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话,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字眼,一种令所有儿童欢欣鼓舞的文学体裁,它承载了儿童多少美妙的“奇思妙想”,寄托了儿童多少神奇的“精神体验”。作为儿童心贴心的文学,最喜闻乐见的课文类型,今天的语文教师该怎么教?
一、在忠实原著基础上准确解读文本
中外童话故事有很多,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译本就更多。为了准确解读童话故事的文本,必须像宗教信徒般虔诚地忠实童话的原著。《渔夫的故事》编者可能是出于文本篇幅的考虑,也可能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节选了原著《一千零一夜》(纳川译)中的一部分,并且删减和“篡改”了许多晦涩难懂的地方。仔细品读比对,两者的语体风格、行文方式也有很大不同。再看人物形象,文本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凶残、狡猾、没有人性的魔鬼。典型的语句就是:“一听所罗门早死了,魔鬼立刻凶恶地说:‘渔夫啊,准备死吧!你选择怎样死吧,我立刻就要把你杀掉!’”你再读原著《一千零一夜》,故事的续写部分写到:魔鬼为了不再回到胆瓶,送给渔夫四条鱼,渔夫因此得到国王的许多赏钱。你看,魔鬼也有“善”的一面,他遵守诺言,实现了对渔夫的承诺。我理解魔鬼的形象不是“狡猾”,而是“善变”。如果你不读原著,魔鬼形象的理解就不会全面和深刻。
二、在整体把握文脉基础上发展想象
幻想是童话最本质的特征,是童话的核心所在,灵魂所系。可以说幻想是童话的全部,因为童话都是虚构的,没有了幻想,童话也就没有了生命。《渔夫的故事》就是作者幻想渔夫打捞了一只装有凶恶魔鬼胆瓶的故事。魔鬼从瓶中来,聪明的渔夫又让它回到胆瓶,多么神奇和不可思议!在本课教学的开始,我先让学生初读童话,讲述故事的梗概,然后运用带“瓶”字的四字词语概括童话故事的文脉(捕鱼捞瓶→放魔出瓶→诱魔入瓶→投瓶入海)。从语句概括到词语概括,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故事离奇曲折的情节和天马行空的幻想。在教学的最后,我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童话写作方法进行童话创作、续写童话。学生有了对故事文脉整体的把握,续写童话便有了“根基”,肆无忌惮、古怪离奇的想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全情迸发。
三、在小组活动中体会人物形象
童话的又一显著特征是鲜明的形象。《渔夫的故事》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大活动。(一)认识魔鬼,体悟邪恶。1.浏览课文第4、7节,思考课文是通过哪些描写塑造魔鬼形象的,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怎样的魔鬼?2.组内交流,并试着读出自己的理解。(二)走进渔夫,感知正义。1.默读课文16、20节,想想这是运用什么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从中可以体会一个怎样的渔夫?2.小组交流各自的发现,通过朗读读出你的感悟。本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放在这两个人物的体悟上。通过真实高效的小组合作,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全面感受渔夫和魔鬼的形象,同时体悟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道理。
四、在文字品读中学习童话写作方法
童话一般运用夸张、拟人、神化、变形、怪诞等表现手法,把幻想和现实、时间和空间、人间和仙境融为一体,使童话所描述的一切,都进入了幻想的境界。《渔夫的故事》属于超人体童话,它一般是拟人,它的童话形象是那些以超自然面貌出现、具备创造奇迹的超常能力的形象——魔鬼。再说夸张,课文第四自然段写道:“魔鬼头像堡垒、手像铁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牙齿像白石块,鼻孔像喇叭,眼睛像灯笼,样子非常凶恶。”学生容易误认为这是比喻,其实这是典型的夸张手法。我在教学本课时将比喻和夸张进行比较。让学生知晓比喻是相似事物之间打比方,夸张是言过其实、超越事实的描述,目的是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随后可让学生回顾夸张手法运用的诗句,学生自然会联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五、在情景表演中获得丰富体验
童话与其他体裁相比,故事情节曲折,富有儿童情趣。童话表演是以表演的形式再现童话情节,是童话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童话教学时要充分发挥童话自身的优势,组织学生进行童话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在感悟中表演,进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渔夫的故事》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然后推选组内最强者在全班进行表演,其他同学对他们的表演做出评价,选出最佳表演者,并给予嘉奖。情景表演,不仅满足了学生爱玩的天性,还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展示自我的信心和勇气。有些学生还在表演中增加或改变情节,他们对文本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要注意的是,情景表演不是为了表演而表演,不能只追求表面的热闹,忽视了儿童自身的独特体验。
六、在拓展延伸中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教者要充分运用好童话的文本,结合文本向学生推荐更多童话读物,让学生在童话的课外阅读中丰富积累,开阔心胸,陶冶情操。《渔夫的故事》一文,我推荐学生阅读《一千零一夜》,而且最好是纳川的《一千零一夜》。 语
