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短命” 饮料的宿命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mail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内,平均每半个小时就有一款新品推向市场,同时至少有一款产品又退出市场,退出市场的未必都是新品,但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新品的死亡率达95%以上。
  可悲的是,中国企业仍然在非理性的情绪鼓舞下,以大无畏的精神踏着“前辈”的尸体前赴后继勇往直前,根本对新品的成活率不屑一顾。这种趋势在饮料行业更为明显。不光是中小企业,即便像可口可乐这样的行业大鳄,也一样面临着新品的夭折问题。“天与地”、“茶研工坊”、“岚风”的失败,无不印证着死亡面前是不分贵贱的。
  
  投机性的短视行为
  
  为何新品死亡率这么高?是产品不好吗?其实未必!
  最致命的缺陷是“生意导向”的投机性操作,这种短视造成了企业管理结构和业绩评判体系“注重短期利益”的倾向。在中国做生意,很多情况是“一锤子买卖”就可获利。按私下有人说的:“中国这么大,每10人,每100人,甚至每10000人上一次当,我就发财了!”
  可以说,很多人面临的是“囚犯困境”理论里讲的尴尬,急功近利的心态使企业偏重一次获利的盈利模式,甚至通过恶性竞争而获利的盈利模式。
  当然,这种盈利是建立在“单次”的高额利润下才能获取的。如果一瓶饮料卖100块钱,那么这个饮料即使每人买过一次,它就狂赚了。很不幸的是,饮料是个薄利产品,不能指望从单次的购买中获利。
  以种“大烟”的当季盈利模式应用在“种树”的行业里,注定要失败的。所以,饮料短命是必然的。
  企业要想让自己的饮料品牌跨越“短命”的生命周期,首先得从意识上改观自己。从“囚犯困境”理论里,我们学到饮料的经营要采取与消费者长期合作的模式才能永续经营下去,饮料才能活得长久,企业才能长期获益。
  
  放风筝原理
  
  我们还必须从微观面来了解“短命”饮料是怎么死的,以及“长命”饮料是怎么活的。在这里我们分享一下“放风筝原理”。
  放过风筝的人都知道,风筝飞得越高,线才敢放得更长。如果风筝飞得不够高,你就把线放得老长,这时候风筝很容易陨落,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如何放手中的线,而是如何让风筝飞得更高。
  产品的市场推广跟放风筝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特别是重复使用率高的快销品,更能印证这一点。
  这是国内某著名调研公司对茶饮的调研资料。如果把这张图换成坐标图来看,就较为清晰地看到其中蕴藏的“风筝原理”。
  我们把经常消费某产品的人称为“常客”,而把偶尔为之的消费者称为“散客”。从该图可以看到,纵轴是“常客”,横轴是“常客”+“散客”,也就是说,纵轴代表的是经常购买者,而横轴代表的是所有购买者,那么这样就可以理解图中的斜线所代表的意思,斜线的坡度越陡越高,代表着其“常客”越多。
  至此,我们就清楚了纵轴代表了“风筝”的高度,放风筝的诀窍在于高度。而在此图中,产品推广的诀窍就在于“常客”量,“常客”量源于横轴的总客量。打个比方:一瓶饮料,第一批尝试者有10个,尝试后4个人喜欢上了它,从而经常购买,这4个人就成了常客,而这4个人是从10个尝试者中来的,然后又有10个新的尝试者,他们尝过后,又有4个人继续使用。如果有人推广的产品lO个尝试者有6个人留住了,那这个人的产品推广的“风筝”高度就比你高,说不定该人的产品是个“大品类”,而你的产品则是“小品类”。
  如果一款产品推向市场,不能赢取更多的“回头客”,那就不要推了。因为风筝线越长,风筝陨落的可能性越大。推广可以让那些有生命力的产品长得更为茁壮,也会使那些“弱不受补”的产品死得更快。
  在茶饮市场里,冰红茶算是最为卓著的品类,看其常客与总客的比例就知道,45.5:83.5,53%的常客占据了总客量的一半。看第二大品类:绿茶,36:74,48%的常客比例也有近一半的常客。但为何绿茶的总销售额与冰红茶有差距呢?因为绿茶相对较年轻,比冰红茶的推广时间要晚些。但没关系,绿茶仍然很有前途,因为它和冰红茶在同一条“起飞线”上(图中的红线),而冰绿茶、奶茶、乌龙茶类,从一开始似乎就有了自己的宿命,它们在一条“起飞线”,当然它们作为一个小品类仍有存在的价值,但对于商家来说,这些产品被“砍死”的可能极大,因为同样的“放飞”会让那些“大品类”飞得更高,那还有什么理由去培植这些“施肥”却总不见长的弱苗呢?
