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圃麒麟舞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dhl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麒麟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神兽,早在周代就与龙、凤、龟并称“四灵”,且列“四灵”之首,是太平、吉祥的象征。麒麟文化发展到近几百年,更突出的表现为麒麟舞,也就是进入表演艺术领域。麒麟舞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既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又有文艺的、宗教的、民俗的、历史的研究价值,这是祖先留给华夏子孙的一份宝贵财产。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各种途径进行文化传承,保证永久流传。
  [关键词]麒麟舞;传承;发展;保护
  一、黄圃麒麟简介
  每逢春节初一、初二、初三等重要的岁时节令,以及村中喜事,在黄圃的庙宇宗祠与喜庆场合,都可以看到麒麟舞的热闹场面。每当舞麒麟,首先要到村中庙宇或家中神位前进行“拜师傅”形式。“拜师傅”首先要红纸写上一个大大的“火”字倒贴在神位前,喻义舞麒麟时不可以怒气冲天,不可以意气用事。同时,在神位两旁贴上一副“拳擒南山猛虎,脚踏北海蛟龙”的对联,以显麒麟的威武。
  拜过“师傅”后,就去到舞麒麟的场合开始表演。麒麟舞的主要道具是麒麟套,一般分为“头套”、“身套”和“尾套”三段。麒麟的头套主要用藤条做骨架,竹篾作造型,在造型上先是糊上纱纸,然后上色、绘画、麒麟头套上一般在头顶两侧彩绘2条凤凰,中间彩绘1条鳌鱼,以示龙凤呈祥。同时,用水松木制作眼珠,眼睛四周贴上白兔毛,令麒麟看起来栩栩如生。整个麒麟头内径以不超肩膀为标准,一般宽为70厘米,高度38厘米,总重为1.5千克。而麒麟被多以喜庆颜色的花面布缝纫而成,一般有4米长、1.6米宽。而麒麟尾主要以一条80厘米的藤条制作而成。舞麒麟时,一般是由一个人舞动麒麟头,一个人舞动麒麟身和尾,同时由八音锣鼓班相随为之伴奏。舞麒麟的八音锣鼓班包括有锣、鼓、钹、唢呐、笛子等道具,由7-8人各司其职伴奏,所奏曲目以节奏明快、激昂的广东音乐为主。
  二、黄圃麒麟的舞蹈动作要领
  黄圃麒麟舞的采青动作很有水乡特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桅杆青”,一种是“平地青”。“桅杆青”是独具水乡特色的麒麟舞动作。过去,横档村是一个河涌纵横的水乡,人们为了祈求在水上运输和捕鱼时顺风顺水,每有新船下水,都有请麒麟采青的习惯。当年的船只都是用桅杆扯风帆作动力,因此,请麒麟“采青”时,“青”都是挂在桅杆上,“桅杆青”被视为麒麟舞蹈中的最高难度动作。后来,根据“桅杆青”的特点,黄圃一带的村民在新屋入伙时,也将“青”从二、三层高的楼层中吊下来,请麒麟来“采高青”,至今在横档村流行的“采高青”,就是从“桅杆青”中发展起来的。
  另外,在“平地青”这种形式之中,也分采蟹青、采蜈蚣青、采七星伴月青等多种形式。在每种采青形式中,一般会有“含青”、“洗面”、“伸腰”、“擦身”、“闭目养神”、“青”表演内容。其舞蹈特点是刚劲有力,舞步舒展,脚步多采用弓字步、马步等,步伐落地有力、踏地有声,随着鼓点而踩出各种节奏。
  对于舞麒麟这一习俗,黄圃横档村一带的村民都看做是十分神圣的事,每有麒麟舞来,都会在自己家门口张贴写有“麒麟在此”的大红纸迎接麒麟,麒麟到来之时,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爆竹,并请麒麟采青,以祈求吉祥。每当有新船下水、新屋入伙等喜庆场面,黄圃一带的村民也必然有舞麒麟的习俗。最有意思的是,黄圃当地青年男女结婚在新婚安放大床时,也有按照传统的习惯,贴一张“麒麟在此”的红纸,祈求“麒麟送子”。
  在服饰上,麒麟舞者的服装比较讲究,从颜色上来讲,一般以鲜艳为主,主色為红、黄、白。衣服搭配为红裤白衫、黄衫或红衫黑裤。穿着的裤为“灯笼裤”,配礼的腰带有“绉纱带”、“牛皮带”等,袖口上挽有皮袖口套。
  三、黄圃麒麟舞的主要特征
  1、黄圃麒麟舞是当地先民以麒麟图腾崇拜演变而成的民间岁时习俗舞蹈,具有强烈的祈福色彩。
