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活水”源头来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nimaqubao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来的散文《一滴水经过丽江》被选人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章以“一滴水”的“前世今生”为线索,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丽江的山水风光与人文历史。“一滴水”的灵动纯净的叙述视角,卷裹着纳西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谱写了一曲自然、历史、现实完美交融的丽江之歌。
  阿来为什么选择以“一滴水”的方式记录浏览丽江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界也进行了讨论。詹丹认为作者拟人化的创作兼具“物对人的超越”和“人在物中的隐退”;于保东认为“水”是作者的个性表达,是“阿来用另一种嘴巴对‘人与自然是一种生命共同体’的书面述说”;林忠港认为以“水”的视角来写是“一方面要‘把空间拉大’,另一方面要‘把时间拉长’”最好的办法。综合来说,以“一滴水”的主观视角,突破了时间、空间对人的限制,“水”这个物质本身并不是一个拥有自知状态和觉知能力的在者,是作者以其自身主观心性比附,“水”所见内容亦是作者主观想要表达的内容,蕴含着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热爱。
  这些解读告诉了我们借“物”叙事的好处。阿来选择的是“一滴水”或是“一块石头”“一缕阳光”,都可以达到这些效果。那究竟为什么要用“水”,“水”这个意象在纳西文化中究竟意味着什么?本文尝试讨论这个问题。
  一、傍水而生的地理环境
  纳西族人对“水”的感情首先来源于他们所处的环境。从地理位置来看,丽江水系丰富,坐拥众多河流、湖泊,有着“东方威尼斯”之美称。玉龙雪山是丽江之水的发源地,在纳西语中被称为“欧鲁”,意思是“天山”。传说中纳西人的保护神“三多”便住在这座天山之上。这座雪山滋养了纳西民族与村庄,是纳西人的精神圣地。
  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龍雪山顶上。
  提到丽江的水便离不开这座雪山,文章的开始亦是“这滴水”生命的起始。从“落在雪山顶上的一片雪”到“结成雪山冰川的一部分”,再到“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文章对于这滴水的形成过程作了生动有趣的陈述,借“水”之眼领略了丽江古城中河流的诞生之路。
  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
  我是被亮光惊醒的。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
  来不及做出选择,我就跌进了三条河中的一条,叫作中河的那一条。
  高山融水顺着瀑布流至山脚,经过山水如画的丽江坝大盆地,在黑龙潭中积淀蓄势贯穿丽江古城。经过玉龙桥后,水流一分为三,形成中、西、东三支溪流,顺应水的流势、走向,人们依水建屋,傍水而居。因此,丽江古城街道和房屋的设计不同于讲究周正对称、四方协调的中原建筑,而是以顺应自然为理念,不对原有的地势地形进行过多修改,形成了其独特的美感。无数个小溪散布在丽江的每一个角落,有水的地方便有屋子,有人的地方便有溪流,可以说“水”赋予了丽江古城以灵魂,丽江是一座建在水上的城市。
  二、与水共生的文化底蕴
  “水”在纳西族人的心目中有多重要呢?《东巴经》是纳西族特有宗教东巴教的经书,其中记载着有关纳西族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哲学、艺术、民俗等多方面内容,被誉为纳西族的“百科全书”。《东巴经》将所有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等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统称为“术”(一作“孰”)。“术”是自然力的化身,而“人类和术类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当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时,“术”将用滔天的洪水惩罚人类。在古老的传说中,天神丁巴什罗为人与“术”进行了调解,使得双方达成共识:人类不得肆意破坏自然环境,污染水源和空气,并要主动给“术”治病除秽;“术”要供给人类干净的泉水,及时施雨,允许人类为生存适度开荒。纳西族相信,人与自然本是同源,只有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共同维护手足之情,才能共存共荣。通过这个神话故事我们也能发现,在纳西人的眼中,水是生命之源,它可以创造生命,也可以毁灭生命。干净的水源孕育出大地万物,而漫天的洪水是自然对人类所做错行的惩戒。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力量充满敬畏。当人们无法预测自然现象时,这些现象理所当然成为人类心中拥有生命的“个体”所发挥的力量。水作为人们生存、生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条件和资源,成为最能代表人与“术”关系的物质载体。由此,纳西族衍生出了众多与水相关的风俗,如“三眼井”的使用顺序,“以水还酒”的订婚习俗,“烧天香”的“二月八”节日祭祀等,以及文章中所介绍的“洗街”。
  进城之前,一道闸口出现在前面。过去,把水拦在闸前,是为了在四方街上的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古城的五花石的街道上,水流漫溢,洗净了街道。
  丽江古城地势西高东低,西河的活动水闸在集市结束后开启,地势落差使得西河的水可以自动冲洗四方街的街道,将街上的垃圾、污渍统统冲刷,随后流入中河,继续灌溉古城南方的万亩良田,是古代纳西族人智慧的独特体现。文化传承于意识形态,形成思维价值观,并指导人们自觉的实践与行动,对水的使用与敬重已经融入了纳西族人的生活之中,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沉淀在纳西人民族精神的深处。
  三、由水衍生的审美情感
  东巴教的经文、祭祀的礼仪、生活的习俗,无一不透露着纳西族与自然密切相连的共生关系,这种精神直接地作用于纳西人的人生理想与审美观念。“古城水系是研究纳西人审美心理的一个极富意义的例案”,作为“术”的代表,水随心所欲地曲直迂回,汩汩而鸣,涓涓而流,滋养生命,带走所有的肮脏、晦气,是古城的血脉所在。纳西人对水的崇尚是其怡情于自然的外在表现,他们向往的正是这质朴、自然的生活状态。
  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纳西族文化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征,“在热衷于学习汉民族等外来文化潮流中,并未失去自己传统的古老的东巴文化”。即使是在多元文化冲击下,今天的丽江仍然保留着原始的工艺、音乐和文字,乃至“三坊一照壁”的特色房屋。对于传统东巴文化的留存,一方面来源于纳西族人对自身民族文化强烈的认同感,更重要的是,来源于他们面对多元文化包容、吸收的态度。
  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
  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
  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
