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格列佛游记》之讽刺艺术及其现实主义寓意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li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一部讽刺文学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在英国文学史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精妙绝伦,他采用夸张、对比、反语等多种艺术手法,在幽默的文字中将英国当时社会的腐败无能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通过对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进行研究,并据此探讨《格列佛游记》这部小说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
  【关键词】 《格列佛游记》;讽刺艺术;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4-0008-02
  作为一部讽刺文学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这部1726年完成的小说,是一部经典且具有标志性的作品,这部作品是斯威夫特讽刺文学创作风格的表现典型。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以主人公格列佛在外出航海时遭遇的种种惊险经历,介绍其航海历经国家的风俗人情。全书是由四部分构成的。其中第一部分为小人国游记,第二部分为大人国游记,第三部分主要以对飞岛国游记的描写为主,第四部分主要以慧马国游记的描写为主。在这部小说中,斯威夫特采取了传统欧洲流浪小说中常用的“离家——远游——归来”模式,将故事中海外国家种种千奇百怪的风情展现于人们眼前,又通过这些海外国家的探险经历尖锐地批判了当时英国现实社会里的种种问题。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精妙绝伦,他采用夸张、对比、反语等多种艺术手法,在幽默的文字中将英国当时社会的腐败无能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基于这一点,对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进行研究,并探索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寓意。
  一、对夸张的极致运用
  对于夸张这种讽刺手法,历来学术界有不同的界定。本文采用王德春(1983)的说法,即:夸张是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或表达对象的某种性质、程度,用以强调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抒发作者强烈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的修辞方式[1]。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里对夸张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非常多见,而总的来说,其使用的夸张手法包括以下这两个方面:
  (一) 大与小的夸张
  大与小的夸张,较多地运用在《格列佛游记》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也就是主人公在小人国和大人国的经历之中。例如在小说第一部分的小人国游记中,小人国的渺小被写到了极致,例如小人国的人身高不过六英尺,小得可以放在格列佛手上把玩;而其他事物也都是相应缩小的;他们的社会是微缩的,也有帝国、皇帝,政治、经济、法律等等,只不过在他们认为是边境直达地球四极的帝国领土只是周界约十二英里的弹丸之地而已。读者读到这些描述时,往往会为小人国的渺小而感到惊奇。
  但是,这些对小人国夸张的描写并不是脱离现实的,更不是作者斯威夫特毫无根据的臆想,而是拥有许多现实原型与基础的。尽管小人国看上去荒诞可笑,但细细看来,小人国完全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将小人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进行具体描画时,读者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当时的英国社会也是类似的,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也存在着类似的弊端,也拥有着类似的腐败与黑暗……可以说,斯威夫特是以现实英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真实情况为原型,来对故事中的小人国进行构建,通过这种夸张的手法,达到既让人觉得十分滑稽,又令人反复沉思的讽刺效果,从而实现对人类社会的渺小和黑暗进行讽刺。
  (二) 数字与比例的夸张
  除了大与小的夸张之外,斯威夫特还采用了数字与比例的夸张,这种夸张的艺术手法更多地运用在对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上。比如在格列佛进入小人国之后,由于给小人国的国民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国民们将他视为上宾,为他送来许多的美味佳肴。原文讲到:“一百多个小人就走了上来,把盛着肉的篮子送到我的嘴边”;“二十辆车装满了肉,十辆车盛着酒:每辆肉车上的肉足够我吃两三大口”……[2]而格列佛在进入小人国后享受到的这些奢侈待遇,事实上从侧面反映了小人国的统治阶层一贯的生活态度,他们从来都习惯于挥霍搜刮来的人民创造的财富,其吃穿用度的开销令人咋舌。
  二、通过对比表达美丑与爱憎
  所谓对比,本文采用刘凤华(2007)的界定,即: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的人或事物作对照,互相比较”。对比的对象必须是同类—— “人或物”概念中的“不同”,指人或物的性质不同。当然这两个概念还应包含同类人或物的两个矛盾对立方面的对比,对比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即两体对比和同体两面对比。[3]
