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式语言输入对语块习得的有效性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0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背诵前测、背诵后测和延时测试的成绩,探讨背诵式语言输入对语块习得的有效性。研究表明:背诵式语言输入对学生语块的习得产生显著性功效;背诵式语言输入对语块习得的有效性会因语块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本研究为我国的二语教学提供了启示:作为我国语文学习传统方法之一的背诵式语言输入能弥补中国学生二语输入的严重不足,应该受到重视。习得者应充分发挥背诵式语言输入对语块习得的实际功效,进而促进整体语言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背诵式语言输入;语块习得;有效性
  作者简介:谈鑫(1984-),女,湖南南县人,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助教,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和英语教学研究;胡东平(1964-),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083)主要研究方向:英语翻译和二语习得研究。(湖南 长沙 410128)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农业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62010108014)的研究成果。
  
  在中国的语文教学中,背诵课文一直是教师惯用的方法之一,而关于背诵对外语习得的影响,国外的学者却存在着争议。在西方,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这一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无助于外语学习,对其不屑一顾。[1]如语言学家Olson就指出:记忆文本的实践是由盲目崇拜书本知识引起的。[2]但也有学者认为,“背书”在中国是行之有效的,它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3]记住其优美的语言以及创造性地运用文章中的词汇。[4]
  国内的学者就背诵对外语习得的作用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如丁言仁和戚焱以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发现背诵课文对短语的掌握,口语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1]董卫和付黎旭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证明了背诵式语言输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5]赵继政通过学生背诵10篇短文(非课文内容)前后语言输出的语料分析,研究了背诵对语块习得和应用的作用。[6]陈萱从心理语言学理论和二语习得理论角度对背诵在语言学习中的价值进行了论证。[7]邓鹂鸣和王香云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背诵式语言输入对中国学生二语写作能力发展的实际功效。[8]
  虽然国内的学者较一致地认定了背诵课文对外语习得的促进作用,但他们的研究大都从背诵对短语习得、写作、口语和语感的影响入手,很少有专门关于背诵课文对语块习得影响的实证研究。而近几年语块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如Lewis指出:语言是语法化的词汇(即语块),而不是词汇化的语法。[9]刘晓玲和阳志清从理论上探讨了词汇组块教学(即语块教学)方法的优势。[10]这些正是作者想以背诵对语块习得的有效性为重点进行实证性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背诵式语言输入的理论依据
  背诵式语言输入是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美国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的,教学的主要精力应放在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他还特别强调,二语习得是通过理解信息,即通过接受“可理解性输入”而产生的。[11]而背诵是在对文字材料深刻理解和大量朗读的基础上,把精选了的语言精华主动固化为自己语言的有效手段之一。[12]所以有学者认为课文等书面语言材料是主要的输入来源。[13]探究背诵式输入的实质,它不失为一种最佳的可理解的输入。[8]
  加拿大语言学家Bialystok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模式将外语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分为显性语言知识和隐性语言知识两种。[14]背诵式输入可以加强对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将原本是显性的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的语言知识。[15]而学习者的隐性语言知识越多,他熟练使用目标语的程度就越高。[16]不难看出,背诵式语言输入对于第二外语的习得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Schmidt认为,任何语言习得都是有意识注意的结果,注意是输入转化为吸入的必然条件。[17]Ellis同样指出,没有注意,输入无法转变为吸入,语言便无从习得。[18]而背诵式语言输入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输入活动,它既能促使学习者注意目的语的语言形式,又能让学习者注意到自己所要表达的与所能表达的内容之间的差距,从而强化有关语言输入,并促进输出的质量。[8]由此可见,在背诵输入过程中有意识地反复接触目标语语言材料,从理论上分析应该能促进包括语块在内的第二语言习得。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2008级金融专业两个行政班67名学生为对象。所有学生均使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二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由同一教师授课,授课方法一致,授课时数相等。
  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包括背诵前测、背诵后测及延时测试。
  (1)背诵前测。根据第二单元SectionA部分所学语块知识进行设计,参考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翻译题型,卷面为5个不完整句子,要求学生按照给出的中文提示选择在第二单元课文中学过的相关语块(by no means,set a standard/an example for,reach for,take notice of,…,nor do we have…)并填入正确的形式,考试时间为5分钟,满分为5。背诵前测于结束第二单元学习后及时随堂进行,学生事先并不知情。
