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虎来了,一个人撒腿就跑,还有一个人先穿鞋,然后才跑,先跑的那个人很不理解,问穿鞋的人:‘老虎来了,你穿鞋有什么用啊?’穿鞋的人回答他:‘我只要跑过你就行了。”
这是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徐立华2006年对记者讲过的一个故事。他认为尽管危机重重,但手机将是未来增长最快的规模产业之一,为此,企业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他称波导只要比其他的厂商活得长就是胜利,这样至少还有生存的机会,如果这口气断掉了,就没法活了。
发轫于寻呼机领域
“(人们)做事情没有规律,不是什么日程都安排好,就乱跑……乱跑就需要乱找,乱找原来没法找,所以有个BP机可以帮忙找,原来用数字BP机他必须回电话,(当时的)中国公用电话亭又不多,回电话很不方便,那么中文传呼机就是告诉他你到哪儿等我就行了,所以说这个东西肯定有很大的增长机会,我们看到了这个需求。”徐立华后来曾回忆他和另外三位公司创始人研发中文传呼机的初衷。
1992年10月28日,徐立华、蒲杰、徐锡广、隋波等创业人员与奉化大桥镇合作创立奉化波导公司,开始研制生产中文传呼机。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创业人员技术入股占49%。这在当时是一个突破,因为在一般的公司给技术人员入股不超过20%。关于选在奉化成立公司,徐立华回忆说:“我反正是没钱,我只有这个东西,这一套技术,有这么个计划,有这么个样机给你看,看谁相信我们。奉化相信我们,给我们的条件好嘛,其他地方都是相信我们的,当然给的条件没有这里好,那我们就到这里来了。”
徐立华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勒紧裤腰带,保证关键设备和部件的采购。”他们的实验室是租当地农民的房子改造而成,入冬后,没有暖气的江南小镇非常冷,房子四壁透风,很多员工手脚生了冻疮,但无人发出怨言。
波导生产的寻呼机产品投放市场后,一度供不应求。公司迅速扩大规模,可能是“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缘故,1994年,有近7000台寻呼机因质量问题被退回,企业陷入绝境。
当时还带着学生气、一腔热忱的徐立华一下子掉进冰窖,产品投入收不回来了,消费者还打官司让他们赔钱,同时质量改进与技术升级也需要一笔钱。企业可谓捉襟见肘,面临生死大考。
徐立华后来在描绘自己所经历过的最艰难的岁月时称:“1994年需要开发新产品,资金极度短缺,(我们)5万元、10万元地到处借钱。”
1994年5月,香港通用公司答应为其提供相应技术,并出资4000余万元,与波导合资成立吉通波导有限公司,条件是徐立华和他的伙伴们要在股权上作出牺牲和让步。“那个时候就是投降,对方占82.5%,全面控股。”徐立华回忆说。
但在品牌上,徐立华不肯“投降”,坚持用“波导”。徐立华对波导投入了丰富的情感,他认为那就像自己的孩子,生下来但养不活,让他跟自己饿死和冻死吗?显然不能这样做,最好的办法是为他找个好人家,让他成长起来。徐立华后来说过这样一句被广为传诵的话,“被迫不是坏事,抓机会更要能吃苦”。
波导迈过了这个门槛,享受着寻呼机市场快速发展带来的美好时光。但不久,风波又起。
随着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合作的港方希望将波导公司迁至深圳,奉化大桥镇投资方极力反对。权衡再三,同时为报知遇之恩,徐立华与伙伴们决定留在奉化。徐立华后来曾说:“是奉化养育了我们,我们觉得那个地方很好,我们将始终在那里。”
波导为此进行资产重组,1995年6月,香港通用公司按股本比例撤出了大部分资金和设备,吉通波导正式解体。同年7月,徐立华和他的伙伴们再次与大桥镇联手成立波导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徐立华和伙伴们的研究所持有80%的股份,徐立华出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经过多次波折的波导此后3年,在寻呼机市场一帆风顺,风头直逼摩托罗拉,成为中国寻呼机市场的第二大占有者。
此时已是1998年底了,寻呼机被手机全面取代的趋势已现,波导处在转折关头。
切入手机市场
“说到底,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搞联合,都在借势。市场交易,买者如果不丧失金钱,就不能取得货物;卖者如果不丧失货物,也不能取得金钱。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徐立华这样回忆其早年的发家史。
进入1999年,徐立华决定向手机业务转型。此时的波导在手机领域并没有品牌优势,技术和资金与国际企业相比也处于下风,当时实力雄厚的代理商也看不上它,想从中心城市突破那是无望之举。
徐立华认为:“国内市场是个高速成长的市场,每个人都有机会。同时,这又是一个不完善的市场,国外成熟的市场理论在这里不好使。”
徐立华用了很多国产电子厂商都用过的一招——“农村包围城市”,也不只是农村地区,最重要的是二、三线城市,把销售人员撒出去沿街“铺货”,晚上回来结算,一台、两台地出,涓涓细流终成小溪,很快捷报传回总部:有一个店面一天卖出去50部波导手机。
