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以下尝试:
一、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我国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根据小学语文教材文图并茂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竭力熔诗、画、情、景、色、声于一炉,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
有些课文没有插图,我就根据课文感人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典型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优美的文学语言,请人画一些挂图。或者在各种画报里剪一些画图。孩子们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个个双眸凝视着挂图,仿佛不是置身课堂,而是正在千里之外的蒙古草原上流连忘返哩!使教学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结合课文,展开想象
这是唤起学生对感知体验的回忆,展开想象的翅膀,悟出文章的真缔,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我通常采取的方法是:
1.略写部分补叙化。许多人写文章,都喜欢采用“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法,在我们的教材中,这类例子很多。如果在这些略写的地方,教师能恰当地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去思索,去想象,去补叙,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处于“愤”、“悱”的活跃状态,而且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如《诚实的孩子》有这样一段话:“妈妈叫他给姑妈写信,承认自己说了谎,过了几天,邮递员送来姑妈的回信。姑妈在信上说,你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是个诚实的孩子。”在这里,我就有意让学生思考:“列宁在给姑妈的信中是怎样写的?
谁能结合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出列宁给姑妈写信的内容呢?”由于孩子们在这方面的体验很多,思维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起来了。他们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就连些不太爱讲话的学生,也把手举得老高。从而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受到了生动活的思想品德教育。
2.含蓄部分浅显化。如《金色的鱼钩》这课生动地记叙了老班长在长征路上,为照料好三个有病的同志走出草地,想方设法钓鱼维持战友的生命,可自己却舍不得吃,终因累饿过度而牺牲,只留下一个鱼钩。
课文结尾写道:“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对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借助想象,调动他们多种感官,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的积极活动,通过对老班长一幕幕动人事迹的回忆,一句句情真意切话语的朗诵,一个个表情动作的想象,一次次内心活动的分析,实现由获得的感性认识达到理性的飞跃,逐步体会到“金色”的价值,明白了“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不是描写“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而是紧扣课题,象征着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高贵精神永垂不朽。
3.平谈部分引深化。课文中有些句子似乎很平谈,但仔细琢磨起来,却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操持简单而意义广大。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认识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收到“出言寡约,而显达易解;义理微妙,而说之精善;其譬罕少,而听者皆晓”(孔颖达《礼记注疏》卷三十六)的效果。
例如《高大的背影》一课,文章开篇首句就是“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这显然是介绍故事发生时间的。但我却抓住这句向学生发问:“冬天的夜晚是怎样的情景呢?谁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想象到的情景描绘出来呢?”孩子们有的说,“冬天的夜晚,天黑蒙蒙的,街上也冷清清的”;有的说:“夜间寒气袭人,刺骨的西北风呼呼地刮着,路旁的电线呜呜作响,怪吓人的”;有的说,“街上行人很少,偶尔看见下夜班的工人,也都缩着身子飞快地走过”;还有的说,“家家都把门窗关得严严的,人们围在家里看电视,听广播……”。
我之所以让学生想象这些,一是因为“冬天的夜晚”天气恶劣,“我”的喘病才会又发作的起因;二是因为“冬天的夜晚”,路上人少雇不上车,妈妈只好背着“我”,拖着沉重的步子向前走——这是情节的需要;三是因为“冬天的夜晚”,突然出现了三轮车工人,他不顾疲劳、不怕严寒、不要报酬,主动送“我”母子去医院,更突出了这位“没有见过面的、不知道姓名和地址”的工人精神的可贵,形象的高大——这是点题的需要。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我一开始就启发学生想象“冬天的夜晚”。
三、延伸情节,丰富想象
在教学中,我尽量唤起孩子们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或者延伸故事情节,或者补充课文内容,或者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或者深化文章主题,从而加速他们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成为通向未来广阔世界的桥梁。
比如《凡卡》这课,有许多地方都写得很细腻,特别是讲凡卡寄信一段,把他怎样装信纸,怎样写信封,怎样投入邮筒的神态、动作以及他的衣着等,都写得活灵活现的。虽然这封信爷爷是不会收到的,对凡卡来说不过是个梦而已,然而他还是那样一丝不苟地寄了。
课文末尾写道,凡卡把塞进邮筒以后,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还做了一个美梦。什么美梦呢?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它续写出来。这样,一下子缩短了孩子和作品之间的时代距离,进一步了解了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要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只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那就太狭獈了。教师只有经常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才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和认识水平。
(河北省大名县黄金堤乡小学)
一、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我国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根据小学语文教材文图并茂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竭力熔诗、画、情、景、色、声于一炉,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
有些课文没有插图,我就根据课文感人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典型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优美的文学语言,请人画一些挂图。或者在各种画报里剪一些画图。孩子们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个个双眸凝视着挂图,仿佛不是置身课堂,而是正在千里之外的蒙古草原上流连忘返哩!使教学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结合课文,展开想象
这是唤起学生对感知体验的回忆,展开想象的翅膀,悟出文章的真缔,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我通常采取的方法是:
1.略写部分补叙化。许多人写文章,都喜欢采用“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法,在我们的教材中,这类例子很多。如果在这些略写的地方,教师能恰当地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去思索,去想象,去补叙,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处于“愤”、“悱”的活跃状态,而且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如《诚实的孩子》有这样一段话:“妈妈叫他给姑妈写信,承认自己说了谎,过了几天,邮递员送来姑妈的回信。姑妈在信上说,你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是个诚实的孩子。”在这里,我就有意让学生思考:“列宁在给姑妈的信中是怎样写的?
