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产教融合是对改革发展新常态下的新要求,要增强办学吸引力,必须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教育部也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教育模式”。在开展校企合作中,要克服和改变合作基础薄弱、合作教育性不强、合作中对学生的指导不足影响实践能力提高等问题,坚持“双赢”的原则,以课程体系建设为突破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与区域优势产业、行业衔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充分挖掘社会和企业的有效资源推进协同育人进程,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建设和投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全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创业团队;课程有效性;应用型课程;跨界课堂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校企合作,国际上又称合作教育,是学校和企业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为主的教育,是运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资源共同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校企合作与教育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对我院办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还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办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学校的创新精神、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仍有待增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补齐补强人才培养短板,集中力量解决好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的突出问题,是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途径选择。
1高校在校企合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基础薄弱。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而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两种不同组织的合作有着不同目的。高校希望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而企业与学校合作则希望得到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和提升员工队伍的素质,以及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更多成果投入到企业中。校企合作是以人力资源供给为合作基础的,但是,校企现有的合作基础单一和薄弱,双方需求不均等,多数合作靠人际关系维持,持续发展的利益共生机制不健全。一是校企双方需求不均等。学校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要求,对企业参与教育的需求较大,需要借助企业的场地、设备和技术人员等优质资源共同培养人才,而企业以追求更大利润和更低成本为目的,校企合作有时会给企业带来成本增加,因此,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校企合作中学校投入少。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对企业的服务投入太少,甚至没有投入,在企业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等方面,因为学校师资和科研能力的有限,未能有效发挥社会服务的功能。
2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養特色
深化校企合作,走产教融合之路,就是增加应用型课程,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物力、人力资源,结合实践教学的需要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实施“跨界课堂”进一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健全和完善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一是在校企合作中坚持“互利互惠”“双赢”的原则,才能真正地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使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实现学校、企业的资源共享,产教更深融合和人才共同培养,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内优势产业对接,从而优化专业结构。学校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设置和结构更合理,提高课程有效性,培养的人才受企业和社会欢迎,使学校真正承担起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二是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要安排教师到企业中去,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研發等活动,以增加教师的工程实践阅历,实现既有理论知识进行课堂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性教学的指导,并成为称职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和途径,也是服务于企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学校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才能与企业深度合作,走产教深度融合之路。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学校全面推进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以教学改革推动和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要结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把产教融合真正地融入到专业教育教学中去,以课程体系建设为保障,以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提高为主线,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是专业设置和建设的基础,课程设置要与产业、行业的调整发展对接,以先进成熟的技术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依据,按照“岗位—能力—课程”的关系设置课程,把理论认知与操作认知有机统一起来,并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要倡导“工匠精神”,在技术方面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断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专业课程安排上要充分体现产教融合,以项目带动实践性教学,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把技术技能的要点与专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实践性知识的学习,这样既学到了技术技能的知识,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也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和能力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推进协同育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现实的选择。
高校实施协同育人主要是指在校企合作中与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破解办学同质、低效以及优质办学资源相对不足等突出问题的重要制度创新。高校要不断推进协同育人的进程,充分挖掘社会和企业的有效资源协同育人,共同育人。要注重协同育人的机制、制度建设,注重协同育人的质量保障,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发挥教育的特色,使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更有深度、广度和高度,要推动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实现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互换、学生课堂与企业车间互换,学校课程与企业项目衔接,学校学分与企业顶岗实习衔接,共享优质资源。高校加强与企业协同育人,同时也是更好地为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5高校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替代的选择
高校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育人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建设和投入,营造良好的实践性教学环境,是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学校在实践教学中应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构建和形成有教育特点的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机制,拓展校外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学生的毕业实践环节,重视和开展各种技能大赛,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实践学习的指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冯爱国,吴炜,薛丛华.高职院校科研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互励实践——以航海专业职业教育为例[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03)
[2]周多道. 校企一体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02)
[3]朱鸿翔. 社会资源在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J]. 河南教育(高教). 2017(04)
[4]林俊.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04)
科研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产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课题编号:16G425。
关键词:创业团队;课程有效性;应用型课程;跨界课堂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校企合作,国际上又称合作教育,是学校和企业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为主的教育,是运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资源共同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校企合作与教育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对我院办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还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办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学校的创新精神、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仍有待增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补齐补强人才培养短板,集中力量解决好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的突出问题,是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途径选择。
1高校在校企合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基础薄弱。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而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两种不同组织的合作有着不同目的。高校希望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而企业与学校合作则希望得到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和提升员工队伍的素质,以及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更多成果投入到企业中。校企合作是以人力资源供给为合作基础的,但是,校企现有的合作基础单一和薄弱,双方需求不均等,多数合作靠人际关系维持,持续发展的利益共生机制不健全。一是校企双方需求不均等。学校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要求,对企业参与教育的需求较大,需要借助企业的场地、设备和技术人员等优质资源共同培养人才,而企业以追求更大利润和更低成本为目的,校企合作有时会给企业带来成本增加,因此,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校企合作中学校投入少。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对企业的服务投入太少,甚至没有投入,在企业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等方面,因为学校师资和科研能力的有限,未能有效发挥社会服务的功能。
2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養特色
深化校企合作,走产教融合之路,就是增加应用型课程,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物力、人力资源,结合实践教学的需要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实施“跨界课堂”进一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健全和完善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一是在校企合作中坚持“互利互惠”“双赢”的原则,才能真正地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使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实现学校、企业的资源共享,产教更深融合和人才共同培养,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内优势产业对接,从而优化专业结构。学校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设置和结构更合理,提高课程有效性,培养的人才受企业和社会欢迎,使学校真正承担起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二是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要安排教师到企业中去,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研發等活动,以增加教师的工程实践阅历,实现既有理论知识进行课堂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性教学的指导,并成为称职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和途径,也是服务于企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学校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才能与企业深度合作,走产教深度融合之路。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学校全面推进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以教学改革推动和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要结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把产教融合真正地融入到专业教育教学中去,以课程体系建设为保障,以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提高为主线,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是专业设置和建设的基础,课程设置要与产业、行业的调整发展对接,以先进成熟的技术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依据,按照“岗位—能力—课程”的关系设置课程,把理论认知与操作认知有机统一起来,并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要倡导“工匠精神”,在技术方面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断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专业课程安排上要充分体现产教融合,以项目带动实践性教学,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把技术技能的要点与专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实践性知识的学习,这样既学到了技术技能的知识,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也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和能力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推进协同育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现实的选择。
高校实施协同育人主要是指在校企合作中与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破解办学同质、低效以及优质办学资源相对不足等突出问题的重要制度创新。高校要不断推进协同育人的进程,充分挖掘社会和企业的有效资源协同育人,共同育人。要注重协同育人的机制、制度建设,注重协同育人的质量保障,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发挥教育的特色,使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更有深度、广度和高度,要推动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实现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互换、学生课堂与企业车间互换,学校课程与企业项目衔接,学校学分与企业顶岗实习衔接,共享优质资源。高校加强与企业协同育人,同时也是更好地为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5高校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替代的选择
高校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育人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建设和投入,营造良好的实践性教学环境,是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学校在实践教学中应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构建和形成有教育特点的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机制,拓展校外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学生的毕业实践环节,重视和开展各种技能大赛,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实践学习的指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冯爱国,吴炜,薛丛华.高职院校科研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互励实践——以航海专业职业教育为例[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03)
[2]周多道. 校企一体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02)
[3]朱鸿翔. 社会资源在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J]. 河南教育(高教). 2017(04)
[4]林俊.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04)
科研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产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课题编号:16G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