  在笔者看来,饮料产品提升销售额的途径有两种:
  第一,提高人气;
  第二,提高使用频率。
  通常,使用频率是比较难控制的,但并不是不能改变。对于提高人气,放风筝原理告诉我们,不要随便提升人气,尽管提升人气很容易,你可以裸奔获取关注率,但甭指望有多少人喜欢你。如何长命百岁?
  如何让饮料品牌经得起重复消费,而不是让消费者尝一两次鲜之后,就永不再回头了。
  新品开发很容易让企业走极端,企业总刻意求新求变,这是一种危险的举措,因为产品越有特色,就越可能被消费者在尝鲜过后抛弃。正所谓“昔日芙蓉花,今日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如果你的产品是建立在产品力的特色挖掘上,就要小心这种颇具特色的产品塑造。在我们的“概念抽屉”里,可乐归为“家常菜”,啤儿茶爽归为“特色菜”,像啤儿茶爽这等另类产品,一上市消费者就会尝试1次、2次,甚至3次,但他们绝对不会一直喝下去。当消费者尝过啤儿茶爽后,会说:“那个东西我尝过了!”回头继续买可乐喝。
  我们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如果把焦点放在产品上,可能塑造出一个“特色菜”;如果把焦点放在消费者身上,就可能做出一份“家常菜”。
  现代营销已经不止一次地提出“向消费者看齐”,而企业更多的理解是从消费者角度看产品。其实仍然是把产品作为焦点,而忽视了消费者。
  其实,产品要立根在消费者身上,例如:你的产品是鲜奶,就不需要再说自己是什么了,你要说的是“早餐最适合”。因为消费者可以跨越你的奶品牌,但无法跨越自己吃早餐的习惯。当你的品牌与早餐建立起牢牢的关系后,就不会被消费者尝过一次两次后忘掉了。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而品牌没有,因为品牌是扎根在消费者身上的。把品牌扎根在消费者身上时,你的饮料产品就可以长命百岁了。
  简单地说,就是要把品牌扎根在消费者身上,而不是说自己是什么。
  在这方面,知名品牌主要有两类做法:一类是语言派,一类是时机派。
  语言派的代表是:可口可乐——爽,雪碧——凉。这些品牌的精髓都可以用—个字来描述。可乐不说自己是什么,雪碧也没必要说自己是什么,因为它们都围绕消费者的感受来描述自己的品牌。你可以不要可乐,但你不会不要“爽”;你可以不要雪碧,但炎炎夏日里你不会不想要“凉”。当可乐、雪碧把自己的品牌建构在一个词上时,注定了会长青。
  时机派的代表是:红牛——困了,累了!王老吉——怕上火。这些品牌没有描述自己的品牌体验是什么,而是描述了一个时机,把焦点放在消费者身上。消费者不知道哪个产品更好,当商家帮消费者判断好自己的某种状态后,而消费者也明确地判断了自己的状态后,就知道哪个产品更适合自己。当然,这类品牌也是消费者无法摆脱的“家常菜”,因为人无法摆脱这些“时机”和“状态”,人总有困了累了的时候,人总是会怕上火的,但这些品牌是跟这些“时机”或“状态”牢牢建立关系的。比如王老吉,“下火”就是“特色菜”,因为这种功能性,注定了你不常吃它,也就影响了你的使用频率。而多了一个“怕”字,就一下子变成“家常菜”了,试问你何时不怕上火?特别是在吃东西的时候。
  对比一下,我们就知道哪些饮料品牌能长命,哪些饮料品牌注定是会短命的。
  15种营养素,能让产品持续卖下去吗?
  5个半柠檬的Vc,能让产品持续卖下去吗?
