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

来源 :教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sea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么,怎样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的“读”,使学生真正在“读”中发展思维、形成能力,真正读出高效、读出实效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阅读课中的“读”,要读出三个层次;而实现这三层目标,必须得抓住三个关键。
  
  一、读准、读通,“实”为关键
  
  这一层次的“读”,是阅读活动的基础,也就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做到不漏字,不添字;读通课文,做到不读破句子,把课文读顺读流利。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讲求一个“实”。
  “实”,首先是真实。要把时间充分地留给学生,让他们通过真实的读书实践来获得提高。
  “实”,同时也是扎实。易错字、长句子重点读,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读,扎扎实实地面向全体学生,训练他们读好字、词、句、篇,长此以往,能力得以形成。
  “实”,还是落实。字字落实,课课落实,贵在坚持。一方面要求教师严格要求,毫不松懈;另一方面,在落实的过程中,应避免重复训练带给学生的单调乏味,教师要在激趣上求创新,让学生敢读、乐读、会读。
  
  二、读懂、读精,“巧”为关键
  
  “读懂”,便是要求学生读出画面,读出形象,读出理解;“读精”,即通过“读”找出文章的精华,体会其精当,感悟其精妙,继而读出其精彩。这是一个引导学生研、品、悟、表的过程;是教师从尊重学生实际感受出发,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与文本深入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读”,关键在于力求一个“巧”。
  求“巧”,应以“研读文本、研究学生”为基础,可从四个方面着手:
  巧思——深入研读,巧解文本,理清思路,以线导读。文本的解读既要尊重文本,又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应深入研读,巧妙地理清一条思路,以线导读,并给学生留下一个放飞个性体验的自由空间。在执教《给予树》一课时,从一些课例中我看到了有以“爱”为主线的,也有以“感恩”为主线的,但我总觉得对课题的诠释不够到位,与学生的生活也不够贴近。深入钻研教材后,我从课文开头的一句话中惊喜地发现了解读文本的密码。(“孩子们热烈地讨论这个话题,互相试探对方的心意,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里的“送”就是“给予”,孩子们在圣诞节互送礼物,以收到对方最甜蜜的笑容为快乐。是呀,给予是快乐的!文章不正是围绕这一主线写了金吉娅送礼物的故事吗?而这一点又正是我们的孩子最为缺失的,他们习惯于收获,却难以理解给予也是一种快乐。因此,我便抓住这条主线进行导读。
  巧设——研究学生,挖掘文本,巧设板块,布点导读。此时要做的,便是挖掘出文本中的精华,研究如何让学生更加科学高效地学习。我认为,线型思路、板块设计、点状指导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像《给予树》一文,我便设计了三个板块,抓住了几个重点进行教学:
  三个板块
  他们对棒棒糖满意吗
  为什么只买了棒棒糖呢
  棒棒糖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几个重点
  “生气” “沉默不语”
  “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和“而她什么也没有”
  “紧紧拥抱”
  在这个设计中,“块”和“点”以“给予是快乐的”这条线来贯穿。因为“块”的设计富有弹性,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空间,可以放手撒网让他们自主读文,读出感受,读出疑问:为什么对这份礼物不满意?为什么又要买这份礼物呢?这份礼物到底珍贵在哪呢?而“点”的设计相对明确集中,又能很快把网收起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走向深入,从而领悟到“给予”的真正含义。因此,这样的设计收放自如,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落实。另外,在“读”的形式上,既要有潜心会文的默读,又要有真情流露的朗读;既有单独读,又有合作读,还有集体读等,教者应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潜心钻研,合理安排,这样才能使感悟在“读”中自然倾泻,个性在“读”中尽情彰显。
  巧讲——尊重学生,紧扣文本,巧施点拨,以讲促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而不是教师主讲课文的点缀。教师只需在文本的重点处、疑难点给学生精讲、巧拨,比如如何使学生对“善良、仁爱、同情、体贴”这组词理解悟透,靠呆板的解释肯定是行不通的,只有在学生感性体验的基础上教师予以恰到好处的点拨,让他们有感而悟,才能来得自然、透彻。其中在处理“同情”与“体贴”这两个词时,我是这样做的:当学生边读边想象小女孩的可怜时,我深情地说,“你们和金吉娅一样,都是一群富有同情心的孩子。”读到金吉娅说“我们有这么多人”,“她什么也没有”时,我点拨道:“金吉娅替所有人都考虑着,她多细心、多么懂得体贴呀!”这样巧妙的自然渗透使学生对词语的含义有了较为准确的把握。
  