  (2)背诵后测。在结束背诵前测的同一堂课上,教师从课本第二单元Section A部分挑选了三个完整的句子(句中包含了背诵前测中涉及的五个语块),要求所有学生于一周内主动联系任课教师进行背诵。一周后教师当堂组织第二单元的单元测试——即背诵后测(原因在于本次测试内容包含前测中涉及的五个相同语块)。试卷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15个单词听写,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报英文写出单词拼写及在课文中对应的中文意思,分值为15;第二部分为20个中译英,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中文填入对应的英文语块,分值为20;第三部分为10个不完整句子,题型设计与背诵前测完全相同,分值为10,整套试卷满分为45,考试时间为30分钟。
  (3)延时测试。在完成第三单元学习任务后(与背诵后测相距21天),组织进行了相关的单元测试,卷面题型、分值设置和考试时间与背诵后测完全相同。以第三单元Section A部分所学语块知识为主,并再次考察了背诵前测中涉及的五个相同语块的习得情况,因此我们可以将之看作这五个语块的延时测试。
  要强调的是:根据Moon对语块的分类标准,“…,nor do we have…”属于预制块(指形式固定或半固定的具有语用功能的单词组合),[19]因此教师出卷时将这一语块的考察设计在背诵后测和延时测试的第三部分,而把其他四个前测中曾考察的语块设计在第二部分。另外,因为研究需要,对于背诵后测和延时测试的数据采集只考虑与前测对应的五个相同语块,所以我们统计后测和延时测试成绩时满分为5。
  3.数据收集与分析
  数据收集历时4周,主要来源于背诵前测、背诵后测和延时测试中五个语块的习得情况。背诵前测于结束第二单元学习后及时随堂进行,学生事先并不知情。在结束背诵前测的同一堂课上,教师布置背诵任务,要求所有学生于一周内主动联系任课教师完成背诵。一周后教师当堂组织背诵后测,事先教师并未提及后测的内容在要求背诵的句子中出现。在完成第三单元学习任务后(与背诵后测相距21天),组织进行了延时测试。为了确保研究的效度,教师只预先告知学生延时测试不仅考察第三单元的知识,还会涉及已经学过的前两单元。
  本研究所涉及的各类数据均采用SPSS统计分析。我们用方差分析对学生在三次测试中成绩差异的显著性进行检验,验证背诵式语言输入是否对学生语块的习得产生显著功效,同时我们将三次测试中出现的五个语块进行分类描述统计,比较各语块的习得情况是否有差异,验证背诵式语言输入对语块习得的有效性是否因语块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在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学生在背诵前测、后测或延时测试中缺席,致使实际有效实验样本数为58份,因此所有的统计分析将在这些样本基础上进行。
  1.背诵式语言输入对学生语块习得的有效性
  如表1所示:背诵后测平均分是前测平均分的2.23倍,比前测高出1.6897;延时测试平均分是前测平均分的1.825倍,比前测高了1.1379;延时测试平均分是后测平均分的0.82倍,比后测低了0.5518。而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表明(见表2),F值为18.413,P=0.000<0.05,说明学生三次测试的成绩中,至少两组的均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背诵式语言输入对学生语块的习得产生了显著性功效。
  事后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表明(见表3):背诵前测与背诵后测之间的概率为0.000<0.05,达到了显著水平;背诵前测与延时测试之间的概率为0.000<0.05,也达到了显著水平。而背诵后测与延时测试平均值差异的概率为0.130>0.05,未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背诵后测与背诵前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因为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反复有意识地接触目的语语块,强化了语言输入,促进了语块的习得;延时测试与背诵前测之间同样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尽管人的记忆存在遗忘的趋势,但背诵式语言输入能有效巩固语块的记忆,促进长时记忆的形成,从而使这些语块在大脑中保持很长的时间;背诵后测和延时测试之间的差异不存在显著性,正好进一步验证背诵式语言输入对语块习得的有效性并未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有显著变化。
  2.有效性是否因语块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
  如表4结果所示:虽然各语块在背诵后测中出现的正确频次比前测都有明显的提高,但是提高的幅度各有不同。这说明,背诵式语言输入对语块习得的有效性的确因语块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其中,“by no means”在背诵后测中出现的正确频次是前测的3.5倍,增加了35次,是提高幅度最大的语块,因为它属于副词语块,本身并不存在变化形式,用法相对简单;“set a standard/an example for”在背诵后测中出现的正确频次是前测的1.4倍,增加了6次,是提高幅度最小的语块,究其原因在于,这个语块中包含了一个学生很容易忽视的语法知识——a和an的用法;“…,nor do we have…”在背诵后测中出现的正确频次是前测的1.5倍,增加了10次,提高幅度排列在第四位,该语块的特点是其前后内容变化较为灵活,加之要求部分倒装,用法相对复杂;“take notice of”和“reach for” 这两个语块按照提高幅度排名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都属于动词和介词搭配的语块形式,关键在于正确掌握相关的介词搭配,变化形式较少。
  四、结论和启示
  本实验就背诵式语言输入对学生语块习得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背诵式语言输入对学生语块的习得产生显著性功效;(2)背诵式语言输入对语块习得的有效性会因语块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本次研究能为我国的二语教学提供启示:作为我国语文学习传统方法之一的背诵式语言输入能弥补中国学生二语输入的严重不足,应该受到二语习得者的重视,充分发挥背诵式语言输入对语块习得的实际功效,进而促进二语习得者整体语言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丁言仁,戚焱.背诵课文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J].外语界,2001,(5):58-65.
  [2]Olson D R.Mind and Media:The epistemic function of literacy[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1988,(38):27-35.
  [3]Pennycook A.Borrowing others’ word:Text,ownership,memory,and plagiarism[J].TESOL Quarterly,1996,(30):201-230.