  老实说,这些产品相当成功,但它们却有短命的基因。它们的立身之本都在产品身上,而不在消费者身上。
  无论“语言”也好,“时机”也好,这些资源都是有限的,企业要在第一时间去抢注,谁跑得最快,谁就占据了最有价值的有限资源。
其他文献
在波士顿矩阵中,“现金牛”(销售增长率低、市场占有率高)型的业务是应该长期持有的,该放弃的只是“瘦狗”(市场增长率低和市场占有率双低)型业务。但在企业由盛而衰的同时,现金牛也在逐渐向瘦狗转变,最好当机立断地宰杀之。    从果汁到茶饮料到植物蛋白饮料,再到纯净水,汇源始终耐不住成长的冲动,一直在不断扩张自己的战线,极力想摆脱中高浓度果汁的产品单一化模式,进军全系列饮料市场。其实,汇源在战略扩展的同
期刊
中国近两万家的中小白酒企业面临着一个生死抉择:要么温水煮青蛙似的被蚕食掉,要么果敢地跳出包围圈,除此之外的任何第三条道路,都无法成为中小白酒品牌的最佳选择。    中小白酒品牌很难忽视这样一个事实:长期囤居于一池一地,并且有着冲出去的冲动,却又无可奈何于自己的现有地盘被强势品牌所侵扰。目前,中国近两万家的中小白酒企业面临着一个生死抉择:要么温水煮青蛙似的被蚕食掉,要么果敢地跳出包围圈,除此之外的任
期刊
中国食品行业,一路高速发展,却又历经波折;备受多方关注,却又争议不断。而广大的食品企业,也在风起云涌的浪潮中发展着、纠结着——信心与矛盾共存,发展与问题并行,困惑与迷茫皆有。  乐观?彷徨?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看清未来,把握趋势。谁抢占战略制高点,谁就能在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  未来几年,中国食品行业的趋势与格局将会怎样?食品企业如何把握行业走向和市场机遇?  本期专题对中国食品行业的现状及走
期刊
做品牌不是简单的延伸名字,而是建立一种独特的价值,在消费者心智中代表一个品类。    最近,以防脱洗发水闻名于全国的霸王集团扩张到凉茶领域的消息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舆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企业的扩张到底该不该跨界运作。  笔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简单:当然可以跨界运作,但是不能盲目运作。  笔者要提醒企业的是,从战略的高度考虑,当你试图扩张的时候,一定要掌握游戏规则,慎重进入新的行业。    第一,评
期刊
所谓“1+N”模式,是指一个白酒厂家就某一个市场,投入多个品牌、多个产品、多个系列,并由多个经销商经销,集中火力攻打竞争对手;利用品牌优势营造氛围;通过产品组合更多经销商的资源,打击其他品牌,最后使自己成为这个市场最大的赢家。  全国众多正在崛起或者想方设法期待突破的地方白酒企业是白酒1+N模式的忠实拥趸。地方白酒企业在开拓市场时,限于品牌影响力,一般都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耘,偶尔的外出也是战
期刊
要想成为优秀的老板,就必须敏锐地观察到并认真处理好各式各样的第一次,否则就要花几倍几十倍的时间、精力去处理第二次、第三次……    企业管理中什么最重要?笔者认为“第一次”最重要。  首先是因为“第一次”给人的印象最深刻,人们总是很容易记住“第一”,而难以记住“第二”、“第三”,更不用说“第四”、“第五”了。人们都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却很少有人记住世界第二高峰是什么。全世界都在谈论世
期刊
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说:“世界的未来与趋势都是隐含在现实与历史之中的。”白酒行业亦如此。浓香白酒的寡头竞争时代即将结束,多元香型的趋势即将来临。酱香型白酒市场的扩展是一次远行的发轫,也是一个希望的诞生。    酱香白酒的现状    近几年来,已有不少白酒企业看好酱香型白酒,纷纷在这个品类上发力,其中不乏国内一些著名的白酒企业,有的投入巨资开发酱香型白酒,有的选择“一厂多型”的发展模式,相继调整产
期刊
“母子商标”模式并不能瞬间拉近“母子品牌”的距离,更不能掩盖安吉白茶行业内企业发展参差不齐、甚至部分企业浑水摸鱼的事实。“母子商标”模式的良性发展,当务之急是要从“子品牌”入手。子品牌应以保护品牌资源为前提,运用现代化的品牌营销策略,高效提升“子品牌”的综合实力,维护安吉白茶这—母品牌的良好形象。    安吉白茶——一株茶叶新秀,仅仅用了30年的时间就从中国茶界的无名小卒成长为茶叶新贵。尤其是在2
期刊
“双歧因子”——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风靡一时的产品概念,时至今日仍有很多饮料品牌在沿用这一概念。可以说,“双歧因子”概念的产生,让人们对肠胃保健产品有了第一次关注,就是因为有了关注,才造就出数不清楚的财富传奇。  如今,风靡了十几年、且为许多企业追捧的“双歧因子”,逐渐失去了当年的魅力。营销概念的缺失、营销模式的老化、产品效果等各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双歧因子”产品效果不明显,成为消费者最
期刊
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不是单一产品制胜,而是产品组合制胜。在淡季,要提升产品销量,关键在于你有什么样的组合策略。    夏季是乳品销售一年中的低谷。在这个阶段,奶源相对充足,就会出现乳品产量没有减少,但市场需求降低的情况。如何在乳品的淡季展开有效的营销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达到销售的提升?  每一个企业的市场增量,都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从竞争对手那里去争取顾客;二是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无论采取什么样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