  对比这种手法可以凸显事物的矛盾,集中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强化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成功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小人国和大人国对比,又将野胡和慧马进行对比,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讽刺力度。在第一部分的描写中,格列佛在各方面都比小人国的人好,他的身材比他們高很多,能力也优于他们,这个新兴的资本主义的代表者,时时刻刻感觉到自身的优越性。
  斯威夫特小说中运用了多方面的对比,将野胡人的假、恶、丑和与慧马人的真、善、美对照起来,淋漓地讽刺了像野胡一样的人类的贪婪、嫉妒、荒淫的种种丑性,引起了人们对这些恶性的憎恶和反省。
  三、反语使讽刺效果更加辛辣
  反语,为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思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4]
  反语的妙处就在于作者巧妙地将意思暗含在字面语言上,而让读者自己去猜,当读者猜出真实的意思时,不禁豁然开朗。《格列佛游记》中,随处可见的反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机智幽默和讽刺才能,赋予作品极强的讽刺效果。
  如在小说第二部分,斯威夫特辛辣地讽刺近百年的历史,但他不是直接跳出来直接斥骂,而是反话正说,指出“它令人作呕,那些像娼妓一样的作家哄骗世人,说什么:懦夫立了战功,傻子提出聪明的建议,阿谀奉承的人最诚恳,出卖祖国的人竟具有古代罗马人的优良的品质……”作者这段描述明明是在影射英国社会,可他后来偏要解释说:“我希望不必再向读者声明,我这里所谈的一切,没有一点是涉及我祖国的。”[5]这段话作者无疑是在“诚实”地告诉大家“此地无银三百两”,我说的这些话其实就是在讽刺英国的。作者反话正说,深层的意思暗含在表面文字之上,这样的反语的运用对于读者的理解力当然是一种挑战,但当读者体会出作者真正的意思时,才明白作者讽刺的深刻和彻底。斯威夫特成功地运用反讽技巧,更深刻地批判了英国社会的种种丑恶。   四、《格列佛游记》的现实主义精神
  (一) 叙事手法的真实性
  小说在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环境的设置上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在《格列佛游记》结尾时作者也借主人公的口写道:“尊敬的读者,我已经将我在十六年零七个多月来真实的旅行历史讲述给你们,并且在其中我没有对真相进行修饰。”这部小说的作者特别强调小说所讲述的故事都是真实可信的,并且从未对事实真相进行掩饰,读者可以完全相信游记中所记录的内容便是小说主人公,即“我”的亲身经历,“我”只是在事后以游记的方式,将“我”的所见所闻呈现给读者。
  《格列佛游记》的起始时间和地点在小说中也有明确的交代,“一六九九年五月四日,我们从布利斯陀出发”“一七一五年十二月五日九时,我们在唐兹抛锚。到了下午三点,我已经安全抵达我在达罗则西斯(即瑞德里夫)的家中”。小说中完整又确切的时间和地点也是游记文学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使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感[6]。
  (二)对殖民扩张行为的间接反映
  随着欧洲殖民扩张步伐的加快,通过远洋航行而发现新大陆成为殖民扩张的主要途径。《格列佛游记》虽然都没有明确描写欧洲的殖民扩张行为,但小说在讲述主人公海上冒险经历的过程中,都间接展现了欧洲的殖民扩张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反映了斯威夫特对殖民扩张行为的讽刺态度。
  《格列佛游记》虽然没有描写格列佛在各个岛上的殖民行为,但他与慧姻国的马主人的谈话间接地反映了殖民扩张的原因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物质的过分奢侈的追求,并且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快,这种奢靡之风会更加盛行,“为了满足男人的奢侈放纵和女人的虚荣,我们都把大部分的必需品送到国外去,而换回疾病、愚蠢、罪恶的原料供自己消费。”斯威夫特在小说中还指出殖民扩张的过程往往是不合理的,“举个例子,一群海盗在暴风雨的驱赶下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而当一名水手在中桅上发现了陆地后,他们就登陆并准备烧杀抢夺……替他们的国王自以为正式的方式将这块土地占为己有”,揭示了殖民扩张过程中的不人道行为:人们只是在欧洲大陆上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却忽略了被殖民者应有的权利。殖民扩张也会有得不偿失的时候,这也为当时热衷于殖民扩张的人们敲响了警钟。
  斯威夫特丰富的人生经历,为他极具特色的讽刺语言能力和对政治生活深刻的洞察与描摹能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创作的充满强烈愤世嫉俗意味的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对于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这部小说在英国文学史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带来了影响深远的现实意义。
  參考文献:
  [1]王德春.修辞学词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3:94.
  [2]张润,史立英.戏谑中的警示与反思——斯威夫特作品的讽刺艺术[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8):70.
  [3]刘凤华.《故乡》一文中运用对比、衬托之辨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2):12-13.
  [4]刘戈.笛福和斯威夫特的“野蛮人”[J].外国文学评论,2007,(03):121-124.
  [5]李洪斌.斯威夫特对中国现代讽刺文学的影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50:86-88.
