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教育也必然贯穿了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史。事实上,综观古往今来的许多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有很多已经蕴含了“理解教育”或“教育理解”的观点和做法。但是作为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很少深入地去思考和品味这些理论,也不太会有意识地把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当中去。
新年伊始,我们有幸聆听了“理解教育”的倡导者,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雄川武教授的精彩讲座和建议,真是受益匪浅。雄川武教授从理论和实际操作方面给予了精辟的诠释,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感悟。对于教授的讲座,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在创设丰富的理解环境方面的观点和做法。
理解教育认为,学校的环境对个人的观念与行为有重要影响。因此,它主张把学校营造成一个富含理解因素的场域。这对于放大理解价值是有必要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一个到处充盈着理解理念的校园,师生每天置身其中,那么每个人,不管老师,还是学生,都一定会把理解教育的理念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自己的头脑中去。
教师应当如何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理解环境呢?
一、主动询问学生的各种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当校长的时候,学校里的环境美化工作一直做得很好。有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在巡视校园的时候,发现一个小女孩走进花房里摘下了一朵玫瑰花,然后就往外跑。
如果是其他的老师,可能会大声呵斥小女孩,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并没有如此做。他和颜悦色地问小女孩:“孩子,可不可以告诉我,你摘下来的这朵花是送给谁的?”“先生,我奶奶病得很重,躺在床上。我告诉她学校花房里的玫瑰花开得真好看,想让她高兴。可是,奶奶不相信。我只好摘下一朵来,让她亲眼看一看,开开心。”小女孩向苏霍姆林斯基保证:“奶奶看完了,我一定把花送回花房。”
听了小女孩的话,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感动。原来,小女孩摘花是出于对奶奶的关心。于是,他牵着小女孩的手又走到花房里,苏霍姆林斯基亲自摘下两朵玫瑰花,他慈祥地对小女孩说:“孩子,这一朵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小小年纪就知道关爱别人;另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
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不管学生做了什么,教师都不要以自己的思想来推测学生的思想,一定要主动询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敞开心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教师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美国成功学家、“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曾经讲述过一个故事:卡耐基家附近有一座公园,他经常去那散步、骑马。公园为周围人的生活带来了乐趣。但是,附近的孩子们也经常到公园里去玩,他们喜欢在公园里野炊,这使得公园经常发生火灾。因此,卡耐基只要看到有孩子们在野炊,就上前劝阻。但是,孩子们根本不听他的劝告,火灾还是屡有发生。有一次,卡耐基采取了恫吓的方法,扬言要把孩子们交给警察。孩子们似乎有点害怕,停止了玩火。但是,好景不长,只要没人看见,孩子们还是会生起火来野炊。
后来,卡耐基反省了自己的说话方式。当他再看见有孩子玩火时,就亲切地对他们说:“孩子们,这非常惬意,是吗?我年幼的时候也非常喜欢玩火,现在也喜欢。但你们知道,在公园里玩火是危险的。我知道你们不是故意的,但是别的孩子不会像你们一样小心,他们看见你们玩火,也过来玩火,回家时也不把火扑灭,以致发生火灾,烧毁树林。因为玩火,我们可能没有树林,你们也可能被拘捕入狱。我不是要剥夺你们的快乐,我喜欢看到你们快乐。但是为了避免造成火灾,请你们现在把火堆周围的树叶弄开一些,离开要回家时,用土把火盖起来。下次要取乐时,请你们在山丘那边的海滩上生火,好吗?那里不会有危险。”
最后,卡耐基还不忘对孩子们说:“多谢了,孩子们。祝你们快乐!”结果,孩子们渐渐地不去公园玩火了。原因正是卡耐基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每个人观察认识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和立足点。身份、地位不同,所得的结论就不同,身份互异是影响相互沟通的重要原因。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学生的身上,而是要理解学生的心情并通过与学生的沟通让学生了解你的想法。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时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尊重你、欣赏你、依赖你,一切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三、理解学生的心情
暑假里,妈妈给小俐报了钢琴班。刚开始的时候,小俐很有兴趣,每个周末都很开心地去上课,放学回家也会自觉地练习。可是时间一长,她好像对钢琴失去了兴趣,开始不认真学了,即使已经学会的也不认真弹了。妈妈很生气,开始责备她,可是妈妈越责备,她越不喜欢钢琴,后来甚至和妈妈争吵起来。后来,妈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她尝试着站在女儿的立场上为她考虑。她想,即使一个成年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会有碰到一些让自己不耐烦和不愿意坚持下去的事情,而他们不是都对自己宽容了吗?为什么当孩子出现不耐烦、不坚持的现象时,我们却要这样严厉地要求孩子呢?她毕竟还是一个孩子,她想要的只是妈妈的夸奖,对她的宽容。想到这些,妈妈开始尝试着宽容和鼓励小俐。