就是一半一半,什么都有,不独立不自由,如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等。
  [说明]两位同学都用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必修三部分的内容,学生还没有学习,但该同学1能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利用这一点,还是值得赞扬的。而同学2巧妙地在同学1的基础上深入了一步,更体现了“辩”这一特点,效果较好(即使理解得都还不全面)。
  同学3: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尽管后面出现了一些反复和妥协,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让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权利,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和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中国社会风气的变化,这都说明了它是成功的。   同学4: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上台、责任内阁制遭到破坏、帝制复辟等现象都说明辛亥革命所建立的民主共和只不过是一块“空招牌”,即使在社会风气上有了一定的进步,也是局部现象,广大农村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都说明它是失败的。
  [交流]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
  同学3答: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问:社会风气变化与辛亥革命有什么关系?
  同学3答:旧的封建礼仪和迷信活动与资产阶级共和国格格不入,新的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的过程就是逐渐改变旧的不良的社会风气的过程。
  问:什么叫“空招牌”?
  同学4答:单单有外面的框框,实际上里面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
  问:当时广大农村的社会风气为什么变化不大?
  同学4回答:农村愚昧、迷信、落后、封闭等,如童养媳、贞节牌坊、殉葬等,再加上辛亥革命影响的范围不大等。
  [说明]这两位同学都针对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风气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特别是同学4,在透过表象看到社会风气变化不大原因的同时,还批驳了同学3。他们对这部分内容的了解,为以后必修二的相关部分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
  随着时间的推移,园地上的卡片越来越多,“辩”的氛围越来越浓,有些还根据对方的观点有针对性地批驳(虽然有的班级课堂上辩论过,但是“墙辩”依旧火爆,特别是课堂辩论效果不大好的班级,效果更显著),基本达到了课前所设定的目标。
  两周后,我对各班的这次“墙辩”进行了汇总,并利用课堂部分时间进行了总结,以公告的形式表扬了若干小组及成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材料处理能力,提高了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以至有的班级学生推举课代表询问何时再进行类似的辩论。
  四、问题反思
  新课程改革不仅解放了学生手脚,而且解放了教师手脚。教师要积极参与到教学创新中,但创新并不是想当然,更不能异想天开,应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所以,教师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开设的活动是不是与教学重难点相吻合,是不是真的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拓展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要坚决杜绝各种“花架子”。
  (二)当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时,要积极换位思考,了解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需求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三)任何活动都有很多环节和不确定的因素,我们课前要精心设计和准备,积极思考,勇于创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衡量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应以绝大多数甚至是每一个学生为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实现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6.
  [2]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其他文献
摘 要: 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摒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旧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教育和人的发展的诸多因素,把学生看做一个个活生生的发展个体,多提供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机会。  关键词: 美术欣赏 鼓励教学 教师魅力 作业评讲  激发兴趣,就是创设情境,愉快教育,挖掘学生自我研究的潜能。美术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如何通过美术课堂的内涵潜移默化
摘 要: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语言的发展直接影响幼儿的智力、思维及社会化交往。小班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练习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并尝试理解陌生的世界。毋庸置疑,儿歌是幼儿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文学样式,它以篇幅短小、内容浅近、节奏明朗等特点深受小班幼儿的喜爱。小班幼儿正处于敏感期,教师要和幼儿一起说唱儿歌童谣,让他们通过说说唱唱丰富词汇,让他们喜欢说、愿意说、主动说,在一切自愿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巨大动力。而在数学教育中,有的教学内容幼儿学起来枯燥乏味、深奥难懂,这直接影响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作者从游戏形式、操作材料、巧设悬念等方面谈谈自己在数学活动中运用的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 幼儿园数学活动 激趣法 游戏形式 操作材料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部分,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它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对于逻辑性较强的数
摘 要: 情感改变人们的思想,影响人们的判断,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要以情育人,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尊重教材,但不能被教材束缚,要让教材为生活服务,为学生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  关键词: 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 特点分析 措施落实  “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小学生可塑性很强,“如果善良的情感没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缜密。作者根据教学经验,首先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现状,其次就如何激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批判性思维 现状 措施  批判性思维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给学生一些鼓励,让他们大胆地进行质疑,从而提高批判性思维[
摘 要: 构建高效课堂一直是新课改追求的目标,在高效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积极而主动的,本文从高效课堂的内涵入手,从备课,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效的提问,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论述了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有效性 提高途径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的基本要求,其基本点是立足学生,构建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教学
摘 要: 东野圭吾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说家,2006年,他凭借作品《容疑者xの献身》一文,一举获得了日本第134届直木奖大赏。我国自2007年起,图书出版界就大量翻译引进了他的作品,在国内掀起了一场“东野圭吾”的热潮。本文从他的代表作《容疑者xの献身》入手,着重分析其中女主角的心理变化,从而探讨其角色表现出来的丑恶的人性。  关键词: 东野圭吾 女主人公 人性  东野圭吾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说家,近年
科学探究活动以材料为基础,在探究活动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探究过程,而材料选择是否合理、材料组合是否恰当及材料呈现的时机是否适当易被忽视。教学实践证明,虽然孩子们在充分活动之前难以清晰地提出一个封闭性的问题,但教师可以通过材料的选取和组合及交给孩子们的先后次序帮助孩子提出问题。因此,有结构的材料是孩子们将学习材料与科学问题、教学目标相联系的桥梁,是载着学生在“迷思”中摆渡到彼岸的“神舟”,是将开放的问题
摘 要: 本文就英语高考的六个方面——听力、单选、完形、阅读、改错、作文一一做了详细具体的论述。这六个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独立成篇。许多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感到英语备考难,多少莘莘学子感到英语做题难。文章在分析高考题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备考策略。  关键词: 高考英语 题型 备考策略  新教材英语以崭新的面目呈现在读者面前,其最大特点是更注重英语四项基本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英语高考
摘 要: 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就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与学的转变作了阐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教师角色 教学行为 学生学习方式  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