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视飞行的由来
在现代飞机设计中,尤其是战斗机,经常会提到一条非常重要的人机交互设计原则——“双手握杆,平视飞行”。“双手握杆”是指将武器和雷达等重要控制器安装到战斗机的驾驶杆和油门杆上,以保证飞行员在作战飞行时双手不离开操纵杆,也就是所谓的HOTAS(Hands On Throttle and Stick)技术。“平视飞行”则是指飞行员在飞行或作战时保持抬头状态,不需要频繁低头查看仪表,可在观察舱外飞行环境的同时获取各类飞行信息。之所以提出平视飞行,是因为人的眼睛在远景和近景之间切换时会有一定的聚焦适应时间,虽然时间较短,但对于高速飞行或机动作战的飞机来说,其对飞行安全和作战绩效的影响仍是不容忽视的。另外,频繁的抬头和低头还会造成飞行疲劳和对飞行态势感知(SA,Situation Awareness)的下降。平视飞行设计原则可以降低飞行员低头查看仪表的频率,避免出现注意力中断、态势感知丧失、视觉负荷大和眼睛焦距调整产生的延迟等不利现象。
HUD应运而生
如何才能实现平视飞行呢?设计人员设计了一种可将飞行信息与驾驶舱外视景结合的装置,即HUD。其实,HUD的前身可认为是使用在早期战斗机上的光学瞄准器。这种瞄准器最早出现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就已经被广泛利用了。光学瞄准器是利用光学反射原理,将环状的瞄准圈光网投射安装于座舱前端的一片玻璃上,或者直接投射到座舱罩的前面,投射的影像对于肉眼的焦距是定在无限远的距离面上,当飞行员瞄准目标的时候就不会妨碍到眼睛对外界的观察。当技术进步可以支持更多的飞行状态信息集合在一起,以文字或数字形式投射在座舱前方的固定装置上时,HUD就出现了。HUD也是利用光学反射的原理,将重要的飞行相关信息投射在一片玻璃上面。这片玻璃位于座舱前端,高度大致与飞行员的眼睛成水平,投射的光线以平行光的形式进入飞行员的眼睛,这样投射的文字和影像就可以调整显示于焦距无限远的距离上面,飞行员透过HUD往前方看的时候,能够轻易地将外界的景象与HUD显示的信息资料融合在一起。HUD的出现基本满足了平视飞行设计原则的要求,具有增强操作情景意识,减少操作技术失误,为非正常操作状况提供识别和改出指引,提高对非正常状况的感知能力,改善操作品质等应用优势。
HUD主要显示与飞行安全和作战绩效有着重要关系的信息,譬如飞行高度、飞行速度、航向、垂直速率变化、飞机倾斜角度等。当使用于战斗环境时,还会加上目标搜索瞄准信息、武器与发射相关信息、预估命中点等。此外,HUD的显示内容还可以根据不同状况而变换,例如巡航模式、空空作战模式、防拥模式等。
HUD的应用及发展
第一架使用HUD的军用战斗机是由北美航空(North American Aviation)为美国海军设计生产的A-5“民团团员”舰载机。民用航空领域的应用是在1975年由法国达索(Dassault)飞机公司首先装配于Mercure(法语“水星”之意)客机上。20世纪70年代晚期,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McDonnell-Douglas Corporation)飞机公司在生产的MD-80系列飞机上也开始采用HUD。自197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航空界对HUD的认识和使用开始越来越普及。除了美国以外,其他国家也开始陆续购买或者研发相关系统。