一、在忠实原著基础上准确解读文本
中外童话故事有很多,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译本就更多。为了准确解读童话故事的文本,必须像宗教信徒般虔诚地忠实童话的原著。《渔夫的故事》编者可能是出于文本篇幅的考虑,也可能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节选了原著《一千零一夜》(纳川译)中的一部分,并且删减和“篡改”了许多晦涩难懂的地方。仔细品读比对,两者的语体风格、行文方式也有很大不同。再看人物形象,文本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凶残、狡猾、没有人性的魔鬼。典型的语句就是:“一听所罗门早死了,魔鬼立刻凶恶地说:‘渔夫啊,准备死吧!你选择怎样死吧,我立刻就要把你杀掉!’”你再读原著《一千零一夜》,故事的续写部分写到:魔鬼为了不再回到胆瓶,送给渔夫四条鱼,渔夫因此得到国王的许多赏钱。你看,魔鬼也有“善”的一面,他遵守诺言,实现了对渔夫的承诺。我理解魔鬼的形象不是“狡猾”,而是“善变”。如果你不读原著,魔鬼形象的理解就不会全面和深刻。
二、在整体把握文脉基础上发展想象
幻想是童话最本质的特征,是童话的核心所在,灵魂所系。可以说幻想是童话的全部,因为童话都是虚构的,没有了幻想,童话也就没有了生命。《渔夫的故事》就是作者幻想渔夫打捞了一只装有凶恶魔鬼胆瓶的故事。魔鬼从瓶中来,聪明的渔夫又让它回到胆瓶,多么神奇和不可思议!在本课教学的开始,我先让学生初读童话,讲述故事的梗概,然后运用带“瓶”字的四字词语概括童话故事的文脉(捕鱼捞瓶→放魔出瓶→诱魔入瓶→投瓶入海)。从语句概括到词语概括,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故事离奇曲折的情节和天马行空的幻想。在教学的最后,我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童话写作方法进行童话创作、续写童话。学生有了对故事文脉整体的把握,续写童话便有了“根基”,肆无忌惮、古怪离奇的想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全情迸发。
三、在小组活动中体会人物形象
童话的又一显著特征是鲜明的形象。《渔夫的故事》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大活动。(一)认识魔鬼,体悟邪恶。1.浏览课文第4、7节,思考课文是通过哪些描写塑造魔鬼形象的,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怎样的魔鬼?2.组内交流,并试着读出自己的理解。(二)走进渔夫,感知正义。1.默读课文16、20节,想想这是运用什么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从中可以体会一个怎样的渔夫?2.小组交流各自的发现,通过朗读读出你的感悟。本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放在这两个人物的体悟上。通过真实高效的小组合作,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全面感受渔夫和魔鬼的形象,同时体悟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道理。
四、在文字品读中学习童话写作方法
童话一般运用夸张、拟人、神化、变形、怪诞等表现手法,把幻想和现实、时间和空间、人间和仙境融为一体,使童话所描述的一切,都进入了幻想的境界。《渔夫的故事》属于超人体童话,它一般是拟人,它的童话形象是那些以超自然面貌出现、具备创造奇迹的超常能力的形象——魔鬼。再说夸张,课文第四自然段写道:“魔鬼头像堡垒、手像铁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牙齿像白石块,鼻孔像喇叭,眼睛像灯笼,样子非常凶恶。”学生容易误认为这是比喻,其实这是典型的夸张手法。我在教学本课时将比喻和夸张进行比较。让学生知晓比喻是相似事物之间打比方,夸张是言过其实、超越事实的描述,目的是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随后可让学生回顾夸张手法运用的诗句,学生自然会联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五、在情景表演中获得丰富体验
童话与其他体裁相比,故事情节曲折,富有儿童情趣。童话表演是以表演的形式再现童话情节,是童话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童话教学时要充分发挥童话自身的优势,组织学生进行童话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在感悟中表演,进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渔夫的故事》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然后推选组内最强者在全班进行表演,其他同学对他们的表演做出评价,选出最佳表演者,并给予嘉奖。情景表演,不仅满足了学生爱玩的天性,还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展示自我的信心和勇气。有些学生还在表演中增加或改变情节,他们对文本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要注意的是,情景表演不是为了表演而表演,不能只追求表面的热闹,忽视了儿童自身的独特体验。
六、在拓展延伸中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教者要充分运用好童话的文本,结合文本向学生推荐更多童话读物,让学生在童话的课外阅读中丰富积累,开阔心胸,陶冶情操。《渔夫的故事》一文,我推荐学生阅读《一千零一夜》,而且最好是纳川的《一千零一夜》。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