  2、黄圃横档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武术为基础,取洪家拳、蔡家拳和莫家腿之所长,是中华传统武术与民间祭祀舞蹈的融合体。
  3、麒麟舞具有强烈的珠江三角洲水乡特色,其“桅杆青”表演形式,是根据当地居民在水上捕鱼和运输的生活劳动环境创作出来的一种独特的麒麟舞表演形式。
  4、黄圃麒麟舞表演内容丰富:分别有“蟹青”、“蛇青”、“蜈蚣青”、“七星伴月青”等,根据各个“青”又包括了“含青”、“吐青”、“洗面”、“伸腰”、“擦身”、“闭目养神”、“取青”等多个舞蹈动作。
  5、伴奏的音乐,以节奏明快、激昂的调子为主,给人一种精神振奋的感觉。
  四、黄圃麒麟舞的重要价值
  具有上述特征的黄圃麒麟舞蹈,是我国百姓崇拜图腾舞蹈的一个重要表现。具有珍贵的存在价值:
  1、丰富了我国麒麟文化的内涵。
  在我国的民间习俗中,麒麟是逢凶化吉的吉祥物,成为民间一种祈求风调雨顺的图腾,根据麒麟图腾和结合本土水乡特色编成的黄圃麒麟舞,极大丰富了麒麟文化的内涵,对研究麒麟文化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2、在珠江三角洲水乡特色的舞蹈中具有独创性。
  起源于珠江三角洲水乡的黄圃麒麟舞,具有强烈的水乡特色,其编排的舞蹈动作,比如“桅杆青”等,是根据本地地区群众的生活劳动环境所创作的舞蹈动作,在一般的麒麟动作中独树一帜。
  3、将祈福与强身健体融为一体,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黄圃麒麟舞寄托了百姓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和谐生活的诉求,同时,将中国传统武术与民间舞蹈结合起来,对发展和传承中华武术,达至百姓身心安康,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促进作用。
  五、黄圃麒麟舞的传习经过
  黄圃麒麟舞诞生于明末清初,鼎盛时期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只有3000多人的横档村,组织了一支有108人的中山横档国技队。国技队后来发展成为中横国技团,经常在岁时节令到村中表演麒麟舞。后来,周边地区百姓闻知黄圃镇麒麟舞的威名,也经常邀请他们去表演,从而使黄圃麒麟舞声名远播。   历史上,黄圃镇横档村民有习武传统,用以强身健体和防御外来者入侵。在横档村的山头上,现在还矗立着一个纪念碑,纪念村中先辈在清末奋勇抵御倭寇入侵的事迹。麒麟舞有强身分体的作用和强烈的祈福色彩,因而深受当地村民欢迎。早在明末清初,横档村民林村公在跟随从广州来的道士学习了武术之后,就开始在村中教村民练习,其中蒋润峰和谭景堂学得最为出色,蒋润峰掌握了熟练的洪家拳,谭景堂更是将洪家拳、蔡家掌、莫家腿等传统武术精髓掌握到手,与蒋润峰和谭景堂同时期出道的村民赵秋、刘虾婆、咸女仔等,分别在村中教授舞麒麟的最基本技巧——传统武术,从而使日后诞生的富有水乡特色的麒麟舞有了坚实的武术基础。
  黄圃麒麟舞除了在横档村广为流传之外,还辐射到周边的三角、南朗、小榄、石岐及广州、番禺、黄阁等地区。随着时代的变迁,年青一代文化价值的取向也随着变化,学习麒麟舞者越来越少,加上老艺人年事已高和相继离世,后继乏人,麒麟舞艺术日渐式微。特别是麒麟舞唢呐吹奏和道具制作的人才匮乏,黄圃麒麟舞濒临失传。
  横档村组建了村中300多人参与的中横国技队表演黄圃麒麟舞,达到传承民间文化和强身健体的效果。更是重振黄圃麒麟舞的雄风,使之得到较好的传承。从2002年开始,对黄圃麒麟舞的有关活动资料进行普查,收集。2003年牵头成立了麒麟舞协会,切磋和提高黄圃麒麟舞技艺。将麒麟舞的技巧传给青少年,使黄圃麒麟得以后继有人。
  21世纪初,极具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黄圃麒麟舞,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保护与传承。2000年黄圃镇文联、文化站制订了黄圃麒麟长期保护与传承计划,并成立了黄圃理工霓虹队。2005年,在镇政府和理工学校的努力下,一座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的麒麟训练馆落成,为麒麟的教学、培训和技艺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近年来黄圃理工霓虹麒麟队分别获取了中国首届麒麟舞大赛铜奖,广东省传统麒麟锦标赛女子组第一名(2006年—)、一等奖(2007年、2008年)。
