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政治教学创新教育要为实现社会科学方面“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初步奠定基础,为创新人才所应具备的各种素质打下一定的功底。
因此,中学政治实施“创新教育”应在如下方面展开工作: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的人文关怀;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应具备的精神品格;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关键词:学生 政治 教学 创新 教育
“创新教育”看上去似乎只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事情,但实际上社会科学方面也同样应进行“创新教育”。那么,社会科学方面的“创新教育”根本目的是什么呢?应当是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的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和管理人才,以及从事其他方面社会工作的各种人才。
但具体到中学阶段的实际,特别是中学政治这一学科的实际,创新教育的目标则应定位在:为实现社会科学方面“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初步奠定基础,为创新人才所应具备的各种素质打下一定的功底。因此,中学政治实施“创新教育”应在如下方面展开工作:
一、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的人文关怀
一个对国家社会问题漠不关心,甚至认为与己无关的人,决不会想到去解决国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就决不会去进行制度创新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新举措。因此,首先必须让学生树立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密切关注国家、社会动态,有一种忧国、忧民、忧天下的情怀。
二、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应具备的精神品格
这些品格主要是:
1.不人云亦云,不盲从,不为现有结论和状况所左右,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有批判地继承的科学态度;
2.不媚俗,不阿谀权势、权威,有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执着,有向权势、权威和世俗挑战的勇气和胆魄;
3.不畏难,不畏险,有虽历尽千难万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和毅力。
如果说对国家、社会的人文关怀,是社会创新能力的源头,那么,以上这些精神品格则是制约社会创新能力的“闸门”。“闸门”打得越开,创新的能量才能释放得越大越多。因此,政治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加强这些方面的教育。
三、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这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可以说,没有过硬的创新能力素质,就没有创新人才。这些能力素质主要包括:
1.敏锐的观察能力。它要求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或在寻常现象中发现疑点。这是社会性创新活动的前提性能力要求。
2.散发性思维能力,它要求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同一问题并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只有具备散发性思维能力,才能在众多的认识或措施中找出创新的东西。
3.求异思维能力。它要求对一个问题提出新的认识。提出不同于前人或他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没有求异思维能力,可以说就没有创新可言。因此,应把这种能力的培养摆在“创新教育”十分突出的地位加以高度重视。
4.辩证思维能力。一种认识或措施、方案或许是全新的,但也可能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因而也就是无用的。这不是真正的创新。真正的创新,应当是充分全面地考虑与之有关的多种问题的相关影响、相互联系,即提出全面的符合实际的新认识、新方案、新举措。因此,必须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勤于实践的习惯,在“自由”氛围中磨砺创新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其生命力所在,创新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精神更需要实践,离开实践,创新就会失去活力和存在的前提。
人类进步的每一步都是在实践中完成完善的。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单用“对”、“错”来评价学生的新思维,显然是过于肤浅和主观,若把学生的新观念引导到实践中去检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否定消极的,肯定积极的,然后再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实践,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
因此必须彻底解放学生,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双手、实践和空间,把学生从被动学习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提供实践的广阔场所,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五、创新教育对政治教师的要求
要达到上述要求,作为政治教师,首先必须使自己具备过硬的素质。其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做到以科学民主的现代教育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用。不唯书、不唯上,鼓励学生只唯实,只唯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唯新。
再次,切实改变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自学式、探索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
第四,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发表不同见解,提出不同的“治病药方”,并积极地为他们提供场所和机会,比如组织专题讨论会、小论文评议与汇集,师生对话,学生对话等。
第五,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创新成果展览,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参与社会上正在进行的各种社会性创新活动。此外,也要坚持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统一。不能为了实施“创新教育”,而丢了知识、觉悟方面的要求,特别是不能丢了觉悟要求,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也就丢了政治课的灵魂。
总之,只有把创新教育很好地融合到政治教学中去,才能把学生逐渐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河北省东光县职教中心)
因此,中学政治实施“创新教育”应在如下方面展开工作: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的人文关怀;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应具备的精神品格;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关键词:学生 政治 教学 创新 教育
“创新教育”看上去似乎只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事情,但实际上社会科学方面也同样应进行“创新教育”。那么,社会科学方面的“创新教育”根本目的是什么呢?应当是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的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和管理人才,以及从事其他方面社会工作的各种人才。
但具体到中学阶段的实际,特别是中学政治这一学科的实际,创新教育的目标则应定位在:为实现社会科学方面“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初步奠定基础,为创新人才所应具备的各种素质打下一定的功底。因此,中学政治实施“创新教育”应在如下方面展开工作:
一、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的人文关怀
一个对国家社会问题漠不关心,甚至认为与己无关的人,决不会想到去解决国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就决不会去进行制度创新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新举措。因此,首先必须让学生树立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密切关注国家、社会动态,有一种忧国、忧民、忧天下的情怀。
二、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应具备的精神品格
这些品格主要是:
1.不人云亦云,不盲从,不为现有结论和状况所左右,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有批判地继承的科学态度;
2.不媚俗,不阿谀权势、权威,有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执着,有向权势、权威和世俗挑战的勇气和胆魄;
3.不畏难,不畏险,有虽历尽千难万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和毅力。
如果说对国家、社会的人文关怀,是社会创新能力的源头,那么,以上这些精神品格则是制约社会创新能力的“闸门”。“闸门”打得越开,创新的能量才能释放得越大越多。因此,政治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加强这些方面的教育。
三、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这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可以说,没有过硬的创新能力素质,就没有创新人才。这些能力素质主要包括:
1.敏锐的观察能力。它要求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或在寻常现象中发现疑点。这是社会性创新活动的前提性能力要求。
2.散发性思维能力,它要求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同一问题并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只有具备散发性思维能力,才能在众多的认识或措施中找出创新的东西。
3.求异思维能力。它要求对一个问题提出新的认识。提出不同于前人或他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没有求异思维能力,可以说就没有创新可言。因此,应把这种能力的培养摆在“创新教育”十分突出的地位加以高度重视。
4.辩证思维能力。一种认识或措施、方案或许是全新的,但也可能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因而也就是无用的。这不是真正的创新。真正的创新,应当是充分全面地考虑与之有关的多种问题的相关影响、相互联系,即提出全面的符合实际的新认识、新方案、新举措。因此,必须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勤于实践的习惯,在“自由”氛围中磨砺创新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其生命力所在,创新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精神更需要实践,离开实践,创新就会失去活力和存在的前提。
人类进步的每一步都是在实践中完成完善的。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单用“对”、“错”来评价学生的新思维,显然是过于肤浅和主观,若把学生的新观念引导到实践中去检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否定消极的,肯定积极的,然后再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实践,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
因此必须彻底解放学生,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双手、实践和空间,把学生从被动学习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提供实践的广阔场所,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五、创新教育对政治教师的要求
要达到上述要求,作为政治教师,首先必须使自己具备过硬的素质。其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做到以科学民主的现代教育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用。不唯书、不唯上,鼓励学生只唯实,只唯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唯新。
再次,切实改变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自学式、探索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
第四,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发表不同见解,提出不同的“治病药方”,并积极地为他们提供场所和机会,比如组织专题讨论会、小论文评议与汇集,师生对话,学生对话等。
第五,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创新成果展览,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参与社会上正在进行的各种社会性创新活动。此外,也要坚持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统一。不能为了实施“创新教育”,而丢了知识、觉悟方面的要求,特别是不能丢了觉悟要求,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也就丢了政治课的灵魂。
总之,只有把创新教育很好地融合到政治教学中去,才能把学生逐渐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河北省东光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