随着飞机自动化控制的程度和飞行仪表的整合度越来越高,飞行员不需要像以前那样频繁观察大量仪表,操控众多设备,因此HUD几乎可以涵盖飞行或作战所需的基本信息,从而成为现代飞机的主飞行显示器。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战斗机和武装直升机都可安装HUD。鉴于HUD成熟的技术和稳定的性能,新一代的战斗机也大都安装了HUD,如俄罗斯的T-50、美国的F-22以及中国的歼20等,并且从一些新闻图片猜测,应该都是新型的衍射式平视显示器。随着技术的进步,HUD的功能越来越多,其技术也开始向商用飞机和其它民用领域普及。在商用飞机上,HUD主要在能见度不良情况下,如雨、雪、雾天气或夜间,帮助飞行员在着陆时确定机场跑道的位置,以保证飞行安全。根据最新研究结论,在所有民航起飞和着陆事故中,68%的事故可以通过使用HUD避免或降低事故危害程度。中国民航计划到2020年,旗下所有航空公司全面使用HUD。鉴于HUD的方便性以及确实能够提高飞机安全性和操作绩效,“平视飞行”这条人机交互设计原则在现代飞机设计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HUD已经成了全球主流战斗机和武装直升机,甚至民机不可或缺的设备,并且该人机交互设计原则还有着快速向其它民用领域扩展的趋势。
到目前为止,HUD经历了反射式、衍射式等不同时期的发展,成像技术也逐渐由传统的用阴极射线管(CRT)向硅基液晶(LCOS)图像源、数字微镜装置(DMD)和透射型LCD等新技术发展。由于新技术的使用,新型HUD的视场、清晰度、稳定性都有了大幅度的改进。此外,HUD的发展还体现在了显示内容、使用方式等多个方面。比如,为了提供增强的视觉图像,提高驾驶员夜间和低能见度条件下的情景意识,罗克韦尔柯林斯公司与庞巴迪宇航集团最近进行了一系列飞行测试,将增强视景系统(EVS)和合成视景系统(SVS)等技术融合到HUD之中。初步结果显示,在HUD上显示合成视景时,仪表着陆系统(ILS)的横向精度提高了70%,纵向精度提高了25%。Elbit Systems推出了一款名为Skylens的可穿戴式平视显示器,旨在为飞行员提供更好的视野。该系统易于安装,适合在迷雾或黑暗中进行导航辅助,虽然称之为可穿戴式HUD,但其更类似于下文介绍的头盔显示器。
在现代飞机设计中,尤其是战斗机,经常会提到一条非常重要的人机交互设计原则——“双手握杆,平视飞行”。“双手握杆”是指将武器和雷达等重要控制器安装到战斗机的驾驶杆和油门杆上,以保证飞行员在作战飞行时双手不离开操纵杆,也就是所谓的HOTAS(Hands On Throttle and Stick)技术。“平视飞行”则是指飞行员在飞行或作战时保持抬头状态,不需要频繁低头查看仪表,可在观察舱外飞行环境的同时获取各类飞行信息。之所以提出平视飞行,是因为人的眼睛在远景和近景之间切换时会有一定的聚焦适应时间,虽然时间较短,但对于高速飞行或机动作战的飞机来说,其对飞行安全和作战绩效的影响仍是不容忽视的。另外,频繁的抬头和低头还会造成飞行疲劳和对飞行态势感知(SA,Situation Awareness)的下降。平视飞行设计原则可以降低飞行员低头查看仪表的频率,避免出现注意力中断、态势感知丧失、视觉负荷大和眼睛焦距调整产生的延迟等不利现象。

HUD应运而生
如何才能实现平视飞行呢?设计人员设计了一种可将飞行信息与驾驶舱外视景结合的装置,即HUD。其实,HUD的前身可认为是使用在早期战斗机上的光学瞄准器。这种瞄准器最早出现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就已经被广泛利用了。光学瞄准器是利用光学反射原理,将环状的瞄准圈光网投射安装于座舱前端的一片玻璃上,或者直接投射到座舱罩的前面,投射的影像对于肉眼的焦距是定在无限远的距离面上,当飞行员瞄准目标的时候就不会妨碍到眼睛对外界的观察。当技术进步可以支持更多的飞行状态信息集合在一起,以文字或数字形式投射在座舱前方的固定装置上时,HUD就出现了。HUD也是利用光学反射的原理,将重要的飞行相关信息投射在一片玻璃上面。这片玻璃位于座舱前端,高度大致与飞行员的眼睛成水平,投射的光线以平行光的形式进入飞行员的眼睛,这样投射的文字和影像就可以调整显示于焦距无限远的距离上面,飞行员透过HUD往前方看的时候,能够轻易地将外界的景象与HUD显示的信息资料融合在一起。HUD的出现基本满足了平视飞行设计原则的要求,具有增强操作情景意识,减少操作技术失误,为非正常操作状况提供识别和改出指引,提高对非正常状况的感知能力,改善操作品质等应用优势。