  融武术、杂技、舞蹈、音乐、美术、工艺于一体,并融入了民间民俗、乡土风情等诸多元素,极具欣赏价值和文艺、宗教、民俗、历史研究价值的黄圃麒麟舞,于2007年11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审定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谭锦堂为该项目传承人。2008年3月,谭锦堂被省文化厅确认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2年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谭锦堂与村中的蒋九根、蒋德根、谭才兴等传承人一起,创立了黄圃麒麟舞文化促进会,每周都组织村中青壮年开展麒麟舞训练。同时,他们还在传承基地设立麒麟舞培训班,向年轻一代传授麒麟舞的技巧,从而使黄圃麒麟舞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水乡传统舞蹈在下一代中得以传承。
  2016年4月8日上午9时许,马新中学在初一实验楼前广场上举行了黄圃麒麟舞定点传承基地挂牌仪式。在黄圃鎮麒麟舞传承负责人谭锦棠、谭才兴等几位教练的指导下,从初一学生中选拔出来的首批学生学员开始训练。每周的一三五下午放学加了第九节课,给学员们进行训练。教练们认真指导,纠正姿势,讲解动作内涵,学生们态度端正、刻苦训练。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学生已经可以完成基本的动作,随着节奏舞蹈了。祝愿他们早日学成,继承艺术传统。
  参考文献:
  [1]黄圃历史文化编委会.黄圃历史文化.珠海出版社,2010(6);
  [2]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编委会编.大家——黄圃麒麟舞传承人.广东音像教材出版社,2013(12)。
  作者簡介:黄炎荣(1979--),男,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与非遗传承。从事统筹、协调群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等工作。现任职中山黄圃镇宣传文体服务中心群文部。
其他文献
在太行山深处,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桃林坪,  当地民风彪悍,崇武尚勇,数百年来,村子里流传着一种叫花脸社火的民俗。  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龄前儿童,每当战鼓响起的时候,都会放下碗筷,脸上画上神秘的脸谱,拿起刀枪棍棒,走上街头舞玩起来,被称为“画在脸上的故事”。  战鼓搐动山村正月乐翻大。  咚!咚!咚咚咚,咚咚隆咚咚咚咚!  每逢有重大喜庆活动之时,在桃林坪,天刚蒙蒙亮,隆隆的战鼓就敲碎了宁静
期刊
佛经上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自古以来,尘世凡人,香客雅士对“焚香”有着最独到的领会与最深切的需求,在香雾飘动中可以达到入神境界。地处晋冀咽喉之处的娘子关。历史上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古朴的边塞文化使这里手工制香业一度发达旺盛,但由于时代的发展,这一行业已濒临绝迹,经多方探访,终于打听到在古镇深处还有一处在困境中艰难苦守的制香作坊,为了近距离了解制香这门传承悠久的古老技艺,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踏上了探寻之路。
期刊
中国古代将宇宙万物分为五种基本构成要素,即: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之中又蕴含着无数的变化,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越来越普及的汽车。汽车车型和颜色同样有相对应的“五行”,除了五行,风水因素也对您的爱车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您未必需要相信,但有时候,图个心安理得也是必须的。  车颜色的五行选择  当您进入4S店,选择心爱的爱车的时候,挑颜色总是一项头痛的工作,其实,如果你知晓五行代表的颜色,
