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巨大动力。而在数学教育中,有的教学内容幼儿学起来枯燥乏味、深奥难懂,这直接影响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作者从游戏形式、操作材料、巧设悬念等方面谈谈自己在数学活动中运用的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 幼儿园数学活动 激趣法 游戏形式 操作材料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部分,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它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对于逻辑性较强的数学教学来说,更应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为主,为幼儿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为幼儿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以游戏形式激发兴趣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是一种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幼儿园的数学知识、内容比较粗浅,但是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给3~6岁幼儿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它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他们能轻松、自如、愉快地活动。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
我结合本园课题,在民间体育游戏中穿插讲授一些数学知识。如“跳房子”的游戏中认识各种图形和巩固单双数的知识(如单数用单脚眺,双数用双脚眺);又如“抱成团”的游戏,我将写有“1-10”的数字头饰分别戴在幼儿头上,按我说出的数或拿出的卡片,玩复习相邻数、数的组成等“找朋友”游戏。通过这样的体育游戏,幼儿既锻炼了身体,又学到了不少数学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二、利用操作材料激发兴趣
幼儿处在直觉行动思维阶段,逻辑思维能力差,他们只有在摆弄物体时,才能很好地进行思维。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教具外,还特别注意引导幼儿进行实际操作,让他们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取知识。在设计和准备操作材料时,既要考虑美观性、趣味性,更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即材料是否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如:在数学活动《按规律排队》中,这个活动的目标是根据图形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排列,我运用图形设置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操作材料:
层次一:提供同大小、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形按规律排列。
层次二:提供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形按规律排列。
层次三:提供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形按规律排列。
通过不同难度层次材料的投放,让每位幼儿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操作材料,量力而行,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进而让他们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
三、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对学习对象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的急切的心理状态,它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的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而这种心理需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集中注意力,开拓思维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发现者的姿态学习新知识。幼儿正处于积极探索周围事物的阶段,对新鲜的、未知的、或者略知的事物会产生极大探究的兴趣,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设计悬念,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拼图”活动前,我告知孩子们,只要根据各部分上面算式的得数在底板上找到相应的位置拼合,就能够在图上找到一件神秘的礼物。孩子们出于好奇,饶有兴致地进行计算和操作,当他们将图拼完整,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时,都欢呼雀跃,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
四、用成功效应激发兴趣
用成功效应激发兴趣,简单地说就是让孩子们在不断成功中感受快乐,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成就感是一个人保持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原动力,因此,使幼儿产生成功感,能够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持久兴趣。教师常运用表扬、鼓励对幼儿的行为或言论的肯定评价,它有着强化作用,能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产生愉悦的情感,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我们班有一个小朋友数学活动时注意力不集中,有一次进行配对的数学活动,他正确并很快地完成了配对。我对他微笑着点点头,并当众夸奖他:“你真行,这次是他第一个回答对,我们给他鼓鼓掌。”没想到接下来的几个问题也都是他第一个答对的。每次答对我都一再表扬了他:“又是XX第一。”“还是XX第一。”就这样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他始终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注意力非常集中。教师的表扬激发了他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增强了自信心,使他逐渐对数学活动产生了兴趣。
五、以群体效应,激发兴趣
幼儿生活在群体当中,同伴的行为对每个幼儿都有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幼儿交往中表现最突出,教师用群体交往中的榜样作用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对儿童幼小的心灵来说,榜样的与范例的作用就像太阳光一样重要。幼儿爱模仿,好学榜样,教师在数学活动中注重为孩子树立榜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尝试让幼儿教育幼儿,把能力不同的幼儿放在一起。能力强的幼儿往往很快能作出反应,能力差的幼儿在一边看了之后,也会模仿。在模仿过程中就能逐步感知数概念。如在占圈游戏中,当老师说“站到‘4’大‘1’的圈内”时,能力强的幼儿立即站在数字5的圈里,其他幼儿看一看也立即跟过去,几次下来,他们慢慢也就掌握了。又如:两组操作活动,能力强的幼儿很快做好,能力弱的幼儿不会,能力强的幼儿会说:“是这样……”于是能力弱的幼儿再看一次后,也就会了。像这样幼儿互为榜样的方法,对能力强的孩子来说他有着自豪感,觉得自己帮助了别人而产生愉悦的情感。而对能力弱的孩子来说他没有负担,不必担心有人会说他,他能安然处之。结果正确时,他会为自己成功了而感到高兴,产生愉悦的情感,继而对学习数学充满兴趣。
六、以竞争效应激发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对带有竞争性的活动有较大的兴趣,而且乐此不疲。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满足幼儿竞争心理需求,从而间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如,在复习“10以内加减法”的过程中,用自制沙漏计算时间,看在相同的时间内,谁又快又准确地完成相应的计算题,孩子们特别感兴趣,都能认真、积极地投入到计算活动中,而且由于有要求(要准确),因此孩子们在计算完成后还能进行检查。不仅计算速度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培养了“验证”的好习惯。
总之,数学活动就是要点燃学生对数学学习热情的火把,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孩子们才能积极地游弋于数学知识的海洋,才能品味学习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数学能力的欲望,才能学在其中,玩在其中,乐在其中。