徐立华告诫下属波导不能一上来就拼技术,要发挥好人力资源和市场文化的天然优势,这样才能与洋品牌平分秋色。波导开始花大力气在在全国各省会城市建立销售分公司,在地级城市建立办事处,各销售公司和各办事处也都建立了客户服务中心。到2004年底,他们建立了36家销售分公司和360多个办事处,拥有15000多家经销商和5万个销售终端。波导自己的销售人员直接到店面进行服务,开展促销,直接与消费者接触。这是一种人力成本投入比例很大的模式,此时中国的人力成本尚处于快速增长的前夜,波导能够承担,但也埋下了隐忧。
徐立华点评公司这套营销体系:“我们的网络铺到了县城,县城有一万多人的销售队伍。经过三四年的不断摸索、改进,大的问题还没有出,小问题也是有的。有时候有的人把机器拿跑了,有的拿着款子跑了,但是还是比较少,应该说控制得比较好。”
在品牌推广上,波导抓住时机,在其他国产品牌还未开始进行大规模宣传前,展开大规模广告宣传。2000年初,徐立华曾贷款数千万元进行广告宣传投入,其“波导手机,手机中的战斗机”的广告语风行一时,而邀请当时红歌星李玟做代言人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此同时,波导公司在文体活动上也进行了大量投入,冠名了“北京波导足球队”、“波导辽宁足球队”,提升了企业品牌的热度。
“鸟翔于天,寒暑相易,南北迁徙,不失于群,乃成鲲鹏气象。”这是徐立华对这一时期企业状态的描述,他把波导看成Birds,一群飞翔的鸟。
也曾尝试弥补技术短板
“与国外现在生存下来的这四五家手机企业相比,品牌、技术、渠道,我们国内厂家全部是短腿,没有一个是长腿。”徐立华曾这样感慨。
与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三星等国际品牌相比,波导的技术劣势可能更明显,徐立华自然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波导转型手机初期,就与当时世界第六大手机生产商——法国萨基姆(SAGEM)进行合作,当时波导主要从萨基姆引进技术、产品,并没有涉及资本层面的合作。2002年开始,波导曾尝试与萨基姆合资成立了股权对半的工厂。
波导的眼光不止于此,2004年6月20日,波导与西门子的战略联盟正式宣告启动。根据协议,数万部西门子手机将进驻波导的8000余家零售店。同时,西门子公司与波导股份将进行技术共享,并利用各自在国内、国际的销售网络分销双方的手机。作为这个战略联盟的导演,徐立华比较低调:“波导并不是主导的一方,我们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我只认同比较优势。”
这是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徐立华2006年对记者讲过的一个故事。他认为尽管危机重重,但手机将是未来增长最快的规模产业之一,为此,企业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他称波导只要比其他的厂商活得长就是胜利,这样至少还有生存的机会,如果这口气断掉了,就没法活了。
发轫于寻呼机领域
“(人们)做事情没有规律,不是什么日程都安排好,就乱跑……乱跑就需要乱找,乱找原来没法找,所以有个BP机可以帮忙找,原来用数字BP机他必须回电话,(当时的)中国公用电话亭又不多,回电话很不方便,那么中文传呼机就是告诉他你到哪儿等我就行了,所以说这个东西肯定有很大的增长机会,我们看到了这个需求。”徐立华后来曾回忆他和另外三位公司创始人研发中文传呼机的初衷。
1992年10月28日,徐立华、蒲杰、徐锡广、隋波等创业人员与奉化大桥镇合作创立奉化波导公司,开始研制生产中文传呼机。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创业人员技术入股占49%。这在当时是一个突破,因为在一般的公司给技术人员入股不超过20%。关于选在奉化成立公司,徐立华回忆说:“我反正是没钱,我只有这个东西,这一套技术,有这么个计划,有这么个样机给你看,看谁相信我们。奉化相信我们,给我们的条件好嘛,其他地方都是相信我们的,当然给的条件没有这里好,那我们就到这里来了。”
徐立华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勒紧裤腰带,保证关键设备和部件的采购。”他们的实验室是租当地农民的房子改造而成,入冬后,没有暖气的江南小镇非常冷,房子四壁透风,很多员工手脚生了冻疮,但无人发出怨言。
波导生产的寻呼机产品投放市场后,一度供不应求。公司迅速扩大规模,可能是“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缘故,1994年,有近7000台寻呼机因质量问题被退回,企业陷入绝境。
当时还带着学生气、一腔热忱的徐立华一下子掉进冰窖,产品投入收不回来了,消费者还打官司让他们赔钱,同时质量改进与技术升级也需要一笔钱。企业可谓捉襟见肘,面临生死大考。
徐立华后来在描绘自己所经历过的最艰难的岁月时称:“1994年需要开发新产品,资金极度短缺,(我们)5万元、10万元地到处借钱。”