  三、读活、读新,“活”为关键
  
  “读活”,是指融汇贯通,活学活用(这里的“活”,意在“灵活”);“读新”,是指读出创见、读出新意。这一层次的“读”是教师指点学生把文本的精华内化、吸纳、积累、沉淀的一个过程,也是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向生活、拓展运用、创新实践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的“读”,关键在于追求一个“活”(这里的“活”,意在“激活”)。
  我们可从四个方面着手进行尝试,即“背诵激活” “练习激活” “拓展激活”和“评价激活”。要达到这四个方面的激“活”,必须灵活运用课内外资源,找准切入点。
  背诵应注意精选学生感悟深、兴趣浓的句段,要以感悟朗读为手段,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切忌死记硬背;同时还可经常辅以开展诵读、配音等比赛、表演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这样方能达到积累、活化语言,培养语感的目的。
  在练习方面,我们应认识到阅读教学中的“读”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可充分利用学生在读中出现的一些训练点,如:亮点、趣点、疑点、对话点、想象点、观察点、发散点、知识运用点……设计一些听说读写的创新练习,这样既可深化“读”的感悟,又能锻炼学生把课内知识进行创新运用的能力。比如《给予树》一文可让学生代替金吉娅给小女孩写卡片留言,或让他们写写小女孩的回信等。
  在拓展方面,教师可在课前课后要求学生搜集一些课外知识,鼓励学生上网阅读、查找资料,指点学生阅读一些课外读本或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课外活动等。比如教《给予树》一文,可在课前让学生查找一些圣诞节的相关知识,课后可组织学生开展献爱心活动等。
  总之,我认为阅读教学一定要“读”有目标、“读”有层次,训练要“实”、方法要“巧”、手段要“活”,这样才能“读”出质量、“读”出成效,这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读”为本。
  (责任编辑:谢先国)
其他文献
假设法,通俗的讲就是假设这样,然后看在这样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与题中给的已知是否相符,进而得到结论的一种方法。假设法在物理教学中有重要的应用,特别是在力学中。    一、用假设法判断力的有无    弹力、摩擦力是高中物理的重点,也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对于两个接触面之间是否有弹力或者是摩擦力需要我们去判断,此时,如果能够恰当地应用假设法,就会使问题简单化。  (1)用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有无弹力的产生
随着胃切除术的广泛应用、胃疾病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对胃切除术后随访工作的重视,残胃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残胃癌的外科诊断和治疗应引起重视.我院于1992年1月~2002年12月
准公共产品的成本补偿一直是财政界关注的一个问题.利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从生产成本角度对政府与市场两种不同的机制情况下提供准公共产品的效率进行分析,能够为准公共产品
夫妻财产制契约是约定夫妻财产制的载体和产物,是配偶或即将成为配偶的双方当事人就其婚姻生活中的财产关系所达成的合意.我国<婚姻法>所规定的夫妻财产制契约是一种种类契约
教学活动中,观摩与评析是听课教师与授课教师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观摩与评析的核心点是:一节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全国围绕一节好课的标准展开多次的讨论,可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的常见现象,其发生与心肌缺血、电解质失衡、神经内分泌失调以及机械刺激密切相关.但其确切的机理还在不断探讨.近年来,血浆脑钠肽(BNP)浓度与心律失常的关
为掌握2007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早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排除他们的心理困扰,我院于2007年10月,对2007级全体新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普查。调查结果显示,2007级
目的:探讨高位腹膜后径路(改良Palomo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采用腹膜后高位结扎精索静脉(改良Palo-mo术),治疗患者Ⅱ&#176;以上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34例。结果:34例患者中2
目的:探讨胃癌前哨淋巴结体外定位技术的可行性及其判断各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状况的价值.方法:使用亚甲蓝染料,对37例胃癌D2根治术标本进行体外前哨淋巴结定位.结果:35例(94.6%
布依族的节日文化是由原始宗教逐渐演化并发展形成的、以节日祭祀为主的一种民族习俗。布依族的传统节日约有八十余个之多,这些节日源于古代的农业祭祀,如祭土地神祈盼种子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