关键词: 幼儿园数学活动 激趣法 游戏形式 操作材料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部分,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它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对于逻辑性较强的数学教学来说,更应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为主,为幼儿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为幼儿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以游戏形式激发兴趣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是一种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幼儿园的数学知识、内容比较粗浅,但是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给3~6岁幼儿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它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他们能轻松、自如、愉快地活动。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
我结合本园课题,在民间体育游戏中穿插讲授一些数学知识。如“跳房子”的游戏中认识各种图形和巩固单双数的知识(如单数用单脚眺,双数用双脚眺);又如“抱成团”的游戏,我将写有“1-10”的数字头饰分别戴在幼儿头上,按我说出的数或拿出的卡片,玩复习相邻数、数的组成等“找朋友”游戏。通过这样的体育游戏,幼儿既锻炼了身体,又学到了不少数学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二、利用操作材料激发兴趣
幼儿处在直觉行动思维阶段,逻辑思维能力差,他们只有在摆弄物体时,才能很好地进行思维。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教具外,还特别注意引导幼儿进行实际操作,让他们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取知识。在设计和准备操作材料时,既要考虑美观性、趣味性,更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即材料是否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如:在数学活动《按规律排队》中,这个活动的目标是根据图形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排列,我运用图形设置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操作材料:
层次一:提供同大小、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形按规律排列。
层次二:提供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形按规律排列。
层次三:提供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形按规律排列。
通过不同难度层次材料的投放,让每位幼儿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操作材料,量力而行,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进而让他们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
三、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对学习对象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的急切的心理状态,它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的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而这种心理需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集中注意力,开拓思维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发现者的姿态学习新知识。幼儿正处于积极探索周围事物的阶段,对新鲜的、未知的、或者略知的事物会产生极大探究的兴趣,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设计悬念,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拼图”活动前,我告知孩子们,只要根据各部分上面算式的得数在底板上找到相应的位置拼合,就能够在图上找到一件神秘的礼物。孩子们出于好奇,饶有兴致地进行计算和操作,当他们将图拼完整,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时,都欢呼雀跃,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
四、用成功效应激发兴趣
用成功效应激发兴趣,简单地说就是让孩子们在不断成功中感受快乐,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成就感是一个人保持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原动力,因此,使幼儿产生成功感,能够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持久兴趣。教师常运用表扬、鼓励对幼儿的行为或言论的肯定评价,它有着强化作用,能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产生愉悦的情感,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我们班有一个小朋友数学活动时注意力不集中,有一次进行配对的数学活动,他正确并很快地完成了配对。我对他微笑着点点头,并当众夸奖他:“你真行,这次是他第一个回答对,我们给他鼓鼓掌。”没想到接下来的几个问题也都是他第一个答对的。每次答对我都一再表扬了他:“又是XX第一。”“还是XX第一。”就这样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他始终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注意力非常集中。教师的表扬激发了他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增强了自信心,使他逐渐对数学活动产生了兴趣。
五、以群体效应,激发兴趣
幼儿生活在群体当中,同伴的行为对每个幼儿都有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幼儿交往中表现最突出,教师用群体交往中的榜样作用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对儿童幼小的心灵来说,榜样的与范例的作用就像太阳光一样重要。幼儿爱模仿,好学榜样,教师在数学活动中注重为孩子树立榜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尝试让幼儿教育幼儿,把能力不同的幼儿放在一起。能力强的幼儿往往很快能作出反应,能力差的幼儿在一边看了之后,也会模仿。在模仿过程中就能逐步感知数概念。如在占圈游戏中,当老师说“站到‘4’大‘1’的圈内”时,能力强的幼儿立即站在数字5的圈里,其他幼儿看一看也立即跟过去,几次下来,他们慢慢也就掌握了。又如:两组操作活动,能力强的幼儿很快做好,能力弱的幼儿不会,能力强的幼儿会说:“是这样……”于是能力弱的幼儿再看一次后,也就会了。像这样幼儿互为榜样的方法,对能力强的孩子来说他有着自豪感,觉得自己帮助了别人而产生愉悦的情感。而对能力弱的孩子来说他没有负担,不必担心有人会说他,他能安然处之。结果正确时,他会为自己成功了而感到高兴,产生愉悦的情感,继而对学习数学充满兴趣。
六、以竞争效应激发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对带有竞争性的活动有较大的兴趣,而且乐此不疲。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满足幼儿竞争心理需求,从而间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如,在复习“10以内加减法”的过程中,用自制沙漏计算时间,看在相同的时间内,谁又快又准确地完成相应的计算题,孩子们特别感兴趣,都能认真、积极地投入到计算活动中,而且由于有要求(要准确),因此孩子们在计算完成后还能进行检查。不仅计算速度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培养了“验证”的好习惯。
总之,数学活动就是要点燃学生对数学学习热情的火把,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孩子们才能积极地游弋于数学知识的海洋,才能品味学习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数学能力的欲望,才能学在其中,玩在其中,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