一天,她对小俐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辛苦,妈妈理解你的心情,但是妈妈只是想让你明白,成功地做好每一件事都是不容易的,妈妈有时候也会像你一样,对一件事变得不耐烦,不愿意再继续坚持,所以现在妈妈不强迫你,你自己来决定你还练不练琴,不管怎样,妈妈觉得你弹得真不错,如果你还想练,那就让我们一起从钢琴开始,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其实,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学生也一样,不愿别人越俎代庖,抹杀自己的思想和选择。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理解学生的变化,尊重学生的意见,用理解的心情去接纳他们。理解教育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三句话中:“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老师,勤学奋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这三句话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更有提醒教师和学生从人生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意义的理解。“理解学生,教在心灵”,要求教师能够从内心去理解学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带着这样理解的“教”才能真正地进入学生的内心,才能让学生喜欢,而不是反感,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理解老师,勤奋进”,要求学生能够真正地从内心去理解老师的一片爱心和期待,进而能够把这种理解转化为在学习上高质量高层次的学。而学生的“学”正是对教师的认可与回报,学生能在学习上“勤学奋进”则是让老师最感欣慰的事了。“理解自己塑造人生”,是从人生的角度来认识理解自己的重要性。理解教育認为,理解实质人的生命意义。因此,如果教师和学生都能正确地理解自己,并且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也能定位和不断进取,那么其自身的生命意义亦能越来越丰富多彩。反之,不能较好地理解自己的教师和学生,那在一定程度上就如同丧失了生命的意义,这样的人生也有可能会黯淡下去。理解教育提倡有条件的学校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这种含有理解思想的校训,我想这对于在整个校园里营造一种浓厚的理解氛围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做法。在营造理解氛围的具体化操作中,传播理解性锦言,我认为是一种较易于实行而又有效的方法。其中有一句锦言:“为师不忘童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感触最深。是啊,谁不是从不谙世事的无知孩童长大成人?谁没有经历过天真烂漫的童年?作为教师,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地记住这句看似简单,其实含义深刻,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理解性锦言。提醒自己,时时记住自己的童年并保持尽量多的童心和童趣,多用孩子的心态去理解学生在发展的不大成熟的心理,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学生都是那么的聪明、可爱。那么我们也更能与学生心心相印,与他们的相处也一定会更加的融合,教学效果就一定会更好。
对于理解教育,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认真理解、钻研和实践的理论和方法,在这里我只是谈了一点自己肤浅的理解。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要更好地去理解和实施“理解教育”。
新年伊始,我们有幸聆听了“理解教育”的倡导者,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雄川武教授的精彩讲座和建议,真是受益匪浅。雄川武教授从理论和实际操作方面给予了精辟的诠释,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感悟。对于教授的讲座,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在创设丰富的理解环境方面的观点和做法。
理解教育认为,学校的环境对个人的观念与行为有重要影响。因此,它主张把学校营造成一个富含理解因素的场域。这对于放大理解价值是有必要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一个到处充盈着理解理念的校园,师生每天置身其中,那么每个人,不管老师,还是学生,都一定会把理解教育的理念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自己的头脑中去。
教师应当如何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理解环境呢?
一、主动询问学生的各种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当校长的时候,学校里的环境美化工作一直做得很好。有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在巡视校园的时候,发现一个小女孩走进花房里摘下了一朵玫瑰花,然后就往外跑。
如果是其他的老师,可能会大声呵斥小女孩,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并没有如此做。他和颜悦色地问小女孩:“孩子,可不可以告诉我,你摘下来的这朵花是送给谁的?”“先生,我奶奶病得很重,躺在床上。我告诉她学校花房里的玫瑰花开得真好看,想让她高兴。可是,奶奶不相信。我只好摘下一朵来,让她亲眼看一看,开开心。”小女孩向苏霍姆林斯基保证:“奶奶看完了,我一定把花送回花房。”
听了小女孩的话,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感动。原来,小女孩摘花是出于对奶奶的关心。于是,他牵着小女孩的手又走到花房里,苏霍姆林斯基亲自摘下两朵玫瑰花,他慈祥地对小女孩说:“孩子,这一朵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小小年纪就知道关爱别人;另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
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不管学生做了什么,教师都不要以自己的思想来推测学生的思想,一定要主动询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敞开心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教师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美国成功学家、“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曾经讲述过一个故事:卡耐基家附近有一座公园,他经常去那散步、骑马。公园为周围人的生活带来了乐趣。但是,附近的孩子们也经常到公园里去玩,他们喜欢在公园里野炊,这使得公园经常发生火灾。因此,卡耐基只要看到有孩子们在野炊,就上前劝阻。但是,孩子们根本不听他的劝告,火灾还是屡有发生。有一次,卡耐基采取了恫吓的方法,扬言要把孩子们交给警察。孩子们似乎有点害怕,停止了玩火。但是,好景不长,只要没人看见,孩子们还是会生起火来野炊。