  [6]温湘频,赖文斌.生命与醒世——鲁迅《药》与斯威夫特《一个小小的建议》的比较[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28-32.
其他文献
【摘要】 象征技术是传统绘画中最常用的表达技术之一。主要是使图像更有意义,从而通过现实场景表达情感并通过图像诠释理性。本文列举了西方传统绘画在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案例进行研究,专注于视觉图像的解构,并摘取其中的传统图样和意义进行比较分析,以完善优秀艺术作品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的正确性和出处。与此同时,普通的具体的视觉图像在这一完善的过程当中直接叙述着对西方传统绘画观念的思考
期刊
【摘要】 在中国最早的远古夏商时期,骨笛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音乐文化已经有9000年的可考历史。经历着从春秋战国的乐舞到后来的魏晋南北朝的相和,从隋唐宫廷音乐的繁荣到宋元民间音乐的兴起,从明清四大徽班的进京到西洋文化的传入和中国新音乐的萌芽,从学堂乐歌到音乐学院的发展,无不标志着我国音乐在历史的轨迹。20世纪中国音乐开始走向了全盘西化的道路,甚至出现了以西方音乐文化的审美和教育来评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
期刊
【摘要】 自从1886年,电影被首次成功引入上海以后,逐渐成为上海乃至近代中国最受欢迎且最有力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近代上海无声电影塑造一批现代女性的形象,不同的电影对现代女性形象的理解不同。但所有这些电影中的现代女性形象,无一例外都是在男性话语体系中所建构的。  【关键词】 上海;电影;女性;现代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
期刊
【摘要】 北朝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五朝的总称,历时两百余年,在北朝的墓葬中,陶俑作为陪葬物品经常出现。北方五朝中,北齐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朝代,其陶俑的造型可作为北朝墓葬中陶俑研究的一个代表。北朝墓葬中的陶俑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地域的不同以及功能的差异划分为各种类型,从形态、服饰等方面间接反映了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发展的状况。本文通过对北朝墓葬中的陶俑进行分类对比,对陪葬陶俑蕴含的深层次信息进行重点讨论
期刊
【摘要】 14世纪,中世纪已经到了尽头,意大利艺术家力图复兴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人类在艺术史上达到的第一个巅峰。米开朗琪罗得以与当时社会上最优秀的人进行交往与思想上的交流,参与到他们对艺术和文学的讨论,并和他们一起,拥有该时代最为高雅的文化艺术享受。米开朗琪罗塑造的大卫强调着理想美,以及对人体的无限崇拜,手持投石器动态的瞬间,彰显出更加卓越的感染力,人们已经摆脱中世纪封建思想的牢笼,大卫是当之
期刊
【摘要】 庄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对一个时代的人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著作《庄子》也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学界对其学术研究可谓多种多样、百花齐放,本文通过广泛翻阅国内外文献内容,对比分析各大学者对庄子本人及其著作的评价,深入探究《庄子》文本的创作风格,探究其题材选择的构思与奥妙。庄子崇尚自然的精神追求深刻体现在他的选材上,庄子运用了很多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来表达对“道”的探索,通过奇人异事来体现“德”
期刊
【摘要】 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仍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将书法字体与书籍封面设计进行有机融合,有助于在现代社会中更深层次地继承与弘扬书法文化。基于此,通过分析书法字体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情感表达,为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书法字体的有机结合提供可靠理论依据,通过不同艺术设计元素满足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而在提高书籍封面美观性的同时赋予其更深刻的文学内涵。  【关键词】 书法字
期刊
【摘要】 源自不同国家、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的师生关系构成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多元文化情境。对外汉语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多有其深层次的文化归因。本文以留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这些问题行为背后隐含的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外汉语教师应具有跨文化意识,要在纠正留学生问题行为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课堂管理经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  【关键词】 多元文化;课堂问题
期刊
【摘要】 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大背景下,图书馆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实现了与读者的实时互动。本文以图书馆的资源共享、读者服务、技术创新和推广宣传四个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为出发点,对图书馆的创新服务点进行深入的挖掘,探讨如何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跨馆的资源共享和以人为本的读者服务,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  【关键词】 图书馆;核心业务;创新服务;挖掘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0
期刊
【摘要】 节日本是一种传统的社会民俗,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新兴节日。通过民俗学社会学的资料来看,校园女生节在新兴节日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其中从横幅内容的变化,可以知道这类新性节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受社会环境影响较大。然而,女生节横幅内容的背后,带有的却是对于女性身份平等的反思。关于新型节日,其文化内涵常常缺失,使新兴节日中的时尚元素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对于新兴节日,更应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