期刊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承办的2017年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暨第十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于8月10日至14日,在广州琶洲广交会展馆B区12.2号馆举行,这是广东省第六次举办全国性的民间工艺专业展会。本届展会首次与南国书香节同期同馆举办,免费向市民开放。这也是
期刊
汕尾捷胜古时是海丰县的门户,是海防前哨,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千户侯良建捷胜所城。捷胜古城经历了明清时期,迁入了大量的军民,这些军民带来了“中原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并且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这就是捷胜“所城文化”。捷胜古城在当时可以说是各种文化的汇集地,在这个地方流传着许多民俗。“擂成茶”在汕尾捷胜民间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民俗,也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食俗。
期刊
佛山祖庙,在整个华南地区乃至海外华人群体中,都是遐迩闻名,老幼皆知。内中供奉的是道教真武玄天上帝,广东人普遍称为北帝。从北宋年间开始一直供奉到今天,经历近千年,香火非常鼎盛。现在整个祖庙已经是一座荟萃明清古建筑艺术和佛山传统文化的民俗类博物馆,辖区包括祖庙古建筑群、孔庙、黄飞鸿纪念馆、叶问堂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佛山祖庙地位尊崇,是广东的众多北帝庙中唯一一个被列入
期刊
鹌鹑,古名“罗鹑”、“宛鹑”、“奔鹑”、“早秋”,又叫“鹑”,繁殖于俄国西伯利亚地区以及我国东北,迁徙及越冬时,遍布我国东部。  《诗经》中有“鹑之奔奔”的说法,陆佃注云:“奔奔,斗也。”看来,周朝时,人们已经确知鹌鹑善斗了。  霜降时节鹌鹑猛  “斗鹌鹑”亦称“咬鹌鹑”、“冬兴”、“鹌鹑圈”,系古时汉族民间娱乐玩俗,发源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后流行于全国各地。斗鹌鹑兴起于唐朝,《唐外史》云:“西凉
期刊
在这一队山歌唱和的队伍中,领头汉子的腰里斜挎着一面小鼓,上面系着一条红彩带。他一手握着小鼓槌,用力使劲捶着,一边放开嗓子号唱,脚下不停向后退。在他面前,一排汉子随着鼓点有节奏的耘禾,嘴里不停应和。鼓声铿锵,歌声飞扬,在群山怀抱和蓝天映照下,偌大的稻田成了这群汉子潇洒自如的表演舞台。这就是赣北幕阜山下打鼓耘禾的壮观场面,他们唱的是《东家请我来打鼓》。  耘禾锄山打鼓歌  地处赣北幕阜山下的武宁县,一
期刊
[摘 要]凌云地区的背陇瑶1949年以前实行重聘礼制度,重聘礼制度废除后,背陇瑶的婚姻自由度大大提高,日渐形成了早婚的习俗。  [关键词]聘礼;背陇瑶;早婚  “乡土社会是个传统社会,传统就是经验的积累,能积累就是说经得起自然选择的,各种‘错误’——不适合于生存条件的行为——被淘汰之后留下的那一套生活方式。不论行为者对于这套方式怎样说法,他们必然是有助于生存的。”[1]瑶族婚俗作为乡土文化的一部分
期刊
[摘 要]秦汉以后开辟的粤北古道是海陆丝路对接的重要孔道。从隋唐开始,原居荆湖及福建等地的岭北少数民族,由于受战乱及自然灾害的影响而陆续地渡江逾岭,经粤北古道而进入粤北的乳源、连阳及南雄始兴等地,成为了粤北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他们的到来促进了粤北及岭南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粤北古道;瑶族;壮族;移民  粤北古道是秦汉以后开辟的对接海陆丝路的重要孔道,它不仅承载着历代的军事政治及文化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