HUD主要显示与飞行安全和作战绩效有着重要关系的信息,譬如飞行高度、飞行速度、航向、垂直速率变化、飞机倾斜角度等。当使用于战斗环境时,还会加上目标搜索瞄准信息、武器与发射相关信息、预估命中点等。此外,HUD的显示内容还可以根据不同状况而变换,例如巡航模式、空空作战模式、防拥模式等。

HUD的应用及发展
第一架使用HUD的军用战斗机是由北美航空(North American Aviation)为美国海军设计生产的A-5“民团团员”舰载机。民用航空领域的应用是在1975年由法国达索(Dassault)飞机公司首先装配于Mercure(法语“水星”之意)客机上。20世纪70年代晚期,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McDonnell-Douglas Corporation)飞机公司在生产的MD-80系列飞机上也开始采用HUD。自197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航空界对HUD的认识和使用开始越来越普及。除了美国以外,其他国家也开始陆续购买或者研发相关系统。
随着飞机自动化控制的程度和飞行仪表的整合度越来越高,飞行员不需要像以前那样频繁观察大量仪表,操控众多设备,因此HUD几乎可以涵盖飞行或作战所需的基本信息,从而成为现代飞机的主飞行显示器。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战斗机和武装直升机都可安装HUD。鉴于HUD成熟的技术和稳定的性能,新一代的战斗机也大都安装了HUD,如俄罗斯的T-50、美国的F-22以及中国的歼20等,并且从一些新闻图片猜测,应该都是新型的衍射式平视显示器。随着技术的进步,HUD的功能越来越多,其技术也开始向商用飞机和其它民用领域普及。在商用飞机上,HUD主要在能见度不良情况下,如雨、雪、雾天气或夜间,帮助飞行员在着陆时确定机场跑道的位置,以保证飞行安全。根据最新研究结论,在所有民航起飞和着陆事故中,68%的事故可以通过使用HUD避免或降低事故危害程度。中国民航计划到2020年,旗下所有航空公司全面使用HUD。鉴于HUD的方便性以及确实能够提高飞机安全性和操作绩效,“平视飞行”这条人机交互设计原则在现代飞机设计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HUD已经成了全球主流战斗机和武装直升机,甚至民机不可或缺的设备,并且该人机交互设计原则还有着快速向其它民用领域扩展的趋势。

到目前为止,HUD经历了反射式、衍射式等不同时期的发展,成像技术也逐渐由传统的用阴极射线管(CRT)向硅基液晶(LCOS)图像源、数字微镜装置(DMD)和透射型LCD等新技术发展。由于新技术的使用,新型HUD的视场、清晰度、稳定性都有了大幅度的改进。此外,HUD的发展还体现在了显示内容、使用方式等多个方面。比如,为了提供增强的视觉图像,提高驾驶员夜间和低能见度条件下的情景意识,罗克韦尔柯林斯公司与庞巴迪宇航集团最近进行了一系列飞行测试,将增强视景系统(EVS)和合成视景系统(SVS)等技术融合到HUD之中。初步结果显示,在HUD上显示合成视景时,仪表着陆系统(ILS)的横向精度提高了70%,纵向精度提高了25%。Elbit Systems推出了一款名为Skylens的可穿戴式平视显示器,旨在为飞行员提供更好的视野。该系统易于安装,适合在迷雾或黑暗中进行导航辅助,虽然称之为可穿戴式HUD,但其更类似于下文介绍的头盔显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