谁能结合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出列宁给姑妈写信的内容呢?”由于孩子们在这方面的体验很多,思维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起来了。他们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就连些不太爱讲话的学生,也把手举得老高。从而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受到了生动活的思想品德教育。
2.含蓄部分浅显化。如《金色的鱼钩》这课生动地记叙了老班长在长征路上,为照料好三个有病的同志走出草地,想方设法钓鱼维持战友的生命,可自己却舍不得吃,终因累饿过度而牺牲,只留下一个鱼钩。
课文结尾写道:“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对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借助想象,调动他们多种感官,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的积极活动,通过对老班长一幕幕动人事迹的回忆,一句句情真意切话语的朗诵,一个个表情动作的想象,一次次内心活动的分析,实现由获得的感性认识达到理性的飞跃,逐步体会到“金色”的价值,明白了“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不是描写“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而是紧扣课题,象征着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高贵精神永垂不朽。
3.平谈部分引深化。课文中有些句子似乎很平谈,但仔细琢磨起来,却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操持简单而意义广大。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认识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收到“出言寡约,而显达易解;义理微妙,而说之精善;其譬罕少,而听者皆晓”(孔颖达《礼记注疏》卷三十六)的效果。
例如《高大的背影》一课,文章开篇首句就是“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这显然是介绍故事发生时间的。但我却抓住这句向学生发问:“冬天的夜晚是怎样的情景呢?谁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想象到的情景描绘出来呢?”孩子们有的说,“冬天的夜晚,天黑蒙蒙的,街上也冷清清的”;有的说:“夜间寒气袭人,刺骨的西北风呼呼地刮着,路旁的电线呜呜作响,怪吓人的”;有的说,“街上行人很少,偶尔看见下夜班的工人,也都缩着身子飞快地走过”;还有的说,“家家都把门窗关得严严的,人们围在家里看电视,听广播……”。
我之所以让学生想象这些,一是因为“冬天的夜晚”天气恶劣,“我”的喘病才会又发作的起因;二是因为“冬天的夜晚”,路上人少雇不上车,妈妈只好背着“我”,拖着沉重的步子向前走——这是情节的需要;三是因为“冬天的夜晚”,突然出现了三轮车工人,他不顾疲劳、不怕严寒、不要报酬,主动送“我”母子去医院,更突出了这位“没有见过面的、不知道姓名和地址”的工人精神的可贵,形象的高大——这是点题的需要。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我一开始就启发学生想象“冬天的夜晚”。
三、延伸情节,丰富想象
在教学中,我尽量唤起孩子们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或者延伸故事情节,或者补充课文内容,或者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或者深化文章主题,从而加速他们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成为通向未来广阔世界的桥梁。
比如《凡卡》这课,有许多地方都写得很细腻,特别是讲凡卡寄信一段,把他怎样装信纸,怎样写信封,怎样投入邮筒的神态、动作以及他的衣着等,都写得活灵活现的。虽然这封信爷爷是不会收到的,对凡卡来说不过是个梦而已,然而他还是那样一丝不苟地寄了。
课文末尾写道,凡卡把塞进邮筒以后,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还做了一个美梦。什么美梦呢?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它续写出来。这样,一下子缩短了孩子和作品之间的时代距离,进一步了解了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要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只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那就太狭獈了。教师只有经常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才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和认识水平。
(河北省大名县黄金堤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