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被捕获后仍很危险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521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eath等发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一个阴险的存活策略:当HIV结合到淋巴样组织生发中心的滤泡树突状细胞(FDCs)时,即使有中和抗体存在,仍具有对CD4+T细胞的高度感染性。

其他文献
作者将麻风杆菌(ML)以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菌量感染黑长尾猴(SMM)。用来源于SMM的ML(猴ML)感染31只动物,又用来自人麻风的ML(人ML)感染4只SMM,并对它们进行了4~12年的观察。24只SMM经隐静脉(IV)和皮内(IC)(每耳两个部位、鼻尖、外前臂、外腓肠部和眶周)两种途径联合接种猴ML(MI=5%~10%),其中22只在接种后2个月到7年发展成麻风。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免疫发病机理中部分环节已被揭示或趋于明朗。本文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补体、抗原提呈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等方面的有关进展进行了综述。
近年来,遗传性免疫缺陷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这类疾病有明显的皮肤表现,由于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患者寿命延长,皮肤科医师遇到这类疾病的可能性也增加。这类疾病包括慢性肉芽肿病、X性连锁免疫缺陷病和髓过氧化物酶缺陷病等的许多基因已被克隆化。文中讨论了此类疾病的诊断、皮肤表现和治疗。
曾有作者报道1例服特比萘芬后发生了Stevens-Johnson综合征。现报道2例患者口服特比萘芬后发生典型的多形红斑。
期刊
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常见疾病,在人群中约占2%左右。在糜烂、萎缩型病人中可有烧灼或疼痛感,其病程较长,目前的治疗仍以皮质类固醇为主,作者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比较了丙酸氯倍他索和丙酮缩去炎松软膏对其治疗的效果。
期刊
良性皮肤结节性多动脉炎(BCPAN)是一种少见病,主要累及皮肤、肌肉和关节的小血管和中等大小血管。该病呈良性、慢性和复发的过程,即使在长期随访中也无高血压或器官功能障碍的证据。文献中已报告100余例,但大多数为成人。有些作者怀疑是否存在此型血管炎。该文报告1980~1991年间所见到的10例10岁以下儿童BCPAN,以末梢坏疽和自动断离为其显著的临床特征,均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作者进行了前瞻性随访
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中真菌是常见条件致病菌,其中最常见的是念珠菌、新生隐球菌、粗球孢子菌及荚膜组织胞浆菌,近来还报告一些不常见的致病真菌,这里介绍其中几种。
己酮可可碱有减低血液粘滞度、抗凝、促纤溶、扩血管、免疫抑制及抗纤维化的作用,近来已用于治疗皮肤脉管性疾病、血管炎、皮肤感染性疾病、免疫缺陷病、皮肤肿瘤、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及代谢性皮肤病等,有较好疗效。
腱黄瘤和结节性黄瘤常合并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而正常脂质的黄瘤病仅见于几种罕见的情况,但该文报告的1例并不符合已知的正常脂质黄瘤病的原因。患者女,20岁。主诉指、腕、肘和踝部周围多发性无痛性肿胀2年。
期刊
作者曾报告Benzoxazinorifamycin(KRM-1648)在治疗小鼠麻风菌感染的疗效比利福平(RFP)强的多。本研究中对KRM-1648与氨苯砜(DDS)、氯苯吩嗪(B663)合用在裸鼠中抗麻风菌感染的活性进行了评价。
期刊