  [4]Parry K.(Ed.)Culture,Literacy,and Learning English:Voices from the Chinese Classroom[M].Portsmouth,NH.:Heinemann,1998.
  [5]董卫,付黎旭.背诵式语言输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界,2003,(4):56-59.
  [6]赵继政.背诵对英语语块习得的影响[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2):45-49.
  [7]陈萱.对背诵的再认识[J].国外外语教学,2004,(1):11-13.
  [8]邓鹂鸣,王香云.背诵式语言输入对中国学生二语写作能力发展的有效性研究[J].外语教学,2007,28(4):52-56.
  [9]Lewis,M.The Lexical Approach[M].Hove,England: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
  [10]刘晓玲,阳志清.词汇组块教学——二语教学的一种新趋势[J].外语教学,2003,24(6):51-54.
  [11]Kreshen 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Peramon Press,1982.
  [12]杨丁秀.连通主义看背诵在二语习得输入中的作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111-112.
  [13]尤其达.输入与输出并举,提高英语应用能力[J].外语界,2001,
  (6):40-43.
  [14]Bialystok E A.A theoretical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learning,1978,(28):69-83.
  [15]曹怡鲁.外语教学应借鉴中国传统语言教学经验[J].外语界,1999,(2):16-19.
  [16]马广惠.Bailystok的语言学习模式[J].国外外语教学,1997,(1):8-9.
  [17]Schmdit R.The role of conscion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1990,(11):129-158.
  [18]Ellis,R.Interpretation tasks for grammar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995,(29):87-105.
  [19]Moon R.Vocabulary Connections:Multiword items in English[C].In Schimitt N and McCarthy M(eds),Vocabulary:Descriptive,Acquisition and Pedagogy,Cambridge:CUP,1997.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有几种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工作原理和研发现状。介绍了生物质能发电的优点及利用形式,并阐明了生物质能分布式发电技术的意义。  关键词:分布式发电;生物质能;开发现状;利用形式  作者简介:谭宗云(1970-),男,重庆人,西华大学电气信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四川 成都 610039)赵朝华(1985-),男,四川乐山人,四川利源电力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助理工
期刊
摘要:在面临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加强高校生态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生态意识教育包括生态哲学教育、生态科学教育、生态伦理教育和生态审美教育等;加强高校生态意识教育必须坚持“四个结合”。  关键词:高校;生态意识;生态文明;思想教育  作者简介:谢磊(1975-),男,湖南湘潭人,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讲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 周晓阳(1953-),男
期刊
摘要:《学记》中“善喻”教学思想的含义是要对学生要引导而不牵制,即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而不强迫,即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不要进行强迫和灌输教育;启发而不代替学生独立思考,在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中应用“善喻”教学思想时,一是要设置好问题情境,问题的难度要适中,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形成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体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家庭影响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家长的观念及自身素质对子女的影响以及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环境的影响这几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家庭教育的病理,并针对这些病理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家庭教育;病理;环境  作者简介:滕刚(1985-),男,安徽六安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政策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家庭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的。是个
期刊
摘要:当前地方大学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本文试图用阿特巴赫的中心—边缘学说和生物学上的生态位学说来分析地方大学的发展困境,提出对策,立足地方大学优势,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来探讨区域大学的特色和发展方向,并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  关键词:地方大学;生态位;中心—边缘;文化生态  作者简介:赵霞(1986-),女,陕西宝鸡人,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文
期刊
摘要:在我国电力企业主要实行委托代理的管理模式背景下,二级(省级)电网企业已经成为了具有相对完全经营管理权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主体。如何科学完善省公司(集团公司)对内部各个主营业务单位的综合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已经成为省级电网企业强化内部控制、健全内部管理所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阐述了综合绩效评价的基本涵义和主要作用,结合电网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历史沿革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对综合绩效评价的进一步完
期刊
摘要:实验教学是“工程力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近机类“工程力学”实验课时减少的情况,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工作对实验教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工程力学;少学时;教学方法;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常利武(1977-),男,河南洛阳人,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工程安全;李冬霞(1
期刊
摘要:《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特别明确了项目经理负责制的规定,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应切实履行和实践;笔者结合目前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这一课题进行思考和解读,阐述科学实践规范的必要性。  关键词:工程;项目经理;责任制  作者简介:曹所江(1967-),男,江苏南通人,扬州大学基建处科长,高级工程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江苏 扬州 225009)刘红军
期刊
摘要: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管理逐步由注重影响教师工作的外部因素向内部因素发展。教师的自我教育教学效能感是影响教师工作的重要内部原因。探讨教师管理效能理念,对于提高高职教师管理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师;管理效能理念;管理有效性  作者简介:王巧兰(1967-),女,湖南冷水江人,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纪委书记,高级政工师,农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高文(196
期刊
摘要:为了进一步贯彻高校质量工程,突出“强调动手、加强实践、培养兴趣、积极创新”的理念,实施“基础、综合、系统、创新”的教学体系,提高计算机硬件技术教学质量,课题组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对于提高该课程教学水平有一定的启发,并对工科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定位起到指导作用。课题组依托微机接口实验开发平台和机电工程训练中心教学优势,建设满足多层次多规格人才培养的计算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