  好一幅主客相融的场景。人与自然是东巴文化的核心,纳西族坚信的“人与自然同源”使他们认为万物都“有所出处”,无论是否是对立的事物,在同一个世界中都是彼此依存的,因此在处理民族关系之时,亲和同根、兼收并蓄便成了感情基调。纳西族这种亲和、开放的态度,使其在民族文化交流过程中不断被注入新鲜的、符合时代潮流的血液,纳西文化不断创新、演变,如水一般汩汩滔滔,不断发展,带来了如今这个由不同语言共同言说的彩云一般的美丽城市——丽江。
  水对纳西族人的影响深深刻在其骨子里,依靠自然、回馈自然、以自然为美是纳西文化的精髓所在。化身为一滴水的作者被急匆匆的水流推着前进,经由这一滴“活水”,让我们看到纳西传统文化之源,让我们看见了河两岸古老的文化艺术、鲜活的风土人情。那跳回了浇花壶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的讲述者,带领我们经历纳西文化的溯源之旅,又满怀欣喜奔向前方。
其他文献
因小学第一学段是阅读的起步阶段,学生阅读能力较低,所以各个版本的国标小学语文教材,在第一学段的阅读教材安排中,韵文占有较大的比重。如苏教版的一年级上册韵文占了全册课文总数的近50%,其余三册也占了全册课文总数的近30%。由此看来,小学的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儿童诗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韵文教学较之散文教学应有很大的区别,如何抓好儿童诗的教学呢?概括地说,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强化诵读,放飞想象,体味意
最近,偶然读到了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原作——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我精彩的糟糕诗作》。我们现在读到的课文是经过编者改编的。  课文与原作对照,发现两者的写作思路、组织结构与主要内容都没有多少差异,但是课文的多处改动更适合小学生阅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更加明显了。    一、改编突显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巴德·舒尔伯格的《我精彩的糟糕诗作》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主要记
【摘要】用情境任务统领的课堂教学,应从为什么要创设任务、任务是什么、如何创设任务、任务怎么展开、任务完成得怎样等多方面进行反思,以期认清任务的本质,将基于新课改理念的任务型教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课堂,任务,反思  用“任务群”建构课程教学内容,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特色之一。“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
孙绍振先生在《论变异》《文学文本解读学》等著作中,提出了“变异论”“非陌生化论”等文本解读理论。“变异”与“非陌生化”是相对立的一对范畴。“变异”是指作品的表现与日常生活有异,即异常,但恰恰就是这种“异常”显示了艺术的奥妙;“非陌生化”就是外在看无异常,一切符合日常生活的表现,作品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深意。“早在《论变异》中,孙先生就指出有一类中国古典诗歌像生活原生态本身一样,无变异地以原始的素朴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挖掘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努力实现情趣交融;要有意识地整合课程资源,挖掘情感因素,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读促思,以读悟情,走入文本,与文本深度对话,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影响,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从而使其进一步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和
现代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形态是教师带着学生一篇一篇讲读课文,严格意义上说就是学生听教师分析讲读课文。讲读课文效率不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指责,我们也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讲读课文的有效性,然而从20世纪中叶开始到现在研究了差不多六十多年,至今也没有找到高效的讲读课文的方式。其实发达国家母语课程并不采用讲读课文的教学方式,许多国家母语课程是以学语言为主。比如美国和法国等国家母语课程的主体是英语课
《桃花源记》的荒诞不同于干宝志怪小说《搜神记》的虚诞,它是将熟识的人世间挪移到一个错位的时空,以这种错位感来表达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因此,它不是以志怪小说的思维模式描摹事件人物,而更像《庄子》,在形象化情节逻辑中隐喻对于人类存在的抽象思维。这种形象的情节逻辑与抽象思维的交错会产生一种美妙的审美境界。对于读者来说,透过形象的情节逻辑去揣度作者寄寓的抽象思维也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审美体验。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数出学过的字的笔画数,并按笔画数填写。  2 复习巩固学过的字。初步养成正确使用量词的习惯。    课前准备    1 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6只小蜜蜂,分别写上“子、头、长、出、飞、火”6个字;画出3个插有红花的花瓶,分别在上面写上“三画、四画、五画”。  2 看看读读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我会填  1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蜜蜂采
课程属性和阅读过程的特点决定思想教育是语文阅读命题的应有目标。微型小说的体裁特征为阅读命题带来机遇的同时更提升了难度。笔者通过考察2017、2018年中考微型小说阅读命题,发现有些试题在选文思想价值评判上多有疏漏,命题思路、技术和体制亟须调整完善。  一、思想教育:语文阅读命题的应有目标  诊断、反馈、甄别和筛选是中小学各类考试常见的目的,具体到各学段,考试目标自然有所区别。就语文学科来说,鉴于工
“有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这表明首先要有一个“预期目的”,而且这个“预期目的”是正确、明确、适中的。所谓“有效教学”,就是在“预期目的”正确、明确、适中的前提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有效的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预期目的”——教学目标。  审视目前的口语交际教学,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或目标定位不准,或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