1994年5月,香港通用公司答应为其提供相应技术,并出资4000余万元,与波导合资成立吉通波导有限公司,条件是徐立华和他的伙伴们要在股权上作出牺牲和让步。“那个时候就是投降,对方占82.5%,全面控股。”徐立华回忆说。
但在品牌上,徐立华不肯“投降”,坚持用“波导”。徐立华对波导投入了丰富的情感,他认为那就像自己的孩子,生下来但养不活,让他跟自己饿死和冻死吗?显然不能这样做,最好的办法是为他找个好人家,让他成长起来。徐立华后来说过这样一句被广为传诵的话,“被迫不是坏事,抓机会更要能吃苦”。
波导迈过了这个门槛,享受着寻呼机市场快速发展带来的美好时光。但不久,风波又起。
随着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合作的港方希望将波导公司迁至深圳,奉化大桥镇投资方极力反对。权衡再三,同时为报知遇之恩,徐立华与伙伴们决定留在奉化。徐立华后来曾说:“是奉化养育了我们,我们觉得那个地方很好,我们将始终在那里。”
波导为此进行资产重组,1995年6月,香港通用公司按股本比例撤出了大部分资金和设备,吉通波导正式解体。同年7月,徐立华和他的伙伴们再次与大桥镇联手成立波导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徐立华和伙伴们的研究所持有80%的股份,徐立华出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经过多次波折的波导此后3年,在寻呼机市场一帆风顺,风头直逼摩托罗拉,成为中国寻呼机市场的第二大占有者。
此时已是1998年底了,寻呼机被手机全面取代的趋势已现,波导处在转折关头。
切入手机市场
“说到底,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搞联合,都在借势。市场交易,买者如果不丧失金钱,就不能取得货物;卖者如果不丧失货物,也不能取得金钱。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徐立华这样回忆其早年的发家史。
进入1999年,徐立华决定向手机业务转型。此时的波导在手机领域并没有品牌优势,技术和资金与国际企业相比也处于下风,当时实力雄厚的代理商也看不上它,想从中心城市突破那是无望之举。
徐立华认为:“国内市场是个高速成长的市场,每个人都有机会。同时,这又是一个不完善的市场,国外成熟的市场理论在这里不好使。”
徐立华用了很多国产电子厂商都用过的一招——“农村包围城市”,也不只是农村地区,最重要的是二、三线城市,把销售人员撒出去沿街“铺货”,晚上回来结算,一台、两台地出,涓涓细流终成小溪,很快捷报传回总部:有一个店面一天卖出去50部波导手机。
徐立华告诫下属波导不能一上来就拼技术,要发挥好人力资源和市场文化的天然优势,这样才能与洋品牌平分秋色。波导开始花大力气在在全国各省会城市建立销售分公司,在地级城市建立办事处,各销售公司和各办事处也都建立了客户服务中心。到2004年底,他们建立了36家销售分公司和360多个办事处,拥有15000多家经销商和5万个销售终端。波导自己的销售人员直接到店面进行服务,开展促销,直接与消费者接触。这是一种人力成本投入比例很大的模式,此时中国的人力成本尚处于快速增长的前夜,波导能够承担,但也埋下了隐忧。
徐立华点评公司这套营销体系:“我们的网络铺到了县城,县城有一万多人的销售队伍。经过三四年的不断摸索、改进,大的问题还没有出,小问题也是有的。有时候有的人把机器拿跑了,有的拿着款子跑了,但是还是比较少,应该说控制得比较好。”
在品牌推广上,波导抓住时机,在其他国产品牌还未开始进行大规模宣传前,展开大规模广告宣传。2000年初,徐立华曾贷款数千万元进行广告宣传投入,其“波导手机,手机中的战斗机”的广告语风行一时,而邀请当时红歌星李玟做代言人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此同时,波导公司在文体活动上也进行了大量投入,冠名了“北京波导足球队”、“波导辽宁足球队”,提升了企业品牌的热度。
“鸟翔于天,寒暑相易,南北迁徙,不失于群,乃成鲲鹏气象。”这是徐立华对这一时期企业状态的描述,他把波导看成Birds,一群飞翔的鸟。
也曾尝试弥补技术短板
“与国外现在生存下来的这四五家手机企业相比,品牌、技术、渠道,我们国内厂家全部是短腿,没有一个是长腿。”徐立华曾这样感慨。
与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三星等国际品牌相比,波导的技术劣势可能更明显,徐立华自然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波导转型手机初期,就与当时世界第六大手机生产商——法国萨基姆(SAGEM)进行合作,当时波导主要从萨基姆引进技术、产品,并没有涉及资本层面的合作。2002年开始,波导曾尝试与萨基姆合资成立了股权对半的工厂。
波导的眼光不止于此,2004年6月20日,波导与西门子的战略联盟正式宣告启动。根据协议,数万部西门子手机将进驻波导的8000余家零售店。同时,西门子公司与波导股份将进行技术共享,并利用各自在国内、国际的销售网络分销双方的手机。作为这个战略联盟的导演,徐立华比较低调:“波导并不是主导的一方,我们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我只认同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