后来,卡耐基反省了自己的说话方式。当他再看见有孩子玩火时,就亲切地对他们说:“孩子们,这非常惬意,是吗?我年幼的时候也非常喜欢玩火,现在也喜欢。但你们知道,在公园里玩火是危险的。我知道你们不是故意的,但是别的孩子不会像你们一样小心,他们看见你们玩火,也过来玩火,回家时也不把火扑灭,以致发生火灾,烧毁树林。因为玩火,我们可能没有树林,你们也可能被拘捕入狱。我不是要剥夺你们的快乐,我喜欢看到你们快乐。但是为了避免造成火灾,请你们现在把火堆周围的树叶弄开一些,离开要回家时,用土把火盖起来。下次要取乐时,请你们在山丘那边的海滩上生火,好吗?那里不会有危险。”
最后,卡耐基还不忘对孩子们说:“多谢了,孩子们。祝你们快乐!”结果,孩子们渐渐地不去公园玩火了。原因正是卡耐基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每个人观察认识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和立足点。身份、地位不同,所得的结论就不同,身份互异是影响相互沟通的重要原因。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学生的身上,而是要理解学生的心情并通过与学生的沟通让学生了解你的想法。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时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尊重你、欣赏你、依赖你,一切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三、理解学生的心情
暑假里,妈妈给小俐报了钢琴班。刚开始的时候,小俐很有兴趣,每个周末都很开心地去上课,放学回家也会自觉地练习。可是时间一长,她好像对钢琴失去了兴趣,开始不认真学了,即使已经学会的也不认真弹了。妈妈很生气,开始责备她,可是妈妈越责备,她越不喜欢钢琴,后来甚至和妈妈争吵起来。后来,妈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她尝试着站在女儿的立场上为她考虑。她想,即使一个成年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会有碰到一些让自己不耐烦和不愿意坚持下去的事情,而他们不是都对自己宽容了吗?为什么当孩子出现不耐烦、不坚持的现象时,我们却要这样严厉地要求孩子呢?她毕竟还是一个孩子,她想要的只是妈妈的夸奖,对她的宽容。想到这些,妈妈开始尝试着宽容和鼓励小俐。一天,她对小俐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辛苦,妈妈理解你的心情,但是妈妈只是想让你明白,成功地做好每一件事都是不容易的,妈妈有时候也会像你一样,对一件事变得不耐烦,不愿意再继续坚持,所以现在妈妈不强迫你,你自己来决定你还练不练琴,不管怎样,妈妈觉得你弹得真不错,如果你还想练,那就让我们一起从钢琴开始,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其实,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学生也一样,不愿别人越俎代庖,抹杀自己的思想和选择。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理解学生的变化,尊重学生的意见,用理解的心情去接纳他们。理解教育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三句话中:“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老师,勤学奋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这三句话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更有提醒教师和学生从人生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意义的理解。“理解学生,教在心灵”,要求教师能够从内心去理解学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带着这样理解的“教”才能真正地进入学生的内心,才能让学生喜欢,而不是反感,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理解老师,勤奋进”,要求学生能够真正地从内心去理解老师的一片爱心和期待,进而能够把这种理解转化为在学习上高质量高层次的学。而学生的“学”正是对教师的认可与回报,学生能在学习上“勤学奋进”则是让老师最感欣慰的事了。“理解自己塑造人生”,是从人生的角度来认识理解自己的重要性。理解教育認为,理解实质人的生命意义。因此,如果教师和学生都能正确地理解自己,并且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也能定位和不断进取,那么其自身的生命意义亦能越来越丰富多彩。反之,不能较好地理解自己的教师和学生,那在一定程度上就如同丧失了生命的意义,这样的人生也有可能会黯淡下去。理解教育提倡有条件的学校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这种含有理解思想的校训,我想这对于在整个校园里营造一种浓厚的理解氛围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做法。在营造理解氛围的具体化操作中,传播理解性锦言,我认为是一种较易于实行而又有效的方法。其中有一句锦言:“为师不忘童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感触最深。是啊,谁不是从不谙世事的无知孩童长大成人?谁没有经历过天真烂漫的童年?作为教师,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地记住这句看似简单,其实含义深刻,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理解性锦言。提醒自己,时时记住自己的童年并保持尽量多的童心和童趣,多用孩子的心态去理解学生在发展的不大成熟的心理,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学生都是那么的聪明、可爱。那么我们也更能与学生心心相印,与他们的相处也一定会更加的融合,教学效果就一定会更好。
对于理解教育,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认真理解、钻研和实践的理论和方法,在这里我只是谈了一点自己肤浅的理解。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